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蟲小技
【釋義】雕:雕刻。蟲:鳥蟲書,古漢字的一種字體。比喻技巧很差,微不足道。
【出處】唐·李白《與韓荊州書》。
韓朝宗是唐玄宗的荊州刺吏,他非常愛護青年文士,樂於提拔後進的人才,有不少青年經過他的推薦,得到了重用,施展了才華。所以,當時社會上的人們都非常敬慕他。
一天,李白給韓朝宗寫了一封信,即《與韓荊州書》。信中除對韓朝宗的為人學問大大地讚頌一番外,就是述說自己的誌願以及寫作方麵的情形。信的末尾說:“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這是一句謙虛的話,意思是說:“恐怕我所寫的文章是微不足道的玩意兒,不合大人的心意和趣味。”
篝火狐鳴
【釋義】用籠子罩著火,使之遠看隱約如磷火;學著狐狸的叫聲。原是鼓動起義,現在比喻造謠惑眾。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與900人一起被征兵役開赴漁陽去守衛邊防。當走到大澤鄉時,天上大雨滂沱,地下道路泥濘。所以行程進展很慢,在當時延誤了期限是要被殺頭的。於是陳勝便和吳廣商議:與其等死,不如起而反之。
陳勝說:“現在天下人都仇恨秦朝,聽說胡亥年小,不該立為皇帝,應該立公子扶蘇。現在老百姓都聽說公子扶蘇賢明,可是他已經死了;項燕是楚國的名將,楚國人很同情他,有的說他死了,有的說他逃了。現在咱們就假托公子扶蘇和項燕的名義造反,響應的人一定會多。”吳廣同意。他們找到一塊絲絹,用紅筆寫上“陳勝王”三個字,然後派人帶到市場,偷偷地塞進魚肛子裏。隔不多久,這條魚被夥夫買回做菜。他發現了絲絹上的文字,大驚失色,這消息立刻傳開了。
陳勝又偷偷告訴吳廣,趁著別人不注意的時候,在附近的樹叢和神廟中,夜裏點上火,用籠子罩上,從遠處看一閃一閃的,好像鬼火一樣;又讓人學著狐狸的叫聲(篝火狐鳴),喊著:“大楚興,陳勝王!”這樣一來,士兵們都被這奇異的現象驚住了,以為這是神仙的暗示,便一致擁護陳勝當大王,陳勝和吳廣看時機已經成熟了,便殺死了領兵的將尉,率領900名士兵起義。
鶴立雞群
【釋義】像鶴立在雞群中。比喻儀表出眾,品質、才能高於一般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三國時,魏國的嵇康是“竹林七賢”之一,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和音樂家。他身材魁梧高大,才華橫溢,走到哪兒都引人注目。後來因得罪了司馬昭而在41歲時就被殺害了。
嵇康的兒子嵇紹,和他父親一樣很有才學,並且身材魁梧,儀表堂堂。他無論走到哪裏,都顯得卓然超群。
司馬炎滅魏稱帝後,嵇紹被征召到京都洛陽做官。有人見了他後,對他父親的好友王戎說:
“昨天我第一次見到嵇紹,他長得高大極了,雄偉得很。在人群之中,就像一隻仙鶴站在雞群裏那樣突出。”(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王戎聽了,說:
“你還沒有見過他父親嵇康呢,比他更突出!”
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後,嵇紹擔任侍中,侍從皇帝,經常出入宮廷很受信任,而嵇紹也對惠帝忠心耿耿。後來,西晉皇族內部發生了“八王之亂”。嵇紹在跟隨惠帝出兵作戰時,盡力護衛惠帝,不幸中箭身死,鮮血濺在惠帝的戰袍上。惠帝很受感動,不讓內侍洗去這件戰袍上的血跡,表示他非常讚賞和懷念他的高貴品質。
磨杵成針
【釋義】杵:舂米或搗物用的棒槌。把鐵棒磨成繡花針。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出處】明·陳仁錫《潛確類書》
唐代著名的詩人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人,生於中亞的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的楚河流域)。5歲時,隨父親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隨即開始認字讀書。他天資聰穎,到10歲時已讀了很多詩書。
李白的父親是個富商,家裏很有錢。李白從小養成好玩的習慣,因此不用功讀書,往往讀了一會後,就放下書本,到外麵閑逛去了。
一天,李白又讀得煩心起來,便到野外去遊玩,。在一條小河邊遇見一個老婆婆,正在石頭上用力磨一根大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問道:“老婆婆,您這是在幹什麼啊?”
老婆婆抬頭瞧了瞧李白,回答說:“孩子,我這是在把它磨成針哪!”
李白驚奇極了,說:“啊,這麼粗的一根鐵棒,要把它磨成針,能行嗎?”
