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1 / 3)

章節1

七畫

伯樂一顧

【釋義】比喻受到重要人物或專家的賞識與肯定。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

春秋時期,伯樂以善長相馬而聞名。有一天,有個人拉了一匹駿馬到市場上去賣,心想賣上個好價錢。沒想到那些買馬的人不但沒買,甚至連過來看的人都很少。

賣馬的人心裏納悶,不知是什麼原因,但他想,第二天總會有人來買吧!可是後來又連著兩天都還是那樣,人們都不認為那是匹好馬,要麼是問個價錢,搖搖頭走開,要麼就是看了看馬,連價錢都不問就走了。

賣馬人萬般無奈之下來找伯樂。伯樂說:“我能幫你什麼忙呢?”賣馬人說:“我也不敢勞您出大力氣,隻要您明天早上到市場上去看看我的馬,離開時再回頭看一眼,就行了。”伯樂也想看看那匹馬,就答應了。賣馬人一聽伯樂肯幫忙,心花怒放地走了。

翌日,伯樂按賣馬人的要求來到了馬市。想買馬的人都認識伯樂,就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伯樂身上。他們都知道,伯樂一見到好馬,就會眼睛發亮,就會多看幾眼,於是他們都盯著伯樂的眼神,看伯樂對哪匹馬感興趣。

伯樂在市場上轉了一圈,對其他馬都是不屑一顧的樣子,而到了那位賣馬人牽著的馬麵前時,伯樂停了下來,圍著那匹馬前後左右看了一遍,還不時地點頭,看完以後,伯樂就走開了。走了幾步,他又回過頭來看了那匹馬一眼。其實,那匹馬還真的是匹好馬。

眾人一見伯樂都這麼關注這匹馬,就都認定這匹馬一定是匹難得的駿馬,於是呼拉一下全圍了上來,爭著要買這匹烏。賣馬人趕緊大聲說:“我隻有這一匹馬,誰出的價錢高我就賣給誰!”

就這樣,賣馬之人在伯樂一顧之下,順利地把馬賣掉,而且價格不菲。

伯樂相馬

【釋義】伯樂:神話中掌管天馬的神人。比喻能識別人才,使用人才。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楚策四》。

孫陽是古時候一個研究馬的人,根據馬的毛色、體型、眼睛等,一眼就可以看出馬的優劣品級。因此,有人稱他為“伯樂”。

有一次,伯樂去虞阪,看見一匹拉著鹽車的馬。因為車重坡陡,那匹馬累得渾身是汗臥在路上直喘粗氣。

伯樂走近鹽車,那馬見了伯樂,揚蹄高聲嘶叫起來。伯樂一眼看出這是一匹難得的千裏馬。

伯樂看到這樣一匹寶馬良駒,精疲力盡地拉著鹽車,而不能在戰場上馳騁,十分心疼,眼淚止不住地流出來。他趕忙脫下自己的衣服,披在馬身上。這匹馬好像懂得伯樂對它的愛護,感激地用鼻孔朝地麵噴了幾下,然後,昂起頭顱長嘯起來,停下後又朝孫陽看了又看,好像是遇到了知己。

作法自斃

【釋義】自己製定法律約束自己,比喻自作自受。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是戰國時有名的政治家。秦孝公為了使秦國很快地富強起來,任用商鞅進行一係列政治和經濟製度的改革。

商鞅知道,要想讓新的法令順利貫徹執行下去,朝廷必須在百姓中建立威信。於是,他在新法頒布前的一天,派人在都城門外的空地上豎了一根長三丈的直木,並貼出告示:

“誰能把直木移動一丈遠,賞十兩金子。”

百姓們看了告示,誰也不相信有這等好事,開始沒有一個人敢去搬動這根直木。商鞅看沒人來搬動,逐漸加重酬金,十兩、二十兩、三十兩、四十兩,一直加到了五十兩。

終於,有個人壯起膽子,扛起直木搬動了一丈距離。他馬上得到了五十兩黃金,大家這才相信朝廷說話是真的。

經過這件事,秦國百姓人人遵守新法,誰也不敢違反。這樣,經過十來年時間,秦國逐漸變得富強起來了。

秦孝公死後,太子駟繼位,成了秦惠文王。由於商鞅變法,觸動了朝中一些權貴大臣的利益,他們早已對商鞅恨之入骨,秦惠文王即位後,他們趁機攻擊商鞅。在公子虔的策劃下,硬給商鞅加了個謀反的罪名,下令逮捕他。

