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果然如陸象先所料,州郡馬上歸於平安。
鹿死誰手
【釋義】鹿:這裏指獵取對象,比喻為天下、政權。天下政權為誰所得;也可指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石勒載記》。
東晉時,中國的北方有匈奴、鮮卑、氏、羌、羯等五個少數民族,他們曾先後起兵對抗漢族政權,這便是曆史上所稱的“五胡亂華”。
石勒是羯族人,幼時家貧,經常隨大人一起去洛陽販賣貨物,也給別人做過長工、搬運工。晉惠帝末年,因為並州鬧饑荒,20多歲的石勒被並州刺史司馬騰賣到山東一個名叫師歡的人家裏作奴隸。師歡看到他相貌堂堂,與眾不同,十分喜歡他,不久便免去他的奴籍,讓他當了佃客。
後來,石勒聚集王陽、郭敖等18人為骨幹,與汲桑一起聚眾起義。起義失敗後,他便投奔匈奴族的酋長劉淵,成為劉淵部下的一員大將。
公元304年,劉淵稱帝,建立漢國政權;過了幾年,劉淵死了,他的兒子劉聰、侄兒劉曜相繼登位,劉曜並改國號為趙(曆史上稱為前趙)。這時,石勒重用漢族人張賓為謀士,聯合漢族中的地方豪強,發展成為割據一方的割據勢力。
公元3l8年,石勒消滅了西晉在北方的殘餘勢力。第二年,他斷絕和前趙的君臣關係,自稱為帝,但仍沿用趙國的名號,曆史上稱為後趙。一般來說,後趙的國勢在五胡十六國中是最強盛的。
有一次,石勒在宴請自己臣僚的一次酒會上,曾經自我誇耀地說:
“假如我和漢高祖生在同一個時代,我自認為不如他,一定和韓信、彭越一樣做他的部下,為他奮戰疆場;但如果和東漢光武帝劉秀生在一起,我一定要和他在中原一帶一比高下,到那時不知究竟鹿會死在誰手上呢!”
望門投止
【釋義】看見有門戶的人家就去投宿,一般指逃難中暫時求得棲息之地的窘迫情形。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張儉傳》。
東漢桓帝時,皇上無能,國家散亂,大權旁落,實權掌握在宦官手裏。宦官們胡作非為,欺壓百姓,搞得社會混亂不堪。
當時,有些正直的官員不滿宦官掌權,要求改革朝政。宦官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哪裏能答應?於是,他們就散布謠言,陷害那些要求改革的人,把他們都抓了起來,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
有一個大宦官名叫侯覽,他利用權勢,橫行朝廷,稱霸鄉裏,欺壓百姓。他在家鄉霸占民宅,強占良田,還修建了規模極大的豪華住宅,引起了很大的民憤。
有個叫張儉的人曾在侯覽的家鄉當過官,知道了侯覽在家鄉橫行不法,殘害百姓的事,非常氣憤,就給皇上寫了個奏章,告發侯覽的罪行,要求皇上嚴懲侯覽。侯覽利用職權,把這份奏章扣了下來,沒有讓皇上看到。從此,侯覽對張儉恨之入骨,一心想要報複他。
到了漢靈帝的時候,侯覽終於找到了機會。張儉家有個仆人,因為品行不端,被張儉趕了出來。侯覽知道了,就讓這個仆人上書告發張儉,說張儉跟同鄉的二十四個人結成同黨,圖謀造反。
侯覽和其他一些宦官一起到漢靈帝那兒去,要求漢靈帝下詔令逮捕張儉等人,並把他們統統殺掉。漢靈帝當時隻有十四歲,什麼也不懂,侯覽他們怎麼說,他就答應怎麼辦。
張儉得到消息,連夜逃跑了。其他和宦官作對的人很多都被抓了起來,還有不少被殺了。侯覽因為死對頭張儉還沒有抓到,心裏很不高興。他當然不會輕易善罷甘休,就請皇上又下了一道命令,要在各郡縣搜拿張儉。並且說,如果有誰敢窩藏張儉,就將他一同治罪。
