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醉翁之意不在酒
【釋義】做一件事的本意並不在這件事上,而別有它意。
【出處】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
歐陽修是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是著名的“唐宋八家”之一,死後被諡為“文忠”。
歐陽修為官正直,得罪過一些人,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常與友人到“醉翁亭”遊玩宴飲,留有著名的文章《醉翁亭記》。
“醉翁亭”在安徽省滁州縣城西南琅琊山麓,由宋朝山僧智仙修建,歐陽修以自己的號“醉翁”命名。《醉翁亭記》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太守我常同客人來這裏飲酒,我喝的酒不多卻有醉意,我的年紀又最高,所以自稱為“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是這裏的山水美景使人陶醉。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裏,寄托在酒上。
暴戾恣睢
【釋義】暴:殘暴。戾:殘忍。形容凶惡殘暴,橫行霸道。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
展蹠是春秋時柳下村的青年,長得形貌雄偉。因為柳下村正處在齊魯兩國的交界處,所以兩國都到此處抓丁或募役。有一次又來征兵役,展蹠就跑到深山裏躲起來,過了一個多月才回家,卻發現村子燒得隻剩一片灰燼,而父母也失去了下落。
展蹠聚集逃回來的青年,以斧頭、竹箭作武器,向位於沂水邊的啟陽城殺去。
一場血戰,啟陽城被鄉民武裝攻陷,展蹠打開牢門,解救出被囚禁的兄弟。展蹠還從囚徒那裏知道有一批老弱鄉民被押送到西南方的枴國,展蹠心想,自己的父母可能就在枴國,再說對付敵人,需要武器糧草,既然枴國是個軍庫,何不圖個現成?某夜,展蹠率領兄弟悄悄地登上號稱“魯南金城”的城堡,給枴侯一個措手不及,最後占領了枴城。
僥幸逃脫的枴侯,慌慌張張地向曲阜城的魯侯報告,魯侯撥給他戰車50輛,1000名甲士,結果枴侯全軍覆沒。展蹠的隊伍不斷擴大,奴隸主貴族聞風喪膽。“蹠”旗所指,“大國守城,小國入堡”。
奴隸主貴族對展蹠恨之入骨,並汙蔑他為“盜蹠”,並向外宣揚說展蹠殘殺無辜,“暴戾恣睢”。
暴虎馮河
【釋義】暴虎:徒手與虎搏鬥;馮河:徒步過河。比喻有勇無謀。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述而》。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他性格粗魯,有勇無謀。在他拜孔子為師前,聽說孔子正在講學授徒,就拿了寶劍並在帽子上插了幾根雞毛,來到孔子講學之地找碴滋事。
見到孔子後,子路拔出寶劍舞了一陣,劍鋒好幾次逼近孔子。孔子麵不改色地看完了他舞劍後,稱讚他劍舞得好,接著勸他認真讀點書。不料子路板起臉說:“我像一根筆直的竹竿,天生是做一支好箭的材料,還讀書做什麼?”
孔子開導他說:“讀了書就有了學問,好比在竹箭尾部裝上了羽毛,前麵又按上了鋒利的金屬頭。這樣,箭就更有用了。”
子路覺得孔子說得很有道理,便拜孔子為師,但是,他粗魯簡單、有勇無謀的習性一直改不掉。
有一次,孔子當著子路的麵,對最得急的弟子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幹;不用我呢,我就藏起來。隻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一點吧!”
子路好勝心強,見孔子這樣讚揚顏淵,心中有些不服氣,就問孔子:“老師,如果讓您統率三軍,那您找誰共事。”
子路本以為自己在軍事方麵很在行,老師一定會找他共事,不料孔子回答說:“對空手去和老虎搏鬥以及徒步過河這種自以為勇不怕死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要的是遇事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墨守成規
【釋義】墨守:固守。成規:現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規則。固執地按老規矩辦事,不求改革。
【出處】戰國·墨翟《墨子·公輸》。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和平,反對戰爭。有一次楚王調當時最有名的工匠公輸班設計攻城的雲梯。墨子一打聽才知道楚王想攻打宋國,就急忙從魯國趕到了楚國的國都。
對楚王說:“聽說你要攻打宋國,有這回事嗎?”
