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
懲前毖後
【釋義】懲:警戒;毖:謹慎。要從以前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謹慎從事,不致再犯類似錯誤。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周頌·小毖》
周武王登基時間不長就去世了。他的兒子周成王繼位。由於成王年紀太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協助處理國家大事。
對此,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很為不滿。他們到處造謠,誣蔑周公助理成王是想伺機廢除成王,奪取王位。
周公是個待人忠心誠實、豁達大度的人,聽了這些謠言後,為了不招惹是非,便離開京都,住到外地去避嫌。
成王年小不懂事,還真的以為周公要搶權,便也不加挽留,讓他去了外地。
管叔鮮和蔡叔度見周公離開了成王,便暗中勾結殷紂王的兒子武庚,一起發動叛亂,企圖篡奪王位。
周成王得到密告,急忙召集大臣商議,可誰也拿不出辦法來。成王急得在宮中團團轉,不知如何才好。
一個大臣見了,說:“這事隻有周公才有辦法處理!”
成王聽了,眼前一亮:是啊!應該快去把周公請回來。
周公來了,成王馬上命令周公帶兵東征,討伐叛賊。
經過三年的艱苦征戰,叛亂終於被周公平息了。
接著,周公又忠心耿耿地替成王料理了幾年國家大事,到成王長大成人後,便把政權交還給他,讓他自理朝政。
正式接管朝政這一天,成王前往宗廟典祭祀先。在祭祀儀式上。成王回顧了以往的曆史教訓,並說:“我一定要從以前所受的懲戒中吸取教訓,小心謹慎地辦事,以免再遭禍害。”(予其懲,而毖後患)
懲一警百
【釋義】懲:懲罰。警:警戒。懲罰一人來警戒眾人。
【出處】漢·班固《漢書·尹翁歸傳》
西漢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尹翁歸,武藝超群猶長劍術,又精通法律。年輕時做過監獄的小官。後河東太守發現他有才能,就調他擔任自己下屬,協助審理案件。尹翁歸審案時不畏權貴,公正嚴明。後被朝廷查得他政績顯著,就把他升為東海太守。
尹翁歸到任以後,發布公告,禁止官吏腐敗,了解當地的治安情況,並到各地去視察,對各地的惡棍都了解得很清楚。
當時,東海的鄭縣(今山東郯城)有個名叫許仲孫的土豪,貪婪無比,殘暴異常,經常橫行霸道,為非作歹。因為他勢力大,關係多,曆任太守都拿他沒有辦法。曾經有一個書生,家裏有幾十畝良田,還娶了個美貌的妻子。許仲孫依仗勢力,打死了書生,強奪了他的妻子和良田。書生的弟弟到縣裏告狀,許仲孫依靠關係,又花了些錢去上下打點,案子居然就化解了,許仲孫也更加囂張起來。
尹翁歸查到了許仲孫作惡多端的證據,決定懲一警百,采取果斷措施逮捕了他並在鬧市場公開處決。
老百姓得知消息以後,都拍手稱快,其他豪強惡霸都嚇得膽戰心驚,再也不敢繼續作惡了。從此,東海地區的治安穩定,尹翁歸的名聲也到處傳揚。
“懲一警百”也作“懲一儆百”或“懲一戒百”。
智囊人物
【釋義】智囊:即智謀的口袋,比喻內裝很多計謀辦法,需要什麼就能拿出什麼。比喻足智多謀的人物。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
戰國時的樗裏子是秦惠王同父異母的弟弟。
樗裏子為人滑稽,很有智謀,所以國人很讚賞他的智謀,稱他為“智囊”。樗裏子因屢建戰功,被封爵號“嚴君”,秦武王時,與甘茂並列為左右丞相。
