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秦始皇讓禦史對所有的儒生都進行考察審問,又讓儒生們互相檢舉揭發。他親自圈定把違犯禁條的460多人全部活埋在鹹陽。
後來,人們把這兩件事聯係起來,形成了“焚書坑儒”這條成語。
趨炎附勢
【釋義】趨:迎合。炎:熱。比喻迎合依附有權勢的人。
【出處】元·脫脫等《宋史·季垂傳》。
北宋真宗時的丁謂用阿諛奉承的手段,討得真宗的歡心,卑劣地爬上了宰相的位置。然後他玩弄權術,排擠異己獨攬朝政。別人隻要想升官就必須吹捧、巴結他。
當時有個名叫李垂的人,他對官場中奉迎拍馬的庸俗作風非常反感,所以一直得不到重用。有人問他為何從未去拜謁丁謂,李垂說:“丁謂身為宰相,不公正處理事務,有負朝廷對他的重托和百姓對他的期望。這樣的人,我怎麼能去拜謁他呢?”
這話傳到了丁謂那裏,丁謂非常惱火,借故把李垂貶到外地去以示報複。
宋仁宗即位後,丁謂倒台,被貶到遙遠的地方去任職,而李垂卻被召回京都。一些關心他的朋友對他說:“朝廷裏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學過人,想推舉你當知製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官員)。不過,當今宰相還不認識你,你何不去拜謁一下他呢?”
李垂回答說:“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謁當時的宰相丁謂,可能早就當上翰林學士(皇帝最親近的顧問兼秘書官,可升任宰相)了,我現在年紀大了,怎麼能趨炎附勢,看別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換取他們的薦引和提攜呢?”
他的這番話不久傳到了宰相耳裏。結果,他再次被排擠出京都,到外地去當州官。
朝三暮四
【釋義】朝:早上。暮:晚上。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原指善於使用手段愚弄人。後用來比喻變換手法,欺騙別人,或主意不定,反複無常。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齊物論》
戰國時,宋國有個老人養了一群猴子,人們稱他為“狙公”。他家境並不好,但非常喜愛猴子,寧可省吃儉用,騰出錢來給猴子買吃的,從不讓它們餓肚子。
狙公和猴子們朝夕相處,雙方極為融洽。猴子們想什麼狙公一看就知道;他說什麼,猴子也能理解。
猴子很貪食,沒完沒了地吃,時間長了狙公實在供應不起。他準備減少它們的食物,又怕它們不順從自己,因此想了一個辦法。
一天,狙公對猴子們說:
“從明天起給你們吃栗子,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夠了嗎?”
猴子們聽了,又跳又叫地發起怒來。
狙公改口說:
“好吧,那就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這樣夠吃了嗎?”
猴子們聽了,都高興得在地上翻跟頭。
其實,狙公給猴子栗子總數沒有變化。後來人們從中演變出“朝三暮四”這句成語。
逼上梁山
【釋義】比喻被迫起來反抗,或指被迫不得不辦某種事。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
北宋年間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武藝高強,為人正直,處事謹慎。一天,林衝帶著美麗的妻子去嶽廟進香。中途遇見花和尚魯智深在耍一把60多斤重的渾鐵禪杖,眾人齊聲叫好,林衝也被吸引過去觀看。兩個好漢一見如故,結義為兄弟。正在這時,侍女慌忙跑來報信說,林娘子在路上被歹徒攔截了。林衝急忙向魯智深告辭,去嶽廟追趕歹徒。當林衝抓住歹徒舉拳要打時,發現原來是他的頂頭上司——太尉高俅的義子高衙內。他怕得罪高俅,又不想與這無賴一般見識,便強忍下了這口惡氣。
高衙內為了奪取林娘子,設計將林衝騙進太尉府,誣陷林衝持刀闖進白虎節堂是想謀刺太尉,將他投入大獄嚴刑拷打。高俅一夥不便在京公開殺害林衝,於是,將林衝發配滄州充軍,買通差人董超、薛霸,想在路經野豬林時將他殺害。魯智深暗中保護林衝,大鬧野豬林,要殺董薛二人被林衝勸阻,高俅的陰謀未能得逞。
到滄州後,由於小旋風柴進暗中疏通。林衝被分配看管大軍草料場。高俅父子賊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陸謙前往滄州,放火燒毀草料場。這樣,即使林衝不被燒死,也會因草料場失火而被處死。當草料場起火燃燒時,林衝在山神廟裏聽到了陸謙等人得意地談論暗害他的計謀。這時,他再也按捺不住心頭的怒火,衝上去將仇人一個個殺掉。就這樣,林衝被逼上梁山,毅然參加了農民起義軍的隊伍。