楚王說:“有。”
墨子說:“一定要有占領宋國的把握才能去攻打。如果打不贏,反而把事情搞壞。我認為你一定占領不了宋國的。”
楚王當然不相信他的話。墨子說:“那麼,我製作守城的設備,請你叫公輸班來攻,看他能不能攻進城,好不好?”
於是公輸班用他製造的雲梯,攻打墨子守禦的城,一連攻了九次,都被墨子打退。後來兩人掉換過來,公輸班守城,墨子攻城,墨子一連攻了九次,就攻破了九次。楚王見公輸班製造的器械,並不能攻破墨子所守的城,就取消了攻宋的打算。墨子善於守城的故事,就演變為成語“墨守成規”。
箭在弦上
【釋義】“箭在弦上”常和“不得不發”連用。比喻事情已到了不得不做的時候,或話到了不得不說的時候。迫於形勢,不得不做。
【出處】宋·李昉等《太平禦覽》
東漢末年,封建軍閥各據一方,中原一片混亂。當時以北方袁紹勢力最大。他看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不斷擴大,就下決心先滅掉曹操,他命令手下的書記官,“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寫一份討曹檄文,要曆數曹罪以激起天下共憤。並號召天下諸州郡共起伐曹。陳琳便寫下了當時影響很大的《為袁紹檄豫州》。慷慨陳詞,把曹操祖宗三代都痛罵一遍。
當時,曹操正害頭痛病。有一次,曹操又犯了頭痛病,正好侍從送來陳琳起草的討伐他的檄文。盡管曹操很討厭其中的內容,卻又為它精采的文筆所打動,越讀越興奮,不再感到頭痛了。後來,了解到這篇檄文是陳琳寫的,覺得像他這樣有文才的人竟為袁紹所用,實在非常可惜。
袁紹驕橫無能,最後被曹操打敗,陳琳也投靠了曹操。有一次,曹操責問陳琳:“你當初替袁紹寫檄文,罵我也就行了,為什麼還要罵我祖宗三代呢?”陳琳謝罪說:“當時的情況是箭已經搭在弓弦上,不得不發射出去。”(矢在弦上,不得不發。)
曹操聽陳琳這樣回答,覺得不無道理,也就不再追究這筆舊賬,反而對他很器重,讓他擔任司空參謀祭酒。
褒衣博帶
【釋義】褒衣:寬大的衣服。博帶:寬大的衣帶子。指古代儒生的裝束。後指莊重的禮服。
【出處】漢·班固《漢書·雋不疑傳》。
漢昭帝駕崩後,新帝還沒即位。京城長安的一些貴族無賴趁機惹事生非,攪亂政局。京兆尹趙廣漢臨危不亂,下令逮捕了好多歹徒才使京城恢複了秩序。老將軍暴勝之後來來長安拜訪趙廣漢,稱讚他治亂有方。
趙廣漢說:“我的才能很普通,處理朝廷一級大事,我不如前任京兆尹雋不疑遠甚。”
那時武帝駕崩,小兒子劉弗陵繼位,是為昭帝。昭帝始元五年,京城裏突然來了一個身穿黃衣的男子。他乘著黃牛拉的大車,車上插著畫有龜蛇等靈物的黃旗,車頂覆著黃車蓋。他駕車緩緩走到皇宮北闕門前,自稱是在外地被殺的武帝的長子劉據。武帝死後,這位太子是法定繼承人。為了確定來人身份的真假,昭帝下詔,令朝內所有的高級官員一齊辨認。因為事關重大,連丞相、禦史也不敢輕易表態。京兆尹雋不疑因他事纏身,最後趕到,即刻下令逮捕黃衣人。
同僚說:“是與非未確定前,還是慢點下逮捕令為好。”
雋不疑說:“先帝在時,就下令追捕外逃的太子,後來雖然聽說太子已經在外身亡,但追捕令沒有收回,即使黃衣人是真太子,我是執行先皇命令,有什麼可指責的!”
