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阮籍白眼看人
阮籍,字嗣宗,三國時詩人。年少時,他好詩書,好弦歌,與他父親一樣,喜歡音樂。
阮籍富有個性,豪放高傲,任性不羈。他反對封建禮法,行為怪異放蕩,他對於拘泥於封建禮法的儒生是瞧不起的。據說,阮籍的眸子黑白分明,當誌同道合者來訪時,他用青眼看人;當儒者來訪的時候,則用白眼看人。
阮籍的母親去世時,著名文學家和音樂家嵇康的哥哥嵇喜前來吊唁。阮籍因瞧不起嵇喜,便做出白眼。嵇喜好心來吊唁,阮籍卻做出這種姿態,人家當然不高興。嵇喜的弟弟嵇康聽說後,帶著酒,挾著琴來看望他。阮籍大喜,便露出了黑眼。
阮籍生活在黑暗的無言論自由的時代,思想上極為苦悶,是社會環境使他的性格變得如此怪異。
九、立名為貪,用術為拙
【原文】
真廉無名,立名者,所以為貪;大巧無術,用術者,所以為拙。
【譯文】
真正的廉潔不是為了名聲,那些求名的人,隻是貪名而已;最大的巧智是不使用任何權術,凡是運用種種心術的人,不免是笨拙的。
【賞析】
廉是與貪相對的,廉潔應該是做人的本分,然而因為有貪心之人,才使廉潔成為難以之事。所以真正的廉潔應該出於自律的要求而不是為了求取名聲,如果為了求名而廉潔,雖然做到了不貪財,但卻貪名,仍然是貪。巧本應是天性,為巧而巧,蓄意玩弄心術,往往偷雞不成倒蝕一把米。弄巧成拙,為心計所害,這就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故事】
吳隱之飲貪泉
吳隱之既孝順父母,又廉潔奉公,他把自己所得俸祿都分給親戚族人,在寒冬臘月,他連棉被也沒有。
桓玄試圖革除嶺南地區的弊端,便任命吳隱之為廣州刺史。
離廣州20裏,有一處泉水,名叫貪泉,世人相傳飲此泉者其心永無滿足。
吳隱之到泉水之上,他的手下人都勸他不要飲泉水,他卻舉杯飲之,並且說道:“石門之畔流湧著清澈的貪泉,舉杯一飲重於千金。遙想伯夷、叔齊兩位高士,縱使他們來飲此水,也不會改變其純潔的心。”
一○、淡名利者,未忘名利之情
【原文】
譚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譚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
【譯文】
喜歡談論隱居山林中的生活樂趣的人,不一定是真的領悟了隱居的樂趣;口頭上說討厭名利的人,未必真的將名利忘卻。
【賞析】
有些事表麵和事實往往相差很遠,有些人口中說的和實際做的不一樣。
喜歡談論山林隱居之樂的人,並非是真正領悟了其中的樂趣,隻不過是借此附庸風雅,更有一些假隱士,藉此機會來引起別人的重視,真正悟得山居樂趣的人已經隱居其中自得其樂去了。口口聲聲說將名利看得很淡,甚至做出厭惡名利的姿態,實際是內心中無法擺脫掉名利的誘惑而做出自欺欺人的姿態,未忘名利之心,所以才時時掛在嘴過。這些心口不一的人,實際上內心充滿了矛盾,如果能夠做到心中怎麼想,口中怎麼說,心口如一,那麼不但自己活得輕鬆,與人交往也會很輕鬆了。
【故事】
於謙兩袖清風
於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24歲中進士,不久就擔任監察禦史。他為官清廉,為人耿直,明宣宗很賞識他的才能,先後破格提拔他為河南、山西巡撫。
明宣宗去世以後,9歲的太子朱祈繼位,就是明英宗。因皇帝年少,宦官王振專權。王振勾結內外官僚作威作福,於謙看不慣他獨攬朝政,從不逢迎他。為此,王振對於謙非常忌恨。
當時外省官員進京朝見皇帝或辦事,都要賄賂朝中權貴,否則寸步難行。於謙在擔任巡撫從外地回京時,他的幕僚建議他買些蘑菇、絹帕、線香之類的土特產孝敬權貴。於謙從來不這樣做,他甩了甩兩隻寬大的袖管,說:“我就帶兩袖清風!”
