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2 / 3)

子產還在各地設立鄉校,允許人們在鄉校裏議論國家大事,還可以批評朝政。有人就建議子產別設立鄉校,子產不同意,說,“讓人們議論政事不是很好嗎?他們喜歡的事情,我們就多做,他們反對的事情,我們就改正不做。不讓人們說話,就好比堵截河水,一旦決了口,洪水衝出來就很危險了,不如留個小口子,讓水慢慢流出來。”

子產的強國富民政策很受老百姓的擁護。經過子產的治理,鄭國政局穩定,生產也發展了,民風更加淳樸,樹上結的果子沒有人偷摘,路上別人丟失的東西也沒有人去拾取,到處都是太平景象。

“道不拾遺”也作“路不拾遺”。

善始善終

【釋義】善:好的。形容事情有好的開端,好的結局,自始至終都很圓滿。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陳丞相世家讚》。

陳平是漢代的三朝宰相,他之所以能連做三朝重臣,皆因他會見機行事。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發動民眾興兵起義,陳平見秦二世胡亥已民心盡失,秦朝大勢已去,就轉身投奔了魏王咎。後來,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驕傲輕敵,獨斷專行,而劉邦卻能任人唯賢,深得民心,於是他又轉而投奔了劉邦。他還向劉邦建議使用反間計離間項羽和範增,使項羽身邊損失了一位忠心智勇的謀士,並讓劉邦以爵位籠絡大將韓信,利用他為漢室打下一片江山。呂後專政時,重用呂家族人,使呂家勢力空前強大。呂後死後,陳平協助漢文帝,共同對付呂家勢力,重新奪得劉氏天下,又被漢文帝重用。陳平憑借他審時度勢的才智,穩居惠帝、呂後、文帝三朝宰相,榮耀而平穩地度過了一生。後來,司馬遷在《史記》中根據他的生平評價他是“善始善終”。

強弩之末

【釋義】弩:古代用機械發箭的弓。強弩所發的箭,飛行已達末程。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起作用。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韓長孺列傳》。

韓安國是西漢時梁王劉武的中大夫。後來觸犯國法。本來應該殺頭,可考慮到他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中有功,就革職為民。他就一直在家閑居。

直到漢武帝做了皇帝,知道韓安國很有才能,便起用他擔任北地都尉的職務,不久又升遷為大司農。

後來,由於韓安國平定戰亂有功,漢武帝又讓他作了禦史大夫。這時,漢朝和匈奴的關係時而交戰,時而議和。一次,匈奴方麵突然派了一位使者來議和,武帝一時之間也難以決定,便召集朝廷的文武大官,共同來討論這件事。

大臣中有個叫王恢的,過去曾在邊疆做過幾年官,對於匈奴的情況相當了解,他認為憑漢朝的軍事實力,一定能掃平匈奴,因此他反對和匈奴議和;而且建議漢武帝立即采取行動,發兵到邊疆去征伐匈奴。

在場的官員聽了,大都保持沉默,隻有韓安國站出來大聲反對說:“現在匈奴的兵力日益壯大,而且又神出鬼沒,流竄不定,如果我們要出兵千裏去圍剿他,那不但很難成功而且人馬到那就疲憊不堪,會給匈奴以逸待勞、得以致勝的機會。這情形就像是射出的箭矢飛行到最後沒有力量的時候,連最薄的綢緞也無法穿破;狂風的尾巴,連很輕的羽毛也無法吹動一樣。這並不是因為開始時力量不強,而是因為到了最後,力量哀竭,起不了什麼作用了。(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我們現在如果發兵征討匈奴,實在是不智之舉。依我的看法,倒不如和他們締約談和。”

大家都覺得他的見解很有道理,漢武帝便采納了韓安國的意見,同意和匈奴議和。於是,一場可能發生的戰爭,就此冰消瓦解。

強詞奪理

【釋義】強詞:強辯之詞;奪:爭。強行狡辯,無理硬說有理。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高陽應是戰國時代宋國的大夫。他很愛與人辯論。有理沒理都要強辯一番。有時別人有理,但嘴上說不過他隻好認屈。

有一次,高陽應要建一座房子。一位有經驗的木匠看了蓋房子的材料對他說:“用這麼濕的木頭做柱子,不久便會生出裂痕。木頭一有裂痕,就會支撐不住房子了,將來房子會倒塌的。還是等木頭風幹以後再動工吧。”

高陽應卻反駁說:“正好相反,用濕木頭做柱子,房屋不僅不會倒塌,反而會更堅固。你看,木頭越幹就越有力,磚瓦混土越幹就越輕。現在木頭還濕的時候,對濕屋頂都能支架得住,過了些時候,磚瓦幹了,壓力減少了,木頭風幹了,不是更能支持得了嗎?怎麼會倒下來呢?”

