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忍心在鏡前反複地賞玩這美麗的容顏和秀美和烏發,隻希望能遇到一位黃衫壯士。
【賞析】
娃鬢綠,指美麗女子的秀美頭發。娃,是吳地對美女的稱謂。
衫黃,黃色的衣衫。唐代傳奇《霍小玉傳》中記載霍小玉癡情於李十郎,可是李十郎卻是一負心漢。後來有黃衫壯士強抱李十郎至霍小玉的寓所,使小玉見上了負心人一麵,小玉對李十郎說:“我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若此!韶顏稚齒,飲恨而終。”“我死之後,必為厲鬼,使君妻妾,終日不安!”
古語有雲:“癡情女子負心漢。”女子癡情,終歸薄命,所以總是盼望著能得到解脫,可是在女子地位低下的古代,即使有黃衫客能幫得了霍小玉,又有誰能救得了那麼多的薄命女呢?
【故事】
文君憤寫《白頭吟》
卓文君為愛與司馬相如私奔後,曾以賣酒為生。但當司馬相如終於被舉薦做官後,竟然產生了棄妻納妾之意。文君悲憤之下,寫了一首《白頭吟》:“聞君有二意,故來相決絕。願得一人心,終老不相負。”詩歌表達了卓文君對愛情的執著和向往,以及一個女子獨特的堅定和堅韌。終於在一天,司馬相如給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聰明的卓文君讀後,淚流滿麵。一行數字中唯獨少了一個“億”,無億豈不是表示夫君對自己“無意”?她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詩》。司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遙想當年夫妻恩愛之情,羞愧萬分,從此不再提遺妻納妾之事。
六三、千古空閨之感,頓令薄幸驚魂
【原文】
幽情化而石立,怨風結而塚青;千古空閨之感,頓令薄幸驚魂。
【譯文】
一腔深情化為佇立的望夫石,一縷哀怨的幽情凝成墳上草;千古以來獨守空閨的寂寞情懷,頓時令負心的男子心驚魂動。
【賞析】
石立,指癡情的女子盼望夫君歸來,整天在路口遙望,最後化為石頭的故事。塚青,指昭君墳。漢代時湖北秭歸人王昭君被選人宮中,由於她自恃美貌過人,不願向宮中畫師韓延壽送禮,因此使皇帝不得見,後來選送昭君塞外和親,元帝見到昭君後才覺後悔,因此將韓延壽殺掉了。據說昭君死後,早晚都有愁雲怨霧覆蓋在墳上。
對夫君一往情深,遙望夫歸,最終變成了石頭而立;怨恨皇帝不識佳顏而遠嫁,死後墳上長滿青草。癡情的女子為了心上人,傾盡心血,古來這樣的故事感人至深,怎麼不令薄情的男子羞愧難當,真正是癡情女子負心漢。
【故事】
郞才女貌
太湖西山有個富翁名叫高讚,他有個女兒既漂亮,又能幹,一心想找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婿。他不相信媒婆的嘴巴,決定要自己當麵挑選,試過文才,自己滿意才行。
吳江縣有個富人叫顏俊,聽說高家女兒長得很漂亮,就想娶她為妻。可是自知相貌醜陋,又不學無術,很難被高讚看中。竟異想天開,托表弟錢青冒名頂替去麵試。隻要訂了婚,娶回來,生米煮成熟飯,即使高讚知道了真相,也沒什麼可怕的。
他表弟錢青當真是飽讀詩書,一表人才,隻是窮困潦倒,在縣裏讀書隻能在顏俊家寄宿,聽顏俊要他去幹冒名騙人的事,心想:欲待從他,非君子所為;欲待不從,必然見怪。
顏俊見他沉吟不決,便道:“賢弟,常言道:‘天塌下來,自有長子撐住。’什麼事有愚兄在前,賢弟不必多慮。”
於是拿了些新衣衫把錢青打扮起來去求婚。高讚一見假顏俊小小後生,氣宇軒昂,心裏已開始喜歡他了。又請了幾個儒者一談,都讚他高才,大喜過望,便允了婚,隻提出一個條件:迎親時,必須女婿親自上門會見親友,才能把女兒嫁給他。
