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周瑜就成為東吳政權中地位非常高的實權派人物。當時,他還非常年輕,隻有二十多歲。
東吳有個名將,名叫程普,他是一位資格非常老的將軍,很早的時候就跟隨孫權的父親孫堅南征北戰,孫堅死後,他又在孫策手下擔任要職,可以算做東吳的三朝元老。他見周瑜年紀輕輕的,地位卻在自己之上,心裏很不服氣。因此,他仗著自己資格老,常常找機會給周瑜難堪,想侮辱周瑜。
但周瑜卻並不計較這些。他心中很清楚,自己年輕,資曆又淺,像程普這樣的老將對自己不服是很正常的事。他相信,隻要自己做出成績來,日子久了,他們自然會對自己心服口服。因此,他對程普非常尊重,從不與他發生爭執,處處退讓。
過了一段時間以後,程普終於被周瑜的行動所感動,他徹底改變了對周瑜的看法。他認為,周瑜雖然年輕,但的確是有出眾的才華,而且事事以國事為重,沒有私心。他不但不再怨恨周瑜,而且還與周瑜成了好朋友。他曾對別人說:“我同周瑜交往,就好像喝那味道濃厚的美酒,不知不覺地就陶醉了。”
肝腦塗地
【釋義】肝膽腦漿塗濺滿地。形容竭盡忠誠,不惜任何犧牲。
【出處】漢·班固《漢書·蘇武傳》。
西漢弄帝時,國力強盛,漢武帝決心清除北部匈奴對我邊境地區居民的騷擾。同時雙方頻繁地派遣使者互探虛實。漢朝和匈奴都扣留了對方的使臣作為人質。漢武帝派蘇武以“中郎將”職銜出使匈奴,去接回人質。
蘇武到了匈奴,匈奴卻借故把他也扣留了。匈奴單於曾多次威脅誘降。蘇武堅貞不屈,就被秘密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牧羊。匈奴人給了他一群公羊說:“等到公羊生小羊的時候,你就可以回漢朝去了。”意思是說永遠也別想回去了。
為了迫使蘇武投降,匈奴經常派一些蘇武的故知舊交前去勸降。有一次,降將李陵前去勸降,蘇武對他說:“我們父子兩代雖沒有功勞和成就,可是我們全家都受過皇上的恩典和栽培,職位做到將軍,爵位領受通侯,我們兄弟三人都在皇上身邊效力。”蘇武接著又說:“我總想肝腦塗、粉身碎骨來報答。隻要有機會,就應豁出命去效忠盡力,即使受到刀砍鍋煮,也心甘情願。”
李陵聽了蘇武的這番大義凜然的話,十分感慨地說:“蘇武真不愧是大忠臣呀!”
蘇武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始終不屈服,在外堅持了19年,整天去草原上放牧。後來因匈奴提出與漢和好,才被遣送回漢朝。蘇武被派去匈奴的時候,是一位年富力強的將軍,可當他返回漢朝時,已經發須變白了。
言歸於好
【釋義】歸:回到之意;好:和好之意。指重新和好。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孫權傳》。
曹丕是曹操的兒子,在曹操死後,繼承了帝位,史稱魏文帝。在曹丕稱帝的第二年劉備在四川稱帝。
東吳孫權也想成就帝業,就投靠曹丕。曹丕封孫權為吳王,還想立孫權的兒子孫登為王太子。孫權以孫登年幼為理由辭謝。
這一年,魏文帝向吳王孫權索要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等古玩珍奇,遭到東吳群臣的一致反對。孫權卻說:“其實大家都知道,魏文帝立我兒子孫登為王太子隻是一個幌子。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把孫登接到許昌,然後囚禁起來,以便挾持我聽命於他。魏文帝要的雀頭香、大貝之類,對於他來說是寶貝,對於我來說,比起我兒子的性命來,隻不過是瓦片、石頭而已。把這些東西給他,以輕代重,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孫權派西曹掾沈珩攜帶珍珠寶貝前往許昌見魏文帝。
魏文帝十分高興,問沈:“吳王是否不滿寡人,說寡人貪得無厭?”