木匠被他這麼一駁,無話回答,隻好依著他的意思去做,房屋很快蓋起來了,但是不出木匠所料,沒有多久房子果然倒塌了。

故事中的高陽應,可謂強詞奪理。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中,也有“強詞奪理”的說法,雲:“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緣木求魚

【釋義】緣:攀援。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方法錯誤,不可能達到目的。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看出齊宣王想稱霸天下,每天操練兵馬,就問齊宣王說:“大王動員全國的軍隊,讓將士們冒著生命危險去攻打別的國家,難道隻有打敗了別的國家,你的心裏才痛快嗎?”

“不!不是打敗了別的國家我才感到痛快。我這樣做,不過是為了滿足我最大的欲望罷了。”齊宣王說。

“那大王最大的欲望是什麼呢?”孟子問。

齊宣王笑了一笑,沒有回答。孟子便又說:“是因為好東西不夠吃,還是好衣服不夠穿呢?是因為宮中的藝術品太差呢,還是宮中的音樂不動聽呢?是因為侍候你的人太少呢,還是……?”齊宣王聽了,搖頭說:“不,都不是!”

“噢,那我明白了,大王的最大欲望是想征服天下,稱霸諸侯。使秦、楚那樣的大國都來朝貢您,四方的外族都向您臣服。但是,如果用你的辦法去滿足你的欲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那肯定是徒勞的。”

“事情竟有這樣嚴重嗎?”齊宣王問。

“恐怕比這還要嚴重呢!爬到樹上去捉魚,最多就是抓不到魚,還不至於有什麼禍害。如果想用武力來滿足自己稱霸天下的欲望,不但達不到目的,相反還會招致禍害。”

隋侯之珠

【釋義】比喻珍貴的物品。

【出處】《淮南子·覽冥訓》漢高誘注。

傳說,隋侯是春秋時姬姓小國的國君。有一次,他帶著隨從們外出,準備去打獵。走到一個小山丘的腳下,隋侯突然發現路邊躺著一條大蛇,大約有一丈多長。隋侯嚇了一跳,立刻停了下來。

那條蛇躺在那裏一動也不動,隻是看著隋候,眼睛裏流露出求救的神色。隋侯仔細看了看蛇,原來這條蛇受了重傷,身子差不多已經被刀砍斷,血還在不斷地往外流。

隋侯見了,覺得這條蛇挺可憐的,趕緊叫隨從取來治傷的藥,親自為大蛇治療。他在蛇的傷口上敷上藥,然後用白布仔細地包紮傷口。大蛇用感激的眼光看了看隋侯,然後就慢慢地遊走了。

一年以後,隋侯又來到了這座小山丘,突然看到山丘旁邊的江中有一條大蛇往岸上遊來。大蛇上了岸,遊到隋侯的身邊,隋侯仔細一看,這正是去年他救過的那條蛇,它的身上還有一圈疤痕。大蛇抬起頭,原來它口裏銜著一顆夜明珠,這顆珠子是純白色的,直徑足有一寸。它晶瑩透亮,放射出異樣的光彩,是稀世珍寶。

蛇把夜明珠吐到隋侯手中,然後又慢慢地遊回了江中。隋侯非常高興,把夜明珠拿在手上看了又看,然後小心翼翼地揣在懷裏回去了。

到了晚上,隋侯把夜明珠拿出來放在屋裏,原先漆黑的屋子裏頓時一片明亮。

後來,人們就把這顆寶珠叫做“隋侯珠”,把隋侯救蛇的那個小山丘稱為“斷蛇丘”。十三畫

藍田生玉

【釋義】藍田縣盛產美玉。比喻名門出才子。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諸葛恪傳》

(裴鬆之注引《江表傳》)

