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

海峽是海洋中連接兩個相鄰海區的狹窄水道。如連接我國大陸的台灣海峽,連接亞歐大陸和美洲大陸的白令海峽。莫桑比克海峽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峽,全長1670千米。連接南海與安達曼海的馬六甲海峽,長1080千米。

海峽是地殼運動造成的。地殼運動時,臨時海洋的陸地斷裂下沉,出現一片凹陷的深溝,湧進海水,把大陸與鄰近的海島以及相鄰的兩塊大陸分開,從而形成海峽。

通過海峽的水流湍急,水上層與下層的溫度、鹽度、水色及透明度都不一樣。海底多為岩石和砂礫,幾乎沒有細小的沉積物。

海峽的地理位置特別重要,不僅是交通要道、航運樞紐,而且是曆來兵家必爭之地。因此,人們常稱它們為“海上走廊”、“黃金水道”。

海 陸 風

海陸風包括海風和陸風。當天氣晴朗,人們漫步在碧藍的大海之濱時,會感受到海風迎麵吹來,十分暢快。這樣的風,多半是海陸風中的海風。冬天,海風會給陸上送來暖意;夏天,海風會給沐浴者帶來爽意。

海陸風具有明顯的日變化特點:白天向陸,晚上向海。海陸風是發生在沒有明顯的天氣變化的影響、天氣晴好的情況下。如有台風、氣旋之類的氣候影響,那麼,無論白天黑夜,風都隻能隨氣候而變化,不能顯示出明顯的日變化。

海風的方向,自然是由海洋吹向陸地;陸風,則由陸地指向海洋。因此,海陸風的變化與當地海岸線走向和陸上的山脊走向直接相關。

海流

海流是研究人員經常關注的海洋要素。大洋水體有規則的運動為海流。地球表麵受熱不均勻,赤道附近低緯度地區太陽輻射強、氣溫高。隨著緯度增大,太陽輻射愈來愈弱,氣溫也逐步降低。到了南、北極便進入了冰天雪地的世界。由於空氣的流動,赤道地區氣溫高,空氣上升,向兩極方向流動。於是,便在赤道和兩極之間形成一個大氣環流。這種空氣流動就是我們最常見的風。由於受地球自轉等因素的影響,原本正南、正北的風向發生了變化,使地球表麵形成了風帶。

海淵的成因

科學家試圖從研究地震入手,解釋深海溝地區的運動問題。如同鍋中的水經過反複加熱,鍋底的水受熱後發生膨脹,體積增加密度變小而變輕,輕的部分就上升;同時,上麵的冷水就會下降。地球內部的物質對流也是如此,地幔下麵溫度高的物質發生熱膨脹後,就會像熱鍋中的水那樣產生熱對流,使熱物質上升。這股上升的熱物質流,產生巨大的向上衝力,造成大洋海嶺中央部位裂開,形成裂穀帶和斷裂帶。進一步擴散的地幔流產生橫移,在大洋邊緣部位與大陸相碰撞,以後就在那裏下沉,從而完成了一個大循環。而溫度相對較低的地幔流下降時,地殼也隨之被帶動產生凹陷,結果在大陸邊緣部位產生了深海溝那樣的凹地。

海流的分類

海流一旦產生,又會受到海水深度、地形變化等因素的影響。為了研究海流,科學家對海流進行了分類。按照成因,將海流分為風海流、潮流、密度流等,按所處位置又分成沿岸流、赤道流和極地流等,按海流的深度分,又有表層流、底層流之分;人們還根據海流的溫度與流經海域的水溫相比較,將其分為暖流或寒流。更奇特的是,海流中還有能上能下的上升流和下降流。因此海流一般為三種:由海水密度不同而產生的海水運動為梯度流;在海風作用下,由風的“拉力”作用而使海水產生運動為風海流;由於長波運動產生的海流,包括潮汐、內波、假潮、海嘯等產生的海水運動為長波潮流。

海洋食物鏈

在海洋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食物關係,呈食物金字塔的形式。海洋生物學家曾做過這樣的研究報告:處在這座生物金字塔最底部的,是各種矽藻類。它們是海洋中的單細胞植物,其數量非常之巨大。我們假定,生物金字塔最底部的矽藻類是454千克。在這一層的上邊是微小的海洋食草類動物,或者叫浮遊動物。這些動物是以矽藻為食而獲取熱量。這一層的動物要維持其正常生活,需食用454千克矽藻。那麼,再上一層是鯡魚類,鯡魚為獲取熱量,維持生命,需食用454千克的浮遊動物。當然,鯡魚的存在又為鱈魚提供食物,顯然,鱈魚又是更上一層動物的食物了。鱈魚為獲取熱量和正常生活,需要食用454克的鯡魚為食。不難看出,每上升一級,食物以10%的幾何級數減少;相反,每下降一級,其食物量又以10%幾何數而增加。呈一個下大上小的金字塔型。通過海洋食物網建起的金字塔,經過4~5級的能量依次轉移,維持各生命群體之間的平衡。當接近海洋食物金字塔的頂端時,生物的數目比起底部來說,變得非常之少。在海洋中,處在頂部的是海洋哺乳類,如海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