“沒有。”沈珩回答,“陛下信守諾言,與東吳言歸於好,所以吳王決不會存有不滿之心。倘若陛下背棄前盟,與東吳為敵,那麼東吳說不定會存有異心。”
魏文帝點了點頭,又問:“你是否聽說寡人要冊立吳王的兒子孫登為王太子這件事情?王太子應該來朝謝,不知他生活起居安寧嗎?”
沈珩答道:“臣在東吳,早上不入朝議事,有宴會也不參加,臣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件事情。”
魏文帝見沈珩答話得體,滴水不露,而又靈牙利齒,便與之談了許久,還辦了孫登為王太子的手續,叫沈珩帶回。由於沈珩出使有功,沒有辱沒自己國家的尊嚴,受到孫權的讚揚,封之為安鄉侯,官居少府一職。
言不由衷
【釋義】比喻說的不是真心話。由:從。衷:內心。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三年》。
春秋初,周朝已經勢衰力竭。鄭國的國君鄭莊公是周朝的卿士,執掌朝中大權。他憑借自己的實力和地位,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裏。當時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人。他不得不依靠鄭莊公料理朝政,卻又對虢公忌父十分相信,想讓他代替鄭莊公掌管朝政。
鄭莊公知道這件事後,對周平王非常不滿。周平王很害怕,趕緊向鄭莊公解釋說,他沒有讓忌父取代鄭莊公的想法。為了取得鄭莊公的信任,他和鄭莊公互換人質,讓周太子狐到鄭國去作人質,而鄭公子忽則到周朝來作人質。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去,他的孫子姬林繼承君位,稱周桓王。周桓王也想讓忌父代替鄭莊公當卿士掌管朝政。鄭莊公知道後大怒,派大夫祭足帶領兵馬,到周朝的溫邑收割了麥子,並全部運到鄭國。到了秋天,祭足又帶領兵馬到周朝成周,把那裏的穀子全部割掉,運回鄭國。從此,周朝和鄭國之間的關係就更加惡化,彼此結下了深仇大恨。
當時的史官在評論這件事的時候說:“如果說的不是真心話,交換人質又有什麼作用呢?”
言過其實
【釋義】比喻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指說話誇張失實,不能相信。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馬良傳》。
馬謖、馬良兄弟倆,都是三國時的將領,同在劉備手下做官。馬謖愛好談論軍事,丞相諸葛亮很看重他。但是,劉備總覺得馬謖好高談闊論,說話不踏實。劉備臨死前,曾經對諸葛亮說:“馬謖此人言語浮誇,超過他的實際能力,不可重用,丞相要留意才是!”
公元227年,諸葛亮向劉禪上了一篇奏章,即著名的《出師表》。次年春,他率軍伐魏,由於他忘記了劉備的忠告,派馬謖去駐守戰略要地街亭,致使街亭失守,伐魏失敗。
事後,諸葛亮向後主劉禪上表,要求免去自己丞相職務,降級三等,以處罰自己用人不當的重大過失。這時他才想起,劉備臨終時囑咐自己說,馬謖此人言語浮誇,超過他的實際能力,不可重用,要留意才是。由於自己沒有照此辦理,結果鑄成了大錯。這對於諸葛亮一生來說,是最後悔的事情。
言必信,行必果
【釋義】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說話算數,做事果斷。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子貢》。
有一次,子貢隨老師孔子一起外出遊玩,途中,子貢向孔子請教道:“怎樣才能稱‘士’?”
孔子回答說:“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奉命出使各國,很好地完成任務,這樣的人就可以叫做‘士’了。”
子貢又問:“請問次一等的呢?”
孔子說:“在家族當中人們都稱讚他孝敬父母,在鄉裏人們都稱讚他恭敬尊長。”
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
孔子回答說:“說話可靠守信用,行動起來堅決(言必信,行必果),這種人雖然成不了大器,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貢再問:“現在掌權的這些人怎麼樣?”
