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2 / 3)

一九、寧為隨世庸愚,勿為欺世豪傑

【原文】

寧為隨世之庸愚,勿為欺世之豪傑。

【譯文】

寧可做一個順應世事的平庸愚笨的人,也不做一個欺騙世人的英雄豪傑。

【賞析】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轟轟烈烈一場,留芳百世,是大丈夫氣概。然而平凡和偉大沒有絕對的分界線,能夠成為傑出的人才,留下驚天動地的事業當然偉大,如果一輩子老老實實地做人,紮紮實實地做事,也很偉大,這是平凡中的偉大,而安於平凡正是大多數人的生活道路。相反,如果心術不正,欺世盜名,縱有名聲,也隻能是梟雄盜寇之名,甚或是遺臭萬年之名。

【故事】

精忠報國

嶽飛,字鵬舉,北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裏人。1122年,嶽飛從軍,因武藝高強,被派為“勇敢戰士”的小隊長。同年,趙構在相州設置兵馬大元帥府,招募兵馬,嶽飛參加了大元帥府的部隊,成了康王的侍衛隊。

後來嶽飛參加過多次對金的作戰,因作戰勇敢,經常得勝,受到宋高宗的器重,故被封為大將。嶽飛主張大舉北伐,收回故土。但宋高宗怕激怒金國的統治者,不讓嶽飛北伐,反而命他退守鄂州。嶽飛百感交集。

1139年,宋高宗和奸臣秦檜不顧朝中抗戰派的反對,接受了金朝恥辱性的議和事件,向金稱臣納貢。嶽飛痛心疾首的上書痛斥秦檜“誤國”,秦檜懷恨在心,想伺機謀害嶽飛。

1140年5月,就在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朝廷連下12道金牌,急令嶽飛“措置班師”。在要麼班師、要麼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嶽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了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

嶽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複!”

嶽飛的抗金戰鬥,至此被迫中斷。 嶽家軍班師時,久久渴望王師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攔道慟哭。嶽飛為了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故意揚言明日渡河,嚇得金兀術連夜棄城北竄,準備北渡黃河,使嶽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人民群眾南遷到襄漢一帶,才撤離中原。

這時,有一個無恥的書生,騎馬追上金兀術扣馬而諫:“太子(兀術)毋走,京城可守也,嶽少保兵且退矣。”

金兀術又整軍回到開封,不費吹灰之力,又占領了中原地區。嶽飛回來後,被秦檜羅織罪名殺害。

嶽飛含冤而死,但他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他的赫赫戰功和優良的人格品質,在中國軍事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特別是他那種抗擊外族侵略的民族氣節和誠摯的愛國之心,更是令人景仰。

二○、習忙可以銷福,得謗可以銷名

【原文】

清福上帝所吝,而習忙可以銷福;清名上帝所忌,而得謗可以銷名。

【譯文】

上帝不會輕易給予人安逸清閑的福分,而習慣於忙碌可以消減這不吉的所謂福分;上帝不會輕易讓人有清雅的名聲,而受到他人的誹謗可以減少這種不吉的名聲。

【賞析】

清福是指清閑安逸的生活,人們有時希望能享清福,但實際上,清閑安逸不是人人都能消受的,也是為上帝所不允許的。清閑的環境,容易消磨人的意誌,使人失去生命的活力,手足懶怠,腦力也會退化,失去追求,生命也就會走向盡頭。君不見操勞一生的老人,是從來也閑不住自己的手腳的,一旦離開他們辛苦奮鬥一生的地方,就會很快衰老而體力不濟,出現令人悲哀的結局。所以在忙碌中,可以消除那種不應有的清福。

美好的名聲,也不是人人都能承受得了的,得到名聲又往往為名聲所累,這也是司空見慣的事。名聲太大,會招來禍害,上帝吝惜名聲,不願隨便給予,倒是遭到謗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可以避免被人嫉妒,得以保全自己。

【故事】

閔仲叔辭侯霸

漢光武帝劉秀平定天下,建立東漢政權的時候,太原人閔仲叔正在家中過著清貧恬淡的日子。

一天,好友周黨來訪,正趕上閔仲叔吃飯。餐桌上隻有一盤豆子、一杯白水,連一小碟下飯的小菜都沒有。閔仲叔一口豆、一口水,倒也吃得怡然自得。

周黨看了,眉頭皺起來,心裏不是滋味。第二天,周黨派人送一掛生蒜給閔仲叔,閔仲叔苦笑著搖搖頭:“本想清靜無事,反倒招惹來了麻煩。”他將生蒜掛到牆上,卻連一瓣都沒有食用。

