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1 / 3)

章節4

觥籌交錯

【釋義】觥:盛酒的器具。籌:行酒令時使用的碼子。形容眾人聚飲場麵喧雜和熱鬧的情景。

【出處】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寫的。滁州琅琊山上有“釀泉”,泉旁有亭。歐陽修常與賓客在此亭中飲酒,經常喝得酩酊大醉。因此把它叫做“醉翁亭”。

《醉翁亭記》描寫賓客們遊宴的歡樂情景道:“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觥籌交錯”和“杯盤狼藉”的意思相仿。

解鈴還須係鈴人

【釋義】要解鈴鐺,最好還是由當初係鈴鐺的人來做。比喻誰搞的事情誰負責解決。

【出處】明·瞿汝稷《指目錄·法燈》

法燈禪師年輕時,在南京的一所寺院裏出家。寺院依據佛法製定不少戒規,要求和尚必須遵守。出家人戒殺害生靈、戒偷盜、戒女色,戒胡說八道,戒飲酒。此外,早晨必須敲鍾,黃昏要擊鼓,工作之餘就打坐誦經。

法燈禪師經常喝酒,而且每喝必醉,往往太陽高掛,他還酣睡不起,連鍾都不敲。當和尚而不敲鍾,比貓不抓老鼠還讓人難以容忍,以致廟裏的和尚對法燈不僅瞧不起,還有很大意見,常常到住持那去告他的狀。

住持聽了和尚們的反映,毫不在意,他說:“你們太注意表麵了,我看法燈對佛法有獨持的領悟。他的修行在內心,而不在表麵,由他去吧。”

和尚們聽了很不服氣。

寺廟建在半山腰,隻有一條路通往山下。一天,一塊巨石從山頂滾落,正好掉在山路中間,和尚們下不了山,香客進不了廟。於是和尚們七手八腳,想把巨石推走。十幾個和尚累得汗流浹背,巨石仍然紋絲不動。法燈懶懶地走過來看了一眼,對眾和尚說:“你們閃開一點,讓我試試。”

和尚們見法燈懶洋洋,睡不醒的樣子,一起笑了起來,說:“我們十幾個人都推不動,你一個人想把它搬走,該不是喝醉了吧?還是沒睡醒,說夢話?”

法燈說:“我隻說試試,試不成,你們再笑話也不遲嘛。”

和尚們想看法燈的笑話。便向四周閃開。法燈走到巨石前,左右端詳幾眼,挽起袖子,抱起巨石,輕輕一送,巨石便滾下山去,發出轟隆隆的響聲,和尚和眾人們都看得目瞪口呆。

一次,住持把和尚們召集在一起,問道:“老虎的脖子上係著個金鈴,誰能把它解下來?”

和尚們你看我,我看你,覺得無法回答。法燈慢條斯理地說:“誰係上去的,就讓誰解下來好了。”

眾和尚聽了法燈的回答覺得茅塞頓開,非常佩服法燈對答得如此機智、聰明。

住持說:“怎麼樣,還是法燈的悟性比你們高吧。”從此,法燈的形象在眾人的眼裏高大,神聖起來。

滿招損,謙受益

【釋義】意指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益處。

【出處】春秋·孔丘《尚書·大禹謨》。

上古時代,虞舜執政時期,苗人十分橫行,經常騷擾漢族地區,還不願歸順,虞舜便召來有才能的禹,讓他率兵前往征服苗人。

出發之前,禹對這次出征充滿信心。他想:苗人兵寡,我方兵多,隻要勇敢作戰,就一定能夠取勝。於是滿懷自信的禹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直逼苗人部落,與苗人展開了激戰。

意外的是,一個月後,苗人不但沒被降服,反而抵抗得更厲害了。此時,禹十分著急,甚至對勝利失去了信心,一時驚慌失措,不知該如何是好。這時,有個叫益的人找到禹說:“隻有仁德才能感動天,遠道征伐並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滿招損,謙受益’,應該以德服人啊!”禹一聽,當下茅塞頓開,對益拱手謝道:“多謝先生教誨!”。然後立即整頓隊伍,撤回了軍隊。