三國時,諸葛亮、諸葛謹兄弟二人各事其主:諸葛謹在吳,諸葛亮在蜀,其實他們還有個兄弟諸葛誕在魏,當時人都說:蜀得龍,吳得鳳,魏得狗。諸葛謹的兒子諸葛恪,字元遜,後為吳主孫亮的大將軍。他從小就很聰明,很受孫權喜愛。諸葛恪六歲那年,有一次孫權在宮中設宴,諸葛謹自然要參加,孫權讓他把諸葛恪也帶上。諸葛謹的臉比較長,孫權乘著酒興想開他一個玩笑,就叫人牽來一頭驢,在驢臉上寫了“諸葛子瑜”四個字。“子瑜”是諸葛謹的字,大家見了,都捧腹大笑起來。

諸葛謹覺得很難堪,但孫權是國君,他也不敢說什麼。這時,諸葛恪走到孫權麵前,要求讓他在驢臉上再加上兩個字。孫權就讓人拿來筆墨,諸葛恪在“諸葛子瑜”後麵加上“之驢”兩個字,這樣,驢臉上的字就成了“諸葛子瑜之驢”。

當時參加宴會的有滿朝的文武大臣,大家見諸葛恪才六歲,就有這樣的才能,都十分驚歎,孫權也非常高興,就把毛驢賞給了諸葛恪。

後來又有一次,諸葛恪到孫權那兒去玩耍,孫權問他:“你說說看,你的父親和你的叔叔誰更高明一些?”諸葛恪回答說:“當然是我的父親更高明。”孫權就讓他說出道理來,他說:“我的父親更懂得去侍奉賢明的國君。”

諸葛恪的話表麵上是誇父親,實際上是在誇孫權賢明,所以,孫權聽了以後十分高興,對他更加疼愛。孫權曾經對諸葛謹說:“人們都說藍田盛產美玉,名門多出賢良,真是一點都不虛呀!”

藍田在古代以出產美玉而聞名,“藍田生玉”比喻賢父生賢子。也作“藍田出玉”。

藍橋遇仙

【釋義】源於神話故事。比喻青年男女約會地點。

【出處】唐·裴鉶《裴航傳奇》。

唐朝有個名叫裴航的秀才。傳說他有一次航行時在船上遇到一個仙人,仙人在臨別時贈詩一首於裴航,上曰:“喝下美酒生妙感,好似搗藥的玉兔見雲英仙女。她居住在藍橋而非清宮,她的美貌似嫦娥。”裴航看罷一笑置之。

後來他到了藍橋附近,便覺口渴起來。環顧四周,見前麵三四間茅屋,就前去很有禮貌地向一位正在織麻的老婦行禮後討口水喝,老婦人未抬頭,隻向內喊道:“雲英,拿杯水來,公子要飲。”

裴航突然想起了仙人贈他的詩,不覺有些驚奇。這時,從蘆葦簾內伸出一隻潔白如玉似的小手,遞來一杯清香撲鼻的茶水。他接過茶水一飲而盡,心裏想,裏麵的女子肯定漂亮,忍不住揭開蘆葦簾向裏觀看,隻見一女子亭亭玉立,豔麗照人,美似天仙。裴航不禁一見鍾情,當即向老婦人求婚,老婦人提出許多苛刻的條件,裴航都一一答應。

裴航曆經千辛萬苦才把老婦人的條件全都做到,老婦人就把裴航、雲英一起帶入山中,都成了仙。

蓬頭垢麵

【釋義】麵容很髒、頭發很亂的模樣。

【出處】北朝·北齊·魏收《魏書·封軌傳》。

高綽和封軌都是南北朝時北魏的著名學者。封軌是回民,但他對儒家研究頗深。當時國舅高肇貪贓枉法,專橫跋扈。後來他做了大司徒,高綽就約封軌去拜見他。但封軌為人正直,不願依附權貴,再加上他瞧不上高肇那副嘴臉,所以沒有去。

封軌容貌英俊,身材高大,平時還十分注意修飾打扮。有個不修邊幅的文人問他:“讀書人大都不喜歡打扮自己,你為什麼在這方麵特別講究?”

