第五篇(2 / 3)

吳妖小玉:傳說吳王夫差的小女兒名叫紫玉,愛戀著韓重,想嫁給韓重卻沒有實現,氣絕而死。死後韓重前往吊喪,紫玉現出人形,韓重想抱住她,結果小玉化作煙霧不見了。越豔西施:“越國美女西施為天下絕色,一舉一動都惹動人心,曾留下東施效顰的故事。當時越王勾踐戰敗,範蠡將西施獻給吳王夫差,亂其心誌,吳王疏於朝政,後來被越國打敗。

【故事】

西施報國

西施,又稱西子,姓施名夷光,春秋末期越國人。西施世代居住在浙江諸暨苧蘿山下苧蘿村,即今諸暨市城南浣紗村。

她住在西村,人們便叫她西施。西施從小聰明伶俐,長得如花似玉,到十三四歲,美名就傳遍了諸暨四鄉。

她的父親以賣柴為生,母親以浣紗,就是洗衣服為生。西施小時常常幫助母親浣紗於溪,所以又稱浣紗女。

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也為鄰女所模仿。

公元前494年,吳越交戰,越敗於吳,越王勾踐被迫屈膝求和,攜妻將臣入吳為質三年。

勾踐歸國後,發誓洗刷這奇恥大辱,大夫範蠡改裝往諸暨訪賢。行至苧蘿村,遇到西施。範蠡與之交談,因西施有憂國之意,遂與共定美人計,一同入吳。

西施入吳後,夫差被她迷得神魂顛倒,此後,夫差春秋宿姑蘇台,冬夏宿館娃宮,整天與西施玩花賞月,鳴琴賦詩。

他有時還與西施泛舟采蓮,或乘畫船出遊,或騎馬打獵,總之沉醉於美色,不能自拔。而越國卻上下一心,勵精圖治,10年後終於打敗了吳國。

吳亡後,西施隨大夫範蠡駕扁舟,泛五湖,不知所終。

五九、楊柳沾啼痕,三疊唱離恨

【原文】

幾條楊柳,沾來多少啼痕;三疊陽關,唱徹古今離恨。

【譯文】

送別折下的幾條柳枝,沾染了多少離人的淚水;陽關三疊的樂曲,唱盡了古今分離時的情懷。

【賞析】

自古離別最是銷魂,生離死別中飽含了多少哀怨。楊柳,自古以來是贈別之物,離別時折柳為贈,致以送別之情,《詩經》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矣,雨雪霏霏”。劉禹錫有《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陽關三疊》是樂曲名,陽關是古地名,在今甘肅西南,是古代出關的必經之地。唐代王維作《渭城曲》,後人為之譜樂,作為送別之曲,至陽關句,反複詠唱,稱為陽關三疊。

【故事】

陸凱托驛使送梅

陸凱是南北朝人,15歲時就官拜給事黃門侍郎,陸凱身居要職數十年,為人忠厚又剛正不阿,被人們稱為好官。

陸凱與南朝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範曄友好,常以書信來往。當時南朝北朝處於敵對狀態,但是陸凱與範曄暗地裏不斷通信,互相訴說對時世的看法和感憤。

一天,陸凱十分懷念遠在長安的朋友範曄。當時正好有驛使前往長安,陸凱就折了一枝梅花,托驛使捎去。並附贈小詩一首:“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梅。”

六○、弄柳拈花,盡是銷魂之處

【原文】

弄綠綺之琴,焉得文君之聽;濡彩毫之筆,難描京兆之眉;瞻雲望月,無非淒愴之聲;弄柳拈花,盡是銷魂之處。

【譯文】

撥弄著名為綠綺的琴,怎樣才能招引文君這樣的女子來聽;蘸濕了畫眉的彩筆,難以描像張敞所繪的眉線;舉首遙望天山的雲彩朗月,聽到的無非是淒涼悲愴的聲音;攀花摘柳,都是在讓人喪魂落魄地方。