滿城風雨

【釋義】原指秋天的景象,後比喻消息一經傳出,很快傳開來,人們議論紛紛。

【出處】宋·釋惠洪《冷齋夜話》

北宋時的詩人謝無逸與潘大臨是好朋友。隻是家境都非常貧寒。兩人都很有才華,又情投意合。但因一個在江西臨川,一個位於湖北黃州,所以隻好鴻雁往來,以敘友情和詩趣。

有一次,謝無逸惦念潘大臨,就去信問候,並問他近來是不是又作了什麼新詩,可讓他一飽眼福。

對於好友的慰問,潘大臨十分感激,立即給他寫了回信,信中說:“近來秋高氣爽,景物宜人,很能引發作詩的雅興。可恨的是常有庸俗鄙陋的事情攪亂心緒,敗壞詩興。昨天閑臥床上,耳中聽著窗外風濤陣陣,雨打秋林,頓覺詩興大發,連忙起身,濃墨飽蘸,在白壁上寫下‘滿城風雨近重陽’的佳句。誰知剛寫了這一句,一個催收田租的官吏忽然闖了進來,勃發的詩興頓時全被打消。所以,現在隻能將這一句詩奉寄給你了。”

由於這句詩準確生動地描繪了秋天風雨蕭索、萬物易色的景象,所以它雖未成篇,卻同樣膾炙人口,備受稱頌。

後來,“滿城風雨近重陽”演化為成語“滿城風雨”。

濫竽充數

【釋義】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裏充數,或是以次充好,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辭。濫:失實,與真實不符,引申為蒙混的意思;竽:一種簧管樂器;充數:湊數。

【出處】呀國·韓非《韓非子·內儲說上》

戰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尋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受到了特別優厚的待遇。

當時,有一個遊手好閑、不務正業的浪蕩子弟,名叫南郭。他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那個吹竽隊伍,便設法來見宣王,向他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宣王的歡心,把他編入了吹竽的樂師班裏。

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裏,學著別的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做樣地在那兒“吹奏”,因為他學得維妙維肖,又由於是幾百人在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誰會誰不會。就這樣,南郭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別的樂工一樣領到優厚的賞賜,過著舒適的生活。他自己也很得意,以為真的可以混在裏麵充個數了。

後來,齊宣王死了,他兒子齊湣王繼位。湣王同樣愛聽吹竽,不過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樂師們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

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後,嚇得渾身冒汗。心想,這回要露出馬腳來了,丟飯碗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連腦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湣王還沒叫他演奏,就趕快逃之夭夭了。後人根據這個故事得出“濫竽充數”這則成語。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釋義】暫時的損失,說不定還會帶來好處。禍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出處】漢·劉安等《淮南子·人間圳》。

古時候,有一個老頭,因為他住在邊塞上,人們都叫他塞翁。

有一天,塞翁家的馬忽然跑到塞外去了。鄰居們都來安慰他。可是塞翁一點也不著急,反而高興地說:“丟失了一匹馬沒有關係,怎知道這不會成為一件好事呢?”

過了一段時間,那匹馬自己跑了回來,並且還帶來一匹匈奴的駿馬。鄰人們趕來向他慶賀,可是塞翁並不為此感到高興,說:“雖然白白得到一匹好馬,怎知道這不會變成一件壞事呢?”

