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我是去死,但不得不死在異地他鄉,而不是死在自己生活過的地方,那該多慘。——肖邦肖邦附錄經典故事

摸黑彈琴

這年夏天,一個暴風雨的夜晚,天地間狂風夾雜著豆大的雨點,鋪天蓋地地砸下來,敲打在人家的玻璃窗上,發出一片“嘩嘩”的噪聲。

尼古拉一家人,以及他的寄宿學生正在熟睡。這時,突然傳來了一聲尖叫:“救命啊!快來幫我啊!救命啊!”

尼古拉夫婦被嚇醒了。尼古拉急忙從床上跳了下來,點亮了燈盞。他的妻子說:“親愛的,發生了什麼?”

尼古拉安慰她說:“沒什麼,別擔心,是保姆在叫。我下去看看,不會有事的。”

說完,他抓起燈盞,便“蹬蹬蹬”地跑下樓梯。剛一到樓梯口,他發現保姆正站在樓梯下麵,一臉驚恐的神色,伸出一隻手顫顫巍巍地指著客廳。

尼古拉埋怨她說:“怎麼回事啊?你瘋了,深更半夜,這樣大呼小叫的!”

保姆結結巴巴地說:“那裏……客廳裏有鬼!”

“什麼?有鬼?胡說八道!怎麼會有鬼呢?大概是個想偷東西的賊。”

“不,不!……不是賊,不是賊,是有人在彈鋼琴!”

“什麼?有人……彈鋼琴?”尼古拉皺了皺眉頭,說,“深更半夜的,怎麼會有人彈鋼琴呢?你一定是聽錯了!是不是因為琴蓋沒有蓋上,是貓在琴上走呢?”

尼古拉緊緊地抓著燈盞,把耳朵貼在客廳的門上,仔細地聽著。的確,是有人在彈鋼琴,而且彈得十分好,絕不會是貓走動發出的聲音。

他輕輕地把門推開了一條縫,就著窗外一陣陣的閃電往裏麵一瞧,頓時嚇了一跳:黑暗中,一個小男孩正坐在鋼琴前聚精會神地彈琴啊!

尼古拉吃驚極了,仔細一看,原來是肖邦。

一杯泥土

1830年11月,肖邦在離開華沙前,他們全家去小妹艾米莉婭的墓前告別。肖邦一想到馬上要離開家人,離開祖國,便在小妹的墓前泣不成聲。

最後,肖邦的爸爸媽媽用銀杯取了一小塊泥土,要他帶在身邊,並告誡他說:“記住,這是一杯波蘭的泥土!”

就在他離開祖國的那幾天,華沙爆發了反抗沙俄統治的起義。可是,沒過多久,起義失敗了。

肖邦得知這一消息悲憤欲絕。他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化成了音符,寫下了著名的《革命進行曲》。那催人奮起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呐喊與抗爭。

1849年10月30日,肖邦的葬禮在巴黎馬德萊納大教堂舉行,他被安葬在拉雪茲神甫公墓。他的好友珍妮,把他一直帶在身邊的用銀杯裝著的波蘭的泥土,撒在他的墳墓旁。

驛站演奏

1828年秋天,有一輛驛馬車從柏林趕往波蘭首都華沙,中途跑到一個小鎮時,不料馬蹄鐵掌脫落了,馬車無法繼續前進。馬車夫隻好帶客人們走進一家客棧休息。

這家簡陋的旅館中,有一台相當古舊的鋼琴,琴蓋上積了一層厚厚的灰塵。突然有一個老人喃喃埋怨說:“真是糟糕,不知道等多久才能再出發。”

老人又指著鋼琴問道:“有誰會彈鋼琴嗎?請彈點音樂,放鬆一下大家的心情吧!”

聽到這句話,一位18歲的青年就走到鋼琴前說:“我能。”

大家半信半疑地看著他,接著,店主人叫人把鋼琴的蓋子擦拭幹淨,找來一張幹淨的凳子。

年輕人不慌不忙地坐上去,把雙手放到鍵盤上,頓時,從古舊的鋼琴上居然瀉出優美的琴聲,大家都訝異不已。

不一會兒鋼琴四周已圍滿一堆人,這個年輕人,就彈得更起勁,更為精彩了。他的琴聲使人們深深著迷。

最後一曲彈完後,老人就麵露笑容對年輕人表示:“我是退休的老風琴師,在我漫長的生涯中,還不曾聽過這樣傑出的鋼琴演奏。如果莫紮特還活著而且聽到這個演奏,他一定會緊握你的手說:‘你是我的繼承者!’年輕人,你叫什麼名字?”

年輕人回答說:“承蒙您的誇獎,實在不敢當。我叫肖邦。”

年譜

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於波蘭熱拉佐瓦·沃拉。他的父親是尼古拉·肖邦,母親是尤絲迪雅·肖邦。

1817年初,肖邦開始在沃得伯克·茨弗尼的指導下學鋼琴。

1818年2月24日,肖邦在華沙拉齊維爾宮舉行第一次公開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