封軌說:“品行好的人,戴帽子要戴得端正,穿衣服要穿得整潔。看人看東西要注意儀態,為什麼非要蓬頭垢麵的人,才能做賢人呢!”

那人慚愧地走了。

蓬生麻中

【釋義】蓬草生在大麻之中,不用扶持,也能挺直。比喻人在好的環境中能變好,在壞的環境中則變壞。

【出處】戰國·荀況《荀子·勸學》。

廣陵王劉胥是漢武帝的第五個兒子。他生性粗野,勇力過人,能力拔巨鼎徒手搏熊,但漢武帝並不十分喜歡他。

武帝去世,傳位給他最寵愛的小兒子。年僅8歲的劉弗陵,即漢昭帝,由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等輔政。劉胥雖然沒有什麼才學,但野心倒不小,見昭帝年少無子,就希望他早日死去,好輪到他當皇帝。

劉胥請來一個女巫,叫她詛咒昭帝早死。那女巫裝神弄鬼,說是武帝的陰魂附到了她的身上,傳話要讓廣陵王做皇帝。劉胥聽了很高興。

碰巧的是昭帝壽命不長,隻活了2l歲就死了,劉胥以為是女巫的詛咒起了作用,高興地等待著由他繼位。不料霍光等大臣決定迎立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為帝。劉胥非常惱怒,又命女巫詛咒劉賀早死。

又恰巧劉賀也很快被廢掉了。原來他一聽說朝中大臣要迎立他為帝,就濫用權力,強搶民女,甚至不顧國喪期間的規矩禮儀,整天玩樂。於是霍光采取果斷措施,將他驅逐出宮。這樣,他隻當了27天的皇帝就被廢去。

劉胥以為,這回總可以輪到他當皇帝了。不料,霍光等又另立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史稱漢宣帝。於是,劉胥一方麵命女巫詛咒宣帝死,一方麵與楚王劉延壽暗中勾結,陰謀以武力奪取皇位。後來事敗,劉延壽畏罪自殺,劉胥則被免去死罪。

劉胥不甘心,又讓女巫詛咒皇帝。這件事後來終於敗露,朝廷決定查究。劉胥驚恐萬狀,將女巫及知情宮女20餘人全部毒死。

劉胥殺人滅口的消息傳開後,朝廷公卿大臣都要求皇帝誅殺劉胥。宣帝特地派大臣去審理這個案子。

劉胥自知罪行嚴重,難逃製裁,索性在王府擺開宴席,將兒子叫來,並命寵姬來獻歌獻舞陪飲,直鬧到天明,與大兒子訣別後,上吊自殺。

西漢的史學家諸少孫引用了《荀子》中的話並加以評論說:“蓬草生在直挺挺的大麻稈當中(蓬生麻中),不用扶它自然會挺直;白色的沙子摻在黑色的泥中,混合起來都會成黑色的,這是土地的影響才使它們這樣的啊!”

蓬萊仙境

【釋義】蓬萊是相傳中的仙境,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出處】戰國·列禦寇《列子·湯問》。

歸墟是渤海之中的一個很大的無底深淵,它離陸地很遠。天下所有江河海洋之水都向歸墟彙集,可歸墟的水並不見增加,水麵始終是那麼高。人們都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多深。

歸墟中有五座神山,它們分別名叫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每座山的高下周圍各三萬裏,山頂上平坦之處也有九千裏,山與山之間的距離約七萬裏。山上有黃金、白玉造成的殿台樓閣;飛禽走獸都是純白的;到處長著珍珠寶石的樹,結的果吃了可以長生不死。

這五座神山,都是仙人的住處,他們每天飛來飛去,從這座山飛到那座山,又從那座山飛到這座山,真是自由自在,快樂逍遙。可是有一件事情,卻使仙人們頗為不滿,就是:五座神山都漂浮在大海裏,隨波逐流,不能固定,仙人們彼此往來,常常感到不便。於是他們向天帝請求,要求解決這個問題。