塞翁的兒子很喜歡騎馬。一天,他騎上那匹駿馬出去遊玩,不小心從馬上摔下來,腿摔斷了。鄰居們又來安慰,可是塞翁並不難過,他說:“這沒什麼,孩子的腿雖然摔斷了,怎知道這不會成為一件好事呢?”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邊塞上的青壯年都被征去當兵,大部分人死在戰場上。塞翁的兒子卻因為傷了腿,不能去當兵打仗,保全了性命。塞翁的故事後來引申出“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的成語。

謬種流傳

【釋義】一錯再錯,代代相傳。

【出處】元·脫脫等《宋史·選舉誌》。

封建社會一般都經過科舉考試來取官吏。宋朝的何譫曾向朝廷建議嚴格考試製度,他說:“如不嚴格人才選取,就會有庸才選進來,幾年後這個庸才就可能做主考官,那就有可能再被他取中蠢才,那麼是非顛倒,愚良不辨的情況就會嚴重。當時就把這種現象叫做“謬種流傳”,謬誤的根子將要代代相傳而不絕。

此成語出自《宋史·選舉誌》,原文是:“數年之後,複俾之主文,是非顛倒愈甚,時謂之繆種流傳。”現把“繆種流傳”,稱為“謬種流傳”。

數典忘祖

【釋義】數:數說著,典:典籍。查找著典籍,卻忘了自己祖宗的職責。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五年》

公元前527年,周景王的夫人穆後去世。按照方儀,天子的夫人去世,各諸侯國都要派使者攜帶禮物前往京城去參加葬禮。

晉國的籍談作為荀礫的副使前往京城參加葬禮。但晉王卻沒讓他們帶禮物去。周景王因此很不痛快,葬禮後設宴款待客人時,周景王故意用魯國進貢的寶壺來斟酒,並別有用心地問荀礫:“別的諸侯國都進貢了禮物,為什麼惟獨你們晉國沒有禮物?”

荀礫一時不知該怎麼回答,就向副使籍談作了一個揖,示意讓他來回答這個問題。籍談是晉國掌管典籍文書的官吏,對晉國的曆史和典籍製度等都非常熟悉。籍談就回答說:“當初各諸侯受封時都得到了王室賞賜的寶器,而晉國沒有得到。加上晉國處在深山僻壤,與戎狄等少數民族為鄰,離王室又遠,天子的威靈不能達到晉國,我們順服戎狄都來不及,還怎麼向王室貢獻禮器?”

周景王聽了籍談的話,感到很生氣,說:“你忘記了嗎?晉國的唐叔是周成王的弟弟,怎麼會不賞賜禮器給他呢?唐叔接受了文王賞賜的鼓和車子,還接受了武王賞賜的皮甲,後來周襄王還賞賜了斧鉞、香酒、弓箭和勇士給晉文公,晉文公還用它們來征服了東夏,這些不是賞賜是什麼?你的祖先就是晉國掌管文物典籍的官員,你是掌管典籍的人的後代,現在也掌管著晉國的文物典籍,怎麼會把這些都忘了?”

籍談聽了,無法回答。賓客們都走了以後,周景王對左右侍臣說:“籍談恐怕會沒有後代吧!他列舉祖上的典章製度,卻忘記了祖先的職守。”

疊床架屋

【釋義】多餘的重複,原指文字的重複,現泛指組織機構。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南北朝時南齊的毛惠遠是著名的畫家,他最擅畫馬和人物,與當時以畫婦女聞名的劉鎮,並稱“當代第一”。當時南齊畫論家謝赫稱讚毛惠遠的畫景物完美,想象力豐富,尤其畫麵布局極少有人能與之媲美。毛惠遠的弟弟毛惠秀在繪畫上也有很高造詣,後來毛惠遠的兒子毛棱在父親和叔父的熏陶指導下,也具備了卓越超凡的畫技。

評論家說他們三人也還是各有優缺點,而並非完全不分高下。例如,有人說:惠遠隨意揮灑的作品,達到了極其完美的境界,而經心著意的細致作品卻不如惠秀;惠秀的精工細繪,比毛棱強得多,但是要和惠遠豪放大膽的創作比較,就顯得拘謹呆板;從布局來說,毛棱就遠不如他的父親和叔父,下筆敏捷有餘而奇巧不足,雖然也善於構圖布局,但比起惠遠、惠秀來,則還隻是“床上安床”的水平。