商鞅得到消息,急忙改扮成百姓模樣,打算逃到別國去。當他逃到函穀關(今河南靈寶縣)時,已是夜晚了。

商鞅找了個旅店,準備住下歇息,店老板向他要身份證明文件,他拿不出。店老板說:“按照商君製定的新法規定,沒有證明不能住店。如果收留你住下,我就會同你一起被判罪受罰。”

商鞅聽了,暗暗連聲叫苦道:

“想不到我製定的法律,如今竟害了自己。”

最後,商鞅被秦惠文王捉住,活活處死了。

後人非常惋惜這位變法富國的良相。

作繭自縛

【釋義】蠶吐絲做繭子,把自己包在裏麵。比喻做事原希望對自己有利,結果反倒損害了自己。

【出處】唐·白居易《汪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

古時候有一副拆字對聯,上聯是“鴻為江邊鳥”,下聯是“蠶為天下蟲”。“江”字與“鳥”字湊在一起,不正是“鴻”字嗎?“天”字與“蟲”字湊在一起,不正是“蠶”嗎?而且“蟲”在“天”的下麵。

蠶是一條小小的青蟲,胖胖的身體,嫩綠的腰肢,整天埋頭吃著桑葉,發出沙沙的響聲,然而過了一個月,蠶都銷聲匿跡了。蠶肚裏的絲在吐完之前,它們化成了一個個蛹,並且吐出絲,一層一層地把自己包繞起來,築成了一個圓形房屋——繭,蛹則藏匿其中。於是古人說它們“作繭自縛”,並且用這句成語比喻那些做事情原想對自己有益,結果卻事與願違,反使自己受害的人。

何足掛齒

【釋義】就是哪裏值得放在嘴上,形容事情很小,不值一提。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劉敬叔孫通傳》。

秦朝末年,秦二世把朝政大權都交給趙高,自己每天隻知道荒淫享樂。秦期的統治極其殘暴,老百姓被逼得走投無路,終於在陳勝、吳廣的率領下揭竿而起,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

起義軍得到四方響應,官兵被打得狼狽不堪,起義軍占領了許多地方。消息接二連三地傳到朝廷,都被趙高他們瞞住了,秦二世還是照常玩樂。曾經有使者向秦二世報告過各郡縣農民起義的情況,可趙高說是使者造謠,秦二世就把那個使者關進了大牢。後麵的使者見到這種情況,就都學會了報喜不報憂。

有一次,秦二世把博士和儒生們召來,向他們說:“天下是不是有人在造反?”有個叫叔孫通的人知道說了真話要吃虧,就說:“我們有聖明的皇上統治,又製定了嚴厲的法令,天下人人都奉職守法,四麵八方也都歸附朝廷,哪裏有敢造反的人呢?他們說的隻不過是幾個偷雞摸狗的小毛賊而已,哪裏值得放在嘴上去說?”

秦二世聽了非常高興,連連說好,還給了叔孫通豐厚的賞賜。從此,秦二世更加放心了,自然不會想到要派大軍去打那些“偷雞摸狗”的小毛賊。結果,沒過多久,秦朝就被推翻了。

身輕言微

【釋義】形容地位低下的人,說話不被重視。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孟嚐列傳》。

東漢時,浙江會稽上虞縣有一個寡婦,她非常孝順,特別是對她的婆母更是照顧得非常周到,可是她的婆母不久就去世了。

這位寡婦有一個小姑,心腸歹毒,為人刁鑽,對自己母親不但不敬、不孝,反而說她受嫂嫂虐待。老人死後,她竟然到縣衙告狀,說嫂嫂毒死了老婆婆。縣令是一個昏官,不加調查就判了寡婦死罪。當時在縣衙內擔任戶曹小官的孟嚐,知道這是一起冤案,急忙報告太守,可太守根本不當回事兒,孟嚐又氣又恨,辭職不幹了,寡婦終於冤枉而死。

兩年後,換了新太守,孟嚐向他告發寡婦蒙冤受難之事。新太守懲辦了誣告賢婦的那個女人,百姓無不拍手稱快。不久,孟嚐到合浦當太守。孟嚐有個同鄉名叫楊喬,在朝廷做尚書。他很了解孟嚐,曾七次向皇帝推薦孟嚐,但漢桓帝都沒有理睬。楊喬第八次給桓帝上書,說:“臣下前後七次向陛下舉薦合浦太守孟嚐,但因為我身輕言微,始終得不到采納。孟嚐確實是一個品行高尚的人,為百姓做了許多善事。他是難得的清廉之士呀,如果選到陛下左右,一定能幫助陛下成就大業!”

