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畫屏誤筆作飛蠅
曹不興是三國時期孫吳的著名畫家。曹不興在繪畫上下過一番苦功,尤其對人物畫的造詣最為突出。
有一次,吳帝孫權請人畫屏風。屏風畫好後,拿給孫權看,孫權瞧了又瞧,心裏非常高興。原來曹不興畫的是一籃子楊梅。孫權越看越愛看,看著看著,他忽然發現畫麵上的那隻籃子邊上有一隻蒼蠅,就甩開袖子,朝著那隻蒼蠅揮去,那隻蒼蠅卻一動也不動。
旁邊的人見了,笑著對孫權說:“大王,那不是真蒼蠅,而是畫上去的呀!”
孫權揉了揉眼,又湊到屏風前仔細看,才看出那隻蒼蠅果真是畫的,孫權止不住放聲大笑說:“曹不興真是畫壇的聖手啊!他畫的蠅子,我還以為是真的呢!”
其實,曹不興原來並沒有打算在屏風上畫蒼蠅。他聚精會神地在屏風上作畫時,周圍觀畫的人不時發出“嘖嘖”的稱讚聲。曹不興畫得十分興奮,一不小心,將一滴墨滴在畫麵上,旁邊的人都為他惋惜,隻見他不動聲色,眯起眼睛端詳了一會兒,小心翼翼地把墨點描繪成了一隻正要起飛的蒼蠅。周圍的人對畫家能化腐朽為神奇的卓越才能和深厚功力齊聲叫絕。
四五、無稽之言,是在不聽聽耳
【原文】
會心之語,當以不解解之;無稽之言,是在不聽聽耳。
【譯文】
能夠用心神領會的言語,應當不用言語點破而理解它;沒有根據的話,不聽也就是聽了它。
【賞析】
語言能夠表達的意境終究有限,有些語言,對於能夠理解的人,自會心領神悟,對於不理解的人,即使道破天機也無法領悟,有時用語點破反而失去了其中的意趣。所以古詩雲“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對於一些無稽之言,切不可為此聽人心中生出煩惱,而是最多把它當作笑談而已,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所以不聽也就是聽,聽也就是不聽。
【故事】
文顏博賞畫辨人品
長安的石才叔家裏,收藏有唐代書法名家褚遂良親筆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文顏博在長安做官時,向石才叔借來褚遂良的《大唐三藏·聖教序》,一字一字地看,越看越喜歡。於是,他叫家裏的後生臨摹了一本。
一天,文顏博設宴招待幕僚、部下和客人。他把石才叔也請來了。在席間,文顏博把兩本《大唐三藏·聖教序》拿來,說:“這兩本都是《大唐三藏·聖教序》,一本是石才叔家裏的真本,另一本是我請人寫的臨摹抄本。現在請你們辨認一下,哪一本是真的,哪一本是臨摹的。”
聽說是褚遂良的字,在座的人都圍觀起來。眾人中能夠鑒別出真偽的不在少數,卻都說文顏博叫人臨摹的是真品。反而說石才叔那本是手抄的。
文顏博把疑問的目光投向石才叔。石才叔沒有對此作一句辯白,隻是笑著對文顏博說:“今天我才知道自己地位的低下。”
文顏博哈哈大笑:“我這本才是臨摹手抄的呀!”