堤潰蟻穴
【釋義】千裏大堤往往崩潰於一個小小的蟻穴。比喻小問題不解決,就會發展成大問題。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喻老篇》。
戰國時魏國丞相白圭防洪治水很有成績。主要在於他對防洪方法和態度是勤查隨補,即使發現一個螞蟻洞般微小的洞,也要馬上堵好。從而沒有使它發展成更大的洞而造成管湧、決堤。
的確,大禍往往是由小患引起的,《韓非子》中因此說:“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意即:千丈的大堤,會因螞蟻鑽的小洞而終至崩潰;百尺的高樓,會因煙囪的小裂縫裏的煙而起火焚毀。
量才錄用
【釋義】根據才學能力的大小來分配合適的工作。
【出處】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漢武帝劉徹即位後,發憤勵精圖治,以再現“文景之治”的繁榮景象。便下明詔讓各州府及王公大臣向朝廷薦賢。一時許多有才學的人被推薦到武帝麵前,其中就有後來的大政治家董仲舒。對各地推薦來的人才,漢武帝親自考查他們的學問,讓他們每人寫一篇如何治理天下的文章,再親自查看他們的文章,認為董仲舒那篇最符合他的心意。於是,漢武帝召見了董仲舒。
董仲舒見了漢武帝,侃侃而談:“賢明的國君治理天下靠的不是刑罰,而是靠仁義禮樂去教化百姓,使正氣上升,把邪氣壓下去,老百姓就不會犯法作亂。朝廷要選拔各種人才,對各種人才要量才錄用,而各式各樣的人才需要培養,要培養人才就得興辦學校,要有一套統一的理論去教化人民,這一理論就是孔子的儒學,而對其他學說應該一律加以禁止。”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於是封建社會幾千年以儒家為正統的局麵開始了。
嗟來之食
【釋義】比喻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出處】漢·戴聖《禮記·檀弓下》。
春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生了嚴重的饑荒,莊稼顆粒無收,老百姓們都吃不上飯,有許多人餓死了,沒死的也是餓得皮包骨頭,到外麵去逃荒要飯。
有個叫黔敖的財主,家裏積囤了許多糧食。看到今年的災情這麼嚴重,他手下有個人就向他提議說:“外麵的饑民都是好多天沒有飯吃的,您要是熬點稀粥給他們喝,他們就會對您感恩戴德,您一定能得到一個好名聲。”
黔敖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真的在路旁架了口大鍋,熬了稀粥,施舍給那些路過的饑民。那些饑民們一個個都餓得受不了了,見黔敖施舍稀粥,對他都是千恩萬謝的。黔敖心中非常得意,覺得自己簡直就是這些人的救命恩人,忍不住就趾高氣揚起來。
這時,又有一餓漢走了過來,隻見他用破爛的衣袖掩著臉,腳上拖著一雙破鞋,走起路來東倒西歪的,渾身沒有一點力氣。一看就知道,他肯定也是好幾天沒有吃過東西了。
黔敖見了,就用勺子敲著鍋沿,對那個人叫道:“喂!過來吃吧!”語氣中充滿了居高臨下的得意。
奇怪的是,餓漢對鍋裏的稀粥看都不看一眼,隻是揚起臉,注視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輕蔑地呼喚別人來吃的東西,才餓成這個樣子的。我寧可餓死,也不會吃的。”
餓漢說完,蹣跚地向前走了。最後,這個人真的餓死了,不過,一直到死,他也沒有吃一口那些輕蔑地讓他去吃的施舍之食。
鑿壁偷光
【釋義】鑿開牆壁借來光亮。形容人刻苦好學。
【出處】晉·葛洪《西京雜記》
西漢時的丞相,著名文學家匡衡,小的時候家裏很窮,買不起蠟燭來供他晚上讀書。勤奮好學的匡衡不想虛度了晚上的時光。
匡衡的鄰居家裏日子過得挺好,每天晚上都點起蠟燭,屋裏照得通亮。他想到鄰居家裏去讀書,可是遭到了拒絕。後來,匡衡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偷偷地在牆壁上鑿了一個小洞,鄰居家裏的亮光就透過來了,他把書本對著這光,讀起來也挺方便。
匡衡讀的書愈來愈多,可是他沒有錢去買書,怎麼辦呢?有一天,他發現縣裏有一個財主,家裏堆放了許多書,他就去幫助財主家幹活,不要工錢。財主很奇怪,問他:“小夥子,你為啥白白給我家幹活呀!”匡衡也不隱瞞,就說:“我給你幹活,不想得到工錢,隻想借你家裏的書看看,不知你答應不?”