秦昭王七年,樗裏子去世,埋葬在渭水南岸章台的東邊,他在死前曾預言說:“一百年以後,在這裏一定會有天子的宮殿夾著我的墳墓。”到了漢朝興起,果真有長樂宮建在它的東麵,未央宮建在它的西麵,儲藏軍械的府庫正對著他的墳墓。他的這些預言都被應驗,成為事實。由於樗裏子足智善謀,也確實為秦王朝出了許多好主意,所以受到秦國百姓的愛戴和器重。當時秦國人有句諺語說:“論武力要算任鄙,論智謀則數樗裏子。”於是,樗裏子被稱為“智囊人物”。
銷聲匿跡
【釋義】把聲音消除,隱藏行蹤。讓人找不到。比喻隱藏得很好或消失得很快。
【出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
傳說唐朝時期,在京都長安城有個姓宗的小夥子。會提煉金銀。最初,他和賣燒餅的陳敬渲十分要好,兩人往來密切,經常在一起遊玩。後來,兩人為爭奪一個美貌女子,因而鬧翻,相互成為仇人。
兩人絕交之後,陳敬渲步步高升,官運亨通,當上四川節度使,在蜀地做官。
後來,京都長安發生叛亂,僖宗皇帝逃離長安,到蜀地避亂。這時,姓宗的年輕人和大家一起逃往蜀地錦江。他知道這裏歸陳敬渲管轄,害怕陳敬渲找到他報仇。於是不敢定居,隻好在資中郡四處遊蕩,隱姓埋名,不露聲色,不留行蹤,惟恐讓人發現。
但是,陳敬渲早已料到姓宗的年輕人要來蜀地避難,於是派人四下察訪,終於在內江縣把他找到殺掉。
銳不可當
【釋義】銳:鋒利。當:阻擋。鋒利得無法阻擋。形容來勢凶猛,不可阻擋。
【出處】宋·歐陽修《五代史記·王峻傳》。
五代時,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姪率兵攻打晉州來擴充自己。當時晉屬後周,周太祖郭威剛即位不長時間,就派王峻去率兵抗擊。王峻到達陝州後,就下令安營休整,可一呆就是十多天。
周太祖心裏著急,就派了使者翟守素快馬加鞭趕到陝州,對王峻說:“你再按兵不動,太祖就要親自出征了。”
王峻悄悄地對翟守素說:“急什麼?晉州城防守堅固,劉姪是攻不進的;而且劉姪的軍隊來勢洶洶,銳不可當,我若正麵迎擊,難免損兵折將。我之所以留在這裏,不是我怕他,而是避開鋒芒,觀察形勢,伺機反擊。再說,太祖剛剛即位,立足未穩,應該先對各方藩鎮施以威德。你回去告訴太祖,據我觀察,兗州節度使慕容彥超已有謀反的跡象,太祖如果出征離京,萬一慕容彥超攻入京師,那多危險!”
周太祖接到使者的報告,恍然明白王峻的智謀確實不凡,又很忠誠於自己,於是對他更是禮遇有加。
翟守素走後,王峻下令軍隊向晉州進發,一下就推進到離晉州30裏處才安營紮寨。劉姪本來怕晉州不易攻下,又見來了後周的常勝將軍王峻,就趕忙撤軍了。
貂裘換酒
【釋義】拿名貴的貂皮衣服去換酒喝。指富貴者放蕩不羈。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阮孚傳》。
晉朝“竹林七賢”之一的阮鹹有個嗜酒如命的兒子叫阮孚。當時皇帝整頓朝綱,依靠申韓等精幹大臣,但對阮孚等狂傲不羈之士也給予一定的地位。然而阮孚一點也不把皇帝的“恩寵”放在心上,不管擔任什麼官職,酒照喝不誤,而且總是一醉方休。盡管他這樣玩忽職守,但有意思的是,皇帝總是很寬容他,還不斷地委以重任。
有一次,皇帝委派琅屘王做車騎將軍,鎮守廣陵一帶,並讓阮孚作為長史去輔助他。臨行前,皇帝勸告阮孚說:“你此去軍務繁忙,要少喝點酒了。”
阮孚表麵應承:“皇上不認為我無能,委我重任,我自當勤勉於政事,不好再說什麼。”接著他話頭一轉,巧言辯解說,“普天之下,皇恩浩蕩,盜賊斂跡,日月朗照,百姓樂業。我為什麼不乘此良機飽餐美味佳肴,來它個一醉方休呢?”
