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1 / 3)

章節1

十一畫

得過且過

【釋義】過一天算一天。形容胸無大誌,混日子。

【出處】明·陶行知《南村輟耕錄·寒號蟲》。

在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記載著一種名叫五靈脂的中藥。它的形狀像凝結的脂肪,顏色黑得像鐵,氣味甘溫而無毒,據說服用後能行血止血,治療多種婦女病和小兒驚風、癲癇等疾病。人被蛇、蠍、蜈蚣咬傷後,也可用它來解毒。這種藥既不是生長在地上的植物,也不是蘊藏在地下的礦物,而是北方一種稀有鳥類的糞。它的來曆還有一段略帶傳奇色彩的故事呢!

相傳在山西五台山上,有一種形狀像雞的小鳥,名叫寒號蟲。古書上又稱它為盍旦、曷旦或獨舂。它生著四隻腳,兩隻肉翅,不能飛得很遠。抖下來的糞像豆子一樣大,潮濕時氣味臊惡,幹結以後變得黑而光潤,就是醫家所說的五靈脂。

寒號蟲的外貌隨一年季節的變化而發生明顯的變化。在烈日當空、綠樹成蔭的盛夏,它的周身長滿了五彩的羽毛,顯得豐潤華麗,絢爛奪目。這時,寒號蟲就會從林子裏飛出來,在陽光下撲打著翅膀,得意地鳴叫:

“鳳凰不如我!風凰不如我!”

可是,到了朔風凜冽、雪花飄飛的寒冬,它落盡了所有的毛羽,變得像隻剛出殼的雛雞,顯出一副狼狽寒酸的醜相。這時,它再也不敢飛出林子,隻能躲在樹叢深處,有氣無力地哀鳴:

“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元未明初的著名學者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記載下這則傳說後,深有感慨地說:

當今世上有些人孤陋寡聞,有了一點成績便沾沾自喜,趾高氣揚,稍有挫折時,便又垂頭喪氣,隻能做縮頭龜。這種人和寒號蟲沒有多大區別。

脫胎換骨

【釋義】比喻思想作風的根本轉變,像脫了胎、換了骨一般。

【出處】宋·釋惠洪《冷齋夜話》。

從前許多文人,借用古詩文中的意思,而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達出來,他們叫“奪胎換骨”。

宋代文學家黃庭堅曾說過:借用古詩的原意,而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它,這可以叫做“換骨法”;深入探究和體會古詩的詩意,進一步加以刻劃形容,這可以叫做“奪胎法”。還有其他人曾說:“文章雖不要蹈古人一言一句,然自有奪胎換骨等法,所謂靈丹一點,點鐵成金也。”

“奪胎換骨”,原是道家的語言,他們認為吃了金丹,換去凡骨凡胎,就可以成仙。“奪胎換骨”,現在一般用作“脫胎換骨。”

腳踏實地

【釋義】比喻做事踏實認真,不輕浮。

【出處】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

司馬光是北宋時著名的政治家和曆史學家,在他任宰相期間,曾主持編寫了《資治通鑒》。

司馬光不會見風使舵,始終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所以難免屢遭打擊。

在被貶期間,司馬光仍是忠心不改。眼見自己的主張得不到實行,他決心編一部總結興亡教訓,可供統治者借鑒參考的曆史書,這就是《資治通鑒》。為寫這部書,他每天更加勤奮刻苦,天不亮就起床,一直筆耕到深夜,有時甚至整夜不眠。為了保證著作的真實嚴謹,他查閱千餘本資料。一部《資治通鑒》初稿六百卷,經過他細心挑選刪訂,最後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八十卷本。這樣一部巨著通篇都用楷書,抄寫得工整清楚,可見司馬光認真刻苦的程度。

司馬光這種嚴肅認真的治學態度,贏得了人們廣泛的讚揚,他的朋友邵雍,北宋著名哲學家,稱他說:“你可真是個‘腳踏實地’的人啊!”

