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身患重病的小姑娘
19世紀英國著名醫生布拉斯.法特在一次治療一位身患重病的小姑娘時,使盡了渾身解數,那小姑娘的疾病仍未好轉。為此,法特的內心很是焦慮。
一天,法特醫生在查病房時,發現這位小姑娘很有興致地在閱讀一份報紙上的連載小說,便開始留心觀察起來。
隨後幾天,這小姑娘的情緒時好時壞,病情略有加重。法特醫生思來想去,便找來了那份報紙,認真地讀了起來。
原來報紙上的那篇連載小說描寫的是一位身患重病的少女的故事,而她患的又恰好是與他的病人相同的疾病,此病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可算是“不治之症”了。法特立即意識到這對他的病人意味著什麼。果然,隨著小說女主角的病情逐漸加重,他發現他的病人的病情也趨向惡化。
於是,法特醫生來到了報社,找到了小說的作者,詳細地詢問了小說情節的發展以及女主人公的命運與歸宿。根據寫作計劃,作家告訴他,女主人公最後將病死,而且死得很慘,令人落淚。
法特醫生馬上請求作家改變初衷,“她還年輕,”他竭力陳述著自己的理由,“而且,這關係到兩個姑娘的生命啊!”說著,法特醫生又談了自己的設想。最後,那位作家被感動了,他接受了法特的建議。
於是,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勇敢地站了起來,與病魔抗爭,並勇敢地活下來了。而法特的病人,那位小姑娘,也奇跡般地戰勝了“不治之症”,愉快地向法特醫生告別了。
從殘疾到權威
羅伯特.巴拉尼出生於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父母都是猶太人。他從小患有結核病,家庭又不太寬裕,由於長期得不到根治,最終他的膝關節永久性僵硬了。
父母為自己的兒子傷心,巴拉尼當然也很痛苦。但懂事的巴拉尼,盡管年紀才七八歲,卻把自己的痛苦隱藏起來,對父母說:“你們不要為我傷心,我完全能取得一個健康人的成就。”父母聽到兒子這番話,悲喜交集,抱著他不知該說些什麼,隻是以淚洗麵。
巴拉尼從此狠下一條心,埋頭苦讀。父母交替著每天接送他到學校,風雨無阻。巴拉尼沒有辜負父母的心血,也沒有忘掉自己的誓言,讀小學、中學時成績一直保持優異,名列前茅。
巴拉尼18歲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1900年獲得了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後,巴拉尼留在維也納大學耳科診所工作,當一名實習醫生。由於巴拉尼工作很努力,在該大學醫院工作的著名醫生亞當.波利茲對他很賞識,對他的工作和研究給予熱情的指導。
巴拉尼對眼球震顫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經過3年努力,於1905年5月發表了題為《熱眼球震顫的觀察》的研究論文。這篇論文的發表,引起了醫學界的關注,標誌著耳科“熱檢驗法”的產生。巴拉尼繼續深入鑽研,通過實驗證明內耳前庭器與小腦有關,從此奠定了耳科生理學的基礎。
1909年,著名耳科醫生亞當.波利茲病重,他主持的耳科研究所的事務以及在維也納大學擔任耳科醫學教學的任務,全部交給了巴拉尼。繁重的工作擔子壓在巴拉尼肩上,他不畏勞苦,除了出色地完成這些工作外,還繼續對自己的專業進行深入研究。
1910年至1912年間,他的科研碩果累累,先後發表了《半規管的生理學與病理學》和《前庭器的機能試驗》兩本著作。由於他的工作和科研有突破性的貢獻,奧地利皇家授予他爵位。1914年,他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金。
巴拉尼一生發表的科研論文184篇,治療好許多耳科絕症。他的成就卓著,當今醫學上探測前庭疾患的試驗和檢查小腦活動及其與平衡障礙有關的試驗,都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飛機迫降之後
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一架美軍飛機由於機械故障迫降在太平洋上,機上3名飛行員乘坐一艘充氣的救生筏逃生。
在經曆了死裏逃生的短暫興奮後,他們陷入了新的困境中。他們隨身攜帶的食物和水最多隻能支撐3天,更要命的是,他們沒有指南針,沒有地圖,誰都知道,這在漫無邊際的太平洋上,意味著什麼。
有限的食物和水很快用完了,求生的本能迫使他們想出各種辦法應對所麵臨的威脅:沒有食物,他們釣魚充饑;沒有水,就收集雨水解渴。就這樣,靠著這種最原始的生存方式苦撐著,他們在海上漂流了一個多月。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他們麵前依然是無邊無際的海水,獲救的希望越來越渺茫。
這時,兩名飛行員奇怪地發現一名同伴在用手指蘸著海水品嚐,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嚐上一兩口。“可憐的埃裏克,如果你實在渴得受不了的話。這裏還有一點兒水。”一個同伴有氣無力地說。
埃裏克淡淡一笑說:“不,我在試著尋找生機。”
又是幾天過去,奇跡還是沒出現。無邊的海水無情地吞噬著他們求生的信念,把他們折磨得越來越虛弱。兩個同伴對獲救已不抱任何幻想,他們顯得很平靜,慢慢地等待著死神的降臨,隻有埃裏克還在倔強地重複著那件似乎毫無意義的事。
一天,在嚐了海水之後,埃裏克忽然興奮地大叫起來:“我們有救了,我們快到陸地了。”
“埃裏克,你是不是在說夢話!不,他已經瘋掉了!”兩個同伴同情地看著他。
“不不,我沒瘋,我很清醒。”埃裏克激動地說,“從昨天開始,我發現海水的味道沒有以往那樣鹹了,現在這裏的鹹味更淡了,這是河水把它衝淡的緣故。夥計們,我們有救了,附近就是陸地!”
終於,一路嚐著海水,他們在第三天到達了大河的入海口。憑著埃裏克不屈的抗爭,他們得救了。
一隊身陷絕境的傘兵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大戰役中,盟軍的一隊傘兵因飛機偏航而被誤投絕境,不久他們被俘了。
在德兵的刺刀下,俘虜們做著苦役,身形憔悴,支撐他們的是盟軍一定會打過來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