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顛島上各民族之間的激戰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嗎?(3 / 3)

逃亡在外的腓特烈並不甘心,作為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女婿,腓特烈知道英王不會坐視不管。在白金漢宮華麗的殿堂內,腓特烈把荷蘭國王同意幫助的親筆書信交給詹姆士一世。對德國早就不滿的英王當即答應,一定支持腓特烈。

1625年,英國和荷蘭經過商討,決定不親自出麵而慫恿丹麥出兵。結果丹麥兵敗如山。

1630年,瑞典出兵攻打德國。德軍在薩克森的呂岑,與瑞典人展開了廝殺。

呂岑戰役的結果是:瑞典失去了國王,但取得了勝利;華倫斯坦雖然失利,卻保存了實力。不久,德國在西班牙的幫助下,打敗了瑞典。

年輕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對丹麥、瑞典的相繼失敗感到憤怒。他覺得,為了新教同盟的利益,必須給哈布斯堡王朝以沉重的打擊。於是在法國首相黎世留的斡旋下,英國、荷蘭、威尼斯、瑞典等紛紛支持法國。法國終於跳了出來,成為戰爭的主角。1635年,法國正式向西班牙宣戰。經過一番血戰,法軍獲勝,從此轉變了戰局。斐迪南失去了西班牙的支持,隻好求和。

1648年8月6日,神聖的羅馬帝國皇帝與瑞典及新教諸侯簽訂《奧斯納布呂克和約》。9月17日,德國與法國簽訂《明斯特和約》。10月29日,參戰各方簽署了《威斯特伐裏亞和約》,結束了戰爭。歐洲的這場戰爭從1618年開始到1648年足足有30年的時間,所以曆史上稱這次戰爭為“30年戰爭”。

[我還想知道]

在世界近代史上,是英國率先開拓了資本主義產業革命的先河。

英國在新舊交替的過渡進程中,1558年繼位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為英國的強大做出了非凡的貢獻。

女王伊麗莎白是通過聯姻和善待臣民才換取國內和平嗎?

1558年,伊麗莎白登上英格蘭王位,她所麵臨的是一個貧窮薄弱、人民怨聲載道的局麵。對此,伊麗莎白卻能分清輕重緩急,采取斷然措施解決內政外交的重重難題。

伊麗莎白曾幾次借助聯姻施展外交手段,為英國的繁榮發展創造了和平環境。她認為,隻有與英格蘭臣民為終生伴侶,才能保住英格蘭的獨立地位,才能避免重蹈姐姐瑪利女王的覆轍。

伊麗莎白統治時期,極力發展工商業,製訂了一係列政策,為以後的英國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我還想知道]

亨利八世去世前曾留下遺詔說:“我身後由太子愛德華繼承王位大統;若愛德華身後無嗣,以長女瑪利繼承王位;若瑪利身後無嗣,王位再由次女伊麗莎白繼承。”

英國的“圈地運動”促進了大農場的建立,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647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英格蘭宣布為共和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達到了高潮。

由機器來製造機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誌嗎?

英國於十七世紀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製度,建立起了資本統治。

為了資產階級的利益,英國國會頒布了圈地命令。失去土地、背井離鄉的農民成了為工業預備的勞動力。農村出現了農場,使產量大增,為工業提供了原料與食糧。

1733年,有個叫凱伊的織布工人,造出了新式織布梭子,由機器傳動,比用手穿快兩倍,取名為“飛梭”。

31年後,又有一個叫哈格裏沃斯的人發明出了手搖紡紗機。1769年,鍾表匠凱伊在紡紗機的紡錠上安裝了滑輪,轉動靈活,還可用水流把機器帶動運轉,稱為水力紡紗機。

1779年,紡紗工人克倫普頓造出了一台名叫“騾機”的走錠精紡機,具有紡製各種紗線的效果。於是,紡紗超過了織布。

1782年,經過多年的努力,瓦特終於造成了“雙動式蒸汽機”。真正的機器終於產生了。

1806年,曼徹斯特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家由蒸汽機傳動的織布廠之後,英國上下才承認隻有機器生產才是發財致富的光明大道。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5年後,英國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汽船。

1814年史蒂芬森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機車,隨後便有了鐵路鋪設與火車運輸。1819年,汽船橫渡過大西洋,完成了航海史上了不起的飛躍。