這樣一來,各郡縣官吏都到處捉拿張儉,張儉隻好到處躲藏,見到人家就去投宿。大家都知道張儉是個正直的人,都情願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他。等到官府知道了消息來抓他,他又跑到另一個地方躲起來了。
有一次,張儉躲到一個叫李篤的人家裏,官府知道了,派了一個叫毛欽的人去抓他。毛欽到了李篤家,李篤對他說:“張儉是個正派的好人,難道你忍心抓他嗎?”毛欽也是個富有正義感的人,聽了李篤的話,歎息了一聲,就走了。
因為受到許多人的保護,張儉最終躲過了搜捕,保全了性命,但是那些曾掩護收留過他的人家,有許多卻因此遭了殃,有的坐了監獄,有的還被殺害了。
望洋興歎
【釋義】麵對大海、大洋歎息。比喻麵對偉大的事物感到自己渺小,或麵對複雜的事情無可奈何。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秋水》。
河伯,又名馮夷,是傳說中黃河裏的河神。
他一直都生活在黃河裏,沒有去過大海,所以,他總是以為黃河就是天下最大的河流,沒有哪個地方的水有黃河裏的水那麼多。
秋天到了,水流暴漲,無數條小河的水都往黃河裏彙集。黃河裏的水一直上漲,浩浩蕩蕩,水麵也寬了許多,兩岸的景物都模糊了,甚至連對岸放牧的牛馬也無法分辨。
於是,河伯得意洋洋,欣然自喜。他以為天下的水都流到自己這兒來了,自己是天下最了不起的人。於是,他趾高氣揚地沿著水流的方向前進,來到了渤海。他抬頭向東看去,隻見浩翰的大海一望無際,一直到天邊也不見盡頭。河伯一下子愣住了,這大海可比他的黃河不知要大多少倍!
見此情景,他平時的得意神情消失得一幹二淨。他遠望著渤海的海神,歎息著說:“俗語說:‘聽到過上百種道理,就自以為懂得很多,沒有人比得上自己。’說的就是我這種人啊!而且我曾經聽人說過,孔子的見識和伯夷的節義都沒有什麼了不起,開始我還不相信,今天我看到了大海的寬闊無邊,我才相信他們的話是有道理的。要是我今天不到您這兒來,親眼見到了無邊無際的大海,那真是太危險啦!我肯定要長久地被那些有見識的人恥笑了!”
河神說:“不能跟生活在井底的青蛙談論大海,也不能跟隻生活在夏天的蟲子談論冰雪,因為它們受生活環境的限製,不可能明白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道理。我容納百川,比起江河來不知要大多少,但我不敢自大,因為我知道,我在天地之間,就好像草原上的一棵小草,泰山上的一顆石子,十分渺小的。”
望風披靡
【釋義】披靡:草木隨風而倒。比喻作戰中被對方強大的勢力壓倒或被敵人的氣勢震懾,不戰而潰。
【出處】漢·司馬相如《上林賦》。
西漢初年,因多年戰爭剛結束,到處留下一派蕭條的景象,國力極其衰弱,因此君臣都很節儉,到了武帝時,國家強盛起來,皇帝也開始鋪張奢侈起來。漢武帝遊獵玩樂的地方叫做上林苑,是在秦朝舊苑的基礎上加大擴建而成的,消耗了無數人力物力,周圍長達300裏,有離宮別館70所,可以容納千乘萬騎,苑中禽獸眾多,草林繁茂。
漢代著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寫了一篇《上林賦》,虛設了子虛、烏有先生和亡是公三個人物,通過亡是公之口,批評了楚國的子虛和齊國的烏有兩人相互鬥富的言論,極力鋪陳天子上林苑的繁華,最後寫了天子自省,認識到實行王道仁政的重要性,從而達到諷諫的目的。行文采用誇飾的手法,辭藻十分華麗。