那些拍馬奉承、口是心非的人,一個個羞紅了臉。
四六、撥開才是手段,立定方見腳跟
【原文】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時立得定,方見腳跟。
【譯文】
在花繁葉茂的美景下能撥開迷霧不受束縛,來去自如,才看出德行高尚;在狂風急雨、貧困潦倒的環境中能站穩腳跟,不被擊倒,才是立場堅定的君子。
【賞析】
順境中能承受福分而急流勇退,能在富貴極頂時及時脫身,需要非凡的勇氣和高遠的識見。繁花似錦,柳密如織,然而好景能有幾時,事物到了巔峰往往是走下坡路的開始,隻有智慧者能夠及時識破景中的幻像,來去自如,不受束縛。在順境中要的是灑脫的氣概,在逆境中要的是堅定的意誌,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道路上的艱難曲折很多,在這個時候能夠堅持做人的原則,保持正直的品性,不迷亂心智、步入歧途,也不氣餒妥協,恐怕比在繁花柳密處抽身而去更見功夫。
【故事】
蘇軾的儉樸生活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在做官期間蘇軾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地過日子。
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許多,他窮得連日常生活都難以維持。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得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
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蘇軾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隻用一小份。他把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
當他每天拿到一小份錢後,還要經過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隻準剩餘,不準超支。然後蘇軾把積攢下來的錢存在一個竹筒裏,以備意外之需。
四七、身在事外,宜悉利害
【原文】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
【譯文】
議論事情的人本身不直接參與其事,應該弄清事情的利害得失;辦理事情的人本身就處在事情當中,應當放下對於利害得失的顧慮。
【賞析】
對事物有議論資格的人,一定要充分考慮事情的利害得失,從各方麵加以論證。因為這些考慮也許會作為決策的參考,如果考慮稍有失誤,輕者在執行過程中會遇到難以解決的障礙,重者也許會造成大的損失。如果是指揮一場戰鬥,那麼指揮員就應該將戰鬥雙方的實力對比、地形的利弊,戰鬥中可能會出現的影響戰鬥進行的意外情況都考慮清楚,才能作出決策。而直接參與其事的人,就要放下有關利害得失的包袱,輕裝上陣,將決策者的意圖貫徹好,以打贏這場戰鬥為目標,如果執行戰鬥的人瞻前顧後,畏首畏尾,那怎麼能協調一致去贏得這場戰鬥呢?
【故事】
飛將軍李廣
李廣,隴西成紀人,漢朝初期名將。
當時,漢朝主要的邊患是北方匈奴的入侵。李廣為抗擊匈奴,幾乎一生全都在疆場上度過。他熱愛祖國,英勇殺敵,為保衛邊疆安全,立下汗馬功勞。
公元前166年,匈奴又一次大規模入侵邊疆,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攻打匈奴。他精通騎馬射箭,殺死和俘虜了很多敵人,因有功,被選拔出來做漢朝皇帝的衛兵。到漢景帝即位時,派李廣做隴西都尉,後來調做騎郎將。吳楚等七國叛亂的時候,李廣擔任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去討平叛亂;在昌邑城下奪得了敵軍的帥旗,李廣立了功,出了名。
匈奴又一次大規模地侵入上郡,皇帝派親信的宦官到李廣部下受軍事訓練,參加抗擊匈奴的戰爭。有一天,這名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去刺探軍情,忽然遇見三個匈奴人,就與他們打起來。那三個匈奴人扭轉身來射傷了宦官,把幾十名騎兵也差不多全殺光了。
這名宦官跑回來告訴李廣,李廣說:“這匈奴人一定是射雕的獵手。”立刻帶領100多名騎兵追過去。李廣命令手下騎兵散開分兩翼包圍過去,自己搭弓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一問,果然是匈奴的射雕獵手。
李廣他們剛把這位匈奴射雕獵手捆好,上馬準備回漢朝軍營,遠遠望見有幾千名匈奴騎兵走過來。匈奴兵望見李廣這100多名騎兵,以為是漢軍派來誘騙他們中計的疑兵,都大吃一驚,立刻上山擺開陣勢準備迎戰。李廣手下的騎兵,不少人膽戰心驚,想要飛快逃回漢營。
