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3 / 3)

“誰說管仲貪生怕死?他為的是母親老了,又多病,不能不讓自己活著去侍養她。”

最能體現兩人友誼之深的,在齊國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爭位之戰中,鮑叔牙輔佐的公子小白取得皇位。而管仲卻成了罪犯,但是鮑叔牙卻把相國的高位讓給管仲而自己甘做副手。

後來,管仲感動地說:

“在我為公子糾囚禁受辱的時候,鮑叔牙並不以為我無恥。生我者是我的父母,真正熟知我的是鮑叔牙啊!”

管寧割席

【釋義】管寧:人名。席:坐臥用的編織物。比喻朋友絕交,一刀兩斷。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華歆、邴原和管寧是東漢靈帝人,三人一起讀書,一處吃住,成了好朋友,華歆與管寧在學堂還是同桌,更是不分彼此,感情猶篤。

有一天,老師要他們兩人開辟校園中的荒地,兩人各執一把鋤頭,用力挖地鬆士,汗流滿麵。忽然管寧的鋤底下好像碰到了一塊硬硬的東西,但他毫無所覺,仍然用力向前挖去。華歆發現了剛才的情況,便問:“管寧,你鋤到了一塊什麼?”

管寧回答:“管它哩,這是挖土,又不是掘財寶。”

華歆突然興奮起來說:“財寶,說不定……”華歆伏在地上撥土,忽然高聲大叫:“哦!金子。喏!好大一塊黃金。”

“那是你的財氣。”管寧仍然毫不在意地說。

從此以後,華歆有了黃金,再也不好好讀書了。管寧經常警告華歆,他也不聽。

過了一段時間,一個官員坐著轎子從學堂門前經過,華歆忍不住拉管寧一塊去看,管寧仍然專心讀書沒理會。華歆出去看後,回來向管寧說話時充滿了對當官的羨慕。通過這兩次事,管寧決定不再與華歆為友,他果斷地割斷了兩個人同坐的席子。

管中窺豹

【釋義】窺:從小孔、縫隙或隱蔽處偷看。從管中看豹,比喻看到的隻是局部而不是全部。有時與“可見一斑”連用,比喻從看到的一部分中可以推測全部。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王獻之傳》。

東晉時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倆都是著名的書法家,世稱“二王”。

王獻之年幼時就很聰明伶俐。有一次,他和兩個哥哥徽之、操之一起去見宰相謝安。當時,徽之、操之都說了不少家常瑣碎的事,而獻之隻問候一下就不作聲了。他們走了以後,有人問謝安三個孩子中哪個較好。謝安說:

“最小的一個較好。”

有人問謝安為什麼,謝安說獻之說話不多,但並不靦腆,所以說他好。

又有一次,獻之和徽之在房中談話,突然發生火警,徽之嚇得連鞋也沒穿就急忙往外跑,獻之卻一點也不驚慌,很鎮靜地慢慢地走出去。

另有一天晚上,一個小偷潛入他的臥室,把所有能偷的東西都偷了。小偷正要走,獻之低沉地喝道:

“小偷,青毯是我家的舊東西,留下吧!”

小偷嚇了一跳,什麼東西也沒偷就跑了。

有一天,他父親的幾個學生在一起玩一種賭博遊戲,年僅幾歲的獻之在一旁瞧著,忽然對其中一方說。

“你這方贏不了啦!”

那些學生們見他年紀這麼小,竟也看出了勝負的結果,便取笑他說:

“這小孩從‘管中窺豹’,也看到了豹子身上的斑紋哩!”意思是雖不全懂,也知道一點。

後來,就有了“管中窺豹”這一成語。

疑鄰盜斧

【釋義】懷疑鄰居偷了自己的斧子。比喻沒有根據地胡亂猜疑。

【出處】戰國·列禦寇《列子·說符》。

從前有個砍柴的人,他特別珍愛自己的斧子。

有一天,他突然發現斧子不見了,就急忙在家裏找起來,可是翻遍了整個屋子,也不見斧頭的蹤影。第二天,他到井邊挑水,碰到鄰居小二,見他行色匆匆,似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就琢磨開了:平時小二跟我有說有笑,今天是怎麼啦,連頭也不抬一下,好像做了什麼虧心事?莫不是他偷了我的斧子?這小子前幾天在我磨斧子的時候,不是還誇過我的斧子嗎?