“床上安床”,比喻作品多餘、重複,不夠精練。《世說新語》說,晉人庾仲初作《揚都賦》,當時的名人謝安給它的評語是:“屋下架屋。”“屋下架屋”和“床上安床”的意思一樣,經過演變,就產生了成語“疊床架屋”。

群策群力

【釋義】發動大家一起想辦法,共同出力量。

【出處】漢·揚雄《法言·重黎》。

西漢的哲學家、文學家揚雄,有口吃的毛病,不能與人長久談話,但寫文章卻非常出名。早年愛作詩賦詞,後來轉而精研哲學。模仿孔子的《論語》寫出了《法言》。揚雄在《法言》的《重黎》篇中,論述了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爭鬥的情況。項羽兵多將廣,但在楚漢戰爭中卻被劉邦的軍隊包圍起來,後來他雖然突出重圍,但到烏江邊時,跟隨他的隻有28名騎兵,而追上來的漢軍卻有好幾千。項羽自知末日已到,感歎地說,這是老天爺要我滅亡,而不是我不會打仗的罪過,說罷,拔出寶劍自殺。

項羽把自己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此天之亡我”,這是一種天命觀。揚雄反對這種觀點,他在《重黎》篇中假托一個人問自己:“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臨死時還說:‘此天之亡我’,這話對嗎?”

揚雄回答說:“漢王劉邦能群策群力,而項羽不采納大家的計策,隻靠自己的勇猛行事。凡是善於采納別人計策的就能勝利,而隻靠自己個人勇猛之力的就會失敗,這與天有什麼關係呢?”

成語“群策群力”就來自揚雄的這段論述。

嫁禍於人

【釋義】表示把禍害推到別人身上。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趙世家》

公元前262年,韓國上黨的太守馮亭派使者到趙國,對孝成王說:“我們韓國已經守不住上黨,看來它就要並入秦國了。但是,那裏的官吏和百姓都願意歸屬趙國,而不願意歸屬秦國。上黨共有十七座城池,希望大王來管轄。”

趙孝成王非常高興,馬上召見平陽君趙豹,問他的意見。趙豹回答說:“聖人把無緣無故的得利看作是大的禍害。”

孝成王反問道:“人們都被我的恩德感召,怎麼能說這是無緣無故的得利呢?”

趙豹想了想說:“秦國一直在蠶食韓國的土地,並早已認為會很方便地得到上黨這塊地方。韓國現在不想把上黨交給秦國而交給趙國,是打算把禍害轉到我們趙國身上。秦國付出了辛苦,沒有得到上黨,而我趙國卻白白得到了,這怎能說不是無緣無故就得到了利呢?大王一定不要接受!”

孝成王不高興地說:“如今派百萬大軍去進攻,一年半載也不一定能得到一座城池,現在人家把十六座城地當作禮物送給我國,這可是大利呀!”孝成王又找平原君趙勝商量,趙勝卻很同意趙王的意見。

後來,孝成王接受了土地,卻引起了秦趙之間的一場大戰。結果趙軍大敗,40萬大軍全軍覆沒。十四畫

摧枯拉朽

【釋義】摧:摧毀;枯:幹萎的草幹;朽:朽爛的樹木。比喻敵人大勢已盡,像枯朽的樹木,很容易摧毀。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甘卓傳》。

公元318年,琅屘王司馬睿在王導、王敦兄弟的支持和擁護下,建立東晉王朝。王敦也因此而升任大將軍、荊州牧。後來,由於晉元帝司馬睿抑製王氏勢力,王敦便暗地裏圖謀起兵反叛朝廷。

王敦在武昌起兵出發前,勸說安南將軍、梁州刺史甘卓一起舉兵東下,甘卓答應了。但到出發那天,王敦已登上戰船,甘卓卻沒有到,隻是派了一名參軍來到武昌,勸說王敦不要反叛朝廷。王敦聽了非常吃驚,說:“甘將軍沒有明白我上次和他談的意思。我隻是去消除皇上周圍的壞人,沒有他意。如果事情成功,我一定高封甘將軍,請你轉告甘將軍。”

