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聽了非常生氣,說:“我現在快要渴死了,你隻要給一升水就可以救我,你卻要到南方去放西江水來。等你回來的時候,我早就幹死了,你隻有到幹魚店裏去找我了!”
監河侯聽了莊子的故事,明白莊子是在諷刺自己,羞得滿臉通紅。莊子講完故事,頭也不回地走了。
“涸轍之鮒”也作“涸轍之魚”或“涸轍枯魚”。
禍起蕭牆
【釋義】蕭牆:宮室內當門的小牆。比喻由內部不和而引起的爭端和災禍。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季氏》。
冉有和子路是孔子的兩位得意門生,同在季氏三兄弟府中做家臣。當時的季氏兄弟在魯國說一不二,完全掌握了全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大權,魯國國君有名無實。
季氏三兄弟打算侵吞弱小鄰邦顓臾。冉有和季路一同去試探孔子的想法。孔子批評他們說:“顓臾也是先王所封,負責管理東方各民族。它現在並沒有什麼過錯,不過是衰落了,怎麼就可以派兵討伐它呢?”“冉有說:“季家要這樣幹,我們也沒有辦法呢!”
孔子說:“像顓臾這樣的弱小鄰邦目前很困難,你們理應幫助它,現在居然還要討伐它,那還要你們幹什麼?再說,把老虎放出籠子,把珠寶毀於匣中,當事人難道就沒有過錯嗎?”
冉有辯解說:“顓臾緊靠魯國邊境,現在乘它弱小的時候。正好把它拿過來,不然將來說不定會給子孫後代帶來憂慮和禍患。”
孔子說:“我看,季家最大的憂慮和禍患不在顓臾這個邊區小國,而是在蕭牆之內(禍起蕭牆),在季氏兄弟之間。”
時隔不久,孔子的預言得到了證實,季氏兄弟之間為了爭奪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內亂。
清規戒律
【釋義】清規:佛教為僧尼製定必須遵守的規則。戒律:教徒必須遵守的規則。比喻束縛人的戒條和慣例。
【出處】佚名《佛戒》。
傳說從前的一個財主,家中糧食堆積如山,錢有萬貫,住著亭台樓閣,穿著絲綢錦緞,吃著山珍海味,他那群不務正業的朋友非常羨慕他。
這財主生財有道,但沒讀過幾天書,沒有多少學問。
有一天,他那些狐朋狗友又來吃白食,卻見財主一臉的愁容,都驚訝地問是怎麼回事。那財主哭喪著臉說:“現在我活得很舒坦,可那些佃戶們都說我死了以後要下地獄受苦,你們說,有沒有什麼好法子讓我死了照樣享福?”
一個朋友就說:“聽說皈依佛門,就可以得道成佛,死後可以進入極樂世界,你為什麼不當個佛門弟子呢?”
財主一聽大喜,第二天就攜帶重金,說是要到山上寺院去。他見到主持方丈,就要求出家當和尚。
方丈神情嚴肅地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你要皈依佛門,除了要舉行剃度儀式外,還要努力學習經、律、論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學,斷除塵根煩惱,得道成佛。”
那財主一打聽剃度儀式的規矩,已經怕了三分;再打聽“戒學”,原來就是“禁製”的意思,共有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許多戒律,心裏就寒了一半。他硬著頭皮又問:“老方丈你先把最基本的‘五戒’給我說說吧。”
老方丈說:“五戒嘛,一曰戒殺生,你可做得到?”
財主忙說:“做得到,做得到。您別看佃戶們叫我什麼‘剝皮’,什麼‘老虎’的,實際上我的膽很小,甚至連隻雞都不敢殺呀。
“二戒邪淫!”
財主想起家中花枝招展的妻妾,不禁猶豫起來。
“三戒葷口!”