後來查明,黃衣人是山卜者成方遂。因為有人說他長得像太子,他就來到長安行騙。
趙廣漢說:“聽說雋京兆尹是老將軍您推薦給朝廷的。”
暴勝之說:“是的,先帝晚年時,渤海盜賊群起,我奉命前往青州勘亂。一日,我正閑坐內堂,門人稟告說:‘有個頭戴進賢冠,腰佩玉柄長劍,玉環玉玦係於前後,褒衣博帶,穿著端莊,神態嚴肅的書生求見。小人請他解劍,他說:‘劍乃君子武備,不可離身。’我早聽說渤海有個名士雋不疑,猜想來者就是他,連鞋也沒有穿好,趕快到堂前相迎。後來我上表推薦他為青州刺史後,又升任京兆尹。”
潘嶽貌美
【釋義】潘嶽:古代美男子。稱譽美男子。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潘嶽傳》。
潘嶽,是西晉時出名的美男子。因為他字仁安,古代小說中描寫青年男子美貌,往往用“貌若潘安”來形容。潘安指的就是潘嶽。
在洛陽時,潘嶽常常佩了長劍,乘了車到官道上遊玩,那些也在外遊玩的官家小姐們一看到他,往往把車都圍起來。很多少女為了表達愛慕之心,紛紛往潘嶽車上投擲鮮花鮮果。這樣,潘嶽每次出遊,都滿載而歸。
潘嶽可謂情場得意,官場失意,他到22歲時才做了一名小小的司空府屬吏,10年後才出任河陽縣令。後來他結識了當時著名的大富豪石祟,並一起奉承賈皇後的侄子賈謐,才當了黃門侍郎。但不久西晉爆發八王之亂,潘嶽被人誣陷而遭到殺害。十六畫
霓裳羽衣
【釋義】本意是指珍貴的絲綢和羽毛織成的衣服。後成為一種舞蹈和樂曲的代稱。形容精美無比使人如入仙境的音樂、舞蹈。
【出處】宋·李搛等《太平廣記·卷二十二錄·逸史》。
中秋之夜,天上一輪明月往往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思。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開元年間的一個中秋月圓之夜,唐玄宗也在遙望一碧如洗的天空,對著那一輪圓盤忘情地讚歎。方士羅公遠便討好地問道:“陛下是否願意到月中遊覽一番?”
唐玄宗很樂意,羅公遠便取出身邊的拐杖,用力向空中擲去,拐杖到了天上,頓時化成一座銀色的大橋。羅公遠請唐玄宗踏橋登月。月宮前麵寬廣的庭院裏,幾百名身穿雪白絲綢衣服的仙女翩翩起舞,舞姿輕柔,那一支舞曲尤為動人。羅公遠告訴說:“這是天上的仙樂,叫霓裳羽衣。”唐玄宗暗暗記下了樂譜。
回到皇宮,唐玄宗召樂師按記下的樂譜、聲調作出了《霓裳羽衣》曲。唐玄宗最寵愛的楊貴妃按他月中所見,穿上雪白的衣裙,輕舒廣袖,跳起了《霓裳羽衣》舞。仙樂、美女、舞蹈使唐玄宗陶醉不已,以至終日沉緬其中,幾乎忘了治理國事。
璞玉渾金
【釋義】比喻人的品質純美樸實,猶如未雕琢的玉,未冶煉的金。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魏明帝死前,把年輕的曹芳托付給司馬懿和大將曹爽輔佐。但二人麵和心不和,一直明爭暗鬥。“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是司馬懿的親戚,他早看出曹爽不是司馬懿的對手。但他也沒有因此而投靠他以謀取榮華富貴,仍然與嵇康等人遊樂於竹林山水之間。
公元249年,司馬懿果然除掉了曹爽,獨專朝政。兩年後他死去,兒子司馬師繼任大將軍。司馬師當政後,山濤調動官職,於是他特地上書,推薦嵇康擔任自己門下的吏部郎。不料,嵇康對司馬氏鏟除異己、獨攬朝政的做法很反感,反而寫了一封信,與山濤斷絕來往。