司馬相如筆下的上林苑麵積極為廣大,東邊到蒼梧山,西邊直抵鄰國,南部氣候溫暖的時候,北部氣候卻是很寒冷。在隆冬,上林苑南方草木仍生長不止,水波蕩漾不冰凍;在盛夏,上林苑北方依然滴水成冰,大地凍裂。地域廣闊,可見一斑。
上林苑的河流,則可以看見八條河流奔騰往來,互相交錯,在山間、水濱、樹林和廣大原野中穿行奔流,隨處可見。水流湍急,波濤洶湧,曲折跌宕。
珍奇禽獸則是天上飛的、水裏遊的、地上跑的,無所不有。
鬱鬱蔥蔥的樹木花草,遍地都是,江邊的小草長得很高,幾乎覆蓋了水麵。森林一望無際,又如起伏延綿的群山。特別是那些發出濃鬱香氣的奇花異草,布滿平原。高大的灌木直衝雲霄,與藍天相連,草木一望無際,風一吹,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樣起伏不斷。望風披靡的成語便由此而生。
望梅止渴
【釋義】眼望梅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從不切實際的空想中得到安慰。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
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足智多謀,善於解決用兵中的各種複雜問題。
有一年夏天,他帶領一支大軍,經過一段很長沒有水的地方。當時已經到了中午,烈日當空,天氣十分炎熱。將士們攜帶著沉重的武器,全身都被汗水浸濕,又熱又渴,非常難受,簡直是寸步難行。
曹操見將士們一個個舔著幹燥的嘴唇,勉強行走,心裏非常焦急。他把向導叫來,問他附近有沒有水源,向導作了否定的回答。曹操不甘心,下令隊伍原地休息,派人分頭到各處去找水。
等了半天,出去的人又都垂頭喪氣,提著空桶回到營地。原來,這裏是一片荒原,沒有河流,也沒有山泉,根本找不到水。
曹操知道情況嚴重,此地不宜久留,否則會有更多的士兵渴死。他靈機一動,站到一個高處,大聲說道:
“有水啦!有水啦!”
士們聽說有水,全都從地上爬起來,興高采烈地問道:
“水在哪裏?水在哪裏?”
曹操指著前麵說:
“這條路我過去曾走過,前麵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那裏結的梅子又大又多,它那甘美的酸汁可以解渴,咱們快走吧!”
戰士們一聽說有梅子及梅子的酸汁,就自然而然地流出口水,頓時不覺得那麼渴了。
曹操立即指揮隊伍繼續行進。經過一段時間,終於把隊伍帶出這個沒有水的地方,來到有水源的地方。大家痛痛快快地喝足了水,精神煥發地繼續行軍。
盜泉寧渴
【釋義】比喻不以非正當的手段來獲取東西,也有不肯同流合汙之意。
【出處】漢·劉安等《淮南子》。
春秋時期,在山東省泅水縣東北方向,有一彎泉水,泉水清澈甘甜,百喝不厭,據說還能治病,引來無數遊人,此泉時稱“盜泉”。
一天,孔子帶著幾個學生路過盜泉。當時天氣炎熱,孔子他們又趕了一天的路程,都又累又渴,他們就停下來,打算洗漱一番後,晚上就住在這兒了。孔子坐在一棵大樹下的石塊上休息,學生們有的去安頓住宿,有的趕緊去找水。不一會兒,一個學生端著一缽水回來了。孔子見泉水十分清澄,在學生的陪同下,漫步來到泉邊,看看周圍的景致,孔子頻頻頷首。他正想彎腰掬一捧清水洗把臉,不料發現泉邊一塊石頭上鐫刻著“盜泉”兩個字,立刻轉身就走。學生忙問:“老師,您怎麼不洗把臉,喝口水?又是誰惹您不高興了?”