財主大魚大肉還嫌不足,如今叫他不碰葷腥,他實在也是做不到。
“四戒……五戒……”
財主跳了起來:“這麼多的清規戒律,怎麼吃得消呀!不幹了!不幹了!寧可死了下地獄,也要活時多享福。
漸入佳境
【釋義】漸:逐漸。逐漸進入佳美的境地。比喻興味逐漸濃厚或境況逐漸好轉。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顧愷之傳》。
顧愷之是東晉時著名的畫家,今江蘇無錫人,他多才多藝,字、詩、畫都很好,被人們稱為“三絕”。
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大司馬桓溫的參軍。那時,東晉地方割據十分嚴重。桓溫主張國家統一,常常率領部隊去討伐那些割據勢力,顧愷之也隨桓溫南征北戰了許多年。桓溫很看重他,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有一次,顧愷之隨桓溫乘船到江陵去觀察部隊。到江陵的第二天,江陵的官員前來拜見,並送來很多捆當地的特產甘蔗。桓溫見了十分高興,吩咐大家一起嚐嚐。於是大家都拿著吃了起來,紛紛稱讚甘蔗味道很甜。
這時,顧愷之正獨自欣賞江景,沒有去拿甘蔗。桓溫見了,故意挑了一根長長的甘蔗,走到顧愷之跟前,把甘蔗末梢的一段塞到他手裏。顧愷之看也不看,竟自啃了起來。
桓溫又故意問顧愷之甘蔗甜不甜,旁邊的人也一起嘻笑著問他。顧愷之回過神來,才看到自己正啃著甘蔗的末梢,便知道大家為什麼嘻笑。他靈機一動說:
“你們笑什麼?吃甘蔗,就應該從末梢吃起,這樣,越吃越甜,叫作‘漸入佳境’!”
大家聽了,一起哈哈大笑起來。
據史書記載,後來,顧愷之每次吃甘蔗時,便都從末梢吃起,當時還有不少人仿效他的吃法哩!
顧愷之因為欣賞江景而忘情,卻同吃甘蔗末梢越吃越甜聯係在一起,人們也都誤認為這樣,“漸入佳境”便由此而來。
鴻門宴
【釋義】比喻危機四伏,有殺身之禍的宴會。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在巨鹿之戰中大獲全勝,隨即揮師西進,直抵秦都鹹陽,指揮大軍進攻鹹陽,誰知劉邦已兼程改道,進入關中,搶先占領了鹹陽,並駐兵於函穀關,阻止項羽軍隊前進。項羽大怒,奮力攻關,劉邦守關將士抵擋不住,棄關而逃。項羽指揮大軍,一路追到新豐,在鴻門設下大營。
項羽的謀士範增建議,乘劉邦立足未穩,一鼓作氣將他消滅。項羽接受了這個計劃,準備以奇兵襲擊劉邦,這個計劃被項羽叔父項伯知道了。項伯與劉邦的謀士張良私交甚厚,他既知項羽要消滅劉邦,張良在劉軍必被連累。因此,他輕騎到了劉邦駐地灞上,讓張良迅速離開劉邦駐地到項羽軍中避難。
張良獲得到這個消息,連忙告訴沛公,沛公嚇得目瞪口呆。張良說:“你現有的軍隊能戰勝項羽嗎?”
沛公說:“不能!但事已至此,又怎麼辦呢!”