孔子評論說:“那都是一幫見識短淺、鼠目寸光的人。”
憂心如焚
【釋義】形容十分著急,心裏像火燒一樣。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小雅·節南山》。
西周時期,由於周厲王殘酷統治,民怨四起,各地暴動不斷,政權很不穩定。到周幽王當政時,情況更是糟糕。他統治期間,對百姓加重剝削,再加上地震與旱災,人民流離失所,痛苦不堪。周幽王又驕奢淫逸,根本不把人民死活放在心上。他重用太師尹氏,讓他掌管朝廷大權,致使政治日趨混亂,國勢日趨衰敗,人心離散。
當時,有個名叫家父的大臣對這種狀況非常憂慮,希望周幽王能看到政治上的危機,保持周王朝的天下。於是他寫了一首詩,一方麵揭露太師尹氏的罪惡,一方麵表達老百姓的憂憤。這首詩共十節,第一節寫道:
“巍峨的終南山啊,層巒疊嶂岩石壘壘。
太師尹氏威名顯赫,人民的眼睛都盯著你看。
心裏憂愁得像火在煎熬,但也不敢將你笑談。
眼看王業已衰國運將斷,為何你卻看不見!”
周幽王根本聽不進家父等人的勸阻,一味尋歡作樂,致使國力衰竭。後來申侯聯合大戎等國共同進攻西周王朝,周幽王兵敗身亡,西周也到此結束了。
快刀斬亂麻
【釋義】迅速果斷地處理疑難之事,就像用快刀斬斷亂麻一樣。
【出處】唐·李百藥《齊書·文宣帝紀》。
南北朝人高歡,是北朝東魏孝靜帝的丞相。
高歡有一次想試試他幾個兒子的聰明才智,便給他們每人各發亂麻一把,要他們設法整理,並且比賽誰整得最快最好。別的孩子都把亂麻先一根根抽出來,然後又一根根理齊,想快怎麼也快不了,都挺著急。惟有一個名叫高洋的孩子,與眾不同。他去找了一把快刀來,幾刀就把亂麻全部砍斷。根本不理那些糾纏不清的亂疙瘩。這樣,隻用了一會兒功夫,他就第一個報告完成。高歡問他,為何如此整法,他回答說:“亂者必斬!”高歡聽了,又驚奇又高興,認為此兒將來必大有出息。
後來,高洋成年後,篡奪了東魏孝靜帝的帝位,做了皇帝,史稱文宣帝。
完璧歸趙
【釋義】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給原主。完:完整;璧:玉器。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昭王聽說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寶玉——和氏璧,便派人送信給趙王,說願意以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將璧送去,但又怕秦王借口派兵來犯。就是連可以派到秦國去答複的人,一時也物色不到。
就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趙王召見了他,聽他分析了這件事的性質,並認為還是答應秦國的要求為好。趙王很滿意他的分析,問他誰可以出使秦國。藺相如回答說:
“想必大王還未找到可以出使的人,我願意捧著璧出使秦國,並向大王保證:秦國將城池給趙國,我就把璧留給秦王;如若秦國不將城池給趙國,我就定將完整的璧送歸趙國。”
於是,趙王派藺相如出使秦國。他向秦王獻上和氏璧後,秦王滿心歡喜,隻顧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玉璧而無意交城。藺相如借口璧上有小白斑點要指給秦王看,取回和氏璧,隨即憤怒地指責秦王不提交城之事,顯然不是誠心交換。如強行逼迫他,他將讓玉璧與自己腦袋一起在柱上撞個粉碎。
秦王怕他真的這樣做,馬上表示道歉,並當場叫人拿出地圖,劃出15座城池。但藺相如料到他這是做做樣子,不會真的交城,因此表示秦王必須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最隆重的儀式,方能獻璧,秦王被迫同意。
藺相如估計到,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五天再受璧,但肯定不肯給趙15座城。因此讓一個隨從人員換上普通百姓穿的粗布衣服,藏著和氏璧,從小路逃回趙國,從而實現了自己完璧歸趙的諾言。
雖然秦王知道藺相如欺騙了他,他還是沒有殺藺相如,一方麵他考慮到即使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另一方麵對於名聲也不好,不如把藺相如放回去,以博得趙國的信任。
窮凶極惡