漢桓帝仍然置若罔聞,對楊喬的建議他之所以沒有采納,有很多原因就是楊喬位低言輕。孟嚐一氣之下,辭官而去,不再為其效力。

身在曹營心在漢

【釋義】說明不專心,身在此而心在彼。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三國鼎立局麵已初步形成。曹操把持朝政,為了鏟除異己,決定先消滅兵力薄弱的劉備。那時,劉備剛到徐州,立足未穩,兵力又少。曹操大軍來到,很快就打敗了劉備。慌亂之中,劉備與結義兄弟關羽、張飛失散,單騎投奔袁紹去了。關羽保護著劉備的兩位夫人,據守在下邳。

曹操一直賞識關羽的武藝和人品,早就想把關羽收歸已有,讓關羽為自己出力。於是定下計策,先派人混進下邳城中作內應,第二天,又兵臨城下挑戰。關羽出城迎戰,曹操幾員大將輪番與關羽交手纏住不放,城中內應打開城門,下邳就被曹軍占領。關羽想到兩位嫂嫂已落曹操手中,不能不顧,無可奈何之下,隻得暫時投降。

關羽帶了兩位嫂嫂隨曹操來到許昌曹營,曹操為了收買關羽,賜他“漢壽亭侯”官印,又贈送許多綾羅綢緞,金銀器皿,還有美女10名,關羽看也不看一眼,全都交給嫂嫂處理。

一天,曹操見關羽的戰袍已舊,就贈送一副新袍,但關羽卻把它穿在裏麵,外麵用舊袍罩上,曹操問他:“關將軍為何如此節儉?”

關羽說:“我不是節儉,隻是舊袍是兄長所賜,見物思人我穿著如見兄長,怎能因丞相的新袍而忘了兄長的舊賜。”

有一次,曹操宴請關羽,吃完飯後,他把關羽送到門口,看到關羽的馬很瘦弱,就說:“良將怎能沒有好馬呢?”

曹操當即送給關羽一匹赤兔馬,關羽大喜,下拜稱謝。曹操奇怪地問:“我送給將軍金銀、美女,你從不謝我,一匹馬何至於下拜?”

關羽說:“我知道這匹馬能日行千裏,有了它,我如知道兄長下落,不管他離我有多遠,我一天就能趕到兄長身邊了。”

曹操聽了,知道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心裏念念不忘漢朝皇叔劉備。料想到關羽早晚會走的,留得了一時,留不了長久,於是放鬆了對他的監視。

後來,當關羽得知劉備在河北袁紹處,連夜就給曹操寫了一封辭別信,感謝他的款待,將“漢壽亭侯”金印懸在房梁上,又把所踢金銀分毫不動,封存一室。帶了隨從,護送兩位嫂嫂的車仗,出許昌北門,向河北進發,一路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

身先士卒

【釋義】作戰時,將帥衝在士兵前麵,奮勇殺敵。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孫輔傳》。

孫策是東漢時的勇士,他勇猛過人,力大無比。他在短時期內削平了江東的割據。孫策善於用人,也能虛心聽取不同意見,所以他的將士願效命,謀士肯盡力。孫策在創立東吳政權的過程中,特別倚重士族中的傑出人物,如周瑜、魯肅等人。孫策據有江東五郡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廬江郡。

那時,廬江太守劉勳屯兵皖城,他收留了前來投靠的袁術的部下數千人馬,可是又沒有糧食來養活他們,隻好率兵偷襲海昏縣,企圖奪取糧食,這個消息被孫策知道了,孫策就派孫賁、孫輔兄弟率8000人馬在劉勳歸途必經之地彭澤等候,自己與周瑜帶2萬步兵襲擊劉勳的老窩皖城,俘虜了3萬餘人,包括劉勳、袁術的家眷。

