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3 / 3)

名利是禍,萬事都由名利而起;名利是災,萬惡也從名利始。能夠看透名利的本質,雖算得上是覺悟者,但是隻能算作小的休息歇止。

生與死也是人生的一大關,沒有人不對生懷有向往,對死懷有恐懼,但是仔細想想,未生之前何來死的恐懼,死後與生前又有何區別,所以佛家認為萬事皆空,生死輪回是天命所歸,因此真正的大的休息歇止,是能參透生與死的界限,生死不懼,才是大的休息歇止。

【故事】

子罕以不貪為寶

春秋時,宋國有個小官叫子罕,他一向堅守道義,廉潔奉公,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

有一天,一個衣著樸素的人登門拜訪,那人從懷中掏出一塊半青半白的璞玉,放在子罕麵前說:“大人為官清正,百姓受惠多多。小人在山上采石,發現這塊璞玉,特意獻給大人,以表敬意。”

子罕婉言謝道:“我不需要它,你得之不易還是帶回去吧!”說完把璞玉推到那人麵前。

那人以為子罕不懂得璞玉的價值,又說道:“大人,我讓玉石工看過,說它是價值千金的寶貝,所以我才敢獻給您。”

子罕嚴肅地說:“我一向把不貪當做寶物,你把玉石當做寶物,如果把它給了我,豈不是你我都丟掉了自己的寶物嗎?”

獻玉人見子罕有如此高尚的品德,他深深地施了一個禮,說出了自己獻玉的原因:“小人是個普通百姓,偶然得到了這樣的寶玉,如藏在家中,反會遭強盜殺害,因此把它獻給大人,望大人收下!”

子罕明白了那人的苦衷,就讓玉石工把玉拿去打磨,然後把這塊玉賣了一大筆錢。

子罕把錢全部給了獻玉人,並且告訴他鄉裏的裏正會保證他的安全。

獻玉人看到子罕替自己考慮得如此周到,感動得熱淚盈眶,連連叩頭致謝,拿著金子回家去了。

三六、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

【原文】

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譯文】

浮躁的人,必定對事物沒有深刻的見識;膽怯的人,必定對事物沒有卓越的見解;欲望太多的人,必定不能有正直激昂的氣節;多話的人,必定沒有紮實勤奮的作風;多勇力的人,必定缺少文學修養。

【賞析】

事物都是互相聯係的,沒有紮實的基礎,建起的就會是空中樓閣。一個人如果浮躁氣盛或者畏首畏尾,都會影響他對學問的深刻研究和對事物的正確判斷,因此要想有卓越的見解是很難的。一個人如果欲望很多,言語輕率,那麼就難以有正直激昂的氣節,沉穩踏實的作風。而勇力過人的魯莽之士,必然是內心修養不足所致,故難以體會到文人墨客的雅致。

【故事】

專心致誌

弈秋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圍棋高手,很多人來拜師學藝,他從報名的人中選了兩名最聰明的孩子做徒弟。

弈秋對這兩個學生說:“從今天起,你們就跟著我學習圍棋。希望你們能夠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力爭超過我的水平。”

開始,這兩個學生進步都非常快,弈秋見了心中暗暗高興。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兩個學生的水平拉開距離。

原來,其中一個學生在上課時,總是集中精力聽弈秋講棋;而另一個學生雖然坐在那兒,腦子裏卻總在想著其他的事情。

有時候,他眼睛盯著棋盤,心裏卻在想:要是有隻天鵝飛過來,我就拿弓箭把它射下來,天鵝肉吃起來一定非常香……老師講的什麼他根本就不知道。

弈秋看他學習不專心,說了幾次也不起作用,於是就讓他回家了。結果,他什麼也沒有學到,而他的那位同學後來則成為一名圍棋高手,被人們稱為“弈秋第二”。

三七、佳思忽來,書能下灑

【原文】

佳思忽來,書能下酒;俠情一往,雲可贈人。

【譯文】

好情緒來時,可以讀書下灑;豪放情思出現時,可信手將白雲作禮物贈送他人。

【賞析】

飲酒重在情趣,不一定非得佳肴、佳灑不可;好書是心靈的美食,以書下灑,情趣甚濃。李白詩雲:“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據說蘇東坡曾以詩下酒,飲到酣處,急呼童子取詩來,急將佳句讀一遍,連酒一同飲下。俠情無拘,贈人何須俗物,隻要心意所到,江月、白雲皆可信手拈來相贈。

【故事】

李白鬥酒詩百篇

李白,號青蓮居士,人稱為酒星魂、酒聖、酒仙。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李白:

李白鬥酒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大概沒有別的哪個文人與酒的關係之密切和嗜酒的名氣之大,能和李白相提並論了!隻要翻翻李白的詩集,我們就不難發現他的生活中,幾乎無處不有酒。正如郭沫若說的:“李白真可以說是生於酒而死於酒。”

關於他的死,還有種種不同的傳說,大概都與飲酒有關。其中最富於浪漫主義情調的是,說他喝醉後到采石礬的江中捉月亮落水而死。

關於李白醉酒的故事,在我國文學和藝術作品中都得到相當充分的反映。

例如昆劇中有《太白醉寫》,京劇、川劇和秦腔等10多個劇種都有類似的劇目。又如李白佯醉痛罵楊貴妃的義兒安祿山的故事,京劇中叫《金馬門》,也叫《罵安》;川、湘、漢、滇、桂劇及同州梆子及河北梆子都有此劇目。在我國著名畫家的作品中,也有“李白脫靴圖”、“李白捉月圖”和“太白醉酒圖”等。陶塑、瓷塑、泥塑、木雕和牙雕中這樣的題材也相當多。

至於後人在詩文中歌頌李白醉酒傲世和藐視權貴的作品,就更多得舉不勝舉。舊時在一些酒店的牌匾上寫著“太白世家”和“太白遺風”等,無疑也含有對李白的崇敬之意。

當然,人們尊祟李白,熱愛李白,決不是因為他好喝酒,而是取決於他傲視權貴的反抗精神和愛慕他的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