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接收上黨地區後,立即激起了秦國的憤怒,秦國便派白起為將,率領軍隊攻打趙國。趙國的四十萬大軍被圍困在長平,最後被秦軍打得全軍覆沒。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
坐觀成敗
【釋義】坐在一旁冷眼觀看別人的成功或失敗,含袖手旁觀的意思。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田叔列傳》。
漢武帝晚年,迷信成仙成神一類的事情,經常亂吃藥,以求長生不老,結果身體不如以前,人也開始昏庸起來。他寵信奸臣江充,江充利用漢武帝懷疑有人要謀害他的心理,說武帝得的病,是那些恨他的官吏和百姓在地下埋了木頭人暗加詛咒的結果。於是,武帝便派江充去調查這件事,江充心狠手辣,借機誣陷平時和自己作對的人,把他們一個個全殺了,前後竟殺了幾萬人。
當時,太子劉據和江充也是對頭。於是,江充向在甘泉宮養病的漢武帝誣告太子宮中也埋有大量的木頭人,想置太子於死地。太子忍無可忍,便立即發兵把江充殺了。
江充的同黨急忙去向漢武帝稟告,並欺騙武帝說太子起兵造反。武帝信以為真,便派丞相劉屈麾帶兵去捉拿太子。太子被逼率軍抵抗,雙方激戰了好幾天,劉據兵敗逃走,後來在湖縣被殺。
劉據在發兵抵抗丞相的部隊時,用的是“皇上病重、奸臣作亂”,特來肅清奸臣的名義,他曾親自到當時負責守衛京城的北軍使者護軍任安的宮寨中,授給他兵符,要他發兵支持自己。任安拜受了兵符,卻不發兵,閉寨不出。因為他搞不清楚誰是誰非。
後來,漢武帝帶病回京,他知道了這個情況後,起先認為任安隻是假裝接受了兵符,並沒有依附太子,就沒追究他。
任安軍隊裏有一個管理錢糧的小官,他以前曾受過任安的鞭打,懷恨在心,向武帝告發任安,說任安曾答應太子出兵,聽從太子的命令,因此任安是太子的支持者。
武帝看了這封告發信,說:
“任安是個資格很老的大臣了!他老奸巨滑,眼見戰事發生,卻腳踏兩隻船,坐觀成敗,想投靠贏的一方,背棄輸的一方,如此懷有二心的人,留他不得!”
漢武帝命人把任安斬了。
坐山觀虎鬥
【釋義】坐在山上觀兩虎相鬥。形容旁觀別人的爭鬥,從而坐收漁利。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
戰國時代,韓、魏交戰,交戰結果是各有勝負,持相峙階段。這時,秦惠文王想坐收漁人之利,準備派兵征討,出發之前,征求大臣的意見,可沒達成共識。秦惠文王想聽聽大夫陳軫的意見,陳軫講了這個故事:“從前有個叫卞莊子的人,看見兩隻老虎,就想舉劍刺殺它們。旁邊的人勸他說:‘你不必著忙,你看兩隻老虎正在吃牛,一會兒把牛吃光了,它們必然會爭奪,由爭奪而引起搏鬥,結果大虎受傷,小虎死亡。到了那時候,你再將那隻受傷的大虎刺殺,豈不是一舉而得到兩隻老虎嗎?”
秦惠文王恍然大悟,說:“你的意思是說,先讓韓國和魏國打一陣子,等一個失敗,另一個受損時,我再出兵討伐,就可以一次打敗他們兩個國家,就與那卞莊子刺虎一樣,坐山觀虎鬥,一舉兩得,是吧!”
陳軫點頭,說:“正是這樣!”