財主非常高興,就把家裏的書,全都借給他。後來,匡衡終於成就了學業,並被漢文帝拜為丞相。
賞罰分明
【釋義】分明:嚴正分明。賞與罰做到嚴正、分明。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實貢》。
春秋戰國時,曹國被楚國所滅。因為曹國的僖負羈曾對晉文公有救命之恩,所以晉文公下令三軍,誰若動僖負羈家一磚一瓦就必斬不饒。但晉國大將魏犨、顛頡卻一心想殺死僖負羈。於是顛頡埋伏在院外,而魏犨爬上房頂。不料房頂突然塌掉。魏犨被一根大梁壓住胸口,幸而顛頡及時救起了他。晉文公知道後大怒,要殺二人。大臣趙衰覺得不妥,便對晉文公說:“他們都立了功,殺了太可惜吧!”
晉文公說:“功是功,過是過。賞罰必須分明。”
他又說:“魏犨看來是殘廢了,就殺了他吧!”
趙衰說:“讓我去看看,如果沒有殘廢,還是讓他戴罪立功吧!”趙衰走後,晉文公便下令殺了顛頡。
魏犨聽說趙衰來看他,便忍著痛楚,爬起來裝著沒什麼事的樣子迎接趙衰。趙衰問他覺得怎麼樣,魏犨笑著說沒什麼,說著還施展功夫,跳上屋去又跳下來。趙衰回去報告了晉文公。晉文公說:“他沒殘廢是好事,但他犯法卻不能不辦。”便下令革去他的軍職,叫他戴罪立功。上下三軍全知道了國君賞罰分明,誰也不敢任意妄為了。
蛟龍得水
【釋義】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了施展的機會。就像蛟龍在水中可以自由遊動。
【出處】唐·李延壽《北史·楊大眼傳》。
楊大眼是北魏時名將,他從很小的時候就力大無比,身手敏捷,但很長時間無人向上舉薦、提拔他,所以一直是一個小官吏。
不久,朝廷將南下討伐,急需將才。尚書李衝受命挑選帶兵出征的各級將領。楊大眼向李衝請求出征,李衝認為他職位低而不予同意。楊大眼說:“尚書不知道我的本事,現在請讓我表演一下技藝。”說完,他從身上抽出一條三丈多長的繩子,係在自己的頭發上,然後飛也似地向前跑去,隻見那條長繩子,在他腦後形成箭一般的直線,狂奔的駿馬也追趕不上。觀看的人都驚歎不已。李衝當即任命他為南征的主將。
楊大眼受封後,得意地對他往日的同僚說:“現在的我,正像人們說的蛟龍得水,可以興雲作霧了(“吾之今日,所謂蛟得水之秋,自此一舉,不複與諸君齊列矣)!”楊大眼率軍南下,經曆了很多次戰鬥,每一次都顯出他勇冠三軍的傑出才能。
集思廣益
【釋義】形容善於集中眾人智慧和意見,辦事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出處】三國·蜀漢·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椽屬》。
劉備病死白帝城後,後主劉禪即位,蜀國中大小事務全由丞相諸葛亮一人主持。當時諸葛亮在蜀國威望極高,可他並不傲慢,常能虛心聽取下屬的建議。
丞相府裏有一個辦理文書事務的主簿官楊顒,對諸葛亮什麼事都要親自過問的工作作風提出意見。他對諸葛亮說,處理國家軍政大事,上下之間應有不同的分工;並舉出一些曆史上著名的例子,來勸導諸葛亮不必親自處理一切文書,少插手一些瑣碎的小事,對下屬應有所分工,自己應著重抓軍政大事。
諸葛亮很感謝楊顒的勸告和關心,但他總覺得重任在身,許多事情不得不親自處理。後來楊顒病死,他非常難過,痛哭了好幾天。為了鼓勵下屬參與政事,諸葛亮寫了一篇文告,號召大家主動發表政見,反複爭議,這篇文告就是《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椽屬》。他在文告中寫道:“丞相府裏讓大家都來參與議論國家大事,是為了集中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廣泛地聽取各方麵有益的建議,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循規蹈矩
【釋義】原指遵守規矩,不輕舉妄動。現多形容一舉一動都按照舊準則行動,拘泥保守,不敢稍有變動。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
《紅樓夢》第五十六回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李紈、寶釵讚成探春的主意:把姑娘們住的大花園交給園中老媽媽料理。老婆子當眾被召集來以後,李紈對她們說明探春的意見,大家都很願意幹這活兒,當下就爭相“承包”了。有的說:把那片竹子給我,明年又是一片,除供家裏吃筍,一年還可交些錢糧;有的說:把那片稻地交給我……
寶釵說:若管園子的人把收入拿去了,那沒有管上的人一定不高興,她們一年也很辛苦,因此你們每人從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分給她們!這麼一所大花園都交給你們照管了,這是信得過你們。因為你們是三四代的老媽媽,你們是最循規蹈矩的,希望你們大家都要好好去幹。
當下眾老媽媽表態說:請姑娘奶奶隻管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