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
斷頭將軍
【釋義】後被用來形容那些堅決抵抗、寧死不屈的將領。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張飛傳》。
三國時期,為了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劉備采納諸葛亮的建議:留下關羽據守荊州,其餘人馬往西川進發。
諸葛亮撥了一萬精兵給張飛,要他從大路進取巴州雄城。張飛臨行的時候,諸葛亮囑咐他說:“西川豪傑很多,你千萬不可輕敵。一路上要約束士兵,不要搔擾老百姓。”
張飛領取了命令,率軍往西進發。他是個勇猛善戰的人,所以一路所向披靡,沒有遇到什麼麻煩,一直打到了巴郡。
巴郡太守是位老將,名叫嚴顏,他武藝高強,勇猛善戰,雖然年紀老,但仍精力過人。他知道張飛很厲害,自己兵馬又少。就堅守城池,不出來應戰。
張飛見嚴顏不肯投降,又不肯應戰,急得暴跳如雷。他天天派人到城下去挑戰,那嚴顏就是不出來。
張飛是個出了名的猛將,脾氣又急,向來缺少計謀。可這回他卻粗中有細,想出了一條計策。他讓一個士兵假扮成自己,帶領一隊人馬晚上去走小路攻城,並故意把消息泄露出去,讓嚴顏知道。他自己卻留在營中,布下埋伏,等嚴顏來劫營。
嚴顏果然上了當,他接獲信息後,就帶著人馬到張飛的營寨來劫營,結果被張飛捉住了。
張飛攻占了巴郡,命令手下把嚴顏押上來。張飛喝道:“大軍到來,你為什麼不投降,還敢抵抗?”
嚴顏毫不畏懼,回答道:“你們毫無道理,侵占我們的州郡!我們巴郡隻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
張飛聽了,更加憤怒,就命令手下說:“給我推出去斬了!”嚴顏麵不改色,冷笑著對張飛說:“要砍頭隻管砍就是了,發什麼火呀!”
張飛見嚴顏視死如歸,是個英雄,心中的怒火頓時消了,他非常敬重血性漢子。他趕緊下來親自為嚴顏鬆綁,把他扶到正位上坐下,自己倒身下拜,說:“老英雄真是豪傑之士!剛才我對您多有冒犯,請老英雄恕罪!”
嚴顏見張飛是個耿直重義氣的人,也很感動,就歸順了張飛。
綽綽有餘
【釋義】綽綽:寬裕的樣子。形容才智或金錢財物充裕。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下》。
坻蛙是戰國時齊國的諫官。有一天,孟子見到了他,對他說:“你做了幾個月諫官,卻始終沒有提過建議,看來你不適合做這樣的官。”
坻蛙知道齊王的脾氣很不好,怕說了也不起作用,就很少勸諫,現在經孟子這麼一說,才感到自己沒盡到職責。於是,他向齊王辭去了諫官。
這件事讓齊國人知道了,紛紛議論說:“孟子替坻蛙考慮得不錯,但為什麼不替自己好好考慮一下呢?他屢次向齊王進言,齊王不用,他卻厚著臉皮不走,這難道不是嫉妒麼?”
有人把這些議論告訴了孟子,孟子滿不在乎地說:“我聽人說,一個有官職的人,如果沒盡到職責,就應該辭官;有進言責任的人,如果進言未被采納,也應該離去。而我呢?既無官職,又無進言的責任,我的進退豈不是綽綽有餘嗎?”
彈丸之地
【釋義】彈丸:彈弓所打的泥丸。比喻地方極小。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三》。
戰國時期,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大破趙軍,接著又派人向趙國索要六座城池,趙國不樂意給,但秦國非要不可。
趙國一片恐慌,趙王猶豫不決。無奈之下,趙王求助於新從秦國來到趙國的樓緩。
樓緩說:“我剛從秦國來,說不給城地吧,又沒有辦法;說給吧,大王您又要懷疑我為秦國說話,所以我不敢說。假如我要真心為您考慮,我認為不如把城池給秦國。”
趙國大臣虞卿聽到這話,上朝晉見趙王,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樓緩掩飾真實用心的詭辯。秦國在長平一戰後是力倦而歸。趙國如果答應給六城,實際上是幫助秦國得到了力所不能及的東西。”趙王又把虞卿的話告訴了樓緩。
樓緩說:“虞卿能夠完全了解秦國實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嗎?如果他確實知道秦國力量已經不夠,那六城那麼彈丸之地完全可以不給。假如秦國明年再一次來攻打大王,那就恐怕不是六城的問題,而是要割讓大片富庶之地才得以求和了。”
趙王問:“假如割讓六城給秦國,你能保證明年秦國不來進攻趙國嗎?