東漢新建,律令草創。百業待舉,百廢待興。值此用人之際,劉秀命司徒侯霸辟召天下賢良方正之士入朝效力。閔仲叔是一方名士,自然也在辟召之列。

也許是征辟的賢士太多一時難以接待,許是司徒政務繁雜分身乏術,許是還有什麼別的原因……總之,侯霸並沒有給閔仲叔安排什麼具體事務讓他去做,也沒有與他談論什麼國計民生的大事。第二天,他便遞上一份辭呈,甩手回鄉讀書去了。僅此一次不快的經曆,閔仲叔便對官場大失所望。後來,皇帝再度征召他擔任博士,他依然不為所動。

一個無權無勢的讀書人,竟然舍棄司徒之辟,不受皇帝之征,閔仲叔一時名聲大振。隨著聲望一天高過一天,便有許多人趕來攀附巴結,攪擾了閔仲叔清靜的生活。為了過清靜的生活,他離開家鄉,移居安邑。

到了安邑,日子倒是安靜,可沒有豐厚的收入,加上年邁多病,閔仲叔一家的生活變得愈加困頓,平時連豬肉都吃不起,隻能買來一片豬肝做菜。

屠夫有時覺得隻賣一片豬肝不值得,便常常拒絕這個貧寒的顧客。閔仲叔並不計較,仍平和地喝著粗茶嚼著淡飯。有一天,他忽然看到餐桌上又有了久違的豬肝,便追問是怎麼回事。

兒子告訴他,是安邑縣令特意囑咐過屠夫,要他們不許難為閔仲叔。閔仲叔聽了,一聲長歎:“我閔仲叔怎麼能因為想吃自己愛吃的東西,而給安邑人增添麻煩呢?”於是,全家再度遷居。這一回走得更遠,他們去了沛郡,即今安徽濉溪縣西北住了下來。

二一、人之嗜節,當以德消之

【原文】

人之嗜節,嗜文草,嗜遊俠,如好酒然,易動客氣,當以德消之。

【譯文】

人們愛好聲名節操,愛好文章辭藻,愛好行俠仗義,就像愛好美酒一樣,容易衝動,應該用道德修養來抑製這種衝動。

【賞析】

合適的愛好是人生之樂趣,如果愛好成癖,又容易一時興起,那麼就應該加強道德修養予以節製了。看重自己的名節,愛好華美的詞章,甚至願作遊俠之士,本來都無可厚非,如果為了名節去拚命,為了幾句文章辭藻而動怒,甚至借豪俠之氣而觸犯律條,那就如醉酒不知節製一樣,是性格中的弱點,非予以約束不可了。

【故事】

齊景公賞雪

春秋時,一年冬天大雪下了三天三夜,天氣冷極了。齊景公披著狐皮鬥篷,坐在宮裏觀賞雪景,還派人叫晏子也來賞雪。

不一會兒,晏子來了。齊景公讓他坐在一旁,說:“沒什麼事吧!您難得有閑空,今天就和我一起賞雪吧!”

晏子沒答話。過了一會兒,齊景公沒話找話地說:“真奇怪,一連下了三天大雪,可是一點兒也不覺得冷。”

“天氣真的不冷?”晏子追問了一句。

齊景公也覺得自己話說得不對,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晏子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在自己吃飽的時候,惦記著別人在挨餓;自己穿暖的時候,不忘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逸享樂,要想著勞苦的百姓。現在,您把這些全忘了。”

齊景公聽著,臉不覺紅了,忙說:“您說得對,我明白了。”

齊景公立即下令,從倉庫裏取出一些衣服和糧食,發放給窮人百姓。

二二、一念之善,吉神隨之

【原文】

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譯文】

心中有一個善的念頭,可以讓降福的吉神隨之而來;心中有一個惡的念頭,就會使為禍的惡鬼隨之而來。明白這一點便可以差使鬼神了。

【賞析】

佛家講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之分,全在於心頭之念。心懷善念的人,其行為處事總是從善良的願望出發,故如有神助般,事事能成功;心懷惡念的人,對世界充滿恨意,處處行非分之想,結果總是害人害己,似有惡鬼附身一樣。了解了行善與行惡的道理,那麼就不用擔心厲鬼害人而總能使吉神附己,那還有什麼鬼神不能驅使呢?