秦惠文王認真聽取了陳軫的意見,並按計行事,真的沒有費大氣力就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餘音繞梁
【釋義】餘音:樂曲結束後留在耳邊的聲音,仍繞著屋梁回蕩。形容動人的音樂或話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回味無窮。
【出處】戰國·列禦寇《列子·湯問》。
韓娥是戰國時韓國一個有名的歌女。她不僅人長得美麗,而且歌聲也悠揚悅耳。
有一次,韓娥來到齊國的臨淄都城,在西城門賣唱維持生活。她優美的歌聲使圍觀的人們聽得出了神,雖然韓娥唱完了歌已經離開,可是她那悅耳的歌聲好久也不消失,仿佛仍在屋梁周圍蕩漾回響,大家以為她並沒有走呢!幾天後,仍有人不時來到韓娥唱歌的地方,希望她再次出現。
餘勇可賈
【釋義】把餘下的勇氣也全部使出來。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二年》。
春秋時期,晉景公派大夫郤克到齊國去訪問。郤克在路上遇見了魯國、衛國和曹國的使者,他們也都是到齊國去訪問的,於是,他們四個人就一同到了齊國。
說來也巧,這四位使者都有點殘疾,齊頃公見了,覺得很好笑,就想了個辦法捉弄了他們一下。四位大使受了侮辱,都非常氣憤,回國以後,就都鼓動本國的國君與齊國結仇,聯合起來討伐齊國。
公元前589年,晉景公派郤克帶領大軍,聯合魯國、衛園、曹國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前來討伐齊國。
齊國軍隊中有位將軍名叫高固,武藝高強,臂力過人,他駕著戰車衝向晉國營寨,到了營門口的時候,晉國土兵正要上前迎戰,高固手舉大石塊,用力擲向敵人,一連打倒了好幾個人。高固衝進晉營,抓住一個晉軍士兵,像捉小雞一樣提到車上,又駕著戰車跑回自己的營寨。
到了自己的營寨門口,高固折了幾根桑樹根係在自己的戰車上,又駕著戰車在自己的軍營周圍跑了一圈,邊跑邊得意地大聲叫喊:“有誰缺乏勇氣?缺乏勇氣的人可以到我這兒來買,我有多餘的勇氣可以賣給你們!”
後來,齊國軍隊與晉國軍隊在鞍地(今山東濟南附近)展開戰鬥。齊頃公輕視敵人,讓士兵餓著肚子上陣,說要消滅了敵人再吃早飯,結果慘敗而歸,自己也差點當了俘虜。
兵貴神速
【釋義】神速:極其快速之意。形容打仗要神奇快速,使敵人難以預料。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郭嘉傳》。
東漢末年,漢獻帝軟弱無能,天下大亂,各地軍閥混戰不止。出身名門的袁紹成為北方勢力最強的軍閥。公元200年,袁紹和曹操在官渡(令河南中牟東北)大戰。袁紹戰敗,不久病死,他的兒子袁熙、袁尚投奔北方的蹋頓單於。蹋頓支持袁氏兄弟,他經常派兵入侵,曹操深感憂慮。
公元2O7年,曹操決定親自領兵征討北方三郡,消除北方邊境隱患。曹軍人馬、輜重太多,走了一個多月才到達河間的易城(今河北雄縣西北),謀士郭嘉對曹操說:“用兵貴在神速,使敵人難以預料。我們應當把大量輜重留下,派出輕兵晝夜兼程,深入敵境,出其不意發動進攻,這樣才能取得勝利。”
曹操采納了郭嘉的建議,親率數千精兵輕裝北進。他們翻山越嶺,直奔蹋頓所在地柳城(今遼寧朝陽西南)。在距離柳城還有100多裏的白狼山,曹軍與蹋頓的幾萬名騎兵相遇了。雙方兵力相差懸殊,但曹操並不慌亂,他登上高處,見敵軍隊形不整,就立即下令先鋒張遼率領部隊猛衝過去。曹軍將士以一當十,奮勇殺敵,勇往直前。蹋頓軍隊大敗,一時,蹋頓手足無措,士兵大亂,有的自相殘殺,蹋頓和許多將領都死在亂軍之中。
兵不血刃
【釋義】兵:兵器。刃:刀鋒。兵器上沒占血跡。形容軍事進展順利,不戰而勝。
【出處】戰國·荀況《荀子·議兵》。
《荀子·議兵》篇中讚揚上古時代的幾次正義戰爭: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荀子說:他們“皆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途來服(遠近都來歸順)。”
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為後主劉禪起草的關於討伐魏國的一篇詔書中,也說到這句話,並且也以湯伐夏、武王伐紂為例,說:“王者之兵,有征無戰,尊而且義,莫敢抗也。故鳴條之役,軍不血刃(商湯在鳴條地方最後戰勝夏桀),牧野之師,商人倒戈(周武王在牧野一戰取得了徹底打敗商紂的決定性勝利)。”文中所謂“軍不血刃”,跟“兵不血刃”的意思完全是一樣的。