他越想越覺得自己的判斷有道理,便處處留意起小二的言行、舉止來。他發現:過去愛串門的小二,現在不來了。過去愛鬧愛笑的小二,現在沉默寡言了……這不正說明他心中有鬼嗎?這時,他幾乎完全肯定是小二偷了自己心愛的斧子了。

又過了些日子,鄉下人到山裏去轉遊,竟然發現自己的斧子好好地躺在草叢裏。原來,是他上次砍柴時,不小心落下的。他又喜又愧,覺得對不起小二,慶幸自己到底沒有同小二爭吵。他興衝衝地趕回家去,迎麵撞見小二,發現小二一點也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熟能生巧

【釋義】凡事情做多了就會熟悉,熟悉後就會把事情做得很巧妙。

【出處】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歸田錄》。

北宋有個叫陳堯谘的人,箭術高超,當地無人能及,他因此目空一切。一天,他在射箭場地練習射箭,射十枝箭竟有八九枝箭射中紅心。圍觀的人都拍手叫好,陳堯谘非常得意,但觀眾中有一個賣油的老頭頗不以為然,隻偶爾略略點頭而已。陳堯谘見了這個情景很不高興,於是向老人問道:“您也懂得射箭嗎?您覺得我的箭射得怎樣?”

老人回答說:“我不會射箭。你的箭法還算可以,但並沒有什麼奧妙之處,隻不過是練熟了而已。”

陳堯谘聽了更加不高興:“您怎敢小看我的射箭本領!難道您有什麼高明的本事嗎?”

老人把一個裝油的葫蘆放在地上,又把一個銅錢蓋在葫蘆口上,然後用勺子舀起一勺油,高高地舉起,朝錢眼倒下去,隻見油像一根線一樣穿過錢眼,流進葫蘆裏。勺裏的油倒完了,銅錢上一點兒油星也沒沾上。圍觀的人無不拍手叫絕。老人對陳堯谘說:“我是賣油的,經常做這件事,這也沒有什麼了不起,隻不過熟練罷了,‘我亦無他,惟手熟爾。’你射的箭多了也就可以熟能生巧了。”陳堯谘慚愧不已,連連點頭稱是。

竭澤而漁

【釋義】弄幹池塘裏的水來捕魚,比喻隻顧眼前利益,不顧將來。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義賞》。

春秋時,楚國派大軍去進攻宋國,宋國就向晉文公求援。晉文公就找來狐偃,同他商議。晉文公問道:“楚國兵力強大,我們比不過他們,怎樣才能取勝呢?”狐偃分析了當時的情況,就說:“隻有欺詐楚國才能取勝。”於是把自己的想法說了一遍。

晉文公對狐偃提出的辦法將信將疑,就又向大臣雍季征詢意見。雍季不讚成狐偃的計劃,說:“如果把池塘裏的水都弄幹了,肯定能捕到池塘裏的魚,但是到第二年就沒有魚可捕了;把山野上的草木都燒光了,肯定也能捕獵到野獸,但是到第二年就沒有野獸可獵了。用欺詐的方法,現在偶爾用一回可以得到暫時的利益,以後再用就不會靈驗了,這可不是長久之計啊。”

但雍季也想不出萬全之策來取得勝利,晉文公就決定這一次采用狐偃的方法。最後,晉軍在城濮之戰中打敗了楚軍。戰鬥結束後,晉文公給將士們論功行賞,雍季得到的獎賞最高。

晉文公身邊的人覺得不能理解,就問晉文公:“城濮之戰的勝利,是由於采用了狐偃的計謀,應該是他的功勞最大呀!現在行賞,他得到的獎賞卻沒有雍季的高,可能不怎麼合理吧?”

