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大權掌握在大將軍王敦手中。明帝時調任郗鑒為安西將軍,統兵駐守在陰謀篡權的大將軍王敦駐地的旁邊。王敦看出對自己不利,立即上奏明帝,推薦郗鑒為尚書令,明帝就將郗鑒召回。
郗鑒回京,路過王敦的駐地,專程前去拜謁王敦。王敦故意對他說:“當年滿武秋當機立斷效忠賈後,倒稱得上是有見識的俊傑之士。”
郗鑒想,惠帝時賈後弄權,明明是暗使詭計謀廢湣懷太子,便說:“人活在世上,保持節操最為重要,滿武秋助賈後為虐,是個失節的人,不值得稱道。”
“惠帝癡呆無能,賈後勢大,人在危急關頭,豈能不知變通?依我看,他還是個明白人。”王敦說。
郗鑒反駁說:“堂堂男子漢大丈夫怎能忍辱偷生,靦顏人世呢!”
王敦誘勸不成,反被譏諷一頓,惱羞成怒,便把郗鑒軟禁起來。因郗鑒是朝廷重臣,幾天後,王敦又隻得將郗鑒放了。
回京後,郗鑒積極組建人馬加緊操練,後來王敦謀反,被郗鑒戰敗而亡。
感激涕零
【釋義】形容極為感動的樣子。
【出處】唐·劉禹錫《平蔡行》。
唐明皇李隆基晚年倦於朝政,一心隻想縱欲享樂,每天與貴妃楊玉環纏綿嬉戲,又重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所以很快國風日下,二奸又加緊橫征暴斂,暴亂終於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公元755年,節度使安祿山以誅殺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擊敗唐軍,攻下洛陽。安祿山被殺後,部將史思明再度攻下洛陽。前後曆時七年多,叛亂才平定。這就是唐朝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公元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陰死去,他的兒子吳元濟因未能如願繼承其父職位,便自領軍務,縱兵焚燒、搶掠舞陽、葉等縣。
為了解除叛軍對洛陽的威脅,朝廷多次派兵去討伐吳元濟,但是未能取勝。吳元濟因此更加囂張,不可一世。
公元816年,宰相裴度督師討伐吳元濟。李屍自告奮勇,表示願意擔當平定淮西叛亂的重任。於是,朝廷讓他擔任前線指揮。
李屍是位很有謀略的大將。他接受任命後,沒有急於出兵,而是花很大力氣整頓軍隊,鼓舞將士士氣。他非常關心士卒,他們中有生病受傷的,他總是親自去看望、慰問;對於來降的軍士,他也尊重他們的選擇或是留下,或是發給糧食布帛讓其回家。結果,來降的人都自願留下,並且主動積極地向他提供敵營情況。
過了半年,李屍率軍出發。由於他善於觀察形勢,選擇戰機,調動將士的積極性,與叛軍接觸後,接連打了幾個勝仗。在一次戰鬥中,討伐軍俘獲了吳元濟“左臂”的將領吳秀林。李屍不僅不殺他,而且親自給他鬆梆,並讓他繼續帶兵,為朝廷出力。已俘獲的其他將領和官吏,他也是以誠相待,好好安撫,使他們轉過來為朝廷效力。
次年冬天,李屍親自率領一支騎兵隊伍,冒著風雪,夜行一百餘裏,奔襲吳元濟盤踞的巢穴蔡州。
李屍的騎兵突然抵達蔡州城下,守敵慌忙向吳元濟作了報告。還在睡夢中的吳元濟,不相信官軍會這麼快抵達,未作明確抵抗指示,翻了個身又睡熟了。
