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3 / 3)

【釋義】指年輕人有出息,值得教誨,可以造就培養。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

西漢初期的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他原先是韓國的貴族,祖父和父親都當過韓國的相國。秦始皇統一全國時,滅了韓國。張良曾去刺殺秦始皇,但是失敗了。後來他就改名換姓,逃到下邳(今江蘇睢寧縣北)躲藏起來。

當時,張良還很年輕,根本不懂兵法。有一次,他一個人出去,走到一座橋邊,看到有一個穿著粗布大褂的老人坐在橋頭。那老人見張良走了過來,就故意把自己腳上的鞋子丟到橋下去,然後看著張良,用命令的口氣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鞋子給我撿上來。”

張良見這個老頭這樣對自己說話,很不高興,但看到他是個老人,就忍住怒火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

老人又對張良說:“你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又忍住氣,跪在地上,替他把鞋子穿好了。

老人穿好鞋,也不向張良道謝,隻是笑了笑,就起身走了。張良覺得這老頭的行為有點古怪,就站在那裏,看老頭要往哪兒去。

老人走了很長一段路,忽然又走了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小夥子不錯,還值得教導。五天以後,天剛亮的時候你到這裏來見我。”張良聽他的口氣,估計他是一位賢人,就趕緊跪下答應了。

過了五天,張良早上起床,就到橋上去見那位老人。沒想到老人早已先到了,他見張良來晚了,很生氣地對張良說:“你跟老人約會,怎麼能遲到,讓我等你呢?”張良趕緊認了錯,老人說:“再過五天,早點來。”說完就走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見雞叫就爬了起來,匆忙地跑到橋上,一看老人又到了。老人氣呼呼地瞪了張良一眼,說:“再過五天來見我!”

張良這次吸取了教訓,到了第四天的半夜裏,他就跑到橋上,站在那裏等著。過了一會兒,那老頭來了,他看到張良已等在那裏,就高興地說:“這才對嘛!”說完,他拿出一本書來遞給張良,說:“你回去好好讀這部書,將來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大有作為。”

老人說完,也不等張良道謝,頭也不回就走了。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傳說是周朝初期的太公望編的。從那以後,張良勤奮攻讀兵書,果然成了一個非常有名的軍事家,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十八畫

覆水難收

【釋義】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出處】宋·王楙《野客叢書》。

薑太公名尚,是商朝末年呂地人,所以又稱他為呂尚。他足智多謀,輔佐周文王、武王滅掉商朝建立大周,立下卓越功勳。

薑太公曾在商朝當過官,因為不滿紂王的殘暴統治,棄官而走,隱居在陝西渭水河邊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為了取得周族的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經常在小河邊用不掛魚餌的直鉤,裝模作樣地釣魚。

薑太公整天釣魚,家裏的生計發生了問題,他的妻子馬氏嫌他窮,沒有出息,不願再和他共同生活,要和他離婚。薑太公一再勸說她別這樣做,並說有朝一日他定會得到富貴。但馬氏認為他在說空話騙她,無論如何不相信,薑太公無可奈何,隻好讓她離去。

後來,薑太公終於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幫助周武王聯合各諸侯攻滅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馬氏見他又富貴又有地位,懊悔當初離開了他。便找到薑太公請求與他恢複夫妻關係。

薑太公已看透了馬氏的為人,不想和她恢複夫妻關係,便把一壺水倒在地上,叫馬氏把水收起來。

馬氏趕緊趴在地上去取水,但隻能收到一些泥漿。於是薑太公冷冷地對她說:

“你已離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塊兒。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難以再收回來了!”(若言離更合,覆水定難收)。

覆巢無完卵

【釋義】比喻整體遭殃,個體不能幸免。

【出處】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孔融,字文舉,東漢末年山東人。漢獻帝時,孔融曾做過北海相。據說,當年曹操發動50萬大軍,南征劉備和孫權時,孔融曾表示反對,勸曹操停止出兵,曹操沒有理睬,孔融在背後發過幾句牢騷。禦史大夫郤慮平時和孔融不和,知道了這事,報告給曹操,並且添油加醋,惡意挑撥,說孔融一向瞧不起曹操等等。曹操一聽大怒,當即下令把孔融全家大小全部逮捕處死。

孔融被捕的時候,全家人都十分驚恐,不知所措。隻有孔融的兩個孩子(女兒7歲,兒子9歲),還坐在那裏下棋,無動於衷。家人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大禍臨頭,還不知道,便趕緊慫恿他們逃走。不料,這兩個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說:“哪有鳥窩被搗毀了還有完好的蛋的事!”(豈見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在《後漢書·鄭孔荀列傳》也有此事的記載。原文是:“……左右曰:‘父執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最後他們從容地跟著父親,一同被抓走赴難去了。

