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3 / 3)

【故事】

範蠡功成身退

範蠡,字少伯,春秋時楚國宛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家。範蠡於公元前496年前後,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而投奔越國。

在越國,範蠡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輔助越王勾踐20餘年,終於使勾踐於公元前473年一舉滅了吳國。

範蠡幫助勾踐滅了吳國後,全國上下都歡欣鼓舞,可他卻一點都不高興。因為通過多年的接觸,他深知越王這個人隻能與人共患難,卻難以與人共富貴。

所以,當勾踐的慶功大會開過不久,範蠡就去向勾踐辭行。

勾踐含淚挽留說:“你走了叫我靠誰呢?你留下,我可以分一半國家給你。”

範蠡堅定不移地說:“主辱臣憂,主憂臣死。當年主公在會稽受到侮辱,範蠡本來就應該去死。那時不肯死,是為了替主公報仇,如今大仇已報,我的心願也就了了。”

勾踐見範蠡去意已決,隻好不再阻攔。範蠡走之前隻帶了些細軟盤纏,便和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一起乘船離去。

範蠡臨走時,還留下一封書信給他的好友文種說:“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野兔死了,獵狗就要烹煮著吃了。越王為人隻可以與他共患難,不能同他共享富貴。你為何還不離去呢?”

文種一時貪戀高官厚祿,沒有能像範蠡一樣做到急流勇退。不久,有人誣告文種要造反,勾踐就賜給他一把劍,勒令他自盡身亡。

範蠡後來輾轉到了齊國,開墾荒地,種糧養畜。農閑時就做生意。由於他善於經營,很快成為當地巨富。齊國人都推舉他為相國。

範蠡感歎道:“過日子能夠擁有千金之產,當官能夠達到宰相的位子,這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老百姓來說,已是到了極點。但是長久地處在尊貴的位置上,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啊!”

他再次向齊王歸還了宰相印,把家財全部分給朋友和鄉鄰,悄悄從齊國轉到陶地,從此隱名匿姓,自號陶朱公。

此後,他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轉運貨物,經營貿易。過不多久,他的家產就再次達到了“巨萬”。

範蠡在立下大功,身居高位的情況下,意識到“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果斷退出暗含殺機的官場,與美女西施泛舟五湖,經商致富,演繹了一出千古流芳的人生喜劇。

二五、人我往來,是第一快活世界

【原文】

剖去胸中荊棘以便人我往來,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譯文】

去除胸中容易傷己傷人的棘刺,以便和人們交往,是天下最快意的事了。

【賞析】

荊棘多刺,做成籬笆尚可,留在胸中擋住交往之門,既會傷人,也可能傷己。俗話說“待人以誠”,直率地袒露自己的心胸,與人坦誠相見,有什麼得意處不妨公開與人言,有什麼不樂事,不妨直言提醒,這樣打開了封閉自己的心靈的枷鎖,別人也會以誠心回報,人與人之間容易得到溝通與交流,友誼、歡笑就會常駐在心中,這是多麼快意的事啊!

【故事】

吳複古與蘇東坡的友誼

宋代著名文學家,藝術家蘇東坡與吳複古有過一段很深的交往。吳複古,字子野,號遠遊,廣東揭陽人。他少有文名,但性格奇特,淡泊名利。初舉孝廉,授職皇宮教授。由於不滿官場黑暗,決然棄官,築庵麻田山中。

出家後,吳複古遍遊天下名山,廣交名士,雖常出入於士大夫之門,但從不阿諛奉承,對人一無所求。當時的名士都十分景仰他。蘇東坡也在這個時候認識了他。向他請教作文與處世之道,並寫下《聞潮州吳子野出家》、《問養生》等文章。他們雖然年齡相差數十歲,但一見如故,成了忘年交。

蘇東坡豁達豪放的性格與超逸的文才很得複古賞識,而吳複古剛直脫俗的性格與道德文章更使東坡折服。東坡曾把複古告誡他的養生之法素筆抄下,引為座右銘,這就是有名的《問養生》法帖。世傳東坡善養生之法,頗受這位良師益友的影響。

1094年8月,蘇東坡被貶惠州,專程經潮州拜訪複古,老友重逢,分外高興。蘇東坡欣然命筆,為麻田寺題名“遠遊庵”,並作《遠遊庵銘並序》,至今麻田山仍保存有蘇東坡當年的墨跡。

