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於是就借來紙筆,磨好墨,構思了一陣,就提筆寫了起來。寫呀寫呀,寫了好長時間,寫了密密麻麻三大張紙,博士還沒有寫完。賣驢的等得不耐煩了,就問博士:“你怎麼還沒寫好啊?”博士說:“快了,快了。”又過了一會兒,博士終於寫完了。
賣驢的請博士把寫好的憑據念一遍,博士清了清嗓子,抑揚頓挫地念了起來。賣驢的站在旁邊,瞪起眼睛聽著,都聽博士念了三張紙了,還沒有聽到一個“驢”字,就忍不住問博士:“你都念了三張紙了,怎麼連個‘驢’字都沒有啊?”
原來博士滿篇都是寫了些之乎者也之類的空話,半天都沒有扯到實質上去。這件事傳開後,有人編了個順口溜,說:“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落花流水
【釋義】本指殘春時的景象,後多用來比喻衰敗零落的情形或哀愁無奈的情緒,打敗仗後的狼狽狀態。
【出處】南唐·李煜《浪淘沙》
趙匡胤陳橋兵變稱帝建立北宋,幾年後滅掉南唐,唐後主李煜被俘後安置在一處冷宮裏,亡國後的李煜憂鬱消極之餘寫了一首《浪淘沙》。裏麵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後人根據此名引申出“落花流水”的成語。
後來,一般人都以“落花流水”比喻衰敗零落的情形,舊小說中更常用它來形容吃了敗仗的狼狽狀態,例如《紅樓夢》第四回:“那薛公子便喝令下人,將馮公子打了個落花流水。”
有時,人們把“落花”和“流水”分別比作一個有意,一個無情的雙方,說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就成了另一個意思、另一句成語了。這句成語,最早見之於文字的,大概要算是宋代詞人賀鑄的《南柯子》中的兩句:“有恨花空萎,無情水自流。”在舊小說和戲曲中,引用這句成語的很多,一般都用它來比喻單相思。有時也用它來表示對不義之人的不可信賴。例如京劇《捉放曹》有這麼一段戲:曹操多疑,竟把好意款待他的呂伯奢全家殺害。當他發現錯殺了好人的時候,還要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心想:原來這是個“不義之人”,怎能信賴和跟隨他。於是他偷偷離去,臨走,唱道:
這是我陳宮作事差,悔不該與他走天涯;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
落井下石
【釋義】井:同阱,掘地為坑以陷野獸。乘人之危,加以陷害。
【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柳宗元是唐朝時的文學家,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他少年時就以文章優美著稱,名聲很大。成年後,學識淵博,中了進士。當禦史大夫時,因有過失而被貶到永州去做司馬,後又調到柳州去當刺史。韓愈是柳宗元同時的大文豪,他眼見好友柳宗元後來被小人所誣,鬱鬱不得誌地死去,就替柳宗元寫了一篇墓誌銘。其中有段話的大意是:“唉!讀書人要等到窮困的時候,才能看出他的氣節。現在有些人平常居住在裏巷時,大家互相愛慕,用酒食來做遊戲追逐,很和睦地談笑著,還指著天地,流著眼淚,發誓要生死與共,絕不背棄,那樣子就像真的一樣。但是如果有一天遇到小小的利害,便衝突起來翻臉不認人了,甚至落井下石,這種事情應該是連禽獸或野蠻人都不如,但是他們卻自以為做得高明。這些人如果知道柳子厚寬大為懷的風度,也應該有點慚愧吧!”
割席斷交
【釋義】指朋友之間因意趣不合而斷絕交往。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管寧,是東漢末年有名的隱士,他在遼東隱居了三十多年,三國時的魏文帝曾請他出來做官,他一直不肯答應。
管寧年輕時,曾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名叫華歆,他們在一起種地,一起讀書,過著很平淡的生活。
有一次,管寧和華歆一起在菜地裏鋤草。忽然,管寧的鋤頭挖在一塊堅硬的東西上,發出很響的聲音。管寧以為是塊石頭,就把它挖出來,卻原來是塊黃燦燦的金子。管寧好像根本就不知道這是塊金子,順手撿起來丟到了地邊。
華歆聽見了響聲,扭頭一看,見是塊金子,忙跑過去把它拾了起來,臉上露出了貪婪的神色。他正要把金子收起來,卻看見了管寧一副不屑一顧的表情,頓時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他又看了金子兩眼,隻好把它又丟到了地上。
還有一次,管寧和華歆正坐在書房裏讀書。那時候,人們都是席地而坐。他們倆坐在一條席子上正讀著,忽然從外麵傳來一陣喧嘩聲。原來是有一位當官的乘著馬車路過,前呼後擁,十分氣派。
管寧隻顧讀著書,根本沒有聽見外麵的吵鬧聲。而華歆卻讀不下去了,他忍耐不住,就放下書本跑出去看熱鬧。他看了好一陣,直到那位當官的走遠了才回來。
華歆坐下以後,心裏卻還是靜不下來。他忍不住對管寧說起剛才那位官員來,說他的場麵是如何闊氣,氣派是如何大。他說得眉飛色舞,臉上流露出非常羨慕的神情。
管寧聽著,心裏非常厭惡。他這時已看清了華歆的真實麵目,知道他向往的是榮華富貴,與自己的誌向完全不一樣,就拿刀把兩人同坐的席子從中間割成兩截,對華歆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從今以後,我們互不相識!”