鞭長莫及

【釋義】馬鞭子雖然長,但是不能打馬肚子,即使有力量,也不能用在不應該用的地方。後來比喻雖然願意去做,但是力量達不到。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

春秋時期楚莊王依仗著楚國強大在派申舟出使齊國的時候,要他經過宋國而不必向宋國借路。

申舟說:“如果不借路,宋國人會殺我。”

“宋國要是殺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們。”楚莊王傲慢地說。

果然,不向宋國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國。宋國君臣認為這是對本國的莫大侮辱,就殺了申舟。楚莊王聽到這個消息,氣得暴跳如雷,立即發兵攻打宋國,一下子就把宋國的都城團團圍住。

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楚軍還是沒有取勝。第二年春天,宋國派大夫樂嬰齊到晉國去請求晉國派兵救援。晉景公想要發兵去救宋國,大夫伯宗說:“大王,我們不能出兵。古人有話說:‘鞭子雖然長,不能打到馬肚子上。’(雖鞭之長,不及馬腹。)現在楚國強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們不能和楚相爭。晉國雖然強大,可是能違反天意嗎?俗話說:‘高高低低,都在心裏。’江河湖泊中容納有汙泥濁水,山林草叢中暗藏有毒蟲猛獸,潔白的美玉中隱藏有斑痕。晉國忍受一點恥辱,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還是忍一忍吧。”

景公聽了伯宗的話,停止發兵,改派大夫解揚去宋國,叫宋國不要投降,就說援兵已經出發,很快就要到了。宋國人在城中極其艱苦地堅守了幾個月,楚軍攻打不下,最後同意宋國求和,並帶走宋國大夫華元作為人質。

翻然悔悟

【釋義】很快地醒悟過來,下決心立即痛改前非。

【出處】清·張廷玉《明史·海瑞傳》。

明代海瑞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為官清廉,為人剛直。他在南平任教諭時。看到一般官員見到禦史來到學宮時都拜伏相見。他隻是長揖而不拜,並對眾人說:“學宮是教誨士人的地方,而並非叫人委屈自己去對他下拜。”

海瑞由教諭轉任淳安知縣後,仍然秉性不改。總督胡宗憲的兒子有一次路過淳安,見館驛官員接待不周,便惱羞成怒,把館驛的人倒吊起來。海瑞知道後,對人說:“從前胡公(胡宗憲)外出視察,曾有明文規定,不準鋪張浪費。現在這個人行裝隆盛,一定不是胡公子,否則兒子怎麼會不聽父親的教導呢?”

於是他叫人將胡宗憲兒子身上的數千金搜出上繳國庫,還報信給胡宗憲說有人冒充他的兒子。胡宗憲真是打掉了牙齒,隻好吞進肚裏。後來都禦史鄢懋卿來視察時,海瑞接待得也極平常,終於得罪了上司,被調職使用。

當時的明朝皇帝是明世宗朱厚璁,20多年來經常不上朝,長年深居西苑,念經求佛,祈求得道成仙,長生不老。皇帝手下的督撫大吏們揣透了皇帝心思,就爭著上符瑞,討皇帝的歡心。朝臣中曾有人提出過看法,結果被治了罪,也就無人再敢反對了。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海瑞鬥膽上疏給明世宗,批評皇帝一心向往得道成仙,“二十年不視朝”,以致天下很不安寧。海瑞誠懇希望明世宗“一旦翻然悔悟,日禦正朝,與宰相、侍從、言官講求天下利害,洗數十年之積誤……天下何憂不治,萬事何憂不理。”

朱厚璁讀完這篇奏章,勃然大怒,命令立即逮捕海瑞。宦官告訴他,海瑞寫此疏時,早已置生死於度外,料定必死,已買好棺材,訣別了妻子,甚至連僮仆都辭退了,他是絕對不會逃跑的。朱厚璁聽後大為感歎,說海瑞“可以同比幹相媲美”了。兩個月後,明世宗去世,海瑞才獲釋出獄。

“翻然悔悟”也可作“幡然悔悟”。十九畫以上

攀龍附鳳

【釋義】龍、鳳:傳說中的吉祥動物,形容有權勢的人。比喻巴結或投靠有權勢的人。

【出處】漢·班固《漢書·敘傳下》

漢高祖劉邦的出身很貧賤,他連自己的父母叫什麼都不知道,而他自己小名叫“劉三”,直到後來當上皇帝,回到家鄉時,有老人說:“這不是劉三那小子嗎?做了皇帝就叫劉邦了。”