老婆婆笑笑說:“不停地磨下去,這鐵棒會越來越細,隻要堅持不停最後一定會被磨成針,怎麼不行呢?”
李白聽了很受感動,受此啟發於是下決心堅持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一位著名的詩人。
磨穿鐵硯
【釋義】表明意誌堅決,刻苦讀書,居然將鐵的硯台也磨穿了。
【出處】宋·歐陽修《五代史記·晉書·桑維翰傳》。
五代時有一個主考官很迷信。有一年他在閱卷時,看到裏麵有個考生名叫桑維翰。就滿臉不悅地說:“叫什麼不好,偏叫“喪門漢”,很不吉利,就算此人才高八鬥也不能錄用。”
桑維翰知道自己落榜的原由後,憤怒地說:“我要寫一篇文章,來破除這種迷信做法!”
他寫了一篇題為《日出扶桑賦》的文章。原來,傳說古代東方有棵大神木,名叫扶桑,太陽就是從扶桑那兒出來的。桑維翰認為,太陽出來的地方的扶桑尚且跟“桑”字有關,他的姓又有什麼不吉利的呢?
有人規勸他不必為了考取進士去觸犯當權者。桑維翰堅定地說:“我誌向已定,就是要考取進士!”
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桑維翰請鐵匠打鑄了一塊鐵硯,並拿了鐵硯給熟識的人看,向大家表示:“除非這鐵硯磨穿了,我才不去考進土。”
後來,桑維翰終於考取了進士。
燃眉之急
【釋義】像火燒眉毛那樣的急迫,比喻情勢急迫。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日益劇烈,曹操打敗了袁紹之後,勢力更擴大了不少,野心也隨之膨脹,想吞東吳滅劉備,一統天下。孫權派密使魯肅與劉備聯絡,準備合力抗曹。
諸葛亮到東吳以後,孫權帳下的謀士,紛紛起來和他辯論。張昭用帶有責問的口氣對諸葛亮說:“我們很久以前就知道,先生居住在隆中的時候,常常拿自己來比作春秋時的管仲、樂毅。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桓公成為諸侯的盟主;樂毅替燕國出兵伐齊,連下七十餘城!現在劉備得到你之後,你不但不能幫助他強大起來,反而失去了新野,丟棄了樊城,當陽長阪坡吃了敗仗,又逃到了夏口去,像燃眉一樣的焦急,你哪裏比得上管仲、樂毅的萬分之一呢?”
諸葛亮當場舌戰群儒,妙語橫生,反把張昭等人駁得啞口無言,終於促成了“赤壁之戰”的孫劉大聯盟。此故事中張昭的話,後來演變成了“燃眉之急”這句成語。
激濁揚清
【釋義】激:衝除;濁:髒水。衝去汙水,使清水湧流。比喻除惡揚善或清除壞的,發揚好的。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牽秀傳》。
西晉時,有個名叫牽秀的讀書人,年輕時就有些才氣,也能說會道。後來得到晉武帝的賞識,任司空從事中郎,當上了皇帝的侍從官。牽秀好說大話,常把自己誇得了不起。有一次竟對人說,他如果能當上宰相,就一定像衝除髒水、浮上清水那樣除掉惡人、獎勵好人;如果能擔任軍事要職,就一定會建立將帥的功勳。(自謂居司直立任,當能激濁揚清;處鼓鞞之間,必建將帥之勳。)但是,他不過是說說而已,實際上沒有照這樣去做。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死後,他的兒子司馬衷繼位,史稱晉惠帝。司馬衷是個低能兒,第二年,皇族之間為了爭奪政權,發生了長達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亂”。
當時牽秀擔任尚書,但他對諸王專政、惠帝淪為傀儡,非但不敢反對,相反,他見哪個有勢力,就去投靠哪個。他先是為長沙王司馬義效力,接著又投奔成都王司馬穎,後來再投靠河間王司馬顒。最後,牽秀在這場皇族大混戰中,被司馬顒的部下殺死,以致他根本就沒有做到自己說的,像衝除髒水、浮上清水那樣除掉惡人、獎勵好人。可此人所說“激濁揚清”之語卻得以流傳下來。十七畫
戴罪圖功
【釋義】帶著罪去建立功勞,以功折罪。
【出處】清·張廷玉《明史·馬芳傳》。
明崇禎年間,一場大規模的回民爆亂在甘肅爆發。崇禎帝命甘肅總兵馬爌並副將王加春等三人,率兵鎮壓,起義終於被鎮壓下去。
但是,剛撲滅了一次戰火,別的地方又出了戰亂。那一年冬天,督師孫傳廷下令調動馬爌軍隊,馬爌自以為“功勳卓著”,沒把他放在眼裏,根本不予理睬,孫傳廷上奏皇帝,彈劾馬爌違抗軍令。
皇帝派人調查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覺得馬爌不服軍令是不對的,但他鎮壓暴民的反抗還是有辦法的,便允許他戴罪圖功,以觀後效。