黎明時分,雪停了下來。李屍指揮的官軍破城而入,直衝吳元濟的宅第。吳元濟直到親耳聽到討伐軍的喊殺聲,才從睡楚中驚醒過來。他在侍衛的幫助下,爬上牆頭準備逃跑。但一露麵就被抓住,隻得束手就擒。
老百姓聽說蔡州被官軍收複,吳元濟被活捉,都紛紛走上街頭。老人們一麵互相回憶許多年來所吃的藩鎮割據的苦,一麵對收複蔡州的官軍感激得掉下淚來。(路旁老人憶舊事與感激皆涕零。)
楚材晉用
【釋義】楚國的人才被晉國使用,泛指引用別國的人才,或自己的人才外流。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楚國是春秋時期實力比較強大的諸侯國。但楚國對人才不怎麼重視,有許多有才幹的人因為怕遭受迫害而跑到別的國家去,也有的因為在楚國得不到重用而到別國去,因此,楚國的人才就流失了很多,而楚國的當權者還沒有意識到這種現象將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楚國有個大夫名叫伍舉,他的朋友王子牟犯了法,逃到別的國家去了。楚國就有人散布謠言,說伍舉跟王子牟是同夥,是他護送王子牟逃跑的。伍舉害怕楚王冤枉他,就帶著家人逃到鄭國,準備再逃到晉國去。因為晉國很重視人才,而且很重用這些人才。
伍舉到了鄭國,遇到了他的一個好朋友,蔡國大夫聲子。聲子正要出使晉國,就問伍舉:“你怎麼跑到鄭國來了?”伍舉就把情況講了一遍,並表露了想回楚國的願望。聲子說:“你先到晉國去,我一定想辦法讓你回到楚國。”
聲子在晉國辦完了事,就到楚國去為伍舉伸冤。楚國令尹子木接見了他,向他打聽晉國的情況。子木問聲子:“晉國的大夫與楚國的大夫相比,哪國的大夫更賢德?”
聲子回答說:“晉國的卿不如楚國的卿。但晉國的大夫卻很賢德,都是當卿的人才,如杞梓、皮革等,都是從楚國過去的。楚國雖然有許多人才,但實際上卻是為晉國培養的。”聲子又說:“善於治國的人,賞罰分明,如果刑罰太濫,就會使善良的人都懼怕。”然後又列舉了許多楚國的人才到晉國,幫助晉國打敗楚國的例子,說明楚國不珍惜人才,讓人才外流所帶來的惡果。
聲子最後又說:“現在伍舉因為有謠言說他護送王子牟逃跑,非常恐懼,逃到晉國去了,但他希望楚國能赦免他,因為他與王子牟事件毫無關係。目前他將被晉國重用,要是他真的與楚國為敵,那不是一大禍患嗎?”
子木聽了聲子的話,省悟過來,感到很害怕,就去向楚王說明了情況。楚王就派人到晉國去把伍舉請回來,並答應給他封賞。
楚弓楚得
【釋義】楚國人丟失了弓,又被楚國人獲得。形容你丟失的東西,他人得到了,不必耿耿於懷。
【出處】漢·劉向《說苑·至公》。
春秋時的楚共王最喜打獵騎射。有一天他打馬如飛追趕野獸,跑了很久後,眼看越追越近,他就想用箭射野獸,可用手一揮就傻眼了。他那張心愛的弓不知被顛簸掉到哪兒了。
這是一張製作得非常精美的好弓,隨從人員都覺得丟了十分可惜,向楚共王請求說:“讓我們回頭沿路尋找吧。”
楚共王阻止說:“不要去尋找了。我是一個楚國人,這弓讓楚國人拾去了,還是在楚國人手裏。楚國人丟失了弓,仍舊由楚國人得到(楚弓楚得),有什麼必要去尋找呢?”
孔子知道此事後,說:“楚共王所講表現了胸懷廣大,但他還不夠廣大。應該這樣說,一個人丟失了弓,另一個人得到了,為什麼一定要是楚國人呢?”