回到家裏,他還寫了一首題為《入京》的七絕詩表明自己的為官態度。他在詩中寫道: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一一、伏久者,飛必高
【原文】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譯文】
藏伏很久的事物,一旦騰飛則必定飛得高遠;太早開發的事物,往往也結束得很快。
【賞析】
事物的本來準則就是蓄久必高飛,因為蘊藏深厚,就會積蓄充足的力量,爆發而出。故楚國曾有寓言說:有一凡鳥,呆在山上,三年不飛,三年不鳴,但一飛則衝天,一鳴則驚人。如果沒有長久的潛伏蓄積,又何來高飛的力量呢?事物是辨證的,先生者常先滅。因為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先開發的事物,隨著環境的變化發展,必定失去存在的條件,後來者常居上,是自然的法則,如欲不落伍於時代,隻有不斷充實提高,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厚積薄發,大器晚成,往往能脫穎而出,取得令人羨慕的成績。
【故事】
賈逵刻苦自學
賈逵,字景伯,東漢平陵,即今鹹陽人。賈逵從小聰慧好學。5歲那年,有一天姐姐帶他到院子裏玩,忽然聽見附近的私塾裏傳來一陣陣讀書聲。小賈逵羨慕極了,情不自禁地跟著老師誦讀。姐姐見弟弟如此喜歡讀書,就每天抱著他隔籬聽課。
暑去寒來,賈逵隔籬偷學了五年,對老師講授的“五經”與《左傳》,竟能全文背誦下來。10歲那年,父親賈徽求學回家,發現兒子對經書十分熟悉,能背誦“五經”,非常驚喜。姐姐向父親述說了賈逵的五年苦學。賈徽聽後,讚歎不已。
針對兒子的薄弱環節,賈徽因材施教。在父親指導下,賈逵剝下庭中桑樹皮作書板,對著教材邊誦讀邊默寫。桑樹皮用完了,他就趴在門上、牆壁上寫字。
賈逵就這樣刻苦地自學,而且10年不中斷。當他剛滿20歲的時候,竟令人驚奇地為《左氏傳》和《國語》寫了51篇注釋。賈逵的名聲傳遍鄉裏,不少好學的青少年紛紛前來求教,大家都把他的教書生活稱為“舌耕”,以讚揚他的勤奮刻苦精神。
一二、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
【原文】
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要看他會救。
【譯文】
上天要降災禍給一個人,一定會先給他些許福分滋長他的驕慢之心,要看他是否懂得承受。上天要降福給一個人,一定會先給他些許禍事來稍作懲戒,要看他是否會自救。
【賞析】
天道的變化總是禍福相依,禍事降臨不必驚慌,要善於自救,得到福分不必得意,要善於承受。人生沒有永久的福分,也沒有永久的禍事,失意與得意總是交相而來的,有福時要居安思危,有禍時要擺脫厄運。老子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雲:“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揭示出了天道變化的常理。
【故事】
馬德稱的遭遇
明朝天順年間,有個官居吏部給事中的人,名叫馬萬群,單生一子名叫馬德稱。
德稱聰明好學,12歲中了秀才,家裏十分富裕,人人都以為他早晚會出人頭地,鄰人黃勝把妹妹六瑛許與德稱為妻,由於德稱用心讀書,年過20尚未成婚。
誰知馬萬群彈劾奸宦王振,反被王振誣以貪汙萬兩贓銀,削職追“贓”,家產被估價官賣一空。萬群一病身亡,留下德稱在墳堂中棲身,孤窮不堪,衣食不周。
無奈之下,他隻好去杭州投奔表叔,沒想到表叔幾日前死了。再到南京訪故,可故舊或升、或轉、或死、或罷了官,一個也投奔不著。
眼看著盤纏用盡,不得不寄食佛寺。家鄉學官因他誤了考,把他秀才頭銜也申黜了,可謂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行船又遇打頭風。”
自此,不絕的命運更不順了:運糖趙指揮請他做門館先生,糧船沉沒了;劉千戶請他教8歲的兒子,兒子出痘死了;尤侍郎薦他去陸總兵處幫忙,陸總兵打了敗仗,押解來京問罪。所以人們傳說:馬德稱所到之處,一定會有災殃,還給他取了個外號叫“鈍秀才”。
人們傳說,遇著他的,做買賣會折本,尋人會不遇,告官的會理輸,討債的必定遭廝打、廝罵。所以,人們一旦和他狹路相遇,一個個都會口吐唾沫,急忙溜走。弄得馬德稱窮困落魄,賣字為生。
這時,鄰人黃勝已死,六瑛探知馬秀才在外如此苦楚,心中十分難過,派老家人帶銀百兩去接未婚夫。馬德稱既感念她的真情,又因一事無成感到慚愧,所以就沒有接受,他想等到讀書有成後再回家完婚。
光陰易過,轉眼間,馬德稱已經是32歲。這年奸宦王振勢敗,新皇帝訪知馬萬群冤屈,複其原官,追加三級,被抄沒田產全部發還,並準許馬德稱恢複秀才資格。
從此,“鈍秀才”一洗晦氣,連考連中,殿試二甲,選為庶吉士。這時,他才回去與一直等著他的六瑛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