移風易俗

【釋義】改變舊的風俗習慣。

【出處】漢·班固《漢書·賈誼傳》。

西漢初年,通過秦末長時間的戰爭以後,各地治安混亂不堪,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漢文帝時仍然存在。

而掌權的官吏隻會公文往還,卻不去抓正風俗、立法度的大事。西漢政治家賈誼看到這種情況,深為憂慮,就上疏漢文帝,極言任用賢能以端正世風的重要性。在這篇奏疏中有如下一段話:

曩之為秦者,今轉而為漢矣,然其遺風餘俗,猶尚未改……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俗吏之所務,在於刀筆筐篋,而不知大體。

意思是說:雖然秦朝已經變為漢朝了,但它的遺風餘俗依然存在。而要移風易俗,使人心趨向正道的使命,恐怕不是現在這些俗吏們所能承擔的。因為俗吏盡管能言善寫,卻不識大體,目光短淺。

欲蓋彌彰

【釋義】彌:更加;彰:明顯。企圖掩蓋事實真象,結果反而更加暴露得清楚了。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春秋時齊國的大夫崔杼掌管著齊國的軍政大權。

棠公是齊國棠邑的大夫。棠公死後崔杼去吊唁。棠公的妻子棠薑是個絕色美人,崔杼一見到她,就給迷住了。便不顧眾人的勸阻,娶了棠薑。

齊國國君莊公,也是個好色之徒。明知崔杼娶了棠薑,卻與棠薑私通。事情讓崔杼知道了,崔杼非常氣憤,便有意謊稱自己有病,呆在家裏不去上朝。

不久,莊公借探視崔杼的機會,來會棠薑。於是崔杼就設計把莊公殺了。

莊公死後,崔杼立景公為齊國國君,自己做了丞相。

齊國負責撰寫國史的官員是個正直的人,崔抒多次暗示,要他把這事搪塞過去,他卻仍以一個曆史學家的梗直,如實記述,說:“崔杼殺了他的君主。”

殺死自己國家的君主,是大逆不道,為眾人所憎惡,崔杼無法容忍他這樣記載自己,於是就把那個史官給殺了。

繼往的史官本性不改,仍秉筆直書。崔杼想,既然殺一個還不足以堵住你們的嘴,我又何妨再殺一個,看你們怕不怕。崔杼就又把史官殺了。

接著他又殺了第三任史官。

到了第四任史官,仍堅持原則,不為所動。老殺人總不是個事呀,沒辦法,崔杼隻好放棄了自己的努力。

後代人一直把崔杼的這段醜聞說成是“欲蓋彌彰”。

欲速則不達

【釋義】事物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隻有依照規律行事才能達到目的;違背規律,一味求快,事情則會向相反方向發展。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子路》。

春秋時衛國的子夏,是孔子很得意的一個學生。子夏當上了莒父縣令。他向老師孔子請教,如何處理好縣政事務。孔子回答說:“不要圖快,不要隻顧小利。圖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隻顧小利,就辦不成大事。”

《論語·子路》中的原文是:“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成語“欲速則不達”就是根據孔子的這句話形成的。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釋義】患:擔心;辭:借口。比喻隨心所欲地誣陷他人。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年》。

春秋初,晉國吞並了附近一些小國,成為一個大國。晉獻公當了二十多年國君,年老時寵愛妃子驪姬。驪姬是個很有心機的女人,她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當太子,將來好繼任國君。但是,獻公已有申生、夷吾、重耳等八個兒子,其中申生早就立為太子。於是驪姬動壞腦筋先陷害申生。

有一次,她借獻公的名義讓申生去祭母,待申生把供品拿回來給父親吃時,她奪過供品讓侍女先吃。侍女嚐了馬上死去,獻公大怒,下令把申生抓起來。

申生知道這是驪姬故意害他,心想如果向父親辯白,因驪姬受到寵愛,父親不會懷疑她;即使驪姬獲罪,也傷了父親的心;如果出逃,則等於承認自己犯了謀殺君父之罪。於是他隻得自殺。