樓緩不動聲色地把責任推給了趙王,他說:“這不是我所能擔保的,過去韓、趙、魏三國都與秦國友好,現在秦國放開韓、魏,單獨進攻大王,必定是大王侍奉秦國不如韓、魏吧。”
彈冠相慶
【釋義】彈去帽子上的灰塵,相互慶賀。比喻壞人得勢。
【出處】宋洵《管仲記》。
王吉,字子陽,山東琅揖人(山東膠南人)。少年時就以刻苦好說著稱,他性格善良、品質端正,為鄉鄰傳頌。他的鄰居家有一株高大的棗樹,結滿果實的樹枝伸進了他家的院子。王吉的妻子見棗子圓潤飽滿,信手摘了一些給王吉吃。事後,王吉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認為妻子貪圖人家的小便宜是很不道德的,這樣做有辱家風,一氣之下將妻子趕出了家門。
棗樹的主人聽說了這件事,心中十分不安,認為事情的起因是那棵棗樹生得不安分,才使王吉趕妻出門,準備將樹伐掉,其他鄰居聞聽後趕來勸止。
棗樹的主人說:“隻要王子陽將妻子接回家中,原諒了她,我就可以不伐樹。不然,為了我的幾個棗子而拆散了一家人,我還有什麼臉麵見人哪?”
好心的鄰居將這番話轉述給王吉,王吉隻好將妻子接回家中。鄰居們將這件事編成一首歌謠,唱道:
“東家有樹,
王陽去婦;
東家棗完,
去婦複還。”
王吉此舉引來了無數人的讚賞,此後名聲便遠近聞名。在朝廷選拔人才時,他被推舉為孝廉。入朝時始為郎官,後補為主管庫兵的右丞,再升到縣令,不久又調到昌邑王府任中尉。
昌邑王喜歡打獵,毫無節製。每次出獵都要老百姓為他圍獵,前呼後擁,十分氣派。子陽上疏勸諫說:“您每天馳騁200餘裏,郡中百姓要放下農活為您服務,這樣做是要影響農業收成的。”
雖然昌邑王認為此意見中肯,但為了娛樂的需要,沒有采納,可從內心裏非常敬重王吉。
昭帝死後,大將軍霍光迎昌邑王為帝。王吉立即寫信告誡說:“大將軍霍光輔佐先帝幾十年不曾有過細微過失,他治國精明,您當皇帝後把大政交給他處理就可以了,還有您必須改掉過去十分任性的毛病,要千萬小心謹慎才是。”
昌邑王當了皇帝後,根本無視他人的存在,為所欲為,得意忘形。不到一個月因胡作非為而被廢。
朝廷對昌邑王事件十分震怒,開始追究昌邑王府中的官員們的失職行為。認為這些官員既沒有盡職盡責地勸諫,又沒有將昌邑王的過失報告給朝廷,弄得朝廷十分被動。於是霍光下令,將原昌邑王府的大小官員全部下獄。但經過審理,了解到王吉曾不止一次地勸諫過昌邑王,於是從輕處分了王吉。
王吉的同鄉好友貢禹,他對儒家經典很有研究,因此被征為博士,後來又在舉賢良時被授予河南令。
按漢朝慣例,朝廷都在年終歲尾考察地方官的政績,予以褒獎,貢禹因在工作上與上司持不同看法被上司指責。貢禹將帽子摘下表示認錯,上司很滿意,貢禹卻說:“帽子已經摘掉了,還能留住什麼!”說完揚長而去,不在理會上司。
王吉在宣帝時,重新被啟用,任益州刺史,不久任傅士諫大夫。貢禹聽說王吉複出,高興得彈掉帽子的灰塵,表示祝賀。所以人們說:“王吉在位,貢公彈冠。”意思是二人政見一致,誌同道合。
屠龍之技
【釋義】技:巧。本事大得可屠殺巨龍,但脫離了實際,也毫無用處。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列禦寇》。
戰國時代的莊子性格誠實,反對浮誇,極力反對那種虛無的,於世無補的怪誕行為。《莊子·列禦寇》中有一篇寓言就表達了這種觀點。
古時候,有個叫朱坪漫的人。他生來聰穎,家庭也十分富有,由於他的想法不著邊際,導致他一無所成,變成了百無一用的廢才。
他先是讀書,學習治國安邦的大道理,學了時間不長,知道在他以前和與他同時已經出現過不少善於治國的賢相,如商朝的傅說、周朝的太公望及春秋時的公孫僑、晏嬰、管仲等。於是他棄書不讀了,他認為既然出了那麼多賢明政治家,就不必再步人後塵了。
他對行兵布陣發生了濃厚興趣,於是拜師,學用兵之道。先生為他講解《孫子兵法》和《司馬攘直兵法》。
朱坪漫問老師:“孫子兵法和司馬兵法,除了您,還有人掌握嗎?”
老師說:“當然有許多人在研讀兵法,懂兵法的怎麼會是我個人呢?”。
朱坪漫興味索然地說:“既然這樣,我不學什麼兵法了。世間有那麼多人懂兵法,我再學還有什麼作用呢!”