【賞析】

戴逵砸瑟

戴逵,字安道,東晉譙郡銍縣,即今安徽濉溪縣臨渙鎮人。戴逵博學多才,喜歡彈琴,他曾拜當時的大儒範宣為師。特別善於畫人物和山水畫,是著名的音樂家和畫家。由於不滿當時官場的腐敗風氣,戴逵終生都沒有做官。

當時,官任太宰的武陵王司馬晞,聽說戴逵鼓瑟有清韻之聲,就派人召他到太宰府去演奏。

戴逵感到為當官的彈琴是一種恥辱,便當著使者的麵將瑟砸碎。他說:“我戴安道不是王門供養的戲子,你們另請高明吧!”

戴逵深切地痛恨那些故作風雅和奢侈放縱的官僚貴族,因此寧願放棄自己喜愛的鼓瑟愛好,也不去為他們演奏,表現了一個藝術家的崇高氣節。

二三、夢裏不能張主,泉下安得分明

【原文】

眉睫線交,夢裏便不能張主;眼光落地,泉下又安得分明。

【譯文】

當人閉上雙眼,進入夢鄉時,就不能清醒地思考;眼光落到地下,於是想到在九泉之下怎麼又能夠徹悟呢?

【賞析】

白日裏,人們為名利而奔波忙碌,或爭強鬥勝,或玩弄手腕,千方百計去實現自己的諸多主張,可是一到夜間,兩眼閉上,進入夢鄉,頭腦再也不能思考,各種意念至多帶人夢中去幻想,夢中的人忘記了清醒時的事,身不由已,也許自己的親人在夢中也素不相識,白日的故事在夢中大相徑庭。到底夢中是真實的我,還是清醒時地是真實的我,難以說得明白。

夢中既然都難以控製自己的主張,死亡時,哪裏又放得下心中的迷幻呢?所以佛家勸人一了百了,這樣在麵對死亡時說可以徹底釋懷了。

【故事】

盧生的夢裏榮華

從前,有個姓盧的青年,平時,愛舞文弄墨,但卻屢試不中,人們都叫他盧生。盧生家境非常貧寒,但他卻總向往著榮華富貴。

有一次,他外出旅遊經過邯鄲,住在一家客棧裏。在客棧裏住著一個姓呂的老人。盧生見老人生得慈眉善目,談吐不凡,於是便和他攀談起來。在談話之間,盧生連連歎息自己窮困境遇,時時流露出不甘寂寞,向往榮華富貴的心情。

呂翁便從行李中取出一個枕頭來,對盧生說:“你枕著這個枕頭睡,就可以獲得榮華富貴。”這時,店主人正在煮飯,離開飯時間尚早,盧生就枕著這個枕頭,先睡一會。盧生沒想到一躺下立刻做起夢來。在夢裏,他娶了清河崔府裏一位高貴而美麗的小姐,生活闊綽,十分體麵。第二年,又考中進士,後來步步高升,做官一直做到節度使、禦史大夫,還當了10年宰相,後來以受封為燕國公。

他還生了五個兒子,都和名門望族結了親,而且也都做了大官。他的兒子又為他生了十幾個孫子,每個孫子都聰明出眾。真是子孫滿堂,福祿齊全。他一直活到80多歲才壽終正寢。夢一結束,他也就醒來了。

這時,他才發覺原來是做了一場夢。夢做完了,可店主人煮的飯還沒有熟哩!盧生想想幾十年榮華富貴,竟是短暫的一夢,很覺驚異。

呂翁笑道:“年輕後生,請記住,人生的榮華富貴就是一場夢!”

二四、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

【原文】

佛隻是個了仙,也是個了聖。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

【譯文】

佛隻是個善於了卻俗塵的神仙,也是個善於了卻煩惱的聖人。人們雖然聰明,卻不知該了卻一切煩惱,不知了卻萬事便是聰明;如果心中還有放下的念頭,那便是還未完全了卻。

【賞析】

很多人自以為聰明,卻不知道整天被塵世的煩惱和欲望所束縛,放不下許多雜念。期盼著很多事情來臨,來臨了又生出更多的非分之想,得不到的東西不斷地期盼,能得到的東西也是念念不忘,結果事情未到已煩惱叢生,事情已過心中仍放心不下,如此庸人自憂,豈不是無端地增添了心靈的壓力與憂煩。

塵世的功名難以擺脫,有些人就躲人山野,希望藉此與世隔絕,以為這樣可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殊不知,這是以為塵緣了了,其實未了,因為心中仍有欲念未放下。要做到真正的了了,隻有連放下的念頭也排除掉,生於世間而不著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