再說劉勳偷襲海昏縣,毫無所獲,在返回皖城的路上,與孫輔一場惡戰。孫輔年輕氣盛,等劉勳的軍隊一到,就帶領一支人馬衝出攔住劉勳的殘兵敗將,他身先士卒,奮不顧身,短兵相接,士兵們受到激勵,個個爭先。這一場伏擊戰,直殺得劉勳丟盔棄甲,逃的逃,跑的跑,幾乎全軍覆沒。最後,他僅隻身帶領十幾名親隨,從楚江逃到尋陽。聽說皖城已被孫策攻下,家眷也被虜去,回去不得,隻好投奔曹操。

孫策又順利得到了廬江郡,共占據了江東六郡,勢力範圍得到了進一步擴大。

每況愈下

【釋義】況:因對比而明顯。說明情況愈來愈糟糕。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知北遊》。

莊子是戰國時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一次,一個名叫東郭子的人聽說莊子對道研究很透徹,特地去向他請教。見麵後,他問莊子:“你說的道究竟在什麼地方?”

莊子回答說:“道是無時不存、無處不在的,什麼地方都有。”

東郭子又問:“請您具體指明它在什麼地方,這樣我才能了解。”

“道在螞蟻洞裏。”

“道是很崇高的東西,怎麼會在這麼低下的地方呢?”

莊子見他這樣一時不理解,又說:“道在稻草裏麵。”

“怎麼在還要低下的地方呢?”

“道在瓦和磚裏麵。”

“啊,它在愈來愈低下的地方了!”

“在尿屎裏麵。”

東郭子見莊子愈說愈不像樣子,便不再問下去,臉上露出不高興的神色。

莊子這才嚴肅地解釋道:“你所提的問題,沒有提到根本上。我把道說得低下,才能證明它無所不在,什麼地方都存在。請讓我用檢驗豬肥瘦的方法來加以說明吧。一個名叫獲的人問市場的管理員:為什麼愈是用腳踏在豬的下部即腳脛上,就愈能檢驗出它的肥瘦來?回答說,因為腳脛是最難長肥的部位,這就叫做每下愈況。越是難長肥的地方,肥瘦就更明顯了。”

東郭子這才完全明白了這個道理,後來人們把“每下愈況”演化成為“每況愈下”。

含沙射影

【釋義】原指動物“蜮”的特性,比喻隱射或暗中攻擊別人。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小雅·何人斯》。

傳說在古時候,有一種動物,樣子長得像鱉,隻有三條腿,人們稱它為“蜮”。蜮平時藏在水中,見有人來,就含上一口沙子朝人身上噴去,人因此便會生瘡、得病。即使是噴到人的影子上,人也會害病。唐朝的大詩人白居易,聽了這個傳說後寫了一首詩,詩中說:

含沙射人影,

雖病人不知。

這種動物的神奇本領當然是沒有的。但“含沙射影”卻成了一句被後人引用的成語。

利令智昏

【釋義】令:使。昏:糊塗。因貪圖私利,使頭腦發昏。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趙勝是戰國時趙國人,此人聰明過人,能力非凡,為趙國立了許多功勞。起初,他的封地是平原縣,因此,被稱為平原君。他曾擔任趙惠文王和孝成王的相國,三次被罷免,又三次被複職,在諸侯中很有名氣。

但是,平原君有時也不能識大體,結果被眼前的小利蒙住眼睛,致使趙國蒙受了重大的損失。

公元前262年,秦國派大將白起,帶領人馬,攻打韓國。秦軍先占領了韓國的野王(在今河南沁陽縣),這裏是韓國的上黨同內地之間的重要通道。野王被占,上黨受到孤立,上黨的郡守馮亭說:

“上黨眼看就守不住了,我們與其投降秦國不如投降趙國。趙國得到上黨後,秦國肯定會去攻打它。那時,趙國受到攻擊,必然求韓國援助。趙國和韓國聯合起來,就可以抵擋住秦國了。”

於是馮亭派人帶著上黨的地圖去見趙孝成王,要把上黨獻給他。這時,平陽君趙豹認為,無緣無故收下這塊地方不好,最好不要接受。但平原君趙勝認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這塊地方,沒有什麼不好,應該接受。最後趙孝成王便派平原君把上黨這塊地方接受過來,並封馮亭為“華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