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偉大的愛國者(1 / 3)

第一篇偉大的愛國者

屈原是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傑出的愛國者。他生在戰國時期的楚國,家鄉在現在湖北的秭歸,離長江三峽不遠。這裏風景美麗,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故鄉,熱愛楚國。

可是楚國統治者腐敗無能,不圖進取,國力漸漸衰弱,百姓生活也很貧困。屈原非常著急,來到都城勸楚王改革圖強。不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擊,一度信任他的楚王竟把他趕出都城,流放到了遠方。

屈原一片愛國心不被人理解,難過極了。有人勸他:“楚國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別國去,照樣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說:“我愛我的楚國,為它的命運擔憂,為百姓的痛苦傷心。明知自己的處境很危險,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還能為它出力。”

屈原寫了許多詩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他想象著自己乘著龍駕著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飛往遠方,離開楚國,忽然回頭看到了可愛的家鄉,立刻停住了腳步。他的仆人哭了,連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國,並下決心:“如果不能實現我的願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國!”

不久,屈原懷著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入了汨羅江(在現在湖南)。他對楚國的愛也就是對中國的愛,對自己所屬民族的愛。所以,全國人民至今還懷念他,每年端午節,人們劃龍舟,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

蘇格拉底從容就義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控告有“瀆神”罪。罪名有兩點:一是“腐蝕青年”,二是“藐視城邦崇拜的諸神以及從事離奇古怪的宗教活動”。

蘇格拉底受到了501人的陪審團的審訊,並僅以60票的多數被判處死刑。也許他們之中很少有人想到他真的會死,因為他有法律權利,可以要求從輕處置,並可要求重新進行投票表決。

假如蘇格拉底依照慣例低聲下氣、痛哭流涕地苦苦哀求,有30多位陪審員肯定會改變他們的態度。但他卻表現得無所謂。他的弟子們來監獄看望他,慫恿他越獄逃跑。

蘇格拉底卻說:“我的信仰中有一條就是相信法律的權威。我常對你們說,一個好的公民就要遵守本市的法律。既然雅典的法律判處我死刑,合乎邏輯的結論就是:作為一個好公民,我必須去死。”

蘇格拉底的朋友為他焦慮不安,認為他實在有些固執。於是他們爭辯說:“這豈不是把邏輯扯得太遠了嗎?”然而,老人依然固執己見。

最後的時刻到來了,學生們聚集在他的身邊,悲痛地看著敬愛的老師喝下那杯毒藥。在日落西山之前,他親自叫人去取毒藥。當一個隨從將毒藥拿來時,蘇格拉底用異常平靜的語調對他說:“這種事你清楚,你要告訴我應該怎麼做。”

隨從告訴他:“你喝下毒藥,然後站起來走動走動,直到你的腿感到沉重,然後再躺下,毒藥的麻醉作用就會攻向你的心髒。”

蘇格拉底審慎而冷靜地照著隨從的話去做,其間僅停頓了一下斥責他的學生,因為學生們都在痛哭。

最後他想起,他還欠著別人一筆小小的債務。他把蓋在臉上的布拿開說:“克裏托,我還欠亞斯克萊皮亞斯一隻雞錢——記住千萬要還給他。”

隨後他閉上了眼睛,重又將布蓋在臉上。當克裏托問他還有什麼臨終囑咐時,他沒有回答。

柏拉圖用令人難忘的語言描述了蘇格拉底死去的情景:“我們的朋友就這樣完了。他是我們所了解的人中最慈善、最正直、最有學識的人。”

環境與心境

蘇格拉底單身時,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七八平方米的小屋裏,生活非常不便,但他一天到晚總是樂嗬嗬的。

有人問:“那麼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困難,你有什麼可樂的?”

蘇格拉底說:“朋友們在一塊兒,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這難道不是很值得高興的事兒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一個個相繼成家,先後搬了出去。屋子裏隻剩下了蘇格拉底一個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問:“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有什麼好高興的?”

蘇格拉底說:“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個老師,和這麼多老師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可以向它們請教,這怎能不令人高興呢?”

幾年後,蘇格拉底也成了家,搬進了一座大樓裏。這座大樓有七層,他的家在最底層。底層在這座樓裏環境是最差的,上麵老是往下麵潑汙水,丟死老鼠、破鞋子、臭襪子和雜七雜八的髒東西。蘇格拉底還是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

那人又好奇地問:“你住這樣的房間。也感到高興嗎?”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樓有多少妙處啊!進門就是家,不用爬樓梯;搬東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勁兒;朋友來訪容易,用不著一層樓一層樓地去叩門詢問……特別讓我滿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養一叢一叢的花,種一畦一畦的菜。這些樂趣呀,數之不盡啊!”蘇格拉底情不自禁地說。

過了一年,蘇格拉底把一樓的房間讓給了一位朋友。這位朋友家裏有一個偏癱的老人,上下樓很不方便。蘇格拉底搬到了樓房的最高層。可是他每天仍是快快樂樂的。

那人揶揄地問:“蘇格拉底先生,住七樓是不是也有許多好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