參軍回稟甘卓後,甘卓仍然拿不定主意。這時也有謀士向他獻計,不妨答應王敦一起舉兵,待他東下後再討伐他。但甘卓怕將來說不清楚,還是不同意。

當時,湘州刺史司馬承堅決反對王敦反叛朝廷。他得知王敦舉兵東下,便派主簿鄧騫前往襄陽,希望甘卓忠於朝廷,討伐王敦。甘卓的參軍李梁勸甘卓伺機而動,不要草率行事。如果王敦取勝,他必將重用甘卓;如果王敦不勝,朝廷必將重用甘卓,讓他起兵平定叛亂。這樣,無論哪一方取勝甘卓都不會吃虧,因此不能輕易舉兵出戰。

鄧騫反駁李梁說,甘卓這樣做是腳踩兩隻船,必然會招來禍患。其實,王敦的兵馬不過萬餘,守衛武昌的不足五千,甘卓的軍隊超過王敦一倍,如果進軍武昌,一定能取得勝利。最後他對甘卓說:“甘將軍如果發兵攻打武昌,就好像摧毀幹枯的草和朽爛的樹木那樣容易,不必有什麼顧慮。”(將軍之舉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顧慮乎!)

盡管如此,甘卓仍然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王敦揮軍東下,見甘卓不來響應,又派參軍樂道融去襄陽,再次勸說甘卓起兵。樂道融是反對王敦叛亂的,所以他勸甘卓起兵討伐王敦。甘卓這才下了決心,寫檄文聲討王敦罪狀,同時調兵遣將討伐王敦。

王敦得知甘卓率軍前來討伐,非常害怕,又派甘卓的侄兒、參軍甘卯請求甘卓回師襄陽。而都尉秦康勸說甘卓忠於朝廷,一舉消滅王敦。但是甘卓優柔寡斷,不聽秦康勸告,竟然回師襄陽。後來,襄陽太守周慮等人與王敦勾結,將甘卓暗害。甘卓本來可以輕而易舉地戰勝王敦,結果因為動搖不定,反而被王敦暗算。

模棱兩可

【釋義】棱:物體的角。模棱:可左可右之意。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不明確表態。

【出處】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蘇味道傳》。

唐初有個叫蘇味道的讀書人,文采有點小名氣,人們把他與當時的另一位文士李嶠並稱“蘇李”。這蘇味道,據說從小相當聰明,二十歲就考上了進士,做官做到吏部侍郎;武則天執政的時候,還擔任過宰相。可是這人辦事缺乏決斷,往往這樣也好,那樣也行,從來不肯表示明確的態度。他以為這樣方可不得罪人、不出錯誤;即使錯了,也可以不負責任,以便永遠保住個人的名譽地位。《新唐書·蘇味道傳》曾記錄了他的一句話,這句話典型地道出了蘇味道圓滑的處世哲學。他說:“處理事情不要明白說出自己的意見,否則,出了錯就要後悔不及,能夠‘摸棱持兩端’為最好。”(決事不欲明白,悔誤則有悔,摸棱持兩端可也)

棱,就是棱角,也寫作“稜”。例如一根方柱,有四條棱。用手撫模任何一條棱,可以同時摸到兩個麵,而並不肯定摸哪一麵,所以叫做“持兩端”。

蘇味道這一套“摸棱持兩端”的態度,自以為很聰明,其實,就在那時的封建社會裏,也不被人們讚賞,而反被人們譏笑。人們叫他“蘇摸棱”,也叫“摸棱手”或“摸棱子”。但他後來仍不免出了岔子,被人告發,貶官到四川眉州,最後就死在四川。

“摸棱待兩端可也”這句話,後人加以演變而為成語“模棱兩可”,它形容不置可否、不作決斷、不表示明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