晉文公對他們解釋說:“雍季的話對百世有利,是長遠之計;狐偃的話隻對眼前有利,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哪有把隻顧一時的放在對萬世有利的前麵的道理呢?所以,雍季應該得到最高的獎賞。”

察言觀色

【釋義】行事要觀察和辨別他人的臉色和語言。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顏淵》。

子張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子張問孔子:“讀書的人怎樣做才可以叫做通達呢?”

孔子反問他:“你所說的通達是什麼意思呢?”

子張回答說:“通達就是做官的時候一定要有名望,在家裏的時候也要有名望。”

孔子說:“這僅僅是有名聲,怎樣才算通達呢?品質應該是正直的,遇事講道理,而且會察言觀色,懂得如何謙恭待人,這樣的人,當官的時候必然事事通達,在家裏的時候也必然事事通達。如果局限於名聲,表麵上似乎愛好仁德,實際的行為卻並非如此,這樣的人,做官的時候一定會騙取名聲,在家裏的時候也一定會騙取名聲。”

孔子與學生的這一段對話,提出了察言觀色的重要性。這裏所說的“察言觀色”是褒義的。

旗亭畫壁

【圖文】詩人聚會,評比優劣。

【出處】唐·薛用《集異記·王之渙》。

王昌齡、高適、王之渙是我國唐代開元年間三位著名詩人。三人當世齊名,又是好友,經常一起飲酒作詩。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凍,雪花飛舞。三人正在一處酒樓把酒言歡。上來幾個樂師和四個漂亮的賣唱姑娘,王昌齡輕聲對另外兩位好友說:“我們三人都有一定名聲,但總定不下高低,今天,我們仔細聽歌女演唱,誰的詩歌被用作歌詞的多,誰的名聲就在上,怎麼樣?”

高適、王之渙同意。

隻見平緩抒情的弦樂聲中,一位女子合拍輕唱: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一聽,得意洋洋地在牆上寫道:“一絕句”。

這時,弦樂聲變得十分緩慢低沉,又一個女子悲淒淒地唱道:

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

夜台何寂寞,就是子雲居。

高適也十分得意,“哈哈!來我的了!”隨手寫上“一絕句”。這時隻有王之渙的詩還沒有歌唱。

悲涼的樂聲過去了,琵琶奏起一段深情的曲子伴著一段清甜的歌聲: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歌曲還沒唱完,王昌齡已寫上“二絕句”三個字。

王之渙這下耐不住了,指著那群樂人,回頭對兩位詩人說:“這些人不過是低等歌手,唱的免不了是山野之類的粗俗的曲子。難道《陽春》、《白雪》也是俗人敢唱的嗎?”說完,指著長相最美的一位歌女說:“你們聽那位女子演唱,如果不是唱我的詩,那我再也不跟你們爭論高低;要真是唱我的,那你們還是屈居我的下麵吧。”

樂師們休息了一會兒,又奏起樂曲。那位最美麗的女子舒緩地站起身,嫋嫋娜娜地走了出來,唱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時,王之渙看著兩位詩人,開懷大笑,笑聲驚動四座,樂師歌女們都轉過臉,疑惑不解地問:“這位先生為何這樣大笑?”王昌齡上前,說明了事情的經過。

樂師歌手們無不大驚失色,跪拜道:“久仰,久仰,有眼不識泰山!”

