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詩人陸遊的《示客》詩有句道:“客來苦勸摸床棱”。“摸床棱”也就是“摸棱”的意思。
暮雲春樹
【釋義】傍晚的雲,春天的樹,指能勾起回憶的景物。比喻思念遠方的知己。
【出處】唐·杜甫《春日懷李白》。
李白和杜甫同是我國唐代兩個偉大的詩人。李白以謳歌祖國山水,想象豐富而聞名;杜甫則以一腔愛國熱情訴諸詩中,憂國憂民之情誦之筆端,後人稱李白為“詩仙”,杜甫為“詩聖”。公元744年夏,二人在洛陽會麵。當時杜甫33歲,比李白小ll歲,但是,年齡的差距並沒有妨礙他們成為好朋友。杜甫一見李白,就被這位“天上謫仙人”的風采吸引住了,希望與李白一起去求仙訪道。李白見杜甫謙虛純樸,詩也寫得很好,因此一見如故,與他結成了好友。
不久,李白到梁園(令河南省開封市)結婚。過後,杜甫也特意到那裏去賀喜。李白非常高興,請杜甫進城喝酒。
第二年,杜甫和李白在齊州度過了夏天。六月底,李白告別杜甫,前往魯郡(令山東省究州市)。第二年秋天,杜甫也前往那裏。他倆又一起訪問友人,飲酒作詩。白天攜手出遊,醉後同床共被,形影不離,情同手足。
暮秋時節,杜甫決定西去長安,謀求一個官職。李白一直把他送到城東門前。兩人在一家小酒店默默地喝了幾杯酒,終於依依不舍地分手了。此後,這兩位詩壇巨匠再也沒會過麵。
杜甫到長安後,未能謀到官職,失意兼寂寞,使他更懷念李白。於是,他寫了一首五言律詩抒思念之情。詩的後四句是這樣的:
渭北春天樹。
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
重與細論文。
杜甫住在渭水之濱的長安,他把自己比作那裏春天的樹。李白當時在江東漫遊,杜甫把他比作那裏傍晚的浮雲。慨歎什麼時候兩人才會再一麵飲酒,一麵重新細細談論文學方麵的事呀!這是杜甫所渴望的。
暮夜無知
【釋義】指暗中賄賂,自以為無人得知。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楊震傳》。
楊震是東漢末年的名士,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因是關西華陰人,所以人們稱他為“關西孔夫子”。
楊震家境貧寒,靠教書種地養家糊口。在他五十歲的時候,朝廷知道了他的事情,就提拔他做官。他一級級地升上去,這一年,朝廷任命他為東萊太守。他到東萊去上任的時候,途徑昌邑縣(今山東巨野東南),在那裏住了一天。
當時,王密是昌邑縣縣令,楊震曾經提拔過他。夜深人靜之時,他就去拜望楊震,並且帶了十斤黃金,要送給楊震。
楊震見了,十分生氣。他對王密說:“我是了解你的為人的,你怎麼就不了解我呢?你來看我為什麼還要拿這些東西?”
王密說,“我隻是表示一下心意,您千萬別客氣。反正現在是深更半夜的,又沒人知道,您就放心收下吧。”
楊震把黃金使勁往王密懷裏一塞,說道:“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
王密聽了,非常慚愧,隻好拿上黃金回去了。
楊震為官公正清廉,從不收受賄賂,而且也不準家裏人向別人索要財物。他當了多年的太守,生活過得仍然十分清苦,家中沒有什麼家業。有些朋友曾經勸他說:“為了子孫,你也該多少置點家產。”
楊震聽了,嗬嗬一笑,他說:“讓我的子孫以後被別人稱為清官的後代,這份遺產難道還不豐厚嗎?”
瑤池赴會
【釋義】瑤池:傳說中的西王母居住之地。指音樂聚會。
【出處】宋·佚名《宣和畫譜》。
在遙遠的西方有個西王母國,那裏的人生活富裕,安居樂業。國君西王母住在一座很高很高的山上。那裏建築華麗,宮殿富麗堂皇。山上還有一個很大的池叫“瑤池”。後來周穆王坐了龍馬駕馭的車方到了西王母國做客。他給西王母帶去羊脂、美玉的白璧和300匹緞。而西王母也拿出人間沒有的“崐流素蓮”、“陰歧黑棗”、“萬歲冰桃”、“千年碧藕”、“青花白橘”和美酒佳肴來招待這位遠來的貴賓。
在瑤池邊,西王母還叫了一群仙女吹笙鼓瑟,載歌載舞。大家一起邊看歌舞、邊開懷暢飲。席間,西王母還用歌聲向周穆王祝酒:
天上的白雲,
是由山裏出來的,
好比您來到這裏,
是經過遙遠的道路,
和許多阻隔的山水。
但願您健康長壽,
或許能再度光臨?