“為今之計,隻有請項伯幫忙了,請他向項羽解釋,就說你不敢背叛上將軍而自立,外麵的謠言請將軍不要輕信。”
沛公劉邦依言辦理,設盛宴,把項伯請入席中,恭敬地說:“劉邦進關以來,連一根草也沒敢動,秦國的府庫,我封存起來,秦國的官吏,我登記起來,一切等候上將軍進關處理。至於在函穀關駐守了軍隊,那是怕其他遊雜部隊騷擾關中,這是一種非常處置,絕非阻止上將軍進關。我在灞上,日夜盼望上將軍來,好有個交代。我怎敢謀反稱王,拒抗大軍呢?請你代我轉言,我生生世世也忘不了你的大恩大德。”
項伯是個老實人,以為劉邦說的是真話,就答應轉告項羽,並教劉邦親自到鴻門向項羽謝罪,劉邦自然遵命辦理。
項羽聽了項伯的轉告後,就取消了攻擊劉邦的計劃,改在鴻門設宴,等候劉邦前來謝罪。沛公劉邦懷著一種忐忑不安的心情,讓謀士張良、勇士樊噲陪伴左右,提心吊膽地赴這鴻門之宴。雖然這是一個危機四伏的宴會,但因有張良之謀和樊噲之勇,得以脫險歸去。
遊刃有餘
【釋義】比喻技巧熟練而高超,做事輕而易舉。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養生主》。
庖丁是梁惠王的一個廚師。有一次梁惠王去看庖丁宰牛,隻見他毫不費力地把牛的骨頭和肉分割下來,手起刀落,幹淨利索。梁惠王看後十分驚歎、佩服,便問他:“你的手藝怎麼這樣高啊?”
庖丁答道:“其實這沒有什麼奇怪的,因為我對牛的肉和骨頭的結構已經很熟悉了,所以能夠毫不費力。”梁惠王又問道:“你使的這把刀子一定磨得很快吧?”
庖丁笑笑說:“一般宰牛人用的刀,一個月就得換一把,因為他們的刀刃經常碰到骨頭。宰牛的能手可以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隻用刀來割肉。可是我這把刀,已經用了九年,解剖了幾千頭牛,還像新刀一樣鋒利。其實,刀刃非常薄,而肉和骨頭中間有一條縫,要比刀刃寬得多,把這樣薄的刀刃插進去還綽綽有餘呢。”
淮橘為枳
【釋義】指淮南的橘樹移栽到淮北就變成了枳樹,比喻人或事物的個性,因為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出處】戰國·佚名《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春秋時,晏子是齊國的相國,奉命出使楚國。
楚國在當時是個強國,楚王瞧不起齊國,就想借機好好侮辱晏子一番。
晏子長得並不特殊,但才思敏捷,機智靈異,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他都能巧妙應答,在當時號稱天下第一辯士。
晏子到達楚國以後,楚王想借晏子的身材矮小來羞辱他,但被晏子很巧妙地應接過去,楚王不但沒有羞辱到晏子,反而使自己吃了啞巴虧。楚王心中不甘,就又想了個辦法來貶低齊國。
這天,楚王設宴招待晏子,酒興正濃之時,忽然有兩名武士押了一名囚犯從堂下走過。這都是楚王事先安排好的,他卻故意把那兩個武士叫住,問道:“你們押的囚犯是哪裏人呀?”武士回答說:“這名囚犯是齊國人。”
楚王故作驚訝,他看了晏子一眼,又問武士:“齊國人?他犯了什麼罪呀?”武土又回答說:“他犯了盜竊罪。”
楚王示意武士把囚犯押下去了。他看著晏子,臉上露出一絲不易覺察到的得意,道:“你們齊國人很喜歡偷盜嗎?”
晏子早就看穿了他們玩的詭計,他微微一笑,說:“江南的蜜橘既圓又大,味道鮮美。可是,如果把這種橘樹移栽到淮北.它就變成了枳樹,結出來的果實又小又酸,一點也不好吃。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水土不同的緣故。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的時候都是不會偷盜的,可是他們到了你們楚國卻變成了盜賊。我想,這大約是因為你們楚國有偷盜的風氣,他們也是受到楚國水土的影響而偷盜的吧?”
楚王聽了,目瞪口呆,啞口無言,他暗暗佩眼晏子的機智,隻好甘拜下風。
惜墨如金
【釋義】創作態度嚴謹,不輕易下筆。
【出處】宋·費樞《鈞礬立談》。
李成是五代末期、宋朝初年的著名畫家,他曾遊曆祖國的名山大川,大自然的美景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從此,他便致力於山水畫的創作,尤其是寒林雪景,栩栩如生,似在眼前,讓人拍手叫絕。
在藝術表達方麵,李成有一整套富有個性的繪畫技巧。他作畫,勾勒不多,最大的特色是用墨十分簡練,且好用淡墨,少用濃墨、枯墨,這種繪畫風格,對元明清三代的山水畫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由於他作畫不用重墨,且善於墨色處理,後人便稱他為“惜墨如金”。
惘然若失
【釋義】惘然:神情恍惚,像丟了魂似的。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黃憲傳》。
黃憲是東漢時有名的學者,才貌雙全,能言善辯。在他14歲時,一次遇到了名士荀淑,交談幾句,荀淑就發現他才學驚人,分手時竟連連稱他為“老師!”