驪姬害死了申生後,又誣陷重耳、夷吾與申生同謀。結果,逼得這兩位公子逃亡國外。後來獻公病重,終於立奚齊為太子,將他托付給大夫荀息。不久獻公去世,年僅十五歲的奚齊當了國君。

大夫裏克和丕鄭對驪姬所作所為十分不滿,打算改立重耳為國君,但是荀息不同意,於是他們派人刺死了奚齊。驪姬並不就此罷休,又讓荀息輔佐她妹妹的兒子卓子當國君,這時卓子還不足三歲。

裏克和丕鄭帶兵衝進皇宮,將卓子、荀息、驪姬等當場殺死。

接著,他們派七人去迎接重耳回國當政。但重耳認為自己背著君父出逃,父亡時自己又沒有盡到孝心,有失國人期望,所以希望立其他公子為國君。

在這種情況下,有位大夫提出請夷吾公子回國為國君。

逃亡在梁國的夷吾得知後大喜,但他的隨臣提醒他說,要回國非借秦國的軍隊幫助不可,於是夷吾割讓晉國五座城池,換取秦穆公出兵支持,然後在秦國的護送下回晉國繼位,他就是晉惠公。為了穩住裏克,夷吾在回國前就捎信給裏克,表示繼位後賜給他封地。但是夷吾一繼位,馬上就自食諾言,奪了他的權,怕他日後反叛自己,擁立重耳,夷吾決定殺了他。

夷吾當上國君後,害怕裏克故戲重演,就派人對他說:“你殺了兩位國君和大夫,這才讓我當上國君,我當國君真是太難了。”

裏克一聽就明白,意思是要他自殺。他悲憤地說:“不把他們廢了,主人怎麼能當上國君呢?要對人加上罪名,還擔心沒有借口嗎?好,我聽從國君的命令吧。”於是裏克自殺身亡。

矯枉過正

【釋義】矯:扭彎為直。枉:彎曲。過正:超過了正常限度。把彎曲的東西扭直,超過了正常限度,反而彎向另一邊。比喻糾正謬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出處】漢·董仲舒《春秋繁露》。

周武王興兵伐紂,滅了商朝後,吸取夏、商滅亡的教訓,將王族功臣按等級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分區進行管理,當時共分封八百個諸侯國。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國的後代並不一心扶助周王室。他們之間因為利害關係的衝突,你爭我奪,爾虞我詐,十分複雜,長期進行爭霸戰爭,周王朝則日趨衰落。

秦始皇建立秦朝後,廢除了分封製,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以便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但是,由於秦王朝對人民實行極其殘酷的壓迫和剝削,激化了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終於爆發了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大起義。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以後,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重新恢複分封製,劉邦設立王、侯兩級爵位,大封功臣。但是,後來諸侯又紛紛叛亂。

漢景帝在鎮壓了吳楚七國叛亂後,下令把諸侯王任免官吏的權力收歸朝廷;王國的行政由朝廷任命官吏處理,以鞏固中央集權。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撰寫《漢書·諸侯王表序》時,對此評論說:西漢初年恢複分封製,大的諸侯王國跨州兼郡,擁有幾十座城池,宮室百官的製度同京都的朝廷一樣,真可說是矯枉過正。

矯情自飾

【釋義】矯情:掩飾真情。掩蓋真實麵目,把自己裝扮得很好。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曹植傳》。

曹操的小兒子曹植才思敏捷,記憶驚人。十多歲時,對《詩經》、《論語》便可熟背如誦,對十多萬字的辭賦也可倒背如流。

曹操看到他寫的文章,以為他請人代筆,曹植便說:“言出為論,下筆成章,為何請人?請當麵考查。”銅雀台修成後,曹操帶領所有的兒子登台,命兒子們賦詩,曹植拿起筆來立即成詩一首,寫得很不錯,令曹操驚奇不已。曹操特別寵愛這個兒子,多次想立他為太子。