皇帝聽了這一番歌功頌德的話,自然心裏美滋滋的,不久又提升他為黃門侍郎和散騎常侍。
從此阮孚更加恣意豪飲,有一次他竟拿了一件名貴的貂裘衣服用來換酒。有人上書彈劾他,但皇帝仍然寬容地沒有追究。
程門立雪
【釋義】程:指宋代學者程頤。立雪:原指佛教徒站在雪中虔誠求道。比喻尊敬老師,誠懇求學。
【出處】元·脫脫等《宋史·楊時傳》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後來程顥去世,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誌求學,刻苦鑽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有一天,他和他的朋友遊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請教一個問題,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打盹。這時候,外麵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地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遊酢站在麵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你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遊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痛心疾首
【釋義】痛:怨恨。疾:痛恨。對人或事憎恨到了極點的意思。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十三年》。
春秋時代,在晉厲公即位以後,秦、晉兩國又為邊界問題而發生了糾紛。於是兩國國君就約好在令狐會麵,訂立了盟約,解決了邊界糾紛。
可是秦桓公回國後,馬上就背叛了盟約。他邀楚國一起攻打自己邊界上的一個小國白狄。白狄是秦國的敵國,卻和晉國有著姻親關係,楚國畏懼秦國,無可奈何地答應了。
可是這時候秦國卻派人去向白狄國說:“晉國要出兵攻打你們!你們應該歸附我們秦國!和我們一起對付晉國。”
楚國也派人對晉國說:“秦國背約和楚國合起來對付晉國,但白狄和楚國對秦國的背信棄義痛心疾首。”
晉厲公於是派呂相去和秦國絕交,並對秦桓公說:“現在每個諸侯國都知道你們秦國是一個唯利是圖、背信棄義的國家,所以,大家都願意和晉國維持友好關係,而對秦國痛心疾首。現在,我們和各諸侯國都作好了和秦國交戰的準備,你們秦國如果願意遵守盟約的話,我國便負責勸諸候國退兵,否則,我們隻有在戰場上見。”
後來晉國率領各諸侯國在麻隧和秦國大戰,秦軍大敗。
痛飲黃龍
【釋義】比喻收複國土失地的雄心壯誌。
【出處】元·脫脫《宋史·嶽飛傳》
金在靖康年間,擄了宋徽、欽二帝後,又於1140年兵侵南宋。高宗急令大將嶽飛率“嶽家軍”抗金。嶽飛在郾城把金兀術的10萬大軍打得落花流水,損失過半。這就是著名的“郾城大捷”。嶽飛隨即命人聯絡太行山等地義軍聯合抗金。各路豪傑紛紛打出“嶽家軍”的旗號來響應。
北方的百姓早就恨透了金軍,日夜盼望嶽飛的軍隊早日前來,義軍打起“嶽”字旗號以後,百姓都急著牽牛、送糧給義軍;還有些百姓頭上頂著盆,盆中燃著香,等在路上迎接義軍。
那時候,金國發布的命令,在燕山以南已經沒人理睬了。金軍統帥兀術想征發軍隊抵抗嶽飛,不料命令下達後,黃河以北竟沒有一人前來。他隻好歎口氣,說:
“自從我起兵北方以來,還沒有像今天這樣慘敗過,真是撼山易撼嶽家軍難啊!”
