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1 / 3)

第四篇

三八、生死老病,認能透過

【原文】

人不得道,生死老病四字關,誰能透過?獨美人名將,老病之狀,尤為可憐。

【譯文】

人如果不能大徹大悟,麵對生、老、病、死這四個生命的關卡,又有誰能看得透?尤其是美人和知名將領,那種美人紅顏消逝、名將年老力衰的悲慘景況,使人感到十分無奈和惋惜。

【賞析】

人生在世,不論生命之路怎樣走,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結局,即由衰老到死亡,至於病痛之苦,也是自然的法則,多難以避免。悟透了生命之道的人,明了生命的本來麵目,就會克服生的痛苦、死的遺憾。

美好的東西消失,總會讓人有無盡的感歎,然而事物的發展從興盛到衰落既然無法避免,感歎又有什麼用處呢?“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傾國傾城的美人也會人老珠黃,百戰百勝的名將也會是荒塚一堆,當年的得意更襯托了晚景的淒涼,也許還不如平凡的人,生無所得,死無所憾。

【故事】

九牛一毛

漢武帝時,匈奴時常侵犯漢朝的邊疆,為了打擊匈奴的氣焰,漢武帝特派大將衛青征討匈奴,任李陵為騎都尉,率5000軍馬為側翼,對匈奴進行包抄。

在主力部隊尚未到達的情況下,李陵的部隊首先與匈奴的10萬步軍相遇。李陵率先衝入敵陣,英勇殺敵。遠者箭射,近者槍挑,殺敵數百人,匈奴兵稍稍後退。但很快又集結起來,向漢軍反撲。

戰鬥異常殘酷,漢軍的弓拉斷了,箭射光了,刀劍變形,鋒刃倒卷。他們除少數被俘外,全部戰死。最後,匈奴死亡30000萬餘人,李陵則力盡被擒。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京城長安。有人竟向漢武帝謊報軍情,說李陵已歸降匈奴。漢武帝聞訊勃然大怒,竟下令將李陵全家滿門抄斬。司馬遷聽說漢武帝如此處置,覺得既不公平,又不穩妥,他不顧個人安危,立即麵見漢武帝為李陵辯解。

但漢武帝不僅聽不進司馬遷的忠言,而且還怪罪他為叛將表功。一怒之下,將司馬遷投入大牢,判為宮刑。這種慘無人道、侮辱人格的酷刑,在漢代僅次於斬首。

司馬遷的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摧殘,痛苦萬分。他幾次想到自殺,認為受到這種刑罰活在世上,真不如死去好。但他又考慮到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業,隻好忍辱偷生。

他在《報任少卿書》中這樣寫道:“我含冤受害,即使自殺也不能洗盡這樣奇恥大辱,假如現在死去,隻不過像九頭牛身上失去一根毫毛而已,那將同螻蛄、螞蟻一樣,毫無區別。今日之所以忍辱偷生,被關在汙濁的牢房裏沒有自殺的原因,就是因為想到事業未遂,一旦死去,文章不能流傳……”

到了公元前96年6月,漢武帝大赦天下,司馬遷才走出監牢。出獄之後,他被任命為中書令,專門負責將皇帝的命令下到尚書,把尚書口奏事宜呈給皇帝。

司馬遷一刻也沒有停止《史記》的寫作。最後,他終於完成了曆史巨著《史記》。

三九、真放肆不在飲酒高歌

【原文】

真放肆不在飲酒高歌,假矜持偏於大庭賣弄。看明世事秀,自然不重功名;認得當下真,是以常尋樂地。

【譯文】

真正地不拘形跡不一定要飲酒狂歌,虛假的莊重卻偏在大庭廣眾中故作姿態。能將世事看得明白透徹,自然不會過於重視功名;認識到什麼是真實,就能常常尋到心性愉悅的天地。

【賞析】

性情中人往往不拘於常禮,或者縱酒高歌,或者狂放不羈,但是真性情既不在飲酒高歌,更不必故作姿態於大庭廣眾之中。唐代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就是放蕩不羈、不拘形跡之人,他曾經騎著毛驢經過華陰縣,縣令不認識李白,不準他騎驢過境,李白於是作詩雲:“曾使龍巾拭唾,禦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想知縣尊於天子,料此地莫大於皇都,天子殿前尚容吾走馬,華容縣裏不許我騎驢。”知縣大驚,向他謝罪。