後來,東坡再次被貶海南,在瓊州期間,曾多次向複古表達敬意。有一件事使東坡很受感動:複古曾命其子送過東坡一些潮州特產,東坡在儋州時記起此事,乃命人帶了些海南特產鮮果給複古。

誰知複古十分生氣,命來人帶回,並複函東坡,誠懇地說,朋友之交在於神交,隻要彼此心心相印,何必搞世俗的那一套“禮尚往來”呢?這樣做,隻能給高尚的友誼帶上世俗的習氣。

到了1100年底,蘇東坡遇赦北歸。97歲高齡的吳複古,感念老友情長,執意為之送行,來到清遠。因天氣寒冷,老邁之人不禁其寒,遂染病不起。至1101年4月13日,不幸病逝於歸途。東坡在真州驚聞噩耗,萬分傷感,寫下了《哭子野》的祭文。

蘇東坡與吳複古雖然對待現實的態度不同,但是他們之間的友誼卻成了千古佳話。

二六、不必無惡鄰,不必無損友

【原文】

居不必無惡鄰,會不必無損友,惟在自持者兩得之。

【譯文】

居家不一定非要沒有壞鄰居的地方不可,聚會也不一定要避開不好的朋友,能夠自我把握的人也能夠從惡鄰和壞朋友中汲取有益的東西。

【賞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們在住房時總是希望選擇好的鄰居,在與人交住時總是希望選擇好的朋友,但是真正能夠自我把握的人是不懼怕惡鄰和損友的。即使生活在汙濁的環境中,一樣可以保持自己清白的本性,有外界不好的環境作比較,人才會做事更加小心謹慎,如果有一個壞鄰居和品德不好的朋友,正可以考驗自己的修為和定力,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對方。再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好和壞也不是絕對的,惡鄰和損友畢竟不是敵人,他們身上也許會有一些閃光之處可以供你從中借鑒呢。

【故事】

孟母三遷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母親對他教育嚴格。

小孟子的家最初住在郊外,經常有人在他家屋後的山坡上出殯。孟子覺得好玩,每次都跑去看熱鬧。

回到家後,小孟子就和小夥伴,學著別人出殯的樣子玩起來。母親看了很擔心,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她決心換環境。

母親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邊。這次孟子家的鄰居是個屠夫。

屠夫經常在院子裏殺豬。剛開始豬的尖叫讓小孟子很害怕。可沒多久,小孟子又開始整天學著屠夫殺豬的樣子玩耍,嘴裏還高聲模仿商販的叫賣:“快來買呀!新鮮的豬肉……”

母親接受了前兩次的教訓,這次把家搬到了一個小學堂附近。聽到學堂裏傳出的琅琅讀書聲,小孟子每天都跑到學堂的窗下去聽講。於是,母親和小孟子就在此長期定居下來。慢慢地,小孟子變得十分愛讀書,還懂得了許多禮節。

孟母三遷的故事,也成為千古傳頌的佳話。

二七、君子小人,五更檢點

【原文】

要知自家是君子小人,隻須五更頭檢點,思想的是什麼便得。

【譯文】

要想知道自己是一個有修養的正人君子,還是品德不正的小人,隻要在五更天時自我反省一下,檢查一下頭腦中想的是什麼,就可以作出明確的判斷。

【賞析】

反求諸己,三省吾身,是一個君子修身養性的好習慣。

深夜五更時,夜闌人靜,萬籟俱寂,經過一夜飽睡,此時思路已經清醒,一個勤奮的人經過一夜的睡眠,這時已經開始思索明天能為社會再做些什麼,怎樣去幫助他人;而一個品德卑劣的小人,也許正在盤算著如何去圖一己私利,滿足自己的貪欲,所以從此時所思所想正可以判斷自己道德是高尚還是卑劣。

【故事】

努力的曾參

孔子有個學生叫曾參,他不但勤奮好學,還特別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隨著學問、品德的不斷進步,曾參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嚴。可是慢慢地曾參發現,不管自己怎麼努力,有時還是會做錯事,他想讓自己更少地犯錯誤。

於是,他就想了個辦法,每天晚上睡覺前,對自己一天的所作所為進行仔細的反思:我今天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嗎?有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該學的東西都掌握了嗎?