兵不厭詐
【釋義】多用欺詐的戰術迷惑對方,以獲取勝利。厭:滿足;詐:欺騙手段。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難一》。
公元前633年,宋國與楚國交戰,宋國弱小,抵擋不了楚國,宋國急忙向晉國求援。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斷交,才讓他們複國。楚國被激怒了,撒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後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後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麼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為三十裏)。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
為了實現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裏。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舍。
當時,楚國聯合了陳、蔡等國,兵強力壯;晉國聯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小。應該怎樣作戰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采取欺騙敵軍的辦法。”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建議,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隨後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當楚軍左翼趕到時,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晉國取勝後,與齊、魯、宋、鄭、蔡、營、衛等國會盟,成為諸侯霸主。
也有人從這個故事中引出“退避三舍”的成語。用來回避或避免發生衝突。
近朱者赤
【釋義】接近什麼樣的人或環境,就容易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出處】晉·傅玄《太子少傅箴》。
晉代文學家和哲學家傅玄曾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這四句話,都是說環境對人影響的作用:一個人生活在好的環境裏,能受到好的影響;生活在壞的環境裏,則就受到壞的影響。後兩句更以形和聲為比喻,進一步作了說明:形體端正的“影”一定直而不歪;聲調和諧的“響”一定清而不亂。這是說,同品德高尚的人相處在一起,一定能受到良好的影響。這兩句,不但比喻得巧妙,而且還分別用上了“影”、“響”二字,是很有意思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兩句,後來流傳而成為成語,或簡稱“近朱者赤”。
近水樓台
【釋義】比喻地處近便而獲得優先的機會。
【出處】宋·俞文豹《清夜錄》。
範仲淹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在被貶期間寫的名篇《嶽陽樓記》留傳於後世。以正直敢言著稱。
範仲淹曾任杭州知州,當時他很注意任用賢才,提拔了很多有才能的人。巡檢(官名)蘇麟久不被提拔,心中很有些不平,“我蘇麟也並非等閑之輩,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升了官,而我熬了這麼多年還隻是個巡檢。”他左思右想,憤憤難平。由於他在外縣任職,便很少能見到範仲淹,所以雖想當麵陳言卻總也沒有機會。
後來,他寫了一首詩,托人呈獻給了範仲淹,其中兩句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意思是說,我知道自己為什麼不被提拔,不是我能力不夠,而是咱們離得太遠,你沒有機會賞識我的才能。話說得含蓄,目的卻很明白。範仲淹一看,暗地就留了心。