周穆王為了感謝西王母,也作了一首歌唱起來:
我回到東方去,
和平地統治國家,
使萬民都能平和安樂,
我就回來看您。
再過三年吧,
我一定再來!
這就是成語“瑤池赴會”的傳說。
赫赫有名
【釋義】赫赫:盛大顯著的樣子。形容名聲非常顯著。
【出處】漢·班固《漢書·何武傳》。
西漢時的大臣何武,剛直嚴正,尤其瞧不起那些結黨營私、任人惟親之輩。他經常擬好條例來考核下麵的官吏。隻看才能、不徇私情。所以由他提拔起來的都不是“赫赫有名”之輩。
當時有個大臣叫何壽,曾是何武的上司。何壽看出何武是宰相之才,又是同姓,就和他結交,所以在太守任期內對何武很好。後來何壽當了大司農,他的侄子在任揚州刺史的何武手下當長史。
一次,何武朝見天子,住在京師,正好何壽的侄子也到了長安,何壽就邀請了何武的弟弟何顯等人一起飲酒,借著酒意,何壽讓自己的侄子出來和大家見麵,故意說:“這是揚州長史,才能低下,所以沒有被提拔。”
何顯聽了,覺得很尷尬,回去後,要何武舉薦何壽的侄子。何武不聽,說:“刺史是全州的長官,有責任舉薦賢良,懲治惡人,決不能有所偏私。”
輾轉反側
【釋義】輾轉:翻來複去。反側:反複。翻來複去地不能入睡。形容心事重重或有所思念。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周南·關雎》
春天,萬物生機勃勃,青草茵茵地生長,花兒在枝頭開放,小鳥展開繽紛的羽毛,雀兒無憂無慮地嬉戲。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從山腳綠樹環繞的小村,駛出一隻輕舟。輕舟上麵,站立著一個年紀很輕、長得十分英俊的小夥。他要去美麗的小島,采摘鮮美可口的水菜。徜徉在這青山綠水之間,他的心情,如歡騰的魚兒,是多麼輕鬆歡暢。
“長得高低不齊的水菜嗬,用我纖細的左手來摘;長得疏密相同的水菜嗬,用我的右手來摘。”忽然一陣動人的歌聲從早晨還未飄散的薄薄的霧靄飄蕩過來,這歌聲猶如輕吹的微風,貼著如玉一般的水麵,傳到小夥子的耳朵。
“是誰用這麼動人的歌喉在歌唱?”小夥子被這如磁石一般的姑娘的歌聲吸引,他不由得多用幾分力氣劃動船槳,他要去看個究竟。
他辨別出前麵一小塊柔和的細花布,然後他看見在頭發上斜插著的一兩朵小花。也許是他臨近的槳聲,驚擾了有一隻雪白的手臂,和略帶驚訝的一雙幽深的少女眼睛,少女的歌聲停止了。
這是春天第一次采摘,這是小夥子和姑娘第一次偶然相見。
傍晚時候回到家,小夥子仿佛聽到青鳥的叫聲,看到無數不斷遊離的水菜,盡管勞累了一整天他卻覺不到一絲疲勞。
躺在硬硬的木板床上,想著白天的情形。當他看到她,他被她的美所震驚,他沒辦法詢問她,同她答話,那樣,村裏人知道了要笑話的。他把船劃開,後來甚至都沒敢再看她。他想著明天,想嗬想嗬,不停地翻身,從左到右,又從右到左,他甚至把枕頭換到床的另一頭,但仍然無法入眠。
第三年春天,他和她成了夫妻,在那個美麗的小島上修建了一間小木屋,作為他倆的家。
這句成語在《詩經》中原文是這樣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這就是“輾轉反側”的由來。
蜻蜓點水
【釋義】比喻做事不深入實際,浮在表麵上。隻接觸一兩點,輕輕一點而過的不認真不踏實的作風。
【出處】唐·杜甫《曲江二首》。
唐代長安的曲江池,每年春天三月三日,帝王官吏、平民紛紛前來遊覽,而詩人們遊覽曲江歸來後常常要飲酒作詩。公元757年,杜甫重來長安任左拾遺官職。由於安史叛軍被打敗以後,國家狀況有所好轉,杜甫的個人處境也略微安定了一點兒。所以他每每下朝後就去痛飲一番。酒後看看曲江的美景,無限欣喜,便在遊曲江時作《曲江二首》,詩中描繪:花叢中蝴蝶隱現,水麵上蜻蜓輕輕點水。這是曲江景色的真實寫照。
瞎子摸象
【釋義】隻知局部,不知整體,就像瞎子摸象摸到了象的哪個部分,就以為象是什麼樣子。
【出處】佚名《六度集經·鏡麵王經》從前,印度有一位國王,他特別喜愛大象,王宮裏養了很多大象。每天,國王讓他的傭人喂大象吃嫩草,吃香蕉,還給大象洗澡。
有一天,國王騎著大象到郊外遊玩,走著走著,忽然看見一群人坐在路邊休息,竟沒有一個人向他打招呼,這和以往人們見了他,爭著向他施禮、問候的情景不大相同。
國王心中暗暗生氣,便喝令他們走過來,想問個究竟。等他們來到跟前,才發現他們都是瞎子。於是國王產生了想捉弄捉弄他們的念頭,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嗎,我是你們的國王。現在我來考考你們,你們誰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