朱坪漫後來又練了一陣子武功,新鮮感過去後,他陷於苦悶之中。
不久,有人向他介紹說:“很遠的深山幽穀之中住著一位奇人,名叫支離益,有一手屠龍的絕藝,舉世無雙。隻是此人很難找,他也輕易不授徒,你若能拜他為師,學會屠龍,那肯定是一種特殊專長,任何人都比不上你。”
朱坪漫聽了精神為之一振,當即將產業變賣,帶上千兩黃金出門尋師學藝去了。
他走遍萬水千山,曆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支離益的住所。偏巧支離益出門遠遊,朱坪漫隻好在支離益附近買下了一間茅屋,耐心等待支離益的歸來。
支離益實際並沒出門,他隻是考驗一下這位青年人的信心和耐心。他見朱坪漫果然決心很大,這才出麵與朱坪漫相見。
朱坪漫對老師恭敬有加,讓支離益特別感動,教授起來格外悉心盡力。朱坪漫學起來也非常刻苦專心。花了3年的功夫,朱坪漫盡得老師真傳。
有一天,支離益擺酒為朱坪漫送行,說:“我的絕藝已經毫無保留地傳給你了,你可以出師了。”
朱坪漫回到家中,鄉親父老都過來看望、打聽,問他出遊3年學了什麼人間絕藝。
朱坪漫興致很高,眉飛色舞地講述他怎樣才找到高師。
人們急不可耐地問:“你到底拜誰為師?學了什麼技藝呀?”
朱坪漫洋洋自得地說:“我拜支離益為師,學會屠(宰殺)龍。世間除我師傅之外,隻有我掌握這種絕技。”
有人說:“可世間並沒有龍供你大展身手啊,你學會了有何用處呢?先生還不如學會屠狗、殺牛,起碼能混口飯吃。你說你會屠龍,我敢說我也會這門手藝,既然無龍可屠,自然無從驗證你我的真偽,我真不懂你究竟學了什麼?”
朱坪漫無法證明他的絕藝,此時才如夢初醒,知道自己學了一門人間無用的技藝。
騎驢覓驢
【釋義】覓:尋找。騎著驢找驢。形容東西明明在自己手裏,偏偏還要到處尋找。
【出處】宋·道原《景德傳燈錄》。
從前有這麼一個笑話:一天,一位名叫王三的人,,他趕了五頭毛驢到集市上賣,自己騎了一頭。走到半路,他想數一數驢子。看看夠不夠數。於是他就一、二、三、四地數了起來,數來數去總是四頭,他以為是自己過於粗心大意,致使毛驢丟了一頭。
王三把毛驢趕到集市上,從驢背上跳下來,又重新數了數毛驢的頭數,不多不少,正好是五頭,他這才恍然大悟:“噢,原來把自己騎的一頭驢忘記啦!”
騎虎難下
【釋義】騎在老虎身上,很難下來。比喻做事遇到未曾估計到的困難,但停頓會造成更大損失,不得不做下去。
【出處】唐·房玄齡《晉書·溫嶠傳》。
晉成帝鹹和三年(公元328年),鎮守曆陽的將領蘇峻和鎮守壽春的將領祖約,以誅殺輔佐成帝的中書令瘐亮為名,率軍攻入都城建康,專擅朝政。
在這危急時刻,擔任江州刺史的溫嶠挺身而出,和逃到他那裏的棱亮共推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陶侃為盟主,起兵討伐叛軍。由於叛軍勢眾,再加上挾持了成帝,陶侃接連打了幾個敗仗。不久,軍糧也發生了困難。
由於戰爭一再失利,陶侃產生了畏懼心理,他責備溫嶠說:
“起兵時,您說要將有將,要糧有糧,隻要我出來當盟主就行了。可是現在將在哪裏了?糧在何方?如果糧食再接濟不上,我隻能帶領本部人馬回老家去了,待到以後條件具備後再幹。”
溫嶠反駁說:
“您的看法不對。戰勝叛軍最要緊的是靠隊伍自身的團結。當年劉秀、曹操所以能以寡敵眾,因為他們是正義之師。蘇峻、祖約這幫家夥欺世盜名,有勇無謀,我們定能戰勝他們。現在皇上蒙難,國家正處在危急關頭,我們仗義討伐逆賊,決不能改弦易轍。就好比騎在猛獸身上,不把它打死,怎麼能半途下來呢!如您違背大眾意願,獨自帶兵回老家,必然會影響士氣,使討伐失敗。這個罪責您是推卸不了的!”
陶侃聽了溫嶠的話,很受感動,隻好打消回老家的念頭。接著,溫嶠和他仔細商討了作戰計劃,從水陸兩路進攻叛軍。溫嶠又親自率領一支精壯的騎兵,突然襲擊叛軍。最後蘇峻、祖約兩叛賊首領先後被殺,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十二畫
博士買驢
【釋義】諷刺寫文章廢話連篇,不得要領。
【出處】《顏氏家訓·勉學》。
古時候,有個非常自負的讀書人,認為自己熟讀四書五經,就算學識淵博了,平時與人說話就之乎者也,所以人們稱他為博士。
有一天,博士到集市上去買驢。他在集市上走了一圈,終於選中了一頭驢。付錢以後,他叫賣驢的人寫個憑據給他,可賣驢的人不識字,就讓他代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