他任用官員很謹慎,並沒有因此立即提拔蘇麟,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他發現蘇麟確實很有才幹,後來就給蘇麟安排了合適的官職。
返老還童
【釋義】形容老年人恢複健康。
【出處】晉·葛洪《神仙傳》。
淮南王劉安是漢朝時一位喜歡求仙學道的人。他晝思夜想,到處尋問,不知哪裏有長生不老之術。由於他求仙心誠,一天,果然來了八個老翁請求拜見他。來者聲稱有使人延緩衰老、防止早衰或能促使生命逆轉使人返老還童的卻老術,願當麵指點他。劉安一看他們均已老態龍鍾,哪裏還會有什麼卻老術啊!這分明是騙局。一氣之下就叫人把他們趕走了。八老翁聽說淮南王嫌他們太老了而不相信卻老術是真的,就說,好吧,等著瞧吧,一會兒,八老翁嘴裏念動咒語,微微能聽到變!變!變!的聲音,說著說著,八老人全變成了八位兒童。
迎刃而解
【釋義】比喻主要的問題一解決,其他的問題就容易解決了。刃:刀口。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杜預傳》。
晉武帝時,有一個名叫杜預的人。他學問淵博,見識廣遠,能文能武。當文官時,經常提出安邦理財的好建議;當武將時,率軍打仗屢建戰功。晉武帝時任鎮南大將軍,總督荊州一帶的軍事。
公元280年,杜預向晉武帝司馬炎建議,討伐吳國。他調兵遣將,出兵不過十天,就占領了長江上遊的許多城池;接著又用計活捉了吳軍都督孫欲等高級文武官員兩百多人。
當時有人認為吳國建國多年,有相當大的實力,不可能一下子將它徹底打垮。同時又正值酷暑,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何況河水又因暴雨而泛濫,對大部隊作戰十分不利。因此建議就此收兵,等到明年冬天再集中兵力攻打,其結果可能比現在進攻要好得多。
但杜預主張卻與眾人恰恰相反,主張乘勝前進,擴大戰果,不給吳軍以喘息的機會。他說:
“現在我軍連勝幾仗,軍威大振。以這種鬥誌旺盛的軍隊去進攻連吃敗仗、士氣低落的吳軍,繼續打下去,其形勢就像用利刀破竹子一樣,前麵幾節破了之後,後幾節隻要刀刃一進,無需用力竹子就順勢自然破開。”
後來,杜預領兵繼續前進,所到之處,勢如破竹,他經過的地方,都順利占領,最後吳國滅亡了。
飲鴆止渴
【釋義】比喻隻圖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其嚴重的結果。鴆:傳說中的毒鳥。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霍諝傳》。
霍諝,東漢人,少年時就發憤苦讀,四書五經無所不通,周圍人視為“神童”。長大後,做過廷尉的官職。
霍諝有個舅舅名叫宋光,在郡裏當官。由於他秉公執法,得罪了一些權貴,被他們誣告篡改詔書,從而押到京都洛陽,關進監獄。
宋光下獄後,霍諝的心情一直不平靜,當時霍諝雖然隻有十五歲,但各方麵都已經比較成熟。他從小常和宋光在一起,對舅舅的為人非常清楚,知道舅舅不可能幹這種弄虛作假的事。他日思夜想怎樣為舅父伸冤,最後決定給大將軍梁商寫一封信,為舅舅辯白。信中有這樣一段話:
“宋光作為州郡的長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得到朝廷的重用。怎麼會觸犯死罪篡改詔書呢?這正好比為了充饑而去吃附子,為了解渴而去飲鴆呢?如果這樣的話,還沒有等東西進入腸胃,到了咽喉處就已經斷氣了,他怎麼可能這樣做呢?”梁商讀了這封信,覺得很有道理,對霍諝的才學和膽識也很賞識,便請求順帝寬恕宋光。沒過幾天,漢順帝便命人放了宋光,從此,霍諝的名聲也迅速傳遍了整個洛陽城。
飲醇自醉
【釋義】飲好酒,自然陶醉。比喻與淳樸寬厚的人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樣令人愉快。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周瑜傳》裴鬆之注引《江表傳》。
周瑜是三國時東吳的大都督,軍事才能非常出色。他與孫策從小就是很要好的朋友,孫策占據江東,他也立了不少功勞。
過了不久,孫策有一次上山打獵,中了仇人的暗箭。他臨死的時候囑托張昭和周瑜輔佐他的弟弟孫權,要他們幫助孫權保住江東這份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