曾參不但每天自己反省,還留心觀察別人做事,處處總結經驗教訓。有人見他那麼刻苦,就勸他說:“曾參,何必那麼認真呢?人沒有十全十美的,是人就會犯錯誤嘛!”

可曾參回答說:“可能我沒法達到完美,可要努力做了,總會讓自己不斷進步呀!”

勤勉的曾參最後終於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人。

二八、以道窒欲,則心自清

【原文】

以理聽言,則中有主;以道室欲,則心自清。

【譯文】

以理智的態度來聽取各方麵的意見,那麼心中就會有正確的主張;用道德規範來約束心中的欲望那麼心境就自然清明。

【賞析】

如果不用理知思考,而僅僅聽信言辭,那麼往往會判斷失誤,隻有將聽到的言語通過自己的思索來判斷正誤,才不會失去分辨是非的能力。

有時候,人的言語受感情的影響較多,由於情緒的影響,言語會離客觀事物很遠,偏聽偏信會使自己失去主張,隻有全麵分析判斷,才能不亂主心骨

人的欲望很多,如果任其發展就會離開合理的正道,因為不用大道來約束,就隻能使欲魔恣意而行,於自身於社會都有百害而無一利。隻有正確判斷合理的欲求,得到合理的滿足,才會保持心清腦明,做一個正人君子。

【故事】

劉邦的“每事問”

“每事問”用得最好的是漢高祖劉邦。劉邦是“每事問”的高手。他的最著名的口頭禪就是“為之奈何?”

論學問、論武功、論戰術劉邦都遠遠不及項羽,然而項羽最終卻敗給了劉邦。這裏麵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為之奈何”上。劉邦會問,而項羽不會問。

劉邦每次遇事都要問一句“為之奈何?”廣泛征求意見建議,把問到的“主意”綜合考慮,然後做出正確的決策。這正是劉邦成就偉業的基點所在。

正如劉邦自己所說:“在大帳內出謀劃策,在千裏之外一決勝負,我比不上張良;平定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保障後勤供給不斷絕,我不如蕭何;率領百萬之眾的士兵,打仗就一定勝利,攻城就一定能拿得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優秀人才,我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全靠他們。項羽連一個範增都不能用,所以才會失敗。”

二九、先達後近,交友道也

【原文】

先淡後濃,先疏後親,先達後近,交友道也。

【譯文】

先淡薄而後濃厚,先疏遠而後親近,先接觸而後相知,這是交朋友的方法。

【賞析】

人都渴望感情的交流,渴望有親密的朋友,可是交朋友不是一件容易事,選擇得當,則可受益匪淺,交友不得當,則禍害非輕,所以要掌握交友的正確方法。一般是先有初步的了解,對合乎心意的朋友再進一步接觸,在接角中加深感情,心靈和誌趣逐漸接近,最後走到一起而相知。如果剛開始交往,隻看表麵的現象,不作深入的了解,短時間內打得火熱,隨即就會降溫,那麼不互相抱怨才是怪事。

所以“選擇而後交”就會交到好朋友,“先交而後擇”隻能是形成更多的仇隙。

【故事】

魏萬千裏追李白

李白42歲那年,被唐玄宗召進長安,任命為翰林學士。李白是個有骨氣的人,他在京城從來不去巴結有錢有勢的大官僚。這些奸臣在皇帝麵前說李白的壞話,把李白排擠出長安。

李白離開長安後,他原來結交的一些勢利朋友,馬上換了一副臉孔,不理李白了。

有個叫魏萬年輕人,仰慕李白的詩才。他不顧世俗偏見,踏著詩人的遊蹤,馬不停蹄,足足追了3000裏,終於在廣陵見到了李白。兩人一見如故。以後兩人一同遊賞自然風光,切磋詩歌藝術,成了一對知心朋友。魏萬說:“一長複一少,相看如兄弟。”

李白說:“相逢樂無限!”

大詩人李白見魏萬誠摯忠厚,年輕有為,特別高興。因此不僅托魏萬照顧他的兒子明月奴,還把自己的全部詩稿交給魏萬,讓他編成集子。後來魏萬中了進士,不負李白重托,編出了《李翰林集》,還飽含熱情地為詩集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