人們都稱讚說:“孔子的話,才真正達到大公的地步了。”
頤指氣使
【釋義】頤:下巴。用下巴和神色來指揮別人,形容盛氣淩人。
【出處】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梁史·李振傳》。
唐朝汴州節度使朱溫因鎮壓黃巢起義而名聞天下,公元900年,宦官劉季述乘昭宗大醉之時發動政變,立太子李裕為帝而廢黜了昭帝。他派人去聯絡朱溫來支持他,以便控製朝局。朱溫手下李振建議朱溫何不趁機以勤王為名消滅宦官,獨攬大權。
朱溫采納了李振的意見,派他去京城長安聯絡宰相崔胤共謀大事。崔胤答應後便調兵衝進宮中殺了劉季述,恢複了昭宗的帝位。朱溫因功被封為梁王,從此更加信任李振。
公元904年,朱溫又殺了崔胤並脅迫昭宗遷都洛陽,從此昭宗便成了傀儡天子。李振作為朱溫的心腹親信,常被派去洛陽窺察昭宗和其他大臣的動靜。
李振小人得誌,趾高氣揚,目中無人,頤指氣使。每次他到洛陽,總要把自己看不順眼的人貶掉幾個。因此,朝臣們在背後都稱他為“鴟嫋”(貓頭鷹)。
公元905年,朱溫指使李振勾結宰相柳璨把30多名大臣降職貶往外地,殘暴成性的李振給他們扣上浮薄的罪名,全部投人黃河中淹死。
後來朱溫滅掉大唐自立為梁王,封李振為戶部尚書。17年後後唐滅掉後梁把李振滿門抄斬。
暗渡陳倉
【釋義】渡:越過;陳倉:古代縣名。比喻暗中行事。
【出處】元·無名氏《氣英布》。
秦朝滅亡以後,項羽實力大增,勝過劉邦,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可劉邦很不客氣。
劉邦心裏不服氣,但又沒有辦法,隻好接受封號。他知道,項羽封他到這樣偏遠落後的地方去,目的是想扼製他的勢力發展。他采納了謀土蕭何、張良的建議,率軍到達漢中,並把進入漢中的惟一通道上的幾百裏棧道也放火燒掉。燒掉棧道的用意是好讓項羽放鬆警惕,覺得劉邦不想再回關中了。
劉邦到了漢中以後,任用善於指揮兵馬作戰的韓信為大將,加強訓練,籌備糧草,為打回關中作準備。他又采取韓信的計策,派了幾百人去修複棧道,裝出還要從棧道出兵的樣子。其實,那棧道是在懸崖峭壁上搭架木板修成的,修建非常困難。受項羽指派駐守關中的是雍王章邯,他了解到劉邦在派人修棧道,冷笑著說:“修棧道有那麼容易?不知要修到那一年才修得好!”根本就沒放在心上。
實際上,劉邦明裏修棧道,正是為了麻痹對方。他暗中派韓信率領大軍繞道進發,到達了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章邯得知韓信攻占陳倉的消息,大吃一驚,才知道自己上了大當,急忙領兵去救。這時韓信早已占據有利地形,雙方交戰,章邯打了大敗仗,逃回自己的都城廢邱(今陝西興平縣)。
劉邦也正是在這一戰的基礎上,才打敗項羽,統一天下的。
暗渡陳倉也作“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暗箭傷人
【釋義】采取卑劣的手段,暗地裏傷害別人。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十一年》。
春秋時,鄭國的穎考叔雖已年邁但仍勇力過人。這一年,鄭莊公在魯國和齊國支持下討伐許國,在發派兵車時穎考叔為了爭奪兵車與青年將軍公孫子都發生爭吵,穎考叔依老賣老拉起兵車就跑。公孫子都由此對他心生怨恨。
七月間,鄭軍逼近許國都城。攻城的時候,穎考叔奮勇當先,高舉大旗,爬上了城頭。公孫子都眼看穎考叔就要立下大功,心裏更加嫉妒,便抽出箭來,對準穎考叔射了出去,隻見這位勇敢的老將軍,頓時一個跟鬥摔了下來。另一位將軍撥箭還以為穎考叔是被許國兵殺死的,連忙拾起大旗,繼續指揮士兵,投入戰鬥,終於把城攻破,鄭軍全部入城。許國的國君許莊公逃到了衛國去,許國的土地於是並入了鄭國的版圖。
