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一點!”尼古拉說。
肖邦臉色煞白,但還是走到了客廳中央。
“你給我們說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尼古拉氣憤地說道。
肖邦抬起頭來,說道:“書櫥自動開門,是因為我拉了拴在門上的繩子。蛋糕塌下去,因為它是假的……因為它是佐斯卡做的糖皮,是我叫她做的,所以一下子就塌了,而真的蛋糕在那兒,在書櫥裏……”他輕聲地終於把話說完了。
“我的天哪!你為什麼要幹這種事呢?”尤絲迪雅夫人用憂鬱的聲調輕聲責怪著。
肖邦說:“因為多梅克·捷瓦諾夫斯基總是說:‘奇跡是沒有的’,而我想創造奇跡。”
大家聞言都笑了起來,勃羅津斯基教授拉著肖邦說道:“現在,作為對你的懲罰,你給我們彈一首曲子吧!”
肖邦立刻坐在鋼琴旁,認真地彈了起來。並且,博得了眾人熱烈的掌聲。
分手道別時,勃羅津斯基教授擁抱了尼古拉先生。
“奇跡歸奇跡,”他說,“但你確實有一個出色的兒子。”
尼古拉把手放在被稱讚得羞容滿麵的肖邦頭上,眯縫著眼睛,感激地笑了。他微閉雙眼,展望未來,似乎看見了金碧輝煌的音樂會大廳,看見弗裏德裏克在舞台上。他憧憬著這一天,自己的兒子會成為偉大的、世界聞名的弗裏德裏克·肖邦。
小肖邦和中年級學生同歲,但甚至高年級的學生對他的評價也很高,那些年紀最小的小家夥對他則簡直佩服得五體投地。一年級或預備班的一些男孩子常常三三兩兩悄悄地跟在肖邦身後走,虔誠地睜大雙眼,興奮地摳著鼻子,但一旦感覺到肖邦瞧了自己一眼以後,便一溜煙地跑掉了。
小肖邦雖然是校外學生,但他學得很好,考得也很出色,這並不使任何人感到意外。那些壞學生倒可能會嫉妒他的長處,這就叫“蠢人忌恨聰明人,懶漢忌恨勤勞者”。
大家都知道,盡管尼古拉非常鍾愛自己的兒子,但對他的要求卻要比對寄宿中學的學生要求得更嚴厲。在考試前,他特地請自己的同事更嚴格地要求弗裏德裏克。
同學們敬仰小肖邦並不是因為他有什麼過人之處。他個子瘦小、身材勻稱、和藹可親,但顯得有點弱不禁風。這樣的人一般是不惹人喜歡的,但他卻叫人十分喜歡。
小肖邦能想出使全校都哄然大笑的笑話,他能叫不知天高地厚的傻瓜暴露出自己的蠢笨,並給以恰如其分的譏笑和諷刺。有時,甚至高年級的學生也把他請來,讓他模仿林德夫人或者茨岡人、小販、裁縫等人的樣子。
小肖邦具有出色的模仿人的演員天才。瘦小的、漂亮的小夥子,有時出其不意地梳梳頭發,噘起嘴巴,皺起眉頭,拉長了麵孔。在捧腹大笑的觀眾麵前,小肖邦要麼變成了沿街奔走的補鍋匠,或者是扭著屁股的商業經紀人;要麼變成他當時要裝扮的任何人。由於他有這樣非凡的才能,而且不翹尾巴,又珍惜友誼,所以大家都喜歡他、器重他。
但這一切還不夠,還不能說明最要緊的事情。最要緊的是小肖邦另外的才能是使整個華沙都聞名的才能,報刊上已經作過報道,《華沙信使報》甚至稱寄宿中學11歲的學生為音樂天才。
自從肖邦進入華沙中學後,他就新交了一個好朋友,他的名字叫作蒂圖斯。
這個小夥子肩寬腰圓,長得十分強壯。他是來自外省的,家庭也比較富裕,但卻一點都不浮華。他的性格很好,而且樂善好施,因此大家都很喜歡他。他尤其喜愛運動,在學校的操場上也很受尊敬。
放學後,小肖邦和蒂圖斯在華沙街上閑逛。他們碰上了一隊俄國士兵,現在的華沙,經常會碰上俄國的士兵,華沙簡直都成了俄國的一部分了。
小肖邦和蒂圖斯都對他們極端厭惡,蒂圖斯免不了朝他做厭惡的鬼臉。士兵們也不答理他們,裝作沒有看見,繼續趕路。
小肖邦咬牙切齒地說:“別著急,他們得意不了幾天,總有一天,我們會把他們從華沙徹底趕出去,讓他們到自己應該去的地方待著!”