孔子生氣地指著那塊刻石說:“你們看看,這是‘盜泉’,我們都是讀書知禮的人,這‘盜’就最不合乎‘禮’。我寧可渴死也不能喝這`盜泉’的水!寧可沒有地方睡,也不能睡在這‘盜泉’之畔!決不能讓這‘盜泉’的惡名來玷汙我們!”就這樣,盡管又累又渴,孔子和他的學生們沒喝盜泉的一口水,也不願在盜泉旁過夜,又繼續摸黑趕路了。
梁上君子
【釋義】竊賊行竊時,往往躲在屋梁上,故名梁上君子。比喻上不著天,下不沾地,脫離實際的人。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陳寔傳》。
陳寔是東漢時太丘縣長(今河南永城),為官清廉,品行端正,他不但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而且對子孫也管教很嚴。
有一年,天下大旱,許多地方的莊稼都幹死了,老百姓都缺吃少穿,生活十分困難,社會治安也比較混亂,尤其是小偷明顯多了起來。
有一天晚上,陳寔已經睡下了,突然,他發現房梁上伏著一個人。陳寔心裏很清楚,這個人肯定是個小偷,趁人不注意的時候混了進來,想等到陳家的人都睡了之後再出來行竊。
陳寔沒有聲張,他想了想,就又爬起身來,把兒孫們都叫到自己跟前,用嚴肅的口氣教導他們說:“人應該時刻勉勵自己上進,不能夠放任自流。那些做壞事的人,也不見得生下來就是壞人,隻是因為他們平時不知道克製自己,做壞事成了習慣,才變成了真正的壞人。像那位藏伏在屋梁上的人就是這樣的人!”
躲在屋梁上的小偷聽了陳寔的話,大吃一驚,趕緊從屋梁上跳了下來,到陳寔麵前跪下請罪。陳寔看看小偷,覺得他不像是一個慣偷,就對他說:“我看你的模樣也不像是個壞人,可能是因為生活太困難了,沒有辦法才到這一步的。但是,人再窮也要有誌氣,不能做這種傷天害理的事。你要從此學好,重新做人,不要再當小偷了。”
陳寔說完,吩咐家人取來兩匹絹,送給那個小偷,放他走了。那小偷非常感動,千恩萬謝地離開了陳家。他把陳寔的話告訴了其他小偷,一傳十,十傳百的,那些小偷都知道了這件事。
從此,縣裏就再也沒有發現過小偷。
原來小偷們聽了這事後,都感到非常慚愧,無地自容,紛紛表示改過自新。
深溝高壘
【釋義】形容構築堅固的工事。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說林下》。
春秋時,有六個大國,它們分別是齊、楚、秦、晉、吳、越,先後都想稱霸。
吳王闔閭野心勃勃,重用從楚國逃來的伍子胥治理整頓朝政。在吳國日益強盛之時,吳王命軍事家孫武為大將,大舉攻打楚國,曾經五戰五勝,一度占領過楚國的都城郢。
過了幾年,楚國恢複了元氣,派出十萬大軍討伐吳國。這時吳王不了解楚軍兵力,想派人去探聽虛實。伍子胥提出建議,派兩個人冒充百姓前往楚軍犒勞將士。計謀雖然可行,但畢竟有生命危險。吳王見沒有人肯應命,就承諾事成之後給予重賞。重賞之下就有勇夫,沮衛、纕融二人表示願意前往。他們帶了數十擔酒食來到楚軍營地,假裝吳國百姓前來勞軍。
楚國將軍心想,天下哪有這等好事,就命令部下:“把這兩個吳國人綁了!用他們的血來釁鼓(古時的一種祭北儀式)。”
沮衛、纕融二人仍強作鎮靜,說:“將軍切勿性急,等我們把話說完,再殺不遲。”
纕融朝沮衛看了一眼,說:“莫非占卜不靈?怎麼到此就遇煞星?”
楚將覺得話中有話,就問二人:“你們二人來此之前,占過卜了麼?”
“占過卜了。”
占卜先生說我們的事情一定可以順利進行。
楚將哈哈大笑,“現在我要把你們兩個殺了釁鼓,難道還吉利嗎?”
沮衛回答說:“就是因為你要殺了我們釁鼓,這才是吉利的呀!”