劉邦三十歲時,當了秦朝沛縣的一個鄉村小吏——亭長。他為人豁達大度,胸懷開朗,做事很有氣魄,很多人都和他合得來。當地的蕭何、樊噲、夏侯嬰等,都是他的好朋友。這些人後來都為劉邦建立漢朝出了大力。

樊噲是劉邦的同鄉,是個殺狗賣肉的。陳勝、吳廣發動起義後,沛縣縣令驚恐萬分,打算響應陳勝,就派樊噲去召劉邦來相助。不料劉邦帶了幾百人來時,縣令又反悔起來。於是,劉邦說服城裏人殺了縣令,帶領二三千人馬誓師起兵。

夏侯嬰與劉邦也早就有了交情。他原來是縣衙裏的馬夫,每次奉命為過往使者趕車,回來時經過劉邦那裏,總要與劉邦閑談很長時間,直到日落西山才走,後來夏侯嬰當了縣吏,與劉邦交往更密切了。一天劉邦與他鬧著玩,一不小心打傷了他。有人告劉邦身為亭長,動手打人,應當嚴懲,夏侯嬰趕緊為他解釋。不料,後來夏侯嬰反以偽證罪被捕下獄,坐了一年多班房。後來劉邦在沛縣起兵,他和樊噲主動參加,並擔任部將。

劉邦的勢力逐漸發展後,有個名叫灌嬰的睢陽人又來投奔他。灌嬰,本為販賣絲綢的小商人。此人後來也成為劉邦的心腹,帶兵轉戰各地,立了不少戰功。

公元前208年,劉邦根據各路起義軍開會的決定,帶領人馬西攻秦都鹹陽。第二年初,劉邦大軍兵臨陳留,把營紮在城郊,當地有個名叫酈食其的小吏前來獻計。

酈食其對劉邦說,現在您兵不滿萬人,又缺乏訓練,要西攻強秦,如進虎口。不如先攻取陳留,招兵買馬,等兵強馬壯後再打天下。酈食其還表示,他和陳留縣令相好,願意去勸降;如縣令不降,就把他殺了。

劉邦采納了酈食其的計謀。酈食其連夜進陳留城勸說縣令,但那縣令不肯起義。於是,酈食其半夜割下他的頭顱來見劉邦。第二天劉邦攻城時,把那縣令的頭顱高懸在竹竿上,結果守軍開城門投降。在陳留,劉邦補充了大量糧食、武器和兵員。

接著,酈食其又推薦了他頗有智勇的弟弟酈商,酈商又給劉邦帶來了四千人。劉邦就任命他為副將,帶領這支隊伍西攻開封。後來,劉邦又戰勝項羽,在公元前202年即皇帝位,建立了西漢王朝。

劉邦當皇帝後大封功臣,樊噲、夏侯嬰、灌嬰、酈商等人也先後被封為舞陽侯、汝陰侯、穎陰侯和曲周侯。

後來《漢書》中評論他們四人時寫道:“舞陽侯原來是操屠刀的,滕公(汝陽侯夏候嬰曾出任過滕令)原來是個馬夫,穎陰侯原來個商販,曲周侯原來是個庸夫,這些人因為交給劉邦,好比攀著龍鱗,附著鳳翼,以致獲封侯之賜,得以與天子在大街上並駕齊驅。(午陽鼓刀,膝公廄騶,穎陰商販,曲周庸圾,攀龍附鳳,並乘天衢。)”

囊螢映雪

【釋義】囊螢: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夜裏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車胤傳》、南朝·梁·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

晉代時,車胤從小勤奮好學,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不能在晚上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裏麵,再紮住袋口,把它吊起來真得好像一盞燈籠似的。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隻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晉朝還有個叫孫康的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隻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裏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消,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被雪映的,比屋裏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跺跺腳,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也當了高官。

後來人們把這兩個故事聯係起來,便成了“囊螢映雪”這個成語。

髀肉複生

【釋義】髀:大腿。比喻長久處於安逸環境中虛度光陰,憂慮不能再有所作為。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劉備在與曹操作戰中失敗,喪失了地盤,隻得聽從孔乾建議投奔漢皇族劉表。一天,劉表請劉備喝酒聊天。

席間,劉表對劉備說:“上次沒有聽您的話,失去了一個好機會,真可惜!”劉備安慰他說:“如今天下分裂,天天有戰事。上次失去機會,怎麼知道今後不能再碰到呢!機會是沒有盡頭的。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後悔了。”

兩人交談得很投機,又商量了以後的打算。過了一會兒,劉備起身上廁所,回到座上的時候,忽然留下淚來。劉表見了很奇怪,問他道:“怎麼啦?您是不舒服還是有什麼心事?”

