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身患重病的小姑娘(2 / 3)

槍炮聲一天天近了,德軍臉上的烏雲也越來越重了。一天黃昏,一陣急促的號子把俘虜們趕成一長排,周邊是荷槍實彈的德國士兵,傘兵們一下子就明白了將要發生的事情。

一位年輕傘兵的手劇烈顫抖著,他想起了爸爸媽媽,還有可愛的未婚妻。他的眼睛濕潤了。一位老兵緊緊抓住了他的手:“兄弟,我們不哭!”

一瞬間,所有的傘兵一個接一個地把手拉在了一起。

天地無聲,槍炮聲突然響了。萬分巧合的是盟軍在這一刻發動了進攻,正義的槍彈壓過了屠殺的子彈,一些傘兵幸免於難,其中有那位年輕的傘兵。後來,他隨大軍攻克了柏林。當他凝望著納粹旗幟降下時,他想起了那位拉他手的已犧牲的兄長。他含著淚喃喃自語:“兄弟,我們不哭!”

數十年之後,那種閃耀著人類光輝的精神,依然撼人心魄。

永遠的百合花

平靜的加利福尼亞海灣消散了先前的浮躁和凶猛,海麵上波瀾不驚,這異常沉寂的氛圍給人一種無比的壓抑之情,隻是水麵上漂浮著的許多白色的花朵,才給這沉寂壓抑的環境帶來了些許亮色和溫暖。

這些天來,大海中漂泊著一束束百合花,每天都有很多人來到海邊撒落花朵,他們什麼話也不說,隻是靜靜地望著這些聖潔的百合花發呆。

人群中有一位身材高挑、碧眼金發的女郎,她美麗而憂傷的眼睛中滿蓄著淚水。她是“雅典娜”號沉船上22位幸存者中的兩位女性之一。

她的名字叫瑪麗.蓮,來自意大利,她非常喜歡美國,是個典型的美國通。她是獨自一人去加州遊玩的,當警鈴第一次拉響時,瑪麗.蓮嚇壞了,她平生頭一次乘船在大海上遊玩,根本不知道怎麼穿救生衣。

麵對茫茫無邊的大海和洶湧澎湃的巨浪,瑪麗.蓮嚇蒙了,淚水止不住地從她美麗的麵龐上滑落下來。這時有兩位美國男子走過來,幫她穿上了救生衣。

瑪麗.蓮看到輪船的通道上亂作一團,立即清楚了事情的嚴重性。她手足無措地向人群跑去,男人們都主動讓出了一條道,讓婦女、兒童和老人先上甲板。經過數小時的掙紮,“雅典娜”號終於淹沒在巨浪滔天的大海中,海水一下子把船艙浸沒了。

同艙的幾名男子用各種手段,終於擊碎了鋼化玻璃,第一個逃出船艙的是瑪麗.蓮——男人們再一次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她。

出了船艙後,瑪麗.蓮也隻能在大海中任憑狂濤巨浪擺布。突然,她看見一條橡皮救生筏,上麵已經坐著一位老人,老人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爬上救生筏。

此時一個巨浪撲來,一名男子被卷到了瑪麗.蓮的身邊,那位男子毫不猶豫地把她推上了救生筏,而當瑪麗.蓮向這位男子伸手時,他卻被巨浪卷入了海底,再也找不到一點痕跡……

瑪麗.蓮被驚呆了,那位老人更是熱淚四濺。筏子依然在怒濤之巔搖蕩,瑪麗.蓮放聲痛哭起來。老人撫摩著她的頭說:“孩子,不要怕!無論結局如何,我都會盡力幫助你,因為你還年輕,你一定要努力活下去,而我已經一大把年紀了。”

瑪麗.蓮止住了哭聲。這時,海麵上已有了一絲波瀾。猛然間,一個巨浪將筏子打翻,瑪麗.蓮死死抓住筏繩,而那位老人轉眼間就消失在大海的深淵之中。

瑪麗.蓮已自顧不及,她不會遊泳,但曾經看過自救的電影,於是她用兩根指頭塞住鼻孔,拚命地用嘴吸氣,以防海水灌進鼻子把自己嗆死。

過了很久,瑪麗.蓮發現自己和筏子已靠近了海岸,岸邊的波濤也異常凶猛,有人想拉她但沒能拉住,她被反彈離開了海岸。危急中,她趕忙解開筏繩,一陣海浪撲來將她送到了岸上。

這時,一個漁民用棉衣包住了瑪麗.蓮,她終於擺脫了死神的糾纏,幸運地活了下來。可是他們僅僅活下22人,與她一同乘船的280位同胞卻永遠地消逝在大海的深淵之中!

缺陷與成就

有一個小男孩患了小兒麻痹症,然而當時的醫學特別落後,無法醫治他,他很不幸成了瘸子。因此,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都是在陰影中度過的。

在這個世界上,他是一名需要照顧的人,說白了,他就是“殘廢”。在別人或憐憫、或嘲笑、或漠然的眼光中,他的內心充滿了自卑。他被自己的缺陷深深地擊中了。他的名字叫羅斯福,是美國人。

那個男人太高傲了,他的思想行為特立獨行,充滿了叛逆精神,所以,皇帝很討厭他,想狠狠地教訓他一次。如果砍他頭,那也罷了;但是,皇帝閹割了他,這種奇恥大辱幾乎可以毀滅一個男人的一生啊!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他都不再是一個正常人,甚至連“殘廢”的稱號也不配!他是誰?他就是司馬遷,他是中國人。

他是一位米穀商人的第二個兒子,家庭富足,但他卻認為自己的童年並不快樂,因為他自小是個駝子。行動不便且不說,在別人眼中,他常常淪為小醜、笑料。他是孤立的、孤獨的,世界與他之間一直拉開著巨大的距離,他難以逾越那道鴻溝。他成了一個“生活在別處”的人。他叫阿德勒,是奧地利人。

羅斯福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在美國家喻戶曉;司馬遷發奮著述,終成輝煌巨著《史記》,在中國也是婦孺皆知;阿德勒則不為多數人了解,但是,他獨樹一幟的心理學思想卻與弗洛伊德並駕齊驅。

他們的成就與他們的缺陷形成鮮明對照。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認為,成功者離不開自卑,他們必須在自卑的動力驅使下,走出自卑的陰影,在更高、更遠的地方尋找生命的補償。

戰勝殘疾的巴拉尼

巴拉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巴拉尼母親感覺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

母親來到巴拉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誌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嗎?巴拉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