小肖邦和蒂圖斯分開的時候,天都幾乎黑下來了。他三步並作兩步來到了閣樓間。這間房是他父母給他安排的,從這裏,他可以俯瞰到彎彎曲曲的維斯圖拉河,還有河那邊遠方像是軍隊集合點名似的群山。
他走到鋼琴邊上,坐了下來,小聲地唱了起來:“自由的波蘭……”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的波蘭,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這裏也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件。
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俄國、普魯士、奧地利3個強國對弱小的波蘭進行了3次瓜分。他們瓜分波蘭的領土,奴役波蘭的人民,還想扼殺波蘭人民的民族意識,以使他們能長久地統治下去。
可是,正如一首波蘭愛國歌曲所唱的那樣:“波蘭不會滅亡!”波蘭人民始終堅持著不屈不撓的愛國鬥爭。
19世紀上半葉,波蘭進步的和民族的浪漫主義文藝,對這個鬥爭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當時,波蘭湧現出一批愛國的思想家和文藝家。他們主張文藝要有鮮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熱愛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內容,要有豐富的情感色彩。這些思想對小肖邦和他的爸爸媽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肖邦家經常聚集著一些知識分子。
如果說,肖邦的父親尼古拉在大庭廣眾之下總是表現得很馴服和順從,生怕自己會丟掉飯碗,那麼,他在親朋好友中間,則毫不掩飾自己反沙俄的觀點。
盡管肖邦的父親是一個法國移民,但他卻是以波蘭人的身份來說話和做事的。他設身處地地為波蘭著想,他移居的國家很少有獨立的時候,他因此也感染上了它的仇恨和痛苦。
當肖邦的父親知道某個抵抗入侵的領袖,或是某個被認為是不尊重占領者的藝術家被殘忍地殺害或無故地失蹤之後,他總是禁不住怒火衝天。
小肖邦從小就經常聽這些激烈的政治辯論。他還常聽人們在拉上窗簾之後,在幽暗的燈光下低聲朗誦的革命詩歌。每當他聽到這些的時候,他也禁不住地跟著激動起來。
肖邦的父親和朋友們認為,波蘭隻有靠歐洲其他強大國家的幫助,才能夠得到自由和獨立。他們熱切地盼望著能夠爆發一場大規模的民眾運動,並且,他們希望能夠尋求法國的支持。因為法國是一個尊重人權、熱愛自由的民族。
如果波蘭可以得到法國的幫助,那麼波蘭的革命便有極大的可能獲得勝利。肖邦盡管還是個孩子,可是他相信父親說的是對的。萌發遠大抱負
肖邦開始在華沙的音樂學院就讀,他的老師是約瑟夫·埃爾斯納。這位老師是他家的世交,被認為是波蘭音樂的創始人。不過他所創作的都是傳統音樂,他所教授的也是傳統的教育。
埃爾斯納和勃羅津斯基是肖邦家文化沙龍的核心人物。埃爾斯納是波蘭民族歌劇的創始人之一,也是華沙著名的音樂家和教育家。
1815年,埃爾斯納創辦了華沙音樂促進會,1821年創建了華沙音樂學院。
勃羅津斯基是個文學和美學方麵的教授,他曾參加過拿破侖軍隊向俄國遠征的運動,他還是個演說家、修辭學家、愛國詩人。尼古拉在一次家庭聚會時,把肖邦譜寫的樂曲鄭重地交給埃爾斯納評閱,並誠懇地希望肖邦能夠跟著他學習音樂。
埃爾斯納曾多次看見過肖邦的演奏,他了解尼古拉的心情,他更了解肖邦的音樂天賦。埃爾斯納熱情地招呼肖邦坐在他的身邊,然後認真地讀著肖邦的樂譜手稿。
埃爾斯納看得出,肖邦的這首波蘭舞曲較偏重於外在的莊重與華麗。換言之,這首樂曲情調基本是樂觀向上的,但樂曲的思想深度卻是有限的。盡管如此,埃爾斯納還是在心裏感歎,這個少年的音樂天賦,真是不可小覷呀!