這封信,就是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山巨源即山濤。信中列舉了九條自己不適宜當官的理由。山濤很了解嵇康,知道他是個血性男子漢,性格耿直、剛強,所以對此並不介意。但是,司馬氏集團卻不會放過嵇康。公元263年,司馬昭借故把他殺了。
過了兩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滅魏稱帝,建立了晉朝。山濤上書推薦嵇康的兒子嵇紹,說雖然父親被殺,但兒子與此不相幹,他德才兼備,應當任用。司馬炎接受了山濤的建議,任命嵇紹為秘書丞。
當時有個名叫賈充的權臣,在司馬炎麵前吹捧自己的心腹陸亮,說他秉性忠直,公正無私,請求讓他與山濤一起任職。司馬炎答應了。但山濤了解到陸亮是個小人,不可能忠於職守,便極力加以反對。當時還有個縣令,在任職期間大肆搜刮民財,為怕人告發後獲罪,便向朝廷不少大臣行賄。他送給山濤的是一百斤絲。山濤為不顯示出自己與別人不同,不露聲色地收了下來;隻是命人將它封好,吩咐誰也不準動用。後來那縣令案發,不少大臣被牽連,問到山濤時,他把封存的絲取來,隻見上麵積滿了塵土,裏麵的絲一點也沒有動用過。
“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盛讚山濤說:“山濤就像未經琢磨的玉和未經冶煉的金一樣(璞玉渾金)。人們往往都欣賞玉和金光彩奪目的外表,而對未經琢磨的玉和未經冶煉的金,卻不知道它們內在良好的質地。”
燕雀處堂
【釋義】小燕子居住在堂屋上,比喻要居安思危,不能依賴別人來享樂。
【出處】三國·魏·王甫《孔叢子·論勢》。
戰國末年,孔子的第九世孫孔鮑衛住在魏國,在當時很負盛名。在他著名的《論勢》中。記述了當時在魏國發生的一件事:秦兵攻伐趙國,趙國的近鄰是魏國,魏國的大夫們對此並不警惕,反而認為形勢對他們有利。他們說:“如果秦國打敗了趙國,我們就同秦國表示和好;如果秦兵被趙國打敗了,我們就乘它危急之機出兵襲擊,可以取得大勝。”
魏國的相國子順笑道:“不見得!秦國從秦孝公上台以來,沒有吃過敗仗,此次秦兵肯定勝趙,你們必定無‘機’可乘!”
大夫們辯解說:“就算趙國必定要被打敗吧,那麼對我們又有什麼損失?鄰國倒黴,強不起來,不正是對我國有利嗎!”
子順說:“秦國是侵略成性的貪暴之國,它滅了趙國後,一定要繼續東進,那時魏國就要遭殃了。”
接著,子順便講了下麵的故事:
燕子或麻雀一類的小鳥,住在人家的屋簷下,以為住在這樣的地方是最太平、最可靠的了。不料,有一天,人家灶上的煙囪壞了,火焰往上直冒,一會兒就燒著了屋梁,一場災難已無法避免,而燕雀們臉不變色,依然無憂無慮,一點也沒想到大禍快要臨頭了。(燕雀處屋堂,子母相哺,煦煦然其相樂,自以為安矣。灶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不變,不知禍之及己也。)
子順講完後,嚴肅地說:“現在你們全然想不到,趙國如被攻破,大禍即將臨到自己頭上,難道我們可以像無知的燕雀一樣嗎?”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
【釋義】燕和雀哪裏知道天鵝的誌向。比喻庸人不知有誌者的雄心壯誌。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秦朝末年,陳勝和吳廣一起在大澤鄉揭竿而起,點燃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的熊熊烈火。
陳勝即陳涉,年輕時終年像牛馬一樣在地裏幹活,有一次他和幾個雇工談起對當時統治者的仇恨時說:“將來如果我們中間誰富貴了,可不要忘了窮哥們!”