但是,曹植很任性,而且飲酒沒有節製,具有文人心性,卻沒有治國的才能。而他的哥哥曹丕卻很有心機和權術,“矯情自飾”,使曹操身邊的人都說他的好話。曹丕把曹植看成自己做太子的最主要的對手,便要處心積慮陷害他。

一次,大將曹仁被關羽包圍,曹操命曹植任南中郎將,援救曹仁。曹丕有意讓曹植喝得大醉,致使他不能接受曹操的命令。曹操一怒之下,於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為太子。

盤根錯節

【釋義】盤:盤旋;錯:交錯。樹木的根條枝節盤屈交錯。比喻事情繁難複雜,不易處理;或比喻勢力根深蒂固,不易消除。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虞詡傳》。

虞詡是東漢時的讀書人,從小父母雙亡,成了孤兒,是祖母把他一手拉扯成人,為了報答祖母的養育之恩,直到等祖母去世後,才去太尉府李修處任職。

這時,西羌和匈奴突然入侵,北方的並州和西方的涼州同時受到嚴重的威脅,大將軍鄧騭認為與其兵分兩地駐守,分散實力,還不如把兵力集中防守並州而棄涼州,朝廷中不少大臣也附和鄧騭的意見。隻有虞詡獨排眾議,他對太尉李修提出自己的看法說:“涼州的百姓不但熟習軍事,而且個個英勇善戰;西羌之所以不敢入侵關中,也是因為畏懼涼州的百姓,而涼州百姓一向認為自己是大漢的一脈,才義無反顧地犧牲一切來捍衛國家。今天如果照鄧將軍建議,舍棄涼州,那對整個局勢恐怕隻有害處而沒有好處吧!”

鄧騭聽到了虞詡的意見,認為虞詡是故意和自己作對,懷恨在心,一直想找機會進行報複。

時隔不久,朝歌縣發生農民起義,老百姓紛紛武裝起來與地主官府對抗,常常有地方官被殺的事情發生,朝廷雖然一再領兵去鎮壓,卻始終沒法平息。

鄧騭看到這是一個很好的報複機會,便找了個理由,把虞詡調去當朝歌的縣令,虞詡的親朋好友知道後,都很為他擔心,認為這次去一定凶多吉少,沒有一個不替他打不平的。可是虞詡卻很有信心地笑著說:“一個有抱負、有誌氣的人,絕不會避開困難的事而專門去找容易的事來做。這就像我們在砍樹時,如果不遇到堅硬牢固的盤根錯節,就顯不出斧頭的鋒利一樣。我去出任朝歌縣令,又有什麼可怕的呢?”

虞詡到了朝歌後,他出色的政治才能立即顯露出來,不久就平息動亂。此事得到朝廷的讚賞,把他升任武都太守。後又帶兵平反羌,因多次立下大功,官升尚書仆射。

甜言蜜語

【釋義】言語像蜜糖一樣甜。為了騙取別人信任,用好聽的語言來奉承人。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

張儀是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曾隨鬼穀子學習兵法,為了實踐一下他的才能,一次去韓國勸說國君歸順秦國,他說:“韓國地勢險惡,土地貧瘠,民不聊生,士卒隻有三十萬還不到,秦國軍隊有百萬之多,兵車千輛,戰馬萬匹,士卒勇猛無比。以這樣的勇士來攻打不服從的弱國,簡直和拿三萬斤的重量加在鳥卵上沒有什麼兩樣。而那些君臣諸侯,不衡量自己土地的大小,卻聽從別人的甜言蜜語,他們結黨營私而互相掩飾,都振振有詞地說:‘聽從我的計策,可以在天下稱霸。’不顧長遠的利益,而聽從短淺的意見,再沒有比這種作法更貽誤國君了。假如大王不臣服秦國,那麼大王的國家便被分割了,宮殿、禦林苑就不再是大王所擁有了。若臣事秦國,便得以安定;不臣事秦國,便遭受危險。逆秦國,而歸順楚國,縱然要國家不滅亡,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為大王著想,最好就是幫助秦國,秦國最希望的,就是削弱楚國,而最能削弱楚國的國家就是韓國。這並不是因為韓國強過楚國,而是因為地勢的關係。如今假如大王能臣事秦國,而攻打楚國,秦王必定高興。攻打楚國而從它的領土上得到利益,轉移了自己的災禍而又使秦國愉快,實在沒有比這更好的計策了。”韓王聽從了張儀的策略。後來,秦惠王封賞了張儀五個都邑,並封他為武信君。張儀的連橫策略為秦統一中國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盛氣淩人