像公孫子都那樣,趁人不備,暗放冷箭,就叫做“暗箭傷人”。
罪不容誅
【釋義】判處死刑還抵償不了他的罪惡。
【出處】漢·班固《漢書·遊俠傳序》
西漢時,河內軹縣人郭解生性凶悍以“俠義”自居。但他卻結交亡命之徒,糾眾搶劫殺人,並私藏罪犯無惡不作,甚至私鑄錢幣,成為中原一霸。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為了抑製地主豪強,緩和農民的反抗,下令將各郡國的豪強大族以及家產在三百萬錢以上的吏民,遷居到京城長安北麵的茂陵去居住。郭解的家產雖不到三百萬錢,但他勢力大,影響廣泛,所以也得遷居。
地方上的官吏對這件事很難處理,郭解也托人到京都去打通關節。最後大將軍衛青出麵向武帝奏告說,軹縣的郭解家境貧困,似乎不應遷居。不料,武帝對郭解的情況早有所聞,當即回答說,他的權力大到可以驅使將軍,由此可見他家境並不貧困。
由於武帝表了態,郭解隻得舉家遷居。各地來送行的人絡繹不絕,贈給他的錢竟達一千多萬。有個官員怕朝廷追究為什麼這麼多人向郭解送了這麼多錢,便把這些錢暫時封存起來。不料,郭解的侄子當天就把那個官員殺了。不久,那個官員的父親也被暗殺。家裏派人去京城上書,結果派去的人也被謀殺。
武帝很快知道了這件事,下令立即捉拿郭解歸案,並調查他的罪狀。郭解被捉入監後,辦案的官員找了一些人來詢問,詢問中,有人說郭解是賢人,但也有人說他非常奸詐,不配稱賢人。第二天一早,人們就在街上發現了那說郭解壞話人的屍體。
辦案的官員把幾件謀殺聯係起來審問郭解,郭解否認自己參與這些謀殺事件。由於找不到確鑿的證據,辦案的官員隻好向朝廷稱郭解無罪,請求開釋。
禦史大夫公孫弘,是個精明能幹的官員。他仔細看了奏書和有關文書材料後認為,雖然沒有材料證明郭解知道或參與這些謀殺事件,但它確實是由郭解引起的,禍根就出在他身上,他犯的罪比殺人罪還大,理應處死。在公孫弘的堅持下,郭解終於被滿門抄斬。
路不拾遺
【釋義】社會秩序好,在路上丟失了東西沒有人拾。
【出處】後晉·劉昫等《舊唐書》。
唐朝時,有一行人經過武陽,在路上遺失了一件衣服,走了幾十裏以後才發覺,心中很是著急。有人勸慰他道:“不要緊,我們武陽境內,路不拾遺,你回去找,一定可以找到原物。”那人就趕回去,果然找到了他丟失的衣服。
人們形容社會風氣好,路上遺失了東西也沒有人拾,就叫“路不拾遺”,也作“道不拾遺”。
“路不拾遺”往往與“夜不閉戶”同時使用,這兩個成語,表達同一個意思。
蝸角虛名
【釋義】蝸角:蝸牛之角,微小的意思。比喻人們微不足道。毫無作用的名聲。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則陽》。
戰國時齊威王背叛了與魏惠王締結的盟約。使魏王震怒,打算募勇士去暗殺齊威王。公孫衍聽說後來勸阻道:“大王不能用一般百姓打架的方式。您給我20萬軍隊,我去把齊國踏平,然後活捉了齊威王。到時候你可以任意侮辱他。”
季子在一旁聽了,恥笑說:“魏國有七年不打仗了,這可是一件好事,是大王立國之本。現在公孫衍這個搗蛋的家夥,卻想無端挑動戰爭,大王不要聽他的。”
惠子知道了這場爭論,弄不清究竟哪一方對,就請教一個叫戴晉人的讀書人,並將他引薦給魏王。戴晉人並未直接回答問題,而是說:“蝸牛的左角上有一個國家叫觸氏,右角上有一個國家叫蠻氏。有一次兩國為了爭奪地盤而發生戰爭,雙方大戰了半個月,死亡好幾萬,一時間弄得遍地都是屍體。後來觸氏國打勝,乘勝追擊,占領了蠻氏國不少的地方。”
魏王說:“哎,你也太誇張了,世界上哪有這樣的事!”