馬爌回到軍中後,孫傳廷並沒有放過他,一麵懲罰了他的抗令之罪,一麵又上書皇帝,羅列了他許多罪名。好在皇帝一時還用得到他,仍然降旨,叫他戴罪立功,好自為之。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釋義】鞠躬:彎曲身體。盡瘁:竭盡心力。為國為民,盡心盡力,不辭勞苦,貢獻一切。
【出處】三國·蜀漢·諸葛亮《後出師表》。
三國時,諸葛亮受劉備的三顧之恩,便竭盡全力幫助劉備打天下。但是,劉備在當時的群雄中是比較弱小的。因此諸葛亮一生謹謹慎慎地立功創業,一步也不敢走錯。然而,他辛辛苦苦製訂的聯孫抗曹政策,被劉備親手發動的討吳戰爭所破壞,結果是全軍覆沒,連劉備也在白帝城憂憤而亡。
劉備死後的蜀國,非常不穩定,外侮內患,交相煎迫,諸葛亮一一地穩定住了: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七擒孟獲,朝政清理,六出祁山,抵拒司馬。他上了一篇《後出師表》,開頭就說:“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但他也知道我弱敵強,可是“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這篇文章中,提出六不解,堅請後主劉禪批準出兵,北伐中原,最後懇切地說:“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罄竹難書
【釋義】罄:空,盡;竹:指竹簡;書:寫。砍盡竹林製成竹簡,也難寫完。比喻罪惡太多,無法寫完。
【出處】後晉·劉昫等《舊唐書·李密傳》。
隋煬帝楊廣昏庸無恥,驕奢淫逸。又大興土木開鑿運河,侵略外邦。使人民活在苛政與兵亂之中,終於人民不甘壓迫,紛紛起義抗隋。
在眾多的農民起義軍中,有一支是翟讓領導的義軍。它以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為根據地,稱為瓦崗軍。起義軍中有許多是漁獵手,勇敢善戰。翟讓驍勇而有膽略,隊伍很快發展到萬餘人。
早在煬帝大業九年(公元6l3年),越國公楊玄就感到農民起義紛起的時候起兵反隋,但不久即戰敗而死。他的手下李密,在失敗後被捕,但在押送途中逃脫。大業十二年,他投奔瓦崗起義軍,遊說翟讓聯合附近各起義軍,取得對隋軍的作戰勝利,從而取得了翟讓的信任。次年,李密取得全軍領導權,稱魏公。
李密取得大權後,為了進一步聯合各路起義軍,以及吸引隋朝的文武官員來投奔他,便在進攻隋都洛陽的時候發布了一篇討伐煬帝的檄文(一種用以曉喻、征召、聲討等的文書),號召各方人士推翻隋朝的統治。檄文在曆數煬帝殘暴統治、禍國殃民的十大罪狀之後寫道:“用盡南山所有的竹子製成竹簡,也寫不完楊廣的罪過;決出東海的水,也衝洗不清他的罪惡,”(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毒難盡。)
翟讓後被李密所殺,這對瓦崗軍起了嚴重的破壞作用。大業十四年,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禁軍將領宇文化等縊殺。同年,李密入關降唐,但不久因反唐而被殺。
螳螂捕蟬
【釋義】蟬:知了。螳螂捕捉知了,卻不知道黃雀在它後邊。比喻為了眼前利益損害別人,而不知道有人跟著算計他。
【出處】漢·劉向《說苑·正諫》
春秋時期吳王壽夢準備攻打楚國,怕臣子反對,下了一道命令:誰敢勸阻出兵,就砍下誰的腦袋。一些大臣認為,攻打楚國即使取勝,但後防空虛,別的諸侯國可能會乘虛而入,結果仍然不妙。因吳王已下了死命令,誰也不敢再去進諫。
在侍候吳王的人中有個少年,也認為攻楚會造成後患,應該勸吳王別這樣做。但他不敢直說,於是采取了另一種辦法。
一天,他拿了一隻彈弓,在王宮後園尋找目標打鳥。但他在花園裏轉來轉去到第三天,他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濕透了,還是不停地轉悠。
他的行動被吳王發現了,問他是否打著鳥,他說沒有打著,但見到了件有趣的事,吳王很有興趣地要他說出來,於是他說道:
“臣在打鳥的時候,看到園子裏一棵樹上有隻蟬,蟬高高地停在樹上,自得地鳴叫著,同時飲喝露水。這蟬不知道螳螂正在它的背後。那螳螂彎著身子,屈著前肢,將要去捕捉蟬,但螳螂卻不知道黃雀正在它的身後呢?”(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那黃雀要幹些什麼呢?”吳王插話說。
少年接著說:
“那黃雀伸長脖子,正想把螳螂吃掉,卻不知道我的彈弓已對準了它,即將把它彈死。蟬、螳螂和黃雀這三隻小動物,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它們的後麵有危險啊!”