有個夥伴聽了冷笑道:“我們現在窮成這個樣子,靠給人家當雇工過活,哪會有什麼富貴呀?”
陳涉歎口氣說:“小小的燕子和麻雀怎能知道鴻鵠的雄心壯誌(燕雀安知鴻鵠之誌)!”
燕雀,指燕子和麻雀,比起天鵝(鴻鵠)來,燕雀當然渺小得多啦。
後來陳涉終於領導反抗暴秦的起義。這次起義最後雖然失敗了,可是在它的影響和推動下,各地群眾紛紛舉起起義的旗幟,終於消滅了秦王朝。陳勝在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噤若寒蟬
【釋義】噤:閉口不說話;寒蟬:冷天的蟬,不再鳴叫。比喻不敢作聲或說話。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杜密傳》。
東漢桓帝時,杜密擔任郡太守、尚書令等職,他不但才學淵博,而且執法嚴明,不徇私情。既使再有地位的高官及其子弟,隻要犯法,一律查辦,從不手軟。但他同時又非常愛惜人才,遇到有才學的人,必定向上舉薦,使他們得到重用或升遷。
有一年,他到高密縣巡視,發現有個名叫鄭玄的鄉官才學過人,便提拔他到郡裏任職,不久,又把他送到太學去深造。後來,鄭玄終於成為東漢極負盛名的經學家。
杜密後來辭官回到了家鄉,但仍然非常關心政事,時常和當地的郡守、縣令談論天下大事,推舉賢士,揭發壞人壞事。
當時,同郡的劉勝也告老還鄉。他的處世哲學就與杜密不同,隻是明哲保身。所以閉門謝客,不問政事,對好人壞人一概不聞不問。有些人還以為,他這樣做人是清高的表現。
有一次,太守王昱和杜密談起劉勝,誇他是清高之士,還說公卿們都稱讚他的為人。杜密不同意這種說法,說:“劉勝地位很高,受到上賓的禮遇。但他知道有賢士不推薦,聽到有人做壞事不吭聲,如同冷天的蟬不再鳴叫,這實際上是罪人。”(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黔驢技窮
【釋義】黔驢:放在貴州的驢,它隻會叫著嚇人。形容有限的本事已使完,再沒什麼本事可以顯露了。
【出處】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
古時候,貴州這個地方沒有驢。有個人到北方去,見到了驢,覺得很新鮮,就買了一頭,用船載著運到貴州。但他又不知道驢有什麼用處,就把它放養在山腳下。
那座山上有一隻老虎,從來沒有見過驢。它第一次看到驢的時候,嚇了一大跳。它見驢個頭那麼高大,以為它是什麼神獸,一定很厲害,就害怕得不得了。老虎根本就不敢靠近驢,隻敢躲得遠遠的,偷偷地觀察驢。
過了一段日子,老虎的膽子大了一點,就走出樹林,稍微靠近驢子,仔細看它,但還是搞不清它到底是什麼東西。
有一天,老虎正在聚精會神地觀察驢子,忽然,那頭驢伸長脖子叫了一聲,聲音很大,老虎以為驢子要來吃自己,嚇得拔腿就跑,一口氣跑到很遠的地方才敢停下來。
又過了一段時間,老虎習慣了驢的叫聲,覺得驢也不像是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膽子就又大了些。它現在敢於向驢靠得更近,甚至在驢麵前走來走去。不過,老虎還是不敢去惹驢,不敢去侵犯它。
又過了幾天,老虎想試試驢到底有什麼本領,就故意去驢身邊接連碰擠,放肆地冒犯它。驢見老虎來衝撞自己,很是生氣,就抬起後腿去踢老虎。老虎一看就高興了,原來這個龐然大物也就這麼點本事。於是,老虎大吼一聲,撲上去咬住驢的喉嚨,把驢咬死飽餐了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