【釋義】盛氣:驕橫的氣焰;淩:欺侮,侵犯。形容在別人麵前表現出自高自大,氣勢逼人的樣子。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趙策》。

戰國時代,趙國剛由趙太後執政,秦國就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提出要趙太後的兒子長安君做人質,才肯出兵。太後不肯,任憑大臣們如何勸諫,太後始終不答應。最後她對左右的人說:“今後若再有人來勸我,我定要吐他一臉口水。”

趙國的老臣觸讋來見太後。太後想,這一定又是個來勸我的家夥,心中厭惡,臉上露出怒氣,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勢,想拿他來發泄心中的怨恨。但觸讋進來後,先是表示因年老體衰,未能多來看望太後而深感歉意,而後又拉起了家常,太後以為他是來看望自己的,情緒也緩和了不少。

觸讋見此光景,便向太後說出了一件心事。他請求太後把他自己十五歲的小兒子舒棋安排在王宮衛隊,因為他喜歡舒棋,怎奈自己老了,此事就托請太後照顧。

太後見這位老臣為小兒子的事如此懇切,便問道:

“你們男人家也喜歡自己的小兒子嗎?”

“比女人更喜歡。”觸讋回答。

“女人們對小兒子才更喜歡呢!”趙太後不禁笑出聲來。

“我覺得你更喜歡女兒。你對長安君的喜歡比不上你對你女兒燕後的喜歡。”觸讋趁機說道。

“不,你弄錯了,我更喜歡我小兒子長安君。”太後坦然地說。

觸讋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便轉入正題,對趙太後說:“你喜歡女兒,所以她出嫁到了燕國。你祈禱上天,希望她不要回來,指望她生個兒子繼承王位,你這是為她的長遠利益考慮。但對長安君,盡管你賜給他許多金銀,但你卻不讓他去替國家建立功勞,將來怎麼會有做君王的威望呢?你沒有替長安君做長遠打算,所以說,你喜歡長安君比不上喜歡燕後。”

趙太後聽了這番話,自知理虧,便同意了大臣們的意見,讓長安君去齊國做人質了。

庸人自擾

【釋義】庸:平庸。糊塗的人自己擾亂自己,從而增加麻煩和苦惱。

【出處】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陸象先傳》。

陸象先是唐睿宗時的監察禦史,他剛正不阿,敢於直言,因此而得罪了皇帝,被貶到益州去當都督府長史。

陸象先到任後,有人就給他出主意說:“這個地方的百姓十分愚頑,難以管教,你應該用嚴厲的刑罰治理他們。”

陸象先聽了他的話,不以為然地搖搖頭。

陸象先用自己的一套辦法治理州郡,發現小官犯了罪過,隻是訓誡他一頓,叫他以後不要再犯,那些大官們覺得他對小官的處分太輕,應該用棍子狠狠地打一頓。陸象先嚴厲地對他們說:“他們犯了法,你們是有責任的,若是用刑,應該從你們開始。’,那些當大官的,被陸象先訓斥得滿臉羞愧,隻好沒趣地走了。此後,陸象先經常對他部下的官吏們說:“天下本來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大事,就是有一些見識淺陋的人,自己擾亂自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今天從根本上來解決一下,以後不就減少許多麻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