【釋義】窮:極端。指極端凶惡。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吳主傳》。
漢獻帝興平年間,在吳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
黃金車,班蘭耳,
闓昌門,出天子。
20多年後,夏口、武昌的天空出現了黃龍和鳳凰,因唱童謠的地方和夏口、武昌都屬於孫權統治的地區,孫權的大臣們說這些現象都是吉兆,紛紛動員他做皇帝。在這之前,曹操的兒子曹丕和劉備已先後稱帝,建立了魏國和蜀國。
孫權在大臣們的勸說下決定也做皇帝,在都城武昌的南郊殺牛宰羊,登壇祭神即皇帝位,稱為吳大帝。當時,蜀國丞相諸葛亮來取聯吳抗魏的策略,聽說孫權稱帝,就派人去慶賀,並表示要與吳國結為聯盟。孫權考慮到魏國強大,就同意結盟。兩國的盟約說:上天降下災難,使國家失常,奸臣作亂,這種情況從董卓開始,到曹操結束。董卓和曹操窮凶極惡,鬧得天下四分五裂,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現在我們吳國和蜀國重新結盟,兩國今後互不侵犯,齊心協力共同對付魏國……
孫權建立吳國不久,遷都建業,派上大將軍陸遜輔助太子孫登留守武昌。孫、劉後來聯合起兵,在赤壁大敗曹軍,給窮凶極惡的曹操以沉重的打擊。
良莠不齊
【釋義】良:好。莠:壞。好人壞人混在一起,好壞難分。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小雅·大田》。
莠是一種野草的名種,俗稱“狗尾草”,葉子與禾苗相似,常混雜在禾苗中生長,未吐穗時,很難識別它。還有一種和莠同類的野草,叫做“稂”,俗稱“狼尾草”,也是混雜在禾苗中的“亂苗”之草,《詩經·小雅·大田》有一句適:“不稂不莠”,原意是:田裏沒有稂,沒有莠,一色的禾苗長得多好,肯定豐收!可是後來,意思卻變了,人們都用“不稂不莠”來比喻沒出息、不成材的人(貶詞,一般多指落後青年。意思是:不像稂,不像莠,可也不是好苗,能不能長出糧食,是令人懷疑的)。
明朝人田藝衡的《留青劄記》卷三十五有這樣的記載:“元時稱人以郎、官、秀為等第,‘秀’是最高,‘郎’較下。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原文說,不郎不秀是鄙人之詞(貶詞),意即指不高不低,或所謂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種人。
“不郎不秀”和“不稂不莠”,作為成語,兩句的意思後來完全相同,都是比喻不成材或沒出息的意思。
窮兵黷武
【釋義】指到處發動戰爭,使用武力。窮:盡。黷:任意。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陸抗傳》。
三國時,吳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名叫孫皓,他殘酷無情,專橫跋扈,荒淫無度,搞得吳國國力空虛,人民生活困苦,怨聲四起。
陸抗是陸遜的兒子,孫策的外孫,孫皓當上皇帝以後,陸抗任鎮軍大將軍、大司馬、薊州牧等職。陸抗看到司馬炎滅掉魏、蜀以後,建立了西晉王朝,東吳政權搖搖欲墜,十分憂慮。公元272年,他上書孫皓,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和應采取的對策。他指出:“國家連年打仗,軍隊疲憊不堪,百姓十分窮困,國庫空虛,財源枯竭。如果再不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發揮文武官員的才智,國勢將更加衰弱。如果再聽任將軍們濫用兵力,隨意打仗,耗資數以萬計,那麼就會使兵士更加疲憊,更加沒有戰鬥力,恐怕當敵人的力量還沒有消耗的時候,我們的力量卻已經衰竭了。”
這段文字的最後幾句在《三國誌·吳書·陸抗傳》中的原義是這樣的:“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而我已大病矣。”
孫皓沒有聽取陸抗的正確意見。公元280年,晉武帝六路出兵,大舉進攻吳國。吳軍不堪一擊,不戰自潰,孫皓投降稱臣,吳國從此滅亡。西晉基本上統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