“割席斷交”又作“割席分坐”。
揭竿而起
【釋義】原意為沒有兵器,揭竿起義。後用於奮然起義的意思。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
秦二世胡亥時,朝廷橫征暴斂,對百姓進行忍無可忍地壓迫。陳勝即陳涉,年輕時終年像牛馬一樣苦幹,有一次與幾個雇工談論時充滿了對統治者的仇恨。
這一年,陳勝被征去守邊防,同行的共有900多人。行軍途中,碰上連綿的雨天,道路泥濘不堪,十分難走,趕路趕得精疲力盡,但還是不能按期到達。秦朝的法律非常嚴酷,超過規定期限就要被砍頭。陳勝認為,不按期到達邊防,要被殺死;就是按期到達,也會被活活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造反,便毅然決定舉行起義,反抗秦王朝。
起義的農民們赤手空拳,沒有兵器,於是,他們砍下樹枝充當兵器,高舉竹竿作為義旗(揭竿而起)。天下百姓早就痛恨秦王朝的殘酷統治,所以陳勝義軍振臂一呼,各地英雄馬上就雲集響應。原來六國的諸侯貴族,也趁此機會起兵抗秦。經過幾年戰爭,秦朝終於被推翻了。
握手言歡
【釋義】雙方握手,非常歡洽。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李通傳》。
東漢時的外戚王莽篡奪皇位,建立大新政權,更加重了對人民的壓迫,民怨四起。李守喜、李通父子在朝為官,一次談論讖記時,李守喜曾說:“劉氏複興,李氏輔佐。”李通認為時機已到,就辭職歸田,以待勢而動。
李通聽說下江、新市起兵,南陽動亂,那時,劉秀在宛縣躲避官吏追捕,李通立即派李軼去迎候劉秀。
於是,李通和劉秀兩人相會,談得非常投機,握手言歡。李通設計在武試的日子,劫走南陽郡的長官,這樣就可以號召民眾。於是,李通讓劉秀和李軼回到舂陵,以便派兵呼應;並派堂兄之子李季到長安,將這件事告訴父親李守喜。
沒想到李季途中病死,李守喜發覺情況不好,連忙逃走。王莽聽說後,就把李守喜抓起來關在牢中。正巧這時傳來李通起兵的消息,王莽大怒,將李守喜及在長安的家人全部殺死。南陽也誅殺李通的兄弟、族人共64人。李通悲痛欲絕,更堅定了要推翻王莽殘暴統治的決心。
後來李通和劉秀、李軼在棘陽縣彙合在一起,大軍一鼓作氣攻破南陽。並在姚期等大將輔助下推翻大新建立東漢。劉秀登基,就是光武帝。李通則忠心耿耿,盡職輔佐劉秀。
喜形於色
【釋義】抑製不住內心的喜悅,高興的心情表現在臉上。
【出處】北朝·北齊·魏收《魏書·高允傳》。
南北朝時的高允是北魏國的重臣。他病重時高祖和文明太後派禦醫李修去探望他。高允強打精神,故意若無其事地下床謝恩,而且對李修說:“別看我年紀是有些大了,可身體強壯敏捷不減當年。請皇上放心,我還能為國家繼續效勞。”李修回到宮內,向皇上複命探視的結果。他悄悄地對皇上說:“高允表麵上看沒什麼病,但身體內有異常情況,恐怕是不久於人世了。”皇上讓李修保密,派使臣賜給高允許多禦用的珍奇寶貝、美味佳肴,以至酒米油鹽醋等應有盡有,大約有l00多樣,都是些上好的貨色。皇上還經常派人到高允家去慰問,囑咐高允好好照顧自己。高允喜形於色,對別人說:“上天對我恩重如山,照顧得真是無微不至,讓我很好地安度晚年。”
這樣過了許多天,高允在一個深夜去世。就在全家人為高允操辦喪事的時候,皇上下詔賞給了l000絹、2000匹布、500斤棉、50匹錦、l00匹朵采、l000鬥的穀子,用來幫助高允的家屬操辦喪事之用。如此的機遇,魏國從來沒有的。在下葬那天,皇上又賜高允侍中同空冀州剌史、將官等官職。並給他“文”的諡號,使他得到極高的賞賜和榮耀。
焚骨揚灰
【釋義】對人極端仇恨,嚴厲懲罰,即使死了也不放過。
【出處】唐·姚思廉《梁書·侯景傳》。
南北朝時,朔方人侯景帶領部下投靠了爾朱榮,爾朱榮當時正在攻打北魏,當爾朱榮被北魏丞相高歡殺死後,侯景就轉而投降高歡,並被封為吏部尚書的官職。
一天,侯景要求高歡給他3萬軍隊,說這樣就能渡過長江,把南朝的梁朝皇帝蕭衍活捉過來,高歡就給了他10萬軍隊。侯景為人殘忍冷酷,但每逢打了勝仗,便把搶掠到的財物分給手下將士,手下人既懼其威,又貪其賞,打仗時肯賣命,因此他常能打勝仗。