【故事】

郭亮不畏權勢

東漢時,有個叫李固的朝廷官員,他秉性耿直,不畏權貴。因一再抨擊宦官外戚專權,結果被梁冀等人殺害,屍體被扔在大路上。梁冀還下令:如果誰敢來哀悼,就判誰的罪。

李固有很多學生,聽到這個消息後,都不敢為老師哀悼。隻有一個叫郭亮的學生,一向欽佩老師的耿直無私,希望自己也能像老師一樣,做個剛正不阿的人。

他不顧別人的勸阻,不畏強暴和危險,決心為老師收屍。然而朝廷卻不允許他這樣做,於是他就在李固的屍體旁痛哭,守了三天三夜,不肯離去。

後來,郭亮的行為博得朝野人士的讚譽,朝廷不得不允許郭亮將李固的屍體入殮,埋葬在故鄉。

四○、人生待足何時足

【原文】

人生待足何時足,未老得閑始是閑。

【譯文】

人活在世上,等待著得到滿足,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滿足呢?在未衰老時能得到閑適的心境,這就是真正的清閑。

【賞析】

有人從年輕時,就總感覺到悶悶不樂,他自己也不知因何緣故,隻到品行深厚了才知,當時隻是為名所牽,為利所擾,不能自撥罷了,實際上富貴是沒有止境的,登上了一級境界還有一級境界在前,隻有適可而止,才能知足者常樂。

知足者心中沒有塵情的牽掛,自然會意念平靜,如果要想得到清閉的心境,及時放棄為物欲所驅使的生活就行,何必一定要等到年老時才能悟到這一點呢!

【故事】

追女失妻

春秋末年,原來晉國的大臣、趙國的奠基人趙簡子,準備出兵討伐齊國。傳令說;若軍中再有敢於勸阻的人就治以死罪。

有一個身披鎧甲,手執兵器的武士叫公盧望。他也反對出兵攻打齊國。一次,他見到了趙簡子,突然放聲大笑。

趙簡子就問他說:“你笑什麼?”公盧望回答說;‘“我忽然想起以往的一個笑話,忍不住要笑”’

趙簡子十分生氣,厲聲說道:“在我麵前大笑,太放肆了!今天你給我講出大笑的道理來還罷了,若講不出來,我就要你立即喪命。”

盧公望並不驚慌,一板一眼地講起來:“有一年,正當采桑的時節,我鄰居家夫妻二人一起到桑田去幹活。丈夫幹著幹著,看見前麵的桑田裏有一個采桑的女子,長得十分美麗動人,就生出邪念,跑過去追她,結果沒有得手,掃興而歸。他的妻子看見他的行為,十分氣憤,在他追采桑女子時,離他而去。一想起這件事,我總忍不住要大笑,他追女不得,反失妻子,成了光棍,您說難道不好笑嗎?”

趙簡子聽了這段故事如夢方醒,對公盧望說;“我明白了,如今我討伐別國,也可能是成事不足,反而失掉自己的國家,這個‘光棍’就可能是我了啊!”

四一、雲煙影裏見真身

【原文】

雲煙影裏見真身,始悟形骸為桎梏;禽鳥聲中聞自性,方知情識是戈矛。

【譯文】

在雲影煙霧中顯現出真正的自我,才明白肉身原來是拘束人的東西;在鳥鳴聲聽見了自然的本性,才知道感情和識見原來是攻擊人的戈矛。

【賞析】

佛家認為色身是幻,就如夢幻、泡影一般,看到雲影煙霧,悟見肉身也如雲煙一般易逝,明了生命實在不應為肉身所縛,而應如雲煙般不羈,自由自在,才能體會到生命的本意。

鳥兒的鳴聲,本之於自然,所以使人悟到人的本性應該清純,而不應該有種種愛憎之情,由於心性為塵世愛憎所牽,所以感情和識見成了保護自己、攻擊他人的武器。

【故事】

武則天貶牡丹

一年臘月天,武則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閣飲酒賞雪,忽覺陣陣清香撲鼻,原來梅花開了。武則天高興,吩咐到群芳圃、上林苑賞花。可到群芳圃,除臘梅、水仙、天竺、迎春之外,盡是一派枯枝。她想去上林苑看看,卻有小太監奏道,那裏與群芳圃相同。於是武則天寫下一首絕句:

明朝幸上苑,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寫畢,武則天讓太監拿去上林苑張掛以報知花神。

次晨,果然兩處百花齊放。武則天大喜,並一一賞花。武則天素愛牡丹,平日尤加愛護,今日唯獨牡丹無花。

武則天大怒,遂吩咐將牡丹連根拔起,即刻燒毀,又下旨將幾千株牡丹貶去洛陽。自此,天下牡丹隻有洛陽最盛。

四二、明霞可愛,瞬眼輒空

【原文】

明霞可愛,瞬眼而輒空;流水堪聽,過耳而不戀。人能以明霞視美色,則業障自輕;人能以流水聽弦歌,則性靈何害。

【譯文】

美麗的雲霞十分可愛,往往轉眼之間就無影無蹤了;流水潺潺十分動聽,但是聽過也就不再留戀。人們如果以觀賞雲霞的眼光去看待美人姿色,那麼貪戀美色的惡念自然會減輕。如果能以聽流水的心情來聽弦音歌唱,那麼弦音歌聲對我們的性靈又有什麼損害呢?