楚將大惑不解。
沮衛接著說:“吳王派我們來,原本就是為了來試探你們楚將軍是不是發怒。你如果發怒,那麼吳國就深挖壕溝,高築壁壘,嚴陣以待;如果將軍不發怒,那麼吳國人也就放鬆一些。現在你殺了我們兩個,那吳國一定要嚴密防守了。何況,死了的人,如果是無知的,那麼,用我的血來釁鼓,對楚國也沒有什麼好處。死人如果是有知的,我一定會讓你的鼓敲不響。”
楚將一聽,覺得他們二人說得有理,完全是替楚軍著想,殺了他們就等於冤枉好人,這樣會擾亂軍心,影響士氣,得不償失,於是就保全了他們的性命。
深思遠慮
【釋義】想得很深,考慮得很長遠。
【出處】漢·班固《漢書·師丹傳》。
師丹是漢哀帝時朝中的臣子,為人正直,廉潔自律,深得皇上和大臣們的信任。
早在漢元帝時,王後生有一子,就是後來的漢成帝。傅昭儀也生有一子,因這孩子非常聰明,元帝很是寵愛,封他為走陶王。這走陶王雖壽命不長,倒留下了兒子;漢成帝在位20多年,卻沒有太子。漢成帝死後,就由走陶王的兒子繼承皇位,他就是漢哀帝。
漢哀帝登基以後,大臣們議論說應該尊哀帝的親祖母傅太後為走陶皇太後,哀帝的生母丁姬亦應尊為走陶皇太後。但是師丹堅決不同意。因此,結怨於傅、丁兩位太後。
這件事以後不久,有人向皇帝建議改革幣製,控製物價上漲,漢哀帝征求師丹的意見。師丹認為這個建議有一定道理,民貧則國弱,會引起惡性循環。但是當主管部門具體討論這件事的時候,多數官員認為錢幣發行的時間已很長了,要一下子改為龜貝,實行起來恐怕很困難。師丹聽了各種意見,也覺得確有難度,決定暫不改變幣製。
此時師丹年齡已高,把記錄在案的各位大臣的意見忘了收藏,草稿被其他書吏看到,傳揚了出去。
傅、丁兩位太後原本對師丹不滿,這次抓住了攻擊他的機會,就唆使族人上書給哀帝,告了師丹一狀:身為朝廷重臣,卻把絕密文件中的事情泄露出去,傳揚到社會上,引起人心動蕩,市場混亂。
哀帝接到奏告,交給朝臣討論。給事中博士申鹹、桂欽上書為師丹求情:“師丹大人腹中經略無人可比,現在有人為泄私憤竟用絕密材料事件來攻擊他。師丹前後意見不一,雖然有欠深思遠慮,但泄密的過錯並不在師丹,用這個罪名來懲罰師丹,恐怕是不妥當的。”
漢哀帝不敢違背親生母親丁太後的旨意,隻好違背心願,對老師師丹進行處理,收回大司空、高樂侯印綬,罷官回家養老。
涸轍之鮒
【釋義】就是幹涸了的車轍中的鯽魚,比喻處在困境中急需救助的人。
【出處】春秋·莊周《莊子·外物》。
戰國時期的莊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是著名的哲學家,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年輕時他家裏很窮,經常靠借錢借糧過日子。
有一天,莊子家裏又沒有米了,他聽說有個熟人當了監河侯,便到他的家裏去借糧食。到了監河侯的家裏,因為莊子很有學問,是個有名的人,監河侯對他很客氣。可當莊子說明來意後,監河侯心裏馬上就不痛快了。他不想借糧給莊子,但又不好明說,就裝出一副很慷慨的樣子,對莊子說:“要借糧?沒有問題,過段時間等我收了稻穀以後就派人給你送去。”
莊子一聽,就知道監河侯是不願意借糧給自己,卻又要假意充好人,就講了一個故事來諷刺他。莊子說:
我在來你家的路上,看到車輪壓出的溝裏有一條鯽魚正在泥漿中掙紮,它看到我,就趕緊呼救,說:“我快要幹死了。你能不能給我一升水喝,救我一命。”我很慷慨地對它說:“可以,你在這裏等著,我現在就到南方去見吳、越等國的國王,讓他們同意我把西江的水開河挖渠引過來,那時你也就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