天帝也認為這樣不妥當:五座神山萬一漂走了,叫仙人們都住到哪裏去呢!於是命令北海的海神禹強,趕快替五座神山上的諸仙想個妥善的處置辦法。

禹強就調遣了十五隻巨鼇,到歸墟去分管五座神山。每三隻巨鼇管一座山:由一隻鼇在水下把山頂住,其餘兩隻,在旁守候,準備替換,規定每六萬年換一次班。這樣,神山才算固定不動了。

後來,大人國有一個人來到這裏,他的腿可真長,不幾步,就把五座神山都走遍了。他發現這裏有鼇,就放下釣竿去釣。這一釣,釣起了六隻巨鼇,一下子都被他背著走了。他把巨鼇帶著回家去,把硬殼剝下來,作為占卦之用。這樣,岱輿員嶠兩座神山便漂流到北極去,終於沉沒在大海裏了。害得這兩座神山上的許許多多的仙人們,忙著搬家。

由於此五座神山中有一座叫蓬萊,後來就產生了“篷萊仙境”這一成語。

勤能補拙

【釋義】勤:勤勞。能:可以。補:彌補。拙:笨拙。勤勞能補笨拙,用以表示自謙。

【出處】唐·白居易《偷閑走筆題二十四韻》。

白居易是我國唐代傑出的詩人,在公元825年,他被封為蘇州刺史。

這年陽春三月,白居易乘船離開洛陽,經過千山萬水之後,來到蘇州。當地居民隆重地迎接新的地方官吏來臨,這使得白居易感動不已。他對蘇州早已神往,知道不少的名山勝水很值得遊玩,但因到任後事情繁多,無暇抽空散心,日以繼夜埋首於政務公文中,甚至通宵不眠,也不以為意。

白居易勤於政事,在寄給朋友的書信中,曾有一句是:“補拙莫如勤”,意思是再愚鈍的人,隻要勤勉亦能彌補不足了。後來這句話就演變成成語“勤能補拙”。

感恩圖報

【釋義】感受別人的恩情而想報答。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

春秋時吳國大將伍子胥文武雙全,勇而有謀,常令敵人聞風喪膽。有一次去攻打鄭國。鄭國大亂,鄭定公想用豐厚的獎賞來招募勇士抗擊。但三天過後,竟無人來應征。

到了第四天的早上,有個打魚的小夥子來見鄭定公,說他有方法使伍子胥退兵。鄭定公問他要多少兵車。他說:“不用兵車,也不用糧草,光憑我這支劃船的槳,就能夠把好幾萬的吳國兵馬打退。”

鄭定公也隻得“死馬當活馬醫”,讓他去試試。那個打魚的人胳肢窩裏夾著一根槳,到吳國兵營裏去見伍子胥。他一邊唱著,一邊敲著那根槳打著拍子。他唱著:

蘆中人,蘆中人;

渡過江,誰的恩?

寶劍上,七星文;

還給你,還在身。

你今天,得意了;

可記得,漁丈人。

伍子胥嚇了一跳問他:“你是誰呀?”

打魚的人說:“你沒瞧見我手裏拿著的玩意兒嗎?我父親全靠這根槳過日子,他當初也是靠這根槳救了你的命。”

伍子胥這時才想起當年自己蘆花渡口逃難的情形,十分感激那個打魚的老大爺救命之恩,不由得掉下眼淚來。

打魚人又說:“我們國君下了命令說:‘誰能夠請將軍退兵,就有重賞。’不知將軍肯不肯看在我死去父親的情麵上,饒了鄭國,也讓我能得些獎賞。”

伍子胥說:“我非常感謝你父親的大恩,一直想找機會報答你們家。我有今天全是你父親的恩德,我怎不感恩圖報呢?”說完就下令退兵了。

靦顏人世

【釋義】靦顏:厚臉。比喻喪失氣節,厚著臉皮活在世上。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郗鑒傳》。

晉朝郗鑒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嶽父。他原先在趙王司馬倫的手下為官,後來郗鑒發現司馬倫圖謀不軌,將來必受連累。於是以身體有病為由,辭官離去。不久,司馬倫果然篡位稱帝,投靠他的人都做了大官。郗鑒並不以為然。不久發生了“八王之亂”,最後,皇族司馬睿在建康(令南京)重建政權,史稱東晉元帝。郗鑒因一直忠於朝廷而被拜為輔國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