錢青回去告訴顏俊,顏俊無奈,隻好在迎親那天,又請求錢青再假冒他一次,他以為:迎回來可以再由自己拜堂成親。
誰知迎親船過了湖,會見親友後,剛想帶新娘回程。突然刮起了大風,三天三夜都不停,太湖根本無法渡過了。高讚便作主,立即在娘家成親,假顏俊變成了真女婿。
顏俊費了許多心機,花了許多錢財,竟讓錢青占了便宜,大怒之下告到官府。錢青百般解釋,證明三天和新娘並未同床,顏俊根本不相信,正好法官是個賢人,聽了情況後,把新娘判給了錢青。高讚和新婚夫婦皆大歡喜,隻有顏俊滿麵羞慚,抱頭鼠竄而去。
六四、良緣易合,知己難投
【原文】
良緣易合,紅葉亦可為媒;知己難投,白璧未能獲主。
【譯文】
美好的姻緣容易成,紅葉也可以成為媒人;知己難以投合時,即使白玉也難遇到賞識的人。
【賞析】
凡事隨緣,緣定前生。如果無緣,縱然擦肩而過也不會相識,如果有緣,哪怕紅葉也可作媒人。
紅葉作媒:唐僖宗時宮女韓翠屏曾在紅葉上題詩,紅葉被流水衝到宮外,學士於撿到後,又在紅葉上題詩流回宮中,韓翠屏複撿得此葉。後來宮中放出三千宮女,於娶了韓翠屏,說起紅葉之事,都說:“真是巧合。”白璧:春秋時楚國人卞和曾得到荊山玉石,楚厲王、武王不識玉,認為被他欺騙,分別砍去他的左、右腳,卞和為玉不被人所識而抱著玉在荊山下哭泣,後楚文王過問此事,讓人琢出美玉,稱為和氏璧。有道是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麵不相識。高山流水,知音難求。因此,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
【故事】
姚瑩的患難知己
張際亮,福建建寧人。他才華橫溢,秉性耿直,不隨流俗,並喜歡廣泛結交大江南北的仁人誌士,如林則徐、姚瑩、魏源、黃爵滋等人。在這些人中,他與姚瑩的交往最為密切。
姚瑩,安徽相城人,是鴉片戰爭時期著名的抵抗派將領。他擁護和支持林則徐禁鴉片的舉措,積極了解國際事務,關注國計民生。
他就任台灣兵備道後,堅決抗擊英軍侵略,為保衛祖國海疆立下汗馬功勞。然而,他的正義舉動卻遭到昏聵腐朽的清政府的革職查辦,並被逮入京師問罪。
這一冤獄在當時知識分子群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張際亮聞訊痛心疾首,此時他重病在身,仍然不辭勞苦,四處奔走呼號,竭盡全力為姚瑩鳴冤伸屈。
張際亮決定親自陪伴姚瑩進京,以示對好友抗敵衛國之舉的支持和對清廷製造冤獄的強烈抗議。
1843年7月,押送姚瑩入都的囚車途經淮上時,張際亮在這裏已迎候多時。他做好了護送友人北上、同赴囹圄的準備。姚瑩為張氏的義舉感激不已,但他極力勸止張際亮進京。然而,張際亮決心已定,毅然抱病陪隨姚瑩的囚車,踏上了凶多吉少的北上之途。
在當時,像張際亮那樣對清廷製造冤獄,打擊賢良深表不滿的誌士不乏其人。當姚瑩被押至北京南郊的長辛店時,那裏竟雲集了30餘位京官名士在此相迎。
姚瑩入獄後,人們更是為之奔走營救。清政府迫於輿論壓力,不得不把姚瑩釋放。可是,本來就病魔纏身的張際亮,此時卻因長途跋涉,病情變得更加惡化。京師的義士為張際亮的高風亮節所感動,紛紛前來慰問。
張際亮在臨終前,請求姚瑩協助他整理自己生平所撰詩作,後世所傳《恩伯子堂集》,就是由姚瑩在張際亮病榻前編纂好,經張氏首肯,並於他去世後印行的。
張際亮的病逝,使姚瑩悲痛萬分。他以真摯的感情,寫下了《祭張亨甫文》和《張亨甫傳》,寄托對故友的哀思。辦理完張際亮的喪事後,姚瑩還親自護送張際亮的靈柩回故裏安葬。
張際亮和姚瑩知心相交、患難相顧的感人故事,此後在民間廣為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