次日,荀淑去拜訪本郡的功曹袁閬,一見麵他就問:“貴郡有個顏子,您知道嗎?”
袁閬回答說:“怎麼不知道,他是黃憲,還未成年呢。”
原來,顏子即顏淵,是孔子三千弟子中最有學問的一個,年紀也很輕,所以後來常把學問超群的年輕人比作顏子。袁閬一聽就知道顏子是指黃憲,因為黃憲的才學是郡裏一致公認的。
與黃憲住在同一個閭裏中的戴良,也有出眾的才學,隻是他傲氣十足,目空一切,自稱像孔子和大禹一樣天下第一,誰也比不上他,但是他見了黃憲,就馬上變了一副模樣,露出正而八經的麵容,回家後還悵惘失意,好像丟掉了什麼東西似的。
一次,戴良回到家,不高興的神色自然流露了出來。母親不知兒子遇到了什麼不順心的事,忙問其原因;戴良如實道來:“我未見黃憲時,認為比他強;可一見到他,就知道比他差,真讓人惘然若失。”
驚弓之鳥
【釋義】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或打擊的人,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會驚慌、害怕。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楚策四》。
戰國末年,秦國日益強大,有吞並六國的野心,對其它各國虎視眈眈。有一個時期,趙、楚、燕、齊、韓、魏六國決定聯合抗秦。一天,趙國使者魏加和楚國春申君一起商談抗秦主將的人選。當魏加知道春申君準備讓臨武君擔任主將時,隻是搖頭歎氣不吭聲。春申君知道他不同意,就問他原因,魏加想了想說:
“我講一個故事給你聽,聽完了,你就會明白的。”
接著他就講了起來。
“從前魏國有個神箭手名叫更羸,射起箭來真可以說是百發百中。一天,他和魏王一起散步時,天空中飛過幾隻大雁。他對魏王說:‘大王,我隻要用弓,不用箭,就可以把鳥射下來。’魏王哪裏相信。更羸又說:
‘我試給你看。’
過了一會,一隻大雁從東方飛來,更羸舉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弓弦,隨著‘嗡’的一聲弦響,大雁從空中掉了下來。
魏王大吃一驚說:‘想不到你會有這樣的本領。’
更羸說:‘這並不是我有什麼超人的本領,而是這隻大雁受過箭傷,你沒有看見它飛得很慢,叫聲很悲淒嗎?飛得慢,是它的傷口疼痛,叫得悲是離開雁群很久了。它驚魂未定,又聽到弦響,就拚命想往高處飛,一使勁,傷口又裂開,所以就掉下來了。’”
接著,魏加話鋒一轉說:
“臨武君剛被秦軍打敗過,看到秦軍就會害怕,如同受過傷的鳥一樣,怎麼能再讓他擔任主將呢?”