由這個故事演變出了成語“旗亭畫壁”。

旗鼓相當

【釋義】旗鼓:古代軍隊用以發號令的工具,指軍隊的力量和聲勢。原指兩軍對敵或敵對競勝。後用以比喻雙方勢均力敵,不相上下。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隗囂傳》。

東漢初期,天下未定,占據蜀、隴二地的公孫述和隗囂二人還在為擴大地盤而爭戰不休。劉秀為了鞏固自己的疆域,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拉攏魄囂,以鉗製公孫述。

劉秀派了一位能言善辯的使者去進見隗囂,這位使者帶著劉秀準備的貴重禮品來到隗囂的帳中,俯身拜道:“國君很敬佩您的戰略才能,希望我們兩國能通力合作,共同抵禦公孫述。”隗囂聽著這些悅耳的奉承話,不免喜形於色,他用大手拍著自己的胸脯,欣然接受了劉秀的要求。

一次,隗囂幫助劉秀軍隊打敗了素與公孫述有勾結的呂鮪,急忙寫信向劉秀報功。劉秀非常高興地回信道:“如果公孫述北上入侵,我希望憑借你的力量,就能夠與他‘鼓旗相當’。”

精衛填海

【釋義】精衛:古代神話中的小鳥。傳說炎帝之女被海水淹死,變為精衛鳥,銜樹枝、石子,想填平東海。後比喻意誌堅強,奮鬥不止。

【出處】佚名《山海經·北山經》。

傳說在上古時代的發鳩山上有許多拓樹(桑樹)。樹上有隻小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有花紋,白色的嘴巴,紅色的腳爪。它的啼叫聲像“精衛!精衛!”所以人們便稱它為“精衛鳥”。

精衛鳥本是炎帝(即神農氏,傳說中我國農業和醫藥的始祖)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她很喜歡玩水,一天到東海去遊泳,不幸遇到巨浪,被海水吞沒。

女娃死後變成精衛鳥。她從不閑著,每天從西山銜著樹枝、石子飛到東海上空,將它們投下去。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堅持不懈。原來,它決心要把東海填平,免得別人也淹死在大海裏。

“精衛填海”的故事,反映了上古時代人類同大自然艱難的鬥爭。由於當時人們抵禦大自然的能力還非常低下,大海經常吞沒人的生命財產,於是產生了填平大海的願望,精衛鳥正是當時人們征服大海的希望的象征。

晉·陶潛在《讀山海經》中詩曰:“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精疲力盡

【釋義】盡:完。形容極度疲乏,一點力氣也沒有了。

【出處】宋·李綱《病牛》

李綱,字伯紀,是宋高宗時宰相,但由於他為人耿直,得罪了不少人,所以隻做了七十天便被貶職,他在宋徽宗時任太常少卿,力主抗金。後來金兵圍困開封。有人建議割地求和,並勸皇帝逃跑。

李綱堅決反對,並慷慨陳詞地說:“祖宗疆土,應當死守,一尺一寸都不能讓給敵人!”

敵兵攻城時,李綱親自上戰場督戰,士氣大振,軍民們一鼓作氣,殺退了敵人。可是,昏庸的皇帝還是聽信投降派的讒言,以至李綱多次被貶。以國家、民族興亡為己任的李綱,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無論是在位時,還是被貶時,他總是一再上書,陳說抗金大計,盡管都沒有被采用,但他毫不氣餒。他的凜然正氣,使得敵人也很敬畏他。以至宋朝的使者一到金人處,他們總要問李綱是否安好。

李綱曾寫下《病牛》一詩,這首詩的題目雖然是“病牛”,實際上作者采用了擬人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抱負和心情。

全詩共四句: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複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詩的大意是:牛為主人辛勤耕耘了千百畝田地,主人糧穀滿倉,可是又有誰對累得一點力氣也沒有的牛表示同情和哀憐呢?隻要大眾百姓都能吃飽飯,哪怕累得爬不起來也心甘情願。

後來,人們就用“力盡筋疲”或“精疲力盡”來形容累得一點力氣也沒有了。

漆身吞炭

【釋義】表示自毀音容,使人不能認出,以便報效恩人或報仇。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一》。