瞎子們一齊搖頭,連聲說:“請國王恕罪,我們是一群盲人,實在不知道國王駕到,更不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
國王笑了,說:“好了好了,我不怪罪你們。你們現在就用手來摸一摸大象,然後告訴我它是什麼樣子。”
瞎子們都感到新鮮,急忙湊過來。圍著大象摸起來。
摸了一會兒,他們開始向國王報告。
模到象牙的瞎子說:“大象就像一個又粗又長、光光溜溜的大蘿卜。”
摸到大象耳朵的瞎子說:“大象跟芭蕉扇一樣。”
摸到象腿的瞎子說:“大象和寺廟大殿裏的柱子一樣。”
摸到象腳的瞎子說:“大象如同舀米的石臼。”
摸到象背的瞎子說:“大象好似一張光滑的大竹床。”
最後一個瞎子似乎很認真。他托著大象的尾巴,又摸又捏好半天,才說:“國王,他們說得全不對,大象原來跟繩子一樣。”
國王聽了,哈哈大笑,笑得瞎子們莫名其妙。
蠅營狗苟
【釋義】像蒼蠅那樣追逐髒東西,像狗一樣搖尾乞憐,苟且偷安。形容沒有廉恥的人物的卑劣行為。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小雅》、唐·韓愈《送窮文》。
《詩經》裏有一首題為《青蠅》的詩,共三節,每節都以“營營青蠅……”起句。第一節的四句原文是:“營營青蠅,止於樊。愷悌君子,無信讒言。”大意是說:
綠頭蒼蠅真正討厭,把它趕出籬笆外麵。
和善明理的正派人,決不聽信挑撥離間。
營營,形容往來頻繁之狀;青蠅,即綠頭蒼蠅,是蠅類中最惹人厭惡的;樊,義同藩,即籬笆;愷悌,兄弟般和睦的意思。這首詩,是用來諷刺昏君和讒臣的,詩人把搬弄是非、顛倒黑白的小人,比作青蠅。從前,人們形容貪賄舞弊、爭逐微利的卑劣人物,稱之謂“蠅營”,說他們好比往來營營的青蠅一般,討厭之至。唐代文學家韓愈在他的《送窮文》中說:“蠅營狗苟,驅去複還。”他在“蠅營”二字之後,添了“狗苟”二字,從此這成語就流傳了下來。狗,是苟且、貪婪、善於偷偷摸摸的畜牲,用來和討厭的青蠅並列,是很恰當的。而且“蠅營”二字同音,“狗苟”二字也同音,這句成語,在字麵上組合得相當巧妙。
鍥而不舍
【釋義】鍥,鏤刻;舍,停止。不停地鏤刻,比喻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出處】戰國·荀況《荀子·勸學》。
戰國末期的荀況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他是唯物主義的創始人。反對迷信鬼神,主張人要了解大自然的運行規律,並因勢利導改變自然,為人服務。他寫過一篇名叫《勸學》的文章,運用許多確切的比喻,來勸導人們堅持不懈地認真學習。其中許多議論精辟透徹,富有啟發性。
文章一開始就寫道,人接受教育、尋求學問,是不可廢棄的,靛青這種染料是在藍草中提煉出來的,但它的顏色卻比藍草更深。學生勝過老師,或者後人勝過前人都是必然的規律。這就是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荀子又用鏤金石來比喻學習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他寫道,刻一下就停下手來,爛木頭也刻不斷;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堅硬的金屬和石頭,也可以把它們刻穿。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所以人們要用“鍥而不舍”的精神來學習,這樣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荀子在《勸學》篇中還寫道,“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意思是不一步一步地走,不會到千裏之遠;不是一條一條小河的水彙合起來,不會成為江海。說明學習是一個由少到多、日積月累的過程;高深的學問和淵博的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他的這些見解,至今還常被人們在教育中引用。
簞食瓢飲
【釋義】簞:盛飯的竹器。一簞飯,一瓢水,形容生活清苦,雖然貧窮,但道德高尚。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雍也》。
春秋時的顏回是孔子的弟子。他生活清貧但勤奮好學。雖然每天隻吃一小竹筐飯,喝一瓜瓢水,但仍十分樂觀。每天都從清晨讀書直到深夜。有一次,他聽說孔子在路過匡邑時遭到匡人圍困,連忙趕了去,幸喜無事。
孔子說:“顏回,我以為你已經死了呢!”