李廣讓士兵停下來,匈奴兵認為是主力部隊派來誘騙他們中計的,不敢來攻擊。接著,李廣向手下騎兵發令說:“一齊下馬,把馬鞍全卸掉!”匈奴陣地上,有一個騎白馬的軍官,走出來監護他們的隊伍。
李廣看見了,立刻上馬同十幾名騎兵飛奔過去,一箭把他射死。然後再回到自己隊伍中卸下馬鞍,叫士兵們都把馬放了,躺下來休息。這時,恰巧天快黑了,匈奴兵始終捉摸不定,不敢前來攻擊。到了半夜,匈奴兵認為漢軍就埋伏在附近不敢前進,連夜撤走了。天亮後,李廣才帶著100多名騎兵回漢營。士兵們都傳頌李廣的冷靜、機智。
後來,李廣負責鎮守右北平這個地方,匈奴聽說李廣在那裏,好幾年不敢入侵那一帶地區。李廣入敵陣,快速如飛,匈奴兵提起他,都稱呼他為“漢朝的飛將軍”。
四八、談空反被空迷
【原文】
談空反被空迷,耽靜多為靜縛。
【譯文】
談論空寂之道的人卻反而受到空寂的迷惑;沉溺靜境中的人卻反而被靜境束縛。
【賞析】
空是空寂之道,佛法說萬法皆空,是讓人們知道萬事萬物本無永桓的體性,一切終將消散,教人們不要執迷於萬物之中,使身心不得自在,然而有人卻談空而又戀空,對空執著而不放棄,結果往往被空寂寂所迷惑。實際上是空的念頭沒有除去,仍是不空。靜是沉寂靜境,教人以靜不是要躲到安靜的地方,遠離塵世不想不聽,那麼這樣又是被靜所束縛,因為靜而動彈不得,這種靜也非真靜,因為身想安靜,心卻忙碌,內心不靜。如果能在塵世中保持一分靜的心境,處鬧市而心自靜,那麼才是真正做到了靜而不受束縛了。
【故事】
阮孚以金貂換酒
阮孚,字遙集,西晉陳留尉氏人。阮孚是“竹林七賢”阮鹹的兒子。阮孚特別好酒,他在做安東參軍時,整天在軍中飲酒作樂,醉眼朦朧,絲毫不把軍務放在心上。皇帝派他去作車騎將軍的長史,勸他少喝酒,他絲毫也不理會,經常是縱情狂飲,爛醉如泥。
魏晉時期,士大夫追慕老莊哲學的自然精神,表現於行為上,就是不為禮教所拘,逍遙任情,甚至縱酒放達,藐視禮法。
一次,阮孚買酒忘了帶錢,竟然用金貂換酒喝。金貂為當時高官所戴帽子上的飾物,是身份煊赫的象征。阮孚以金貂換酒,充分說明了他對權力的不屑。
四九、貧不足羞,賤不足惡
【原文】
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誌;賤不足惡,可惡是賤而無能;老不足歎,可歎是老而虛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無補。
【譯文】
貧窮並不是值得羞愧的事,值得羞愧的是貧窮卻沒有誌氣;地位卑賤並不令人厭惡,可厭惡的是卑賤而又無能;年老並不值得歎息,值得歎息的是年老時已虛度一生;死並不值得悲傷,可悲的是死時卻對世人沒有任何益處。
【賞析】
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尊敬,不是看其貧賤還是富貴,而主要是看其品德操行如何,貧不失誌,賤而有能,那麼也是可敬的。
漢代人王章,家境貧困,地位也很低賤,生重病又沒有衣被,就睡在牛草堆中,哭泣著與妻子道別,他的妻子怒斥他說:“滿朝廷的人誰能超過你的學問,不思進取,反而哭泣,有什麼用!”後來王章立誌振作而起,果然做了京兆尹。所以能通過立誌和充實自己改變貧賤的命運也是值得尊敬的。年老與死都是人生的必然曆程,更不值得歎息,關鍵是要做以社會有益的事,在臨死時,可以自豪地說:我這一生沒有虛度,做出了一些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的事,那麼還有什麼值得歎息和悲衰的呢!
【故事】
蒙袂不食嗟來之食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征戰,老百姓生活困難。這一年,齊國大旱,天上一連幾個月都沒下一滴雨。田地幹裂,莊稼顆粒無收。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著一個個都要被餓死了。
可是富人家裏的糧倉堆得滿滿的。有個富人名叫黔敖,看著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他就拿出點糧食給災民們,但又擺出一副救世主的樣子。
他把做好的窩頭擺在路邊,施舍給過往的饑民們。每當過來一個饑民,黔敖便丟過去一個窩頭,並且傲慢地吆喝:“叫花子,給你吃吧!”
當過來一群人,黔敖便丟出幾個窩頭,讓饑民們互相爭搶。黔敖在一旁十分開心,覺得自己是活菩薩轉世。
這時,有一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蒙袂走過來。隻見他亂蓬蓬的頭發,衣衫襤褸,髒兮兮的腳上,用草繩綁了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
蒙袂一邊用破舊的衣袖遮住麵孔,一邊搖搖晃晃地邁著步,由於幾天沒吃東西,他仿佛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走起路來東倒西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