吳王這時才理解到,原來這少年是在規勸自己不要貿然出兵攻打楚國,以免造成禍患。這個道理講得對,於是,他下令停止出兵。
螳臂當車
【釋義】臂:螳螂的前腿;當:阻擋。比喻勢力單薄,不自量力。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人間世》。
魯國的名士顏闔來到衛國遊曆,衛靈公聽說他很有才學,便打算聘請他當自己長子蒯瞆的老師。
顏闔聽說蒯瞆非常凶暴,任意殺人,衛國的人對他十分懼怕。對這樣的人是否可以教導,跟他在一起是否會有危險,他吃不太準,因此去請教衛國的賢人遽伯玉。
顏闔把自己對蒯瞆的了解告訴了蘧伯玉,然後問道:
“如今大王要我當他的老師,要是我同意了,會很難辦的:如果放任他而不引導他走正路,他一定會繼續殘害國人,給國家帶來危害;如果對他嚴加管束,製止他胡作非為,他就會先來害我。我該怎麼辦呢?”
遽伯玉回答說:
“你想用自己的才能去教育蒯瞆,是很困難的。如真的當他老師,應該處處謹慎,不能輕易地去觸犯他,否則會惹來殺身之禍。就像有個人太愛自己的馬了,見有蟲咬馬,便趕緊猛力拍打。結果驚了馬,自己也被馬踢死。所以可以表麵須從而暗地疏乎他。”
遽伯玉見顏闔不住地點頭,便又舉了一個例子:
“你知道螳螂嗎?一次我乘馬車外出,看到路上有隻螳螂,不顧車輪正在朝它滾去,卻奮力舉起兩條前腿走來,想擋住車輪行進。它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能勝此重任,結果當然被車輪輾得粉身碎骨。螳螂所以被輾死,是因為它不自量力。如果你也不自量力,想去觸犯蒯瞆,恐怕也要落得個與螳臂擋車一樣的下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撤,不知其不勝任也。)
顏闔聽了,決定不去惹蒯瞆,盡快離開了衛國。後來,蒯瞆因鬧事而被人殺死。
豁然開朗
【釋義】豁然:開闊、通達。開朗:寬敞、明亮的樣子。由窄小幽暗一變而為開闊明亮。比喻性格樂觀、爽快或形容經過學習、思考或別人的幫助,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
【出處】晉·陶潛《桃花源記》
晉朝作家陶淵明名潛,他在田間隱居時作了一篇文章《桃花源記》。作者在這篇文章裏,虛構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戰爭的太平世界——桃花源。文中寫一個劃著船打魚的漁夫,在溪流的源頭發現山下有個洞口,洞裏好像還有點亮光。便留下船,自己從洞口鑽了進去。開始很窄,勉強可以走一個人,又走幾十步,就開闊明亮起來。……這一段的原文是這樣的: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後來便引申出成語“豁然開朗”。
鷸蚌相爭
【釋義】鷸:一種長嘴的水鳥。蚌:一種硬殼的水生動物。鷸和蚌相互爭鬥。比喻雙方相爭不下,結果兩敗俱傷。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
戰國七雄之間經常相互攻伐,到了戰國末期更是愈演愈烈,戰爭幾乎接連不斷。有個叫蘇代的聽說趙國又要去攻打燕國,就急忙趕到惠王的王宮去勸阻。他先向趙惠王說了個寓言故事:
一天,蚌趁著天晴,張開兩片硬殼,在河灘上曬太陽。有隻鷸鳥見了,快速地把嘴伸進蚌殼裏去啄肉。蚌急忙把硬殼合上,鉗住鷸的嘴不放。
鷸鳥啄肉不成,嘴反被鉗住,便威脅蚌說:
“好吧,你不鬆開殼就等著。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把你幹死?”
蚌毫不示弱地回敬說:
“好吧,你的嘴已被我鉗住。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把你餓死!”
就這樣,蚌和鷸鳥在河灘上互相爭持,誰也不讓誰。時間一長,它們都精疲力竭。正好有個漁翁經過這裏,見到它們死死纏在一起,誰也不能動彈,便輕易地把它們一起捉住拿回了家。
蘇代講完這個故事後,又對趙惠王說:“如果趙國去攻伐燕國,燕國竭力抵抗,雙方必然長久相持不下弄得疲憊不堪。這樣,強大的秦國就會像漁翁那樣坐收其利。請大王認真考慮再作決定。”
趙惠王覺得蘇代說的很有道理,就打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後來,人們從蘇代講的這個寓言故事中引申出成語“鷸蚌相爭”,並常和“漁翁得利”一起連用。“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往往用來比喻雙方相爭,結果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獲利。
孺子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