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1 / 3)

第三篇

三○、形骸非親,大地亦幻

【原文】

形骸非親,何況形骸外之長物;大地亦幻,何況大地內之微塵。

【譯文】

連自己的身體四肢都不屬於親近之物,何況那些屬於身體之外的聲名財利呢;天地山川也隻是一種幻影,更不用說生活在天地間如塵埃的芸芸眾生。

【賞析】

人們往往擺脫不了物欲的束縛,心係身外之物不能自拔。貪得無厭的欲求,隻會使人走向極端。身無長物,才能一身輕,不受束縛而怡然自得。人的生活離不開物質,但是,物質的需要也是有限有。按照佛家的說法,人的肉身也是幻而不實的東西,形骸身體都不是親近之物,既然如此,何況人們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身外之物呢?

身體形骸如此,大地也是滄海桑田,昔日山川變成了今天的大海,古代的大海,也許是今天的高山,既然大地都如此變幻,無法把握,那麼生活在大地上的芸芸眾生,當然也猶如微塵一樣,顯得渺小,既然如此,那麼何不眼界更開闊一些,何必去斤斤計較那些細微末節呢?

【故事】

欲望纏身的和珅

清朝乾隆年間,和珅因為聰穎、機智,辦事沉穩,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和珅因此仕途平步青雲。再加上他善於察言觀色,針對別人的喜惡去奉承、討好別人,因此沒有多久便升任軍機大臣兼內務大臣。

但是,身居高位的和珅,不但不懂得感恩,反而放縱自己的私欲,把乾隆皇帝當靠山,肆無忌憚搜刮民膏民脂。和珅如日中天的權勢,連王公貴族都對他卑躬屈膝,一般人對他的結黨營私及貪贓枉法都非常反感與不滿。

這時年事已高的乾隆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討國事。和珅擔心自己地位不保,極力遊說乾隆皇帝不要退位。但是乾隆仍決定傳位給顒琰,年號嘉慶。

嘉慶皇帝繼位後,便收集和珅的罪證,將他逮捕入獄,賜其自盡。貪得無厭的和珅,終究落得一個不得善終的下場。

三一、寂而常惺,惺而常寂

【原文】

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擾;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馳。

【譯文】

寂靜時要保持清醒,但不要擾亂寂靜的心境;在清醒時要保持寂靜,但心念不要馳騁得遠而收束不住。

【賞析】

人生在世,有時要清醒,有時卻要裝糊塗。糊塗就是善於藏巧露拙,有大度有氣量,不為小事所左右;清醒就是知道事情的輕重得失,把握得住事物發展的方向,該爭取處要作百倍的努力,該放棄處可以淡泊於心。

清醒時要善於觀察世事的變化,但不可太沉迷於世事,開擾寂靜之心;清醒時還要善裝糊塗,對無關緊要的小事不必耿耿於懷,可以一筆帶過。

【故事】

曹參為相

蕭何是漢高祖時代的開國丞相,他因為搜集了許多秦朝的文獻,對於天下的地形、民情、風俗、戶口等,都非常熟悉,因此製定了漢朝的法規、典章和製度。

蕭何臨死時,向劉邦推薦曹參做丞相。曹參繼任丞相以後,對於蕭何製定的規章製度,沒作任何改動,完全照常執行。

長此以往,不但同僚不能理解,就連漢惠帝也沉不住氣了。相國的職責,乃是治理國家,幹預朝政大事,為皇帝排憂解難,現在曹參身為相國而不治事,莫非由於我年輕而看不起我嗎?

當時曹參的兒子也在朝中為官。漢惠帝讓他回家質問父親:先帝當年托付重臣輔佐當今皇上,皇上現在還年輕,你曹參身為相國,卻每日飲酒,也不向皇上請示彙報,這樣怎麼考慮天下大事啊?

曹參之子機靈,回家勸諫父親,隱瞞了惠帝的話,隻當是自己的意見。曹參一聽,勃然大怒,把他狠狠地打了200皮鞭,曹參責打的是自己的兒子,得罪的卻是皇帝老子。這下漢惠帝當真生氣了,在朝會上當麵譴責曹參。

曹參自然裝糊塗,馬上脫帽謝罪,然後發言:“請陛下自己考慮一下,陛下的聖明神武比得上高帝嗎?”

惠帝說:“我怎敢與先帝相比!”

曹參又問:“陛下看我與蕭何,哪一個更加高明?”

惠帝說:“依我看,你似乎不及蕭何。”

於是曹參繼續說道:“陛下說的是!高帝與蕭何平天下,定法令,一應俱全,明確無誤,現在陛下隻需垂衣拱手,無為而治,我等一班朝臣守住職位,按部就班,遵循原有法度而不改變,不也就可以了嗎?”

惠帝這才明白了曹參的用意,他說:“好!曹參!現在你可以回去休息了。”

曹參認為,既然我比不上蕭何,那麼我的作為,最多也隻能是借鑒蕭何的方法,完成他未竟的事業,而不是重新創造新的業績,因為那樣隻會使事情變得更糟。

三二、童子智少,少而愈完

【原文】

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成人智多,愈多而愈散。

【譯文】

孩子們接受的知識很少,但他們知識越少天性卻越完整;成年人接受的知識豐富,但是他們知識越多,思維卻越分散雜亂。

【賞析】

少與多,這是事物的辯證法。孩童知識少,感情單純,充滿天真的情趣,智慧不受陳見的束縛,所以更能體現生命的向上與美好,有些孩童常常提出一些能令成人受到啟發的問題,就是這個道理。而成人的知識豐富,智慧也很多,所受的束縛也愈多,所以知識愈多,天性愈易迷亂。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知識一旦累積得多了,便成為一種負擔,人的自然天性便受到破壞,使得內心和外在不能統一。所以成人也不妨向兒童學習,感受一下其單純向上的天性。

【故事】

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

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非常喜愛他。在七個兄弟姐妹中,孔融排行第六。

一次,母親把洗好的金燦燦的梨,盛在盤子裏放在桌上。

孩子們看著這誘人的梨,個個饞得直咽口水。

聽到母親說可以拿著吃了,孩子們便一哄而上,爭搶著拿又大又好的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