全軍的將領也惶惶不安,不斷有人向宋軍投降。有個叫韓常的將軍,準備帶領五萬人馬歸降嶽飛。
嶽飛看到形勢非常有利,高興極了,對部下說:
“我們很快就要直搗金人的老巢黃龍府了。到那時候,我一定同大家痛飲一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痛定思痛
【釋義】形容悲痛的心情平靜以後,追思當時所遭受的痛苦,倍加傷心。
【出處】宋·文天樣《指南錄後序》。
元軍滅金以後,便揮師直下進攻南宋。南宋卻在投降派的主張下步步妥協、退讓。1275年,元軍逼近都城臨安。就連逃跑也來不及了。一時朝中大臣束手無策。
為了緩解危急的局勢,同時考慮到先前使者來往從未有被扣留在元營的,更想窺察一下元國的情況,回來後找出挽救國家危亡的計策,文天祥毅然辭去右丞相的職務,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前往元營。到元營後,文天祥以激昂慷慨的言辭痛斥了元軍南侵的罪行。麵對大義凜然的文天樣,元帥伯顏非常驚慌,卻又欽佩他的才識,企圖引誘他投降,文天祥嚴詞拒絕;以死相威脅,文天祥也毫不動搖。
不久,元軍讓繼文天祥任右丞相的賈餘慶以祈請使的身份,前往元朝的京城大都,伯顏強迫文天祥隨同前往。
文天祥認為,按照常理他應當自殺。但他抑製住自己的心情,忍耐著所受的屈辱,還是隨賈餘慶去了。船駛到京口,文天祥乘敵人不備,與同去的幕客乘上一條小船脫身。接著,一行人來到了真州。文天祥把敵人的軍情虛實告訴了真州守將苗再成;同時寫信給淮東、淮西兩位邊帥,約他們聯合行動。
不料,駐揚州的淮東邊帥李庭芝以為文天祥已投降元軍,這回是來代敵人騙取揚州城的,命令苗再成除掉他。苗再成不同意這樣做,也不忍下手,於是送文天祥出城,勸他逃到淮西去。文天祥不得已,隻好改名換姓,隱蔽行蹤,在荒野裏趕路,在露天下歇宿,每天與敵人的騎兵周旋於淮河地區。
為了消除李庭芝的誤會,文天祥前往揚州,準備當麵與他說清楚。但淩晨時抵達揚州城下,聽一守門人說李庭芝已下令逮捕文天祥,覺得一時難以解釋明白,不得已再離開揚州。後來得到一隻船,避開被敵人占據的小島,繞過揚子江口,入進蘇州,來回轉移在四明、天台一帶,終於到達了永嘉。
早在通州的時候,文天祥就聽說恭帝的弟弟趙昰在福州即位。因此到永嘉後,又乘海船去福州。
文天祥在從元軍手中逃脫到渡海南下途中,寫了許多記錄自己危急遭遇和抒發自己愛國之情的詩篇。後來他把這些詩作彙成一個集子。命名為《指南錄》。“指南”是表示他像磁針一樣,永遠指向南方,表明了他對宋王朝的一片忠心。(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死不休。)
在《指南錄後序》中,文天祥概述了自己去元營談判,被驅北行,中途逃脫,經過流亡到福州的遭遇。其中的第四段,列數了自己遭遇的險境,幾乎沒有一天不遭遇到死亡的威脅。他歎道:生與死是像晝夜轉移一樣平淡的事,死了也就算了;但是艱危險惡的處境反複錯雜地出現,不是人世間所能忍受得了的。痛苦的事情過了之後,再回想起當時的痛苦,這種痛楚又是多麼深啊!
道聽途說
【釋義】在路上聽來的話,就在路上傳播。現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陽貨》
孔子曾經說過:“從道路上聽來了一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從道德作風來說是要不得的。”
戰國時期,艾子從楚國回到齊國。剛進都城,便遇到愛說空話的毛空。毛空極其神秘地告訴艾子,說有家人家的一隻鴨子,一次生了一百個蛋。
艾子不信,說:“不會有這樣的事吧!”
毛空說:“那可能是兩個鴨子。”
艾子搖搖頭:“這也不可能。”
毛空又改口說:“那末大概是三個鴨子生的。”艾子還是不信。
“那也可能是四個、八個、十個。”毛空就是不願意減少已說出的鴨蛋的數目,艾子當然無法相信。
過了一會兒,毛空又對艾子說:“上個月,天上掉下一塊肉來,有三十丈長,十丈寬。”
艾子又不信,毛空急忙改口說:“那麼是二十丈長。”艾子還是不信。
毛空說:“那就算十丈吧!”