劉備感慨地歎息著說:“沒什麼,實說吧。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戰,長期身子不離馬鞍,大腿上的肉精壯結實;到這裏來後,一晃就是五年,閑居安逸,用不著騎馬,髀上的肉複長,又肥又鬆。一想起時光過得這麼快,虛度了光陰,人都快老了,複興漢室的功業一點也沒有建成,因此心裏非常難受。”

魑魅魍魎

【釋義】魑魅:古代傳說山裏、湖沼裏的鬼怪。魍魎:古代傳說中的山川精怪,指害人的鬼怪。用以比喻各種各樣的壞人。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三年》。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率軍征討小國陸渾。路過洛陽郊區時,為了炫耀武力,他竟公然在周朝境內陳兵示威。

周定王非常驚恐害怕,急忙派大臣王孫滿,帶上許多禮品,去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對周定王派來的使臣十分無禮,耀武揚威地向王孫滿問道:“你們周朝王宮裏珍藏的‘鼎’是個什麼樣子?大小輕重怎麼樣?”當時的“鼎”是周王朝最高權力的象征。楚莊王問鼎,就表明他有奪取周王朝政權的野心。

王孫滿含蓄地說:“鼎上鑄有妖魔鬼怪等圖像,這是為了使老百姓都了解妖魔鬼怪的凶惡形象,即使到了山林水澤之處,碰見‘魑魅魍魎’也能識別躲避。要得到王位,不在於有沒有鼎,而在於有沒有很高的威望。現在周天子地盤雖然已經不大了,但是他的德望還在,所以,鼎的輕重是不能詢問的。”

楚莊王聽了王孫滿的一番議論,考慮到自己實力還不夠雄厚,沒有達到“問鼎中原”的程度。特別是威望還不足以服人,便帶兵離開洛陽。

靡靡之音

【釋義】靡靡:柔弱,萎靡不振。香豔的或低級趣味的格調。指黃色、低級的音樂。

【出處】南宋·羅泌《路史·後紀十三下》。

春秋末年,晉平公花費了大量財力物力,在都城郊外,建造了一座奢華的宮殿。他在此賞歌觀舞,大宴賓客。並請晉國著名的樂師師曠來演奏和品評。師曠雙目失明。但常辨音而斷凶吉,並對晉王進行勸戒。

有一回,晉平公大宴群臣,酒酣之際,晉平公得意洋洋地說:“做國君最快活。”

這時,師曠正坐在他身邊,就搬起麵前的琴朝平公擲過去,晉平公趕緊避讓,琴碰在牆上摔壞了。

晉平公就問:“大師,你擲誰呀?”

師曠說:“剛才好像有個無恥小人在我身邊說話,所以擲他。”

晉平公說:“剛才是我在說話。”

晉平公手下的人要治師曠的罪,平公說:“放了他,我要把他的話作為警戒。”

還有一次,晉平公問師曠:“我已經快70歲了,想學點什麼,恐怕已經太晚了吧?”

師曠說:“那你把蠟燭點上吧。”

晉平公生氣地說:“做臣子的怎麼可以跟他的國君尋開心呢?”

師曠說:“我老瞎子怎敢戲弄君王?我聽人說,青少年時好學,就像朝陽的光芒;壯年好學,就像中午的陽光;老年好學,就像燃亮的燭光一樣。在燭光下行走,跟在黑暗裏行走,哪個好呢?晚年學點東西,不是等於增加了夜晚的亮光嗎?”晉平公讚歎說:“你說得對極了!”

一天,晉平公設宴款待來拜訪的衛靈公。席間,衛靈公讓隨行的一個名叫涓的樂師為晉公平演奏曲子助興。晉平公就叫涓樂師坐在師曠身旁演奏。可是,沒等音樂奏完,師曠突然用手按住琴,說:“停下來!別演奏了!”

晉平公等人都很驚訝,就問:“為什麼?”

師曠說:“這是亡國的樂聲,千萬不能再演奏了!”

平公問:“你根據什麼這樣說?”

師曠說:“這首曲子是商朝一位叫延的樂師所作。紂王無道,延就編了許多柔弱、萎靡、頹廢的樂曲,供紂王享樂之用。商紂王沉緬於聲色犬馬,就在這種靡靡之音中亡了國!”

然而,晉平公沒有聽從師曠的勸阻,仍然熱衷於這種靡靡之音不理朝政。不到三年,他就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