【賞析】

這是對愛情難求的感歎。

綠綺是司馬相如的琴名。司馬相如,字長卿,西漢辭賦家,他作了很多賦,至今尚有《子虛》、《上林》等名篇傳世。其為文首尾溫麗,但構思淹遲。控引天地,錯綜古今,忽然而起興,幾百日而後成。司馬相如與臨邛令王吉善到富人卓王孫家做客,當時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新寡在家,司馬相如彈奏了一曲《風求凰》招引文君,當天夜裏,卓文君就和司馬相如私奔而去,因為卓王孫不同意他們的婚事,司馬相如夫婦倆就以賣酒謀生。

京兆之眉,漢代張敞任京兆尹,夫妻之間很恩愛,他曾在家中親自為妻子畫眉,可見張敞的情意。

【故事】

梁鴻夫婦的幸福生活

東漢時代有個叫梁鴻的讀書人,字伯鸞,是太學的學生,博學多才;學成以後,因為家貧,在上林苑裏養豬為業,但為人很有誌氣。

不久,梁鴻的名氣大起來,一些有錢人願意將他招為女婿,他全都拒絕了。

同縣有一個姓孟的富家女兒,生得又醜又黑,而力氣卻大得驚人。雖然她相貌醜陋,卻有古代女子所應具備的美德,所以仍有很多人向她求婚,但她不肯隨便嫁人。一直到30歲,父母問她對自己的婚姻大事有什麼打算,她說:“要我嫁人,除非像梁伯鸞這樣的人才合我的心意。”

梁鴻聽說了,倒很有知己之感,就把她娶了回來。但婚後七天梁鴻一直不肯理睬她,因她仍然穿著綾羅,一派富家小姐的裝束。妻子知道以後,脫下綾羅,穿上粗布衣服,辛勤勞作。這時,梁鴻才高興地說:“這樣才真正是梁鴻的好妻子。”

兩人先隱居在霸陵的深山裏麵,丈夫耕地,妻子織布。梁鴻每次幹完活回家,他的妻子預備了飯食,總是恭恭敬敬把飯盤舉得齊著眉毛送給他吃,梁鴻對他的妻子也非常尊重。

空閑下來,他們就在一起讀書彈琴,你敬我愛,過著幸福愉快的生活。

六一、截住巫山不放雲

【原文】

填平湘岸都栽竹,截住巫山不放雲。

【譯文】

把湘水的兩岸都填平種滿斑竹,把巫山的浮雲截住不讓飄走。

【賞析】

這是對情真意切的留戀和歌頌。

竹,指湘妃竹,借指忠貞的愛情。相傳上古時舜娶了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為妻,舜南巡到蒼梧死後,娥皇、女英痛哭而死,死後化作湘水之神,她們的眼淚就成了湘竹上的斑點,故湘竹又稱斑竹。白居易有詩“杜鵑聲似哭,湘竹斑如血”。

巫山之雲,意指男女相戀。楚國宋玉作《高唐賦》,敘述了楚懷王於高唐夢見巫山神女自願獻身的故事,神女離去時贈言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大膽的想像,癡情的想像,填平湘水,截住巫山,都是為了表達心中的幽幽戀情,但最終湘水難填,巫山雲雨難留,隻是心有千千結罷了。

【故事】

宮女寄邊衣

邊衣是古代將士打仗時穿的衣服,又叫征衣。

有一年冬天,唐玄宗令後宮嬪娥縫製幾萬套棉衣,運送給前方將士們。邊衣送到前方不久,玄宗接到安北都護使郭子儀一道奏章,內夾一張寫著情詩的紙箋。原來這是駐紮在木刺山的郭子儀手下的軍士從棉衣領中得到的。那個軍士知道是宮女寫的,不敢隱瞞,便呈上主帥,郭子儀又把這詩箋封奏入朝。

玄宗見了詩箋認為是好事,就在宮中找到了這個寫情詩的宮女。並派專人送宮女並妝奩一份,到邊關與得詩的軍士成婚。軍士喜得良緣,非常感動。後來這位軍士跟隨郭子儀,東征西討,屢立戰功,官至衛尉卿。

六二、那忍重看娃鬢綠

【原文】

那忍重看娃鬢綠,終期一遇客衫黃。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