艾子實在忍不住了,再也不願意聽毛空瞎吹了,便反問道:“世界上哪有十丈長,十丈寬的肉?還會從天上掉下來?是你親眼所見嗎?剛才你說的鴨子是哪一家的?現在你說的大肉又掉在什麼地方?”
毛空被問得答不出話來,隻好吱吱唔唔地說:“那都是在路上聽人家說的。”
艾子聽後,笑了。他轉身對站在身後的學生們說:“你們可不要像他那樣的‘道聽途說’啊!”
上麵這則故事出在明代屠本暖編著的笑話集《艾子外語》中。這則笑話故事正好是對孔子所說的“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的注釋。
道合誌同
【釋義】彼此誌趣相投,理想一致。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陳思王植傳》。
魏文帝曹丕的弟弟曹植(曹操第四子),很有才華,十多歲就能吟詩作賦。曹丕卻很妒忌曹植,做了皇帝以後,常常對曹植進行打擊。
先是由濫國使者誣告曹植酗酒怠慢皇使,企圖羅織他褻瀆朝廷尊嚴的罪名,好在曹植得到太後的庇護,才僅以降爵為安鄉侯而了結此案。按著是不斷變換曹植的封地,叫他不得安寧。就在封安鄉侯那年,又改封他為鄄城侯,第二年名義上還封為鄄城侯。太和元年將其封地改封在浚義,後又還封雍丘,以後又封到東阿。再者是限製他的行動,甚至連母親也不能讓他輕易見到。
為此,曹植常常抱怨空有滿腹學問卻無用武之地。他曾經多次上書給魏文帝,暢談自己的看法,卻始終得不到重視。有一次,他上書說:“過去伊尹作為陪嫁的小臣,是低賤到了極點;薑尚在當屠夫釣叟的時候,也是敝陋到極點。等到他們被推舉到商湯和周文王那裏的時候,實在因為“道合誌同”的緣故,決不是靠了左右近臣的引薦。”
“道合誌同”通常也稱作“誌同道合”。
道旁苦李
【釋義】比喻被人拋棄的東西或者表示因被棄置反而能夠保存下來。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
西晉時的一天,一群孩子在大路邊上玩耍,玩著玩著都覺得渴得難受。
可路邊哪有水喝呢?有個孩子東張西望,發現路邊有些李樹,樹上還掛著不少果子。他馬上叫嚷著招呼小夥伴們:“快看哪,那邊李樹上有好多李子,大家快去摘呀!”
孩子們全都爬起來,喊著叫著:“摘李子嘍!快摘李子去喲!”一哄而上。
可是,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卻站在原地不動,衝著小夥伴們喊:“別去,別去!那李子肯定是苦的!”
可孩子們誰聽他的呢!
不一會兒,小夥伴們都采了李子回來了,可是當他們張嘴咬了一口的時候,全部齜牙咧嘴,連忙把李子吐了出來:“哇!又苦又澀,一點不好吃!”
這時,那個沒去摘李子的孩子說話了:“你們也不想想,李樹長在大路旁,這大路上人來車往的,要是李子好吃,早就被人摘光了,還輪得到你們嗎?”
這個孩子叫王戎,他後來成為“竹林七賢”之一。
道不拾遺
【釋義】指路上有失物也無人撿為己有,形容民風淳樸,社會風氣良好。
【出處】戰國·朝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春秋時,鄭國有個名叫子產的人。當時,弱小的鄭國夾在楚、晉之間,常常受到大國的欺負,搞得國內很不安定。
公元前543年,鄭簡公起用子產當正卿,掌握執政大權。當時,鄭國舊貴族的勢力很強大,他們可以隨意用刑罰來壓迫老百姓,任意兼並強占土地。子產上台以後,進行改革,下令劃定田界,不準侵占、掠奪別人的土地。他還下令把鄭國的刑法鑄在鼎上,放在外麵公布於眾,規定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犯了法都要按鼎上公布的刑法條文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