工廠中的機器也由木製改為鐵製了。製造機器的行業於19世紀30至40年代興旺起來。由機器來製造機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誌。

此前,自有人類以來,從來沒有見過一人開動機器可抵得上數十人的手工勞動的事,也未聽過火車的轟鳴聲。工業革命創造了人間奇跡,這奇跡讓人們重新認識了自己。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人類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演進了。

[我還想知道]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英國原有的200年曆史的手工工場,也越來越專業化了。

水利紡紗機的專利權被一個叫阿克萊特的理發師竊取了,於1771年建起了一座水力紡紗廠,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座使用機器的工廠。

彼得解決了出口問題而被尊稱為“大帝”嗎?

1682年,一個剛滿10歲的小沙皇登基了。他就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彼得·阿列克塞耶維奇·羅曼諾夫。

彼得繼位不久,他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婭借助射擊軍兵變,上台執政。彼得被迫和母親住在莫斯科郊外。

7年以後,彼得長大了,1689年8月,索菲婭發動兵變,企圖廢掉彼得,但是陰謀失敗,索菲婭被送進修道院。

彼得開始親自執政。這時的俄國基本上是個內陸國家,經濟很落後,彼得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有出海口,有了出海口,就等於打開了通向西歐的窗口。

1695年1月,彼得親率3萬大軍進攻土耳其,土耳其戰敗求和,把亞速海讓給了德國。

此後,彼得一世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俄國逐漸富強起來。彼得又開始為俄國尋取出海口,南方不行,就把眼光投向北方,首要的進攻目標就是瑞典。

1709年6月27日,俄國和瑞典在納爾瓦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激戰。彼得親臨前線指揮作戰。瑞典潰敗,查理十二世逃到土耳其。1721年,俄國與瑞典簽定和約,得到了芬蘭灣、裏加灣沿岸的土地,從而解決了北方出海口問題。

1721年10月,俄國樞密院尊稱彼得為“大帝”和“祖國之父”,俄國也正式改稱“俄羅斯帝國”。

[我還想知道]

1712年,彼得在瑞典涅瓦河兩岸的荒島上建立了彼得堡,並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到這裏。

彼得死後,他的小女兒當上了沙皇。可是這個女沙皇沒有兒子,就去德國把姐姐的兒子領來做自己的兒子,取名彼得三世。彼得三世到俄國來時,把未婚妻索菲亞也帶來了,因為彼得大帝的姐姐也叫索菲亞,所以就給她取了一個俄國名字——葉卡傑琳娜。

葉卡傑琳娜殺死丈夫成為俄國女沙皇嗎?

1761年底,彼得三世登上俄羅斯王位後,采取了許多改善下層人民生活的措施,遭到了大地主和大貴族的反對。這時,野心勃勃的葉卡傑琳娜就想趁這個有利的機會,發動一次宮廷政變,自己當皇帝。

1762年7月29日,葉卡傑琳娜依靠情夫、近衛軍軍官奧爾洛夫發動宮廷政變,秘密處死了彼得三世,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稱葉卡特琳娜二世。

葉卡傑琳娜是個非常反動的皇帝。她一上台就擴大貴族特權,把許多土地,連同居住在上麵的農民都賞賜給貴族。任由貴族擺布。

葉卡傑琳娜二世還頻頻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瘋狂擴張俄國的領土。

葉卡傑琳娜二世還是革命者不共戴天的敵人。她出資600萬盧布支持普魯士、奧地利幹涉法國革命。

1796年8月,葉卡傑琳娜二世病入膏肓。垂死之際,她還在狂叫:“假如我能活到200歲,歐洲全部就會落到俄國腳下。我要建立一個包括六個都城的大帝國,它包括彼得堡、柏林、維也納、巴黎、君士坦丁堡、阿拉斯特罕。把我的孫子取名為亞曆山大吧,我希望他像古希臘馬其頓的亞曆山大大帝一樣,建立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大俄羅斯帝國。”

[我還想知道]

葉卡傑琳娜二世夥同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波蘭,攫取了波蘭62%的領土,滅亡了波蘭共和國,在那裏建立了血腥的殖民統治。

葉卡傑琳娜二世還發動了對土耳其的戰爭,奪得了黑海沿岸的大片土地,使俄國船隊能順利通過斯普魯海峽和達泥爾海峽,實現了彼得大帝都沒能實現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