春申君覺得魏加的話有理,就采納了他的建議,沒有讓臨武君任主將,雖然六國聯合抗秦,但也沒有取勝,各國紛紛潰退如一群驚弓之鳥。
寄人籬下
【釋義】比喻那些依附別人,不能自立的人。
【出處】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張融傳》。
張融是南齊時的讀書人,學問豐富,但生性怪僻,行動舉止奇特。他身材矮小,麵貌醜陋,但精神煥發,走起路來翹首挺胸,旁若無人。
蕭道成在沒有當皇帝的時候,就很欣賞張融的才學和品格,和他交上了朋友,並且對別人說,像張融這樣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但又不可多得。後來蕭道成建立了南齊政權,就常常與張融探討文學藝術方麵的問題。
有一次,蕭道成與張融討論起書法問題,對他說:“你的書法頗有骨力,但還缺少二王(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法度。”
張融對蕭道成的評價不服氣,說:“請陛下別怨我缺少二王的法度,也該怨二王缺乏臣的法度。”
張融主張寫文章要有自己的個性,要有內容,不要抄襲別人的東西,不要空洞無物,要形成自己一套獨特的風格。
他在一篇文章的序文中寫道:“作為男子漢大丈夫,做文章應當像孔子刪編《詩》、《書》,製訂《禮》、《樂》那樣,發揚自己的創造性,何至於要因襲他人,像鳥雀那樣寄居在人家的籬下麵。”
斷章取義
【釋義】章:文章中的章節、段落。表示引用他人文章或講話時,隻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而不顧全篇文章或講話的基本內容。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春秋後期,齊國的大夫崔杼和慶封合夥殺死了齊莊公,立莊公的異母弟杼臼為國君,史稱齊景公。崔杼與慶封因功被封為右相和左相。
盧蒲癸和王何是莊公兩個忠誠的衛士,他們在莊公遇害後逃到國外去。盧蒲癸在出逃前懇切地囑托弟弟盧蒲嫳:“你要千方百計取得崔杼和慶封的信任,在適當時候使我回國,為莊公報仇。”
盧蒲嫳不忘哥哥的囑托,後來當了慶封的家臣。他很快發現,慶封雖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權全被右相崔杼攬住,慶封隻是名義上的相國而已。於是他幫慶封施出一條計謀,利用崔杼幾個兒子爭奪繼承權的矛盾,殺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殺身亡。此後,齊國的朝政大權全落入了慶封手裏。後來,慶封迷戀上了盧蒲嫳的妻子,不再關心朝政大事,便讓兒子慶舍來掌管。
盧蒲嫳在逼死崔杼的過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紅人。他根據哥哥盧蒲癸的囑托,設法讓哥哥回到齊國,當了慶舍的侍衛。盧蒲癸本來是衛士,勇力過人,慶舍很欣賞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兒慶薑嫁給了他。在受到慶舍寵信後,他又設法讓同時逃到國外去的衛士王何回到齊國,與自己一起當慶舍的侍衛。從此,兩人私下聯絡了一些不滿慶氏父子的人,準備殺滅慶氏,為莊公報仇。
盧蒲癸的妻子慶薑發現丈夫的行為很神秘,便問他究竟在幹什麼,能否與自己一起商量商量。盧蒲癸心想:我在計劃殺滅你們慶氏的事,怎麼能與你商量呢?盧蒲癸經不起她一再詢問,便對她說,如果告訴了她,可能不但自己難逃一死,還會壞了大事。但是慶薑說:“你的事也就是我的事。你告訴了我,我能出力就與你一起策劃,不能出力也決不泄露出去。”
盧蒲癸感到妻子是在真心幫助自己,就把想殺慶氏的事告訴了她。慶薑表示要大義滅親,幫助丈夫完成這一義舉,並嚴守秘密。預定舉事的日子,選在慶封外出打獵的那天,慶薑又說服父親慶舍隨同齊景公去太廟舉行祭禮。就在這時候,盧蒲癸突然將長戈刺進了慶舍的胸膛。慶舍死後,盧蒲癸率兵殺滅了慶氏餘黨。慶封在出獵途中得知這個消息後,帶著隨從的士兵回城,因城堅無法攻克,逃奔魯國,後被殺。
事後,有人問盧蒲癸道:“慶氏和你們盧氏都是薑姓的後裔,你怎麼會和同宗的慶氏聯姻,娶慶薑為妻的呢?”
盧蒲癸回答說:“慶舍不因為我與他是同宗而避開,主動把女兒嫁給我,我又為什麼要去避開呢?就像有人常常截取《詩經》中某篇詩的某一章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斷章取義。隻要我需要,管它是同宗不同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