戴晉人解釋說:“事情雖然有些誇張,但道理是一樣的。蝸角兩國所爭奪的地盤,人類看到不過是針尖大;同樣,人類所爭奪的地盤,在一個真正完美的人看來,也不過針尖大。他們完全是為了蝸角的虛名在進行戰爭!”
戴晉人走後,魏王先是悵然若失,以後又佩服地說:“這見解太新鮮了!這人真了不起!”
愚公移山
【釋義】愚公:寓言中的一個人物,愚公移走兩座山。比喻不怕困難,有宏大的誌願和堅強的毅力。就一定能夠成功。
【出處】戰國·列禦寇《列子·湯問》
傳說古時候有兩座大山落在冀州以南、河陽以北。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方圓700裏。北山下住著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快90歲了。他每次到南麵去很不方便,要繞一個大圈子才能到達。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來,說:
“我準備與你們一起,用畢生的精力來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條通向南方的大道。你們說好嗎!”
大家都表示讚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個問題:
“你們大家的力量加起來,還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搬掉呢?再說,把那些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放到哪裏去呢?”
討論下來大家認為,可以把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扔到東方的渤海邊和北方最遠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帶著兒孫們開始挖山。雖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們還是堅持挖。直到換季節的時候,才回家一次。
有個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這件事後覺得愚公很可笑,特地來勸愚公說:
“你這樣做太不聰明了,憑你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這兩座山挖平呢?你這麼大歲數了,還能活幾天?”
愚公回答說:
“你這個人自以為聰明,其實太頑固了,簡直無法開導,即使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在這裏。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世世代代是沒有窮盡的,而山卻不會再增高,為什麼挖不平呢?”
當時山神見愚公他們挖山不止,便向上帝報告了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背走。從此,這裏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錦囊妙計
【釋義】放在錦囊之中的計謀。泛指好計謀。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赤壁大戰結束,曹操八十萬大軍被燒得所剩無幾,隻好回到許昌去了。孫權覺得東吳出了很大力量,荊州卻被劉備唾手而得,因此耿耿於懷。正在這時,忽傳劉備夫人甘夫人病逝。於是周瑜便向孫權獻計,打算用孫權之妹孫尚香為餌,誘劉備前來招親,然後扣下劉備,向諸葛亮討還荊州。
諸葛亮識破了周瑜之計,作了周密妥善的安排,要讓劉備既娶到親又能保住荊州。
劉備臨行前,諸葛亮給隨行的大將趙雲三個錦囊說:“錦囊中有三條妙計,你按我的吩咐,依計行事,必可保主公無虞。”
趙雲領受任務後,帶了500名兵士隨同劉備來到東吳。
到達東吳後,趙雲拆開第一個錦囊,按計讓500士兵上街采辦喜慶禮物,使滿城皆知劉備前來招親之事;同時又陪同劉備帶厚禮去見孫權的舅父喬國老,說明招親之事。喬國老高興地進宮向他的姐姐吳國太賀喜,結果由吳國太作主,弄假成真,劉備和郡主結了親。
孫權見一計不成,又采用周瑜的另一個計謀,讓劉備沉湎於優裕的生活中,樂而忘返,與諸葛亮等疏遠,屆時再取荊州。這時劉備新婚,果然不想回歸。於是,趙雲打開第二個錦囊,依計向劉備謊報曹操領兵討伐荊州。劉備和孫夫人商量後,決定夫妻一起私下返回荊州。
但他們的行動被周瑜發現,周瑜派將領阻攔。趙雲拆開第三個錦囊,依計要劉備請孫夫人出麵斥退阻攔的將領,等將領報告孫權,孫權派人持上方寶劍來阻止時,劉備已和孫夫人登上了諸葛亮接應的小船,直駛荊州而去。
由於諸葛亮的錦囊妙計,致使孫權和周瑜陪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