“先生在,我怎麼敢死呢?”顏回說。
孔子聽了,非常感動。在周遊列國回到曲阜後的一天,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你家裏窮,房子也小,為什麼不去求個一官半職呢?”
顏回回答說:“學生有些薄田,雖然收入不多,但吃穿已經夠了,而且還有琴瑟可以娛樂,隻要能學到老師的道德學問,何必出去做什麼官呢?”
孔子感歎地對學生們說:“顏回真是有賢德啊!吃的是一竹筐飯,喝的是一瓢水(簞食瓢飲),住在那麼簡陋的小巷子裏,別人忍受不了,他卻十分樂觀!他真是一個賢德的人呀!”
簞食壺漿
【釋義】簞:盛飯的圓形竹器。壺:盛水的一種器具。漿:米汁。形容老百姓用各種食品犒勞軍隊。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下》。
戰國時期,七國紛爭,各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公元前313年,燕王噲把燕國的國政交給相國子之,將軍子被、太子平等不服,想殺掉子之。
子之率軍反攻,殺了子被和太子平,燕國大亂。於是,齊國軍隊趁機攻打燕國,隻用了短短五十天的時間,就一舉擊敗了燕國軍隊,攻占了燕國的大部分領土。齊宣王很得意,想借這機會完全占領燕國,於是,他對孟子說:
“有人勸我占領燕國,而有人不同意我占領燕國。我想,燕國並不比我們弱小,我們在這麼快的時間內就取得了勝利,光靠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這恐怕是天意吧!看來,天意是要我們吞並燕國,如果我們不這樣做,上天恐怕要降下災禍懲罰我們。我想,我們還是徹底占領燕國吧。你認為怎麼樣?”
孟子聽了,回答說:
“占領不占領燕國,要看燕國老百姓是否歡迎我們。如果他們歡迎我們,那麼就可以占領。如果燕國百姓不歡迎我們,就不能占領。古人也有這樣做的,文王不滅商就是這個道理。現在,燕國老百姓用簞盛著吃的,用壺裝著喝的,來歡迎齊國的軍隊,這還能有別的原因嗎?無非是想結束原先那種沉重的災難。如果您占領了燕國,使水更深,火更熱,老百姓就會逃避這更為痛苦的生活,離您遠遠的,那麼即使你占領了燕國,也是不會長久的。”
在這個故事裏,還引申出“水深火熱”這個成語,比喻人民生活非常痛苦,無法生活下去。
管窺蠡測
【釋義】管窺:從竹管裏看天。蠡:是一種用貝殼做的瓢。比喻所見有限,目光短淺。
【出處】漢·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西漢時的東方朔是我國古代著名文學家。他不但文采出眾,而且生性滑稽詼諧。他曾在一篇名為《答案問》的文章中,說明為什麼自己懷才不遇,得不到重用。文中先借客人口氣發問,為什麼蘇秦、張儀等輩都出將入相?而忠誠實幹,又比蘇、張之才還高的東方朔到現在僅僅做一個侍從郎官呢?
東方朔在文章中回答說,蘇秦、張儀生在諸侯互相征伐的春秋時代,因此他們的才能可以施展,計策能被采納,就得到了高官厚祿。現在天下統一,政權穩固,有才能的人無處施展。假如蘇秦、張儀處在這個時代,也很難得到發展,他們可能連一個侍從郎官都不敢奢望。
東方朔又說,盡管這樣,有才能的人還是要注重修身,培養高尚的品性。他最後說,用竹管觀察天,用蠡測量海,(以管窺天,以蠡測海)用竹枝撞鍾,怎麼能夠了解整個天空,考查大海動蕩的波紋,激發起大鍾的鳴響呢?
管鮑之交
【釋義】比喻知心好友相互信任,不計得失,情誼深厚。
【出處】戰國·列禦寇《列子·力命》。
春秋初期,有一對罕見的知心朋友,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這兩人後來都成為著名的政治家。
管仲和鮑叔牙年輕時合夥做過買賣。鮑叔牙富有,本錢出得多;管仲貧窮,出的本錢少,但賺了錢後,管仲給自己多分錢。鮑叔牙手下的人不服氣,說管仲貪財。鮑叔牙卻不這樣認為,他說:“管仲家裏等著錢用,是我樂意多分給他的。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幫助,怎麼能說他貪錢?”
管仲領兵打仗,三戰三敗三次逃跑,有人說因為他心驚膽怯,貪生怕死,所以接連敗下陣來。但鮑叔牙為管仲分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