高歡病重時,對兒子高澄說:侯景詭計多端,居心叵測,你要提防他。高澄於是用高歡的名義寫信給侯景,想把他召回。但侯景擔心高歡懷疑他,就投降蕭衍,蕭衍便封他為河南王。
高澄承襲父位後,派大將軍慕容紹宗攻打侯景,侯景全軍潰散,僅800多人逃過淮河。後來侯景使計占得梁地壽春。
公元548年八月,侯景開始了反叛行動。九月間渡過了長江,很快便打到了建康城下。十一月間,侯景立蕭正國為帝,自任相國、天柱將軍。侯景攻破東府城後,城內二三千名文武官員被赤身裸體殺害在城門兩邊。
梁軍與叛軍數番交戰,叛軍已近彈盡糧絕,侯景派人進入台城上表偽降,施展緩兵之計,蕭衍在其兒子蕭綱勸說下,隻得同意講和。和議成功後,梁朝的援軍後撤了,叛軍的軍糧運到了,侯景立即背棄盟約,晝夜攻城不息,台城終於陷落,侯景自任為大都督、大丞相。他把城內尚存之人堆積起來焚燒,臭氣十裏之外都可聞到。蕭衍見城被攻破,憂憤成疾而死。
公元550年七月,侯景自任相國,封漢王。他吩咐手下將領,每攻破一座城池,一定要把所有的人都殺死,以樹立其所謂的“威名”。第二年侯景自己稱帝,改年號為太始元年。
次年三月,侯景的軍隊被蕭繹的軍隊打敗。侯景死後,身首分家,其肚子裝上五鬥鹽後送到建康城示眾。老百姓都爭著去吃他的肉,他的骨頭也被燒成了灰,有的人還把灰弄到酒中喝掉,(焚骨揚灰)。
焚書坑儒
【釋義】毀滅古老文化,殺害文人。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統一天下稱帝後,又打敗了強大的匈奴,非常高興。就吩咐犒賞三軍,大宴群臣。席間,有個博士說道:“殷、周兩朝的王位傳了一千多年,是因為分封子弟功臣得到各地諸侯輔佐的緣故。如今陛下有了天下,皇室子弟卻都是普通人。一旦出了事,靠誰來援救呢?凡事都效法古代才能長久。”
丞相李斯馬上接著說:“黃帝等五帝辦事不相重複,夏、商、周三代製度也不因襲守舊,所以能興旺安定,並不是故意要同前代相反,而是因為時代不同,不能不有所改變。如今陛下開創了大業,建立了萬世功業,怎麼能再去效法三代的做法?現在天下太平,法令統一,百姓理應好好經商,種田,儒生也要好好學習和遵守法令製度。但是,就是有一些儒生不學今而專學古,他們糾集起來,向百姓造謠,製造混亂,如果不禁止這種風氣,皇帝的權威就會降落。為此,我請陛下下達一個法令:凡不是秦國記載的曆史,都把它焚燒掉,凡不是博士所掌管的典籍,包括藏有的《詩》、《書》、諸子百家的著作,由官府人員全部集中起來,堆在一起燒掉。凡是幾個人在一起談論《詩》和《書》的,處以死刑;凡是引用古書反對時政的,全族處死。官吏有知情不檢舉的,與犯人同罪。法令下達後30天內不把這些書交出來焚燒的,處以黥刑,並罰四年勞役。醫藥、算卦、種植等方麵的書,可以不焚燒。”
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議,命他起草法令。不久,就公布了焚書的法令。
當時,秦始皇正在尋找所謂長生不老之藥,結果花了許多錢財,還是沒能弄到。後來,他又聽信了專搞迷信的侯生與盧生兩人的謊言,讓他們再去尋找長生不老的仙藥。這兩人知道不可能找到這種仙藥,私下議論說:“始皇帝的為人,殘暴專橫,自以為是。他出身於諸侯,並吞天下後,為所欲為,以為自古以來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他喜歡用刑罰、殺戮來樹立威信。大家唯恐獲罪,隻圖保持俸祿官位,無人敢效忠進諫。秦法規定,一個人不能兼有兩種以上的方技:如果方技試驗無效,往往要處死。觀測天象的多達30人,都是很好的讀書人。他們害怕觸犯忌諱,隻是一味奉承,不敢直言他的過失……”
兩人合計了好久,最後決定逃走。秦始皇知道後大怒道:“盧生等人我很信任他們,還賜給他們許多東西,如今卻說我的壞話並逃跑,在鹹陽的許多儒生,我派人偵察下來,他們中有的竟在散布妖言,惑亂百姓,真是可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