能夠向埃爾斯納老師學習,這是肖邦一生最大的榮幸。這位音樂名家的正確指導,對肖邦日後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這期間,埃爾斯納還把自己創作的許多宗教作品和器樂曲拿來讓肖邦學習。
肖邦還拜讀了埃爾斯納創作的30多部歌劇。埃爾斯納把他在藝術上許多新的觀點都毫不保留地教授給肖邦,他教育肖邦說:“對於別的優秀藝術家的作品,隻能學習和借鑒,絕不能模仿和套用!”
這讓肖邦明白,好的藝術作品不是模仿產生的,而是作者內心的再創造!埃爾斯納在肖邦學習遇到困難時,又鼓勵肖邦說:“你的確是個可塑之才,但仍需要學習,再學習!”
埃爾斯納的藏書很多,肖邦勤奮地鑽研著這些前輩藝術大師們的書籍,這讓他的音樂視野大大地開闊了。
有了這些閱讀,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肖邦的創作靈感,時時刻刻都在腦海裏縈繞。
自從茨弗尼走後,肖邦就一直沒有再找別的老師學習,他一直是自學,摸索著進步。他找到了自己的方法,需要的時候,也翻出從前的方法加以革新。
在肖邦童年的時候,埃爾斯納就密切關注著他的進步。在鋼琴方麵,肖邦沒有什麼可學的了,可是在作曲方麵,這個學生還必須要從頭學習賦格曲和對位法的技巧。
波蘭實在太缺乏作曲家了。埃爾斯納很希望可以把弗裏德裏克培養成一名大作曲家,因此,他讓這個學生做大量的配器法作業,可是肖邦非常討厭做這樣的練習。
出於天性,肖邦不喜歡交響樂的喧鬧和歌劇的浮華。他不肯丟下鋼琴,他繼續刻苦地練習著他的鋼琴。
他會在鋼琴鍵盤上模仿笛子、定音鼓、鳥鳴等聲音,很是有趣。肖邦對歌曲也很入迷,尤其是喜歡給那些優美的、甜蜜的、有趣的意大利歌曲加上靈巧的、歡快的而又生動的和聲。
歌劇院隻要上演了新戲,肖邦從來都是不會放過的。他沒有更多的錢去買昂貴的票,隻好用一點點錢來買通門衛,待在看不到戲台全貌的樓道上,津津有味地欣賞莫紮特、貝利尼和羅西尼那些大師們的作品。
有時候,他很希望能看到歌手,便把身子用力往外探,有幾次他都差一點從樓道上掉下去。冬天的時候樓道裏冷得讓人發抖,他便一邊跑步一邊聽音樂。夏天的時候,一下雨,雨水便會從維護不好的屋頂飄落進來,一場音樂會聽下來,他就會變成一隻落湯雞。可是這一切都沒能阻止他聽音樂會的決心。
埃爾斯納也很快明白了,隻能順著他的意願來教。他讓學生寫一章交響曲,學生交上來的卻是幾頁精心創作的《瑪祖卡》和《波洛涅茲》!他無法斥責自己的學生,因為他完全被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飽滿而又浪漫的激情迷住了。
有些老師怪他太寬容了,他回答說:“讓他隨便吧!天分是不可以被束縛的,他走的是異常的路子,他的才華也是異常的才華。”
就這樣,肖邦在埃爾斯納的保護與教育下,其天才的音樂水平更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有時候夜裏,肖邦常常從睡夢中爬起,快速記錄下腦海裏瞬間跳躍的音符。在這個時期,他創作的樂曲裏充滿了溫柔的情感和幽默感。
“波蘭太缺乏有靈魂的作曲家了!”埃爾斯納看著肖邦的作品,常常感慨地說。他多麼希望肖邦能填補這個空白啊!