春秋末期,趙襄子聯合韓、魏,共同滅了智伯,平分了智伯的土地,把智伯全族的人都殺了個一幹二淨,還把智伯的頭骨製成便器,用來裝糞便。

豫讓是智伯的一個門客,他曾受到智伯的禮遇,見智伯的下場這麼悲慘,就痛哭流涕,發誓要殺掉趙襄子,為智伯報仇。於是,豫讓裝扮成奴仆,懷裏揣著匕首,混進趙襄子家的廁所裏,準備伺機刺殺趙襄子。誰知趙襄子非常警覺,豫讓被他發現,趙襄子讓衛兵把豫讓抓了起來。趙襄子問他是什麼人,為什麼想刺殺自己。豫讓毫不隱瞞,告訴趙襄子說:“我是智伯的門客,要殺你為智伯報仇!”

趙襄子很讚賞他的氣節,就把他放了。在放他的時候,趙襄子問豫讓:“今天我把你放了,你能不能不再打我報仇?”豫讓說:“你放了我,是你對我有了私恩,但我為主人報仇是大義,我不能為了私恩而忘了大義。”趙襄子手下的人見他還要找趙襄子報仇,就要把他殺了,可趙襄子說:“我已說過要放他,不能反悔。今後我小心躲著他就是了。”

豫讓為了能混到趙襄子身邊,想方設法化裝,他用漆把身上塗了一遍,看起來就像是身上長滿了癩子,然後扮成乞丐。有一回,豫讓的妻子看見了他,從他說話的聲音判斷出他是豫讓。於是,豫讓又吞下火炭,把自己的嗓子弄沙啞了。後來,就是豫讓的妻子見了他,聽見他說話,也認不出他了。

有一次,豫讓得知趙襄子要去一座橋,就埋伏在橋下準備行刺,結果又被趙襄子發現了。趙襄子把豫讓抓起來,表示不會再放他。豫讓希望趙襄子脫掉衣服,讓他在衣服上刺幾下,對智伯好有所交待。趙襄子滿足了他的願望,豫讓如願以償,就自殺了。十五畫

臧穀亡羊

【釋義】臧、穀:兩個人名。他們都丟失了羊,雖然動機有好有壞,但結果都是不好的。

【出處】戰國·列禦寇《莊子·駢拇篇》。

有臧和穀兩個牧羊的孩子,趕著羊出去放牧,結果他們的羊全都丟失了。主人先問臧為什麼會丟失羊。他說,他帶著書籍去放羊,因為讀書讀入了迷,羊跑了也沒有發覺。主人又問穀幹什麼去了,他說,他參加擲骰子玩兒,玩著玩著,就把放羊的事忘了。

這兩個孩子都失職,一個為了讀書,一個為了貪玩。雖然事情性質不一樣,但是他們的錯誤是相同的:都不專心於自己的本份工作。造成的結果也相同:把工作搞砸了。

橫行霸道

【釋義】比喻胡作非為,蠻不講理。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

薛蟠與賈寶玉是表兄弟,也是個出了名的花花公子。他到賈府來,名義上是上學,但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白交些學費卻不求上進,隻求結識些紈絝子弟。此時寶玉和秦鍾他們已經入學了。有兩個學生,因貪圖薛蟠的銀錢,被他哄上手了。班裏還有兩個長得嫵媚風流的學生,外號叫“香憐”、“玉愛”。薛蟠這個人的心性卻好比水上浮萍,漂泊不定,今日愛東明日愛西。自結識了香憐、玉愛二人,就棄去了當時的好友金榮,近來又有了新朋友,就棄去了香憐、玉愛。對他這種喜新厭舊胡作非為的舉動,賈瑞雖然被任命管理學生,但為了討好,以便從中勒索,對薛蟠的行為竟不聞不問,一任薛蟠橫行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