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拉格,開普勒竭力研究火星,想揭示它的秘密。這個時期,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期。可惜,好景不長,他的益友布拉赫溘然長逝。這不僅在事業上使開普勒遭到嚴重損失,而且使他一家的生活也因此又陷入困境。
有人說:“開普勒的一生,大半是孤獨地奮鬥……布拉赫的後麵有國王,伽利略的後麵有公爵,牛頓的後麵有政府,但是開普勒的後麵隻有疾病和貧困。”
然而,沒有任何阻礙能止住開普勒研究天體的決心。他倒了,又站起來。他失敗了,失敗了,又失敗了,但是他把這些失敗收拾起來,建成一個高塔,終於抓著了天體運動的三大定律。
生活中有許多人做事最初都能保持旺盛的鬥誌,在這個階段普通人與傑出的人是沒有多少差別的。然而往往到最後那一刻,頑強者與懈怠者便區分出來了,前者咬牙堅持到勝利,後者則喪失信心放棄了努力,於是得到了不同的結局。
要說成功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
憂鬱的詩人
小拜倫有隻腳是跛的,這一缺陷給他後來的生活帶來了不少痛苦。
有一次他在街上散步時,一個婦人經過他身旁,看著拜倫說:“呀!多麼漂亮的孩子!可惜是個瘸子!”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拜倫的心,雖然他很年幼,但他很懂世故的偏頗和對殘疾者的歧視,每當讓別人看到自己的殘疾,他的心就會像受刀割一樣的痛苦。
更不幸的是,他父母的關係很糟,彼此都對婚姻感到失望,拜倫就是在這種失望的深淵裏出生的。拜倫兩歲時,父母開始分居,拜倫由母親撫養,他父親為了躲債逃到法國,第二年便在貧困交加中死去。
家庭的不幸,使得拜倫母親的性情變得非常暴躁,常無緣無故地大發脾氣,而拜倫便成了母親發泄憤怒和不滿的對象。母親有時候把他當作掌上明珠一樣地愛撫;有時候發起神經來,便順手拿起盤子等向拜倫投去。
年幼的拜倫每天都被喝罵,到後來,新衣裳也被母親撕破。在抱怨自己的殘疾以外,還要忍受母親的脾氣,對於這個生來就比別人更加敏感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負擔是過於沉重了,他的性格逐漸地變得憂鬱起來。
盡管拜倫在默默地忍耐著,但是燃燒的憤怒卻沸騰在他的腦海,到後來,默默發怒的習慣已經成為拜倫的脾性。
拜倫在將近5歲時,被母親送進學校。他是個記憶力很好的學生,卻經常一副憂鬱的表情。拜倫以善談吐和讀書多為人所知,因為他從自己的家庭教師那裏學了不少曆史和拉丁語,自己還常常隨手翻讀各種書籍。這使拜倫後來成為著名的詩人。
扼住命運的咽喉
貝多芬一生命運坎坷,痛苦和不幸始終和他形影不離。他曆經貧窮、疾病、失戀和孤獨的折磨。早在童年時,他就在父親嚴厲的嗬斥下苦練鋼琴。
3歲時,貝多芬失去了疼愛他的祖父。17歲時,他熱愛的母親又死於肺病,貝多芬從此成為一家之主,擔負起兩個弟弟的教育責任。他不得不羞慚地要求父親退休,因為他酗酒,不能主持門戶,別人甚至不得不把養老金交貝多芬本人收領。這些可悲的事實在貝多芬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傷痕。若幹年後他曾說過:“不知道死的人真是一個可憐蟲!我15歲時已經知道了。”
1796至1800年間,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大大衰退。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這是多麼沉重的打擊!他絕望地告訴兩個朋友:“我的最高貴的部分,我的聽覺,大大地衰退了……我不得不在傷心的隱忍中棲身!……”
“要是幹著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裏這是多麼可怕的遭遇啊……”
然而,除了肉體上的痛苦之外,還有另一種痛苦——愛情的挫折摧殘著貝多芬的心靈。
1801年,一個很有魅力的姑娘闖入了他的生活,這就是貝多芬題贈《月光奏鳴曲》的對象——朱麗葉坦.桂察蒂。她愛他,他也愛她。可是這段愛情卻使貝多芬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愛情使他更加感到自己的殘廢和處境的艱難,甚至無法娶他所愛的人,而朱麗葉坦的稚氣和自私又使貝多芬萬分苦惱。
1803年11月,朱麗葉坦.桂察蒂嫁給了一位伯爵。這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尤其是在貝多芬由於疾病而使身體變得虛弱的時候,狂亂的情緒更有把他毀滅的危險。他給兄弟卡爾與約翰寫好了遺囑,注明“等我死後拆開”,他差不多要結束他的生命了。
但是,貝多芬以超人的毅力再一次戰勝了命運的擺布,此後貝多芬還活了25年。他在給韋該勒醫生的信中寫道:“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讓人生活上千百次,多美!我窺見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標,我每天都更迫近它一些。唯有在這種思想裏,你的貝多芬方能存活。”
苦難磨礪了貝多芬的意誌,他緊緊地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於痛苦的思索中寫下了流芳千古的名曲。然而即使在他苦痛時期的作品中,也有許多歡悅的樂曲,反映了一種青年人的天真,或是熱烈的情愛。
這顯然是貝多芬的頑強的意誌起了決定作用,一種無可抵抗的力量把憂鬱的思想一掃而空。他渴望痊愈,渴望愛情和幸福。他是那樣的需要歡樂,當生活中沒有歡樂時就自己來創造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