1825年5月,肖邦接受邀請去華沙音樂學院大廳演奏管風琴,那天肖邦不但進行了即興演奏,而且彈奏了莫舍勒斯的鋼琴協奏曲。莫舍勒斯是當時非常受歡迎的作曲家,也是早期影響肖邦音樂的作曲家之一。
肖邦的演奏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幾天後,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和他的兄弟康斯坦丁大公爵就下令給肖邦,請他示範性演奏一種新的管風琴,並賜給他一隻鑽戒。這一年對肖邦來說是具有關鍵意義的一年。
就在他為沙皇演奏後數天,《華沙快報》向大眾公布了肖邦那首獻給林德夫人的《回旋曲》。這首作品得到了安東尼·雷茲威爾王子的熱情讚揚,德國著名音樂雜誌萊比錫《大眾音樂雜誌》也給予了高度讚賞。這一切足以讓尼古拉明白自己的兒子有職業音樂家的內在潛能。盡管兒子有這樣的音樂天賦,但是尼古拉仍然期待兒子在古典文學和數理方麵有好的表現。
尼古拉向來有些自傲和抱負,他渴望自己的兒子能有一個燦爛美好的前程。尼古拉自己經曆了漫長的生活旅程。他誕生在南茲,一個法國農民的整潔而又貧困的茅舍裏。農民的淒慘生活使他遠離法國。
尼古拉在波蘭受到的接待也並不十分親切,在那些年代過得也不容易。隨後,開始了柯希丘什科起義的偉大日子。看起來,波蘭是要走著名的法國革命的道路。自由、平等、博愛將成為歐洲人民政權的根基。但是法國革命被它的第一任執政官拿破侖·波拿巴所背叛,波蘭則在沙俄和普魯士軍隊的暴力之下陷於淪亡。
在這些年月裏,尼古拉先生失去了對正義能在世界上普遍獲勝的信心。他對人們掩蓋了自己出身的真情。而當他第一次取得了家庭教師的職位後,就在莊園裏住了10多年。正是在那裏,他逐步地一年比一年更有了自信和學識,學會了高雅的舉止,最後和一個十分貧窮但又十分值得相愛的姑娘結了婚。
拿破侖的攻勢有如浪濤席卷歐洲,而在熱拉佐瓦·沃拉,這個離華沙10多英裏以外一座僻靜的村子裏,肖邦一家的生活卻很安寧。尼古拉憎恨波拿巴,從未相信他會對波蘭發善心。當滑鐵盧的消息傳來時,他不無苦笑地慶幸“大帝”的厄運。
那時他已經是寄宿中學和戲劇學校的教師、著名的教育家了。他結識了最傑出的學者和名流。並且家中有3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需要他撫養,還需要給女兒準備嫁妝,他想到的隻是能使她們幸福地、體麵地嫁出去了事。
除此之外,便沒有更多的考慮。而兒子,自己的獨生子,是一切宏偉計劃的目標,是對未來憧憬的基礎。
尼古拉從貧困的農家茅舍到克拉辛斯基宮的廂房,到華沙的寄宿中學,到獲得令人敬重的教育家的職位。這在19世紀初葉差不多是不可逾越的社會空間。在那些年代裏,在意大利、法國、波蘭或俄國,農民是不被當作人看待的,他們隻是些會說話的、賣力氣的牲畜。
為了不失掉已經取得的一切,尼古拉不能承認自己的出身。要知道,他得到了確實是顯要的地位,為此,他打心底裏覺得自豪。
看著自己的兒子,尼古拉想讓肖邦能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和父親一樣遠,像父親一樣遠遠地超越自己的前輩。
當肖邦還在地板上爬來爬去牙牙學語時,誰也不曉得這個小孩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尼古拉幻想著自己的兒子能有總統、部長這樣高的地位。
同樣,尤絲迪雅夫人在最親近的人麵前,也在心靈深處埋藏著對肖邦前程的向往。願他做軍人、將軍,或者上校也行。然而,結果是,肖邦的未來選擇的卻是音樂。起初,尼古拉先生對兒子身上顯露出來的這種天賦深感不滿。
在波蘭,僅僅在華沙的音樂家就不勝枚舉。他們10個人當中隻有一兩個人的禮服大衣的袖子和褲子膝頭是不帶補丁的。甚至音樂學院的著名作曲家和教授們,他們的時運也並不十分令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