【賞析】

美是人們所喜歡的東西,但欣賞美是有距離的,也是有分寸的。正如美麗的雲霞縱然絢麗多姿,但住住轉瞬即逝,流水的聲音固然美妙動聽,但卻過而難留。所以美好的事物如果能存留在你的心中,保存在心中一隅,已是難得,不要有更深的占有之心。實際上貪心不足也是很痛苦的,得不到的東西拚命去追求,必然會身心憔悴,疲憊不堪。

貪戀之心如作繭自縛,一旦除去,則身心俱得到淨化,蔚藍的天空,朵朵的白雲,潺潺的流水,婉轉的鳥鳴,哪一樣不讓人快意呢?

【故事】

原憲安貧

原憲,字子思,是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他一生勤奮好學,不貪圖享樂。

他在魯國的時候,生活非常清貧,房子是用青草搭起來的,門是用蓬草編的,牆上還有許多漏洞。

雖然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人們經常見原憲在家中正襟危坐,沒有半點怨氣。

有一天,子貢來拜見原憲,原憲手拄藜木手杖為他開門,頭上戴著用樺樹皮做的帽子,腳穿無跟拖鞋。

子貢以為他病了,原憲卻說:“沒有財富叫貧,學而無能叫病。我現在是貧,不是病。君子擔憂學而不能,不擔心貧窮。”子貢聽後,麵露慚色。

四三、此言宜深玩味

【原文】

寒山詩雲:有人來罵我,分明了了知,雖然不應對,卻是得便宜。此言宜深玩味。

【譯文】

寒山子在詩中說:“有人來辱罵我,我分明聽得很清楚,雖然我不會去應對理睬,卻是已經得了很大的好處。”這句話很值得我們認真地思考體會。

【賞析】

寒山子是唐代貞觀年間的高僧,好吟詞偈,參禪頓悟,體會很深,寒山子說:“別人罵我,我心裏很清楚,但卻不去理睬他,這就是得了便宜,其道理與中國傳統提倡的以君子之德對付小人之行,所謂“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意境上卻更深一層,不回敬別人的辱罵,首先是戰勝自己,因為“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其次是戰勝對手,任憑辱罵,不予理睬,對手則會自感無趣,自動罷休;其三,如果別人罵得有理,證明自己有錯,豈不要感謝那位罵者。隻怕這種便宜不是哪一個人都能享受到的。

【故事】

齊人與狗

齊地有個人喜歡一邊吃飯一邊罵人。他每次吃飯都罵他的仆從,甚至摔壞餐具,亂丟筷子、調羹。

同宿舍的人都討厭他,但都忍著不好發作。

當他將要離開時,同宿舍的人送給他一隻狗,說:“這隻狗能捕捉禽獸。這件不豐厚的禮物就用來作為送別的紀念品吧!”

走了一段路後,他停下來吃飯,把狗也喚來吃東西。這隻狗要吠叫一陣才吃飯,並一邊吃還要一邊吠叫。

這個人坐在桌上罵人,狗便在下麵吠叫。每次吃飯都是這樣。有一天,他的仆從禁不住笑出聲來,這個人才發覺自己受了侮辱。

鬱離子說:“人隻有自己侮辱自己,然後別人才能侮辱他。”

四四、有譽於前,無若無毀於後

【原文】

有譽於前,不若無毀於後;有樂於身,不若無憂於心。

【譯文】

追求當麵的讚美,不如避免背後的誹謗;追求身體上的快樂享受,不如追求無憂無慮的心境。

【賞析】

人總免不了有攻利之心,希望能夠為人所稱道,得到各方麵的讚譽,虛榮心得到滿足,但是真正的讚譽能有多少呢?有的是真心的讚譽,有的是假意的敷衍,還有的是當麵讚譽,背後誹謗,所以與其求取讚譽的名聲還不如少讓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的是非。快樂是人所追求的,但追求一時感官的刺激,卻不是真正的快樂,聲色犬馬也會使人惹官司,出人命,讓人擔驚受怕,不如心中沒有恐懼、沒有企求、平平靜靜、心安理得來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