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聯
相傳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曾在他的家鄉廣西貴縣一座戲台上留下一副對聯:
“不論場地,可家可國可天下;
尋常人物,能文能武能聖賢。”
這副對聯形象地概括了舞台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特點。
無獨有偶,據說清末回族起義領袖杜文秀也在他的家鄉雲南永昌縣一座戲台上留下類似的對聯:
“不大點地方,亦家亦國亦天下;
這幾個角色,能文能武能聖賢。”
戲劇界的妙聯真不少。藝術大師梅蘭芳非常喜歡這樣一副對聯:
“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此聯不僅工整、精巧、風趣,而且充滿了藝術辯證法。據說這是梅蘭芳的姨父贈給他的,這也是梅蘭芳幾十年藝術生涯的總結。藝人有諺語雲:“不像不成戲,真像不成藝。”這副對聯與這句諺語,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抗日戰爭期間,一些劇團在陝西銅川公演募捐,姚文慰先生書贈一聯:
“裝男亦好,扮女亦好,舉起刀槍劍戟,
但願排演抗日戲;
蒲劇也罷,秦腔也罷,無論生旦淨醜,
大家齊唱愛國歌。”
京劇表演藝術大師蓋叫天的朋友送給他一副對聯:
“英名蓋世三岔口;
傑作驚天十字坡。”
蓋叫天原名叫張英傑,對聯運用“藏頭”法將二字嵌入上下聯中,並同他的拿手戲《三岔口》、《十字坡》結合一體,還包含了“蓋”、“天”二字,構思極為工巧。
還有一位戲迷用京劇藝人的名字編成對聯:
“譚鑫培、譚小培、譚富英,祖孫三代,
三代三生,衣缽真體,箕裘永紹
言菊朋、言少朋、言慧珠,藝成一家,
一家一業,聲名遠傳,技術高超。”
頭等事業
一理發店開張,店主的朋友們都前來慶賀。店主請朋友為他的理發店撰寫對聯。朋友中幾位有些文才的,接連寫了幾副,店主都覺得不夠味。這時,恰逢一位名士前來理發,看到這種情景,便不客氣地展紙揮筆寫下一幅:
上聯:“做天下頭等事業,”
下聯:“用世間頂上工夫。”
橫批:“進士弟”
眾人看了,齊聲說妙。妙就妙在上下聯所用“頭”、“頂”二字,一詞雙關,標明了理發行當的特點,又詼諧地彰揚了此店的技藝不俗。
但對於橫批的“進士弟”卻不解其意。這時一位朋友拿起筆來,在“士”與“弟”字上各添了兩劃,便成了“進去剃”三字。眾人這才恍然大悟。
舊時平常百姓多不蓄發,所謂理發,也叫剃頭。所以理發店便常有這樣的對聯:
“提起刀人人沒發,
拉下水個個低頭。”
此聯要擱在今天,大凡用不得,起碼蓄長發的人是不進店的,也就沒有多少生意了。
太平天國有個將領叫李文彩,起義後屬石達開部。石達開率部渡金沙江北去後,李文彩轉戰於滇黔川湘桂邊界,一直到天京陷落八年後才因失敗而犧牲。
李文彩原是剃頭師傅,在舉義之前,太平天國將領之一的馮雲山曾為他的剃頭店擬過一副對聯:
“磨礪以須,天下有頭皆可剃;
及鋒而試,世間妙手等閑看。”
從文字上看,此聯十分工整。聯中隱晦地表達了太平天國的革命思想。後來,石達開把它改為:
“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
及鋒而試,看老子手段如何?”
改後的對聯,鮮明地表現了太平天國革命者的樂觀豪邁氣概,以激問的語氣,加強了對聯的氣勢。這純粹成了一副抒情的對聯,恐怕再也掛不上理發店的門了。
說起理發店的對聯,還有馮玉祥將軍一樁軼事值得一提。
抗戰期間,重慶有一家專為達官貴人服務的理發店。一天,馮玉祥走進店來,隻見出入店門的人西裝革履,長袍馬褂,油頭粉麵。再看店牆上的價目表:飛機式,二百元法幣;扇麵發,二百五十元法幣;抹口紅、塗指甲……馮玉祥氣得心裏大罵:“這幫賤貨,隻圖享受,用這些錢買子彈,能打多少鬼子!”
馮玉祥轉過身來,向店主說:“我是馮玉祥,見貴店生意興隆,財源茂盛,特有一副對聯相贈。”
店主受寵若驚,連連表示感謝:“不勝榮幸!”
馮玉祥含威不露地說:“我寫了一定要掛上。”
“一定掛,一定掛!”店主急忙拿來紙硯筆墨,馮玉祥飽蘸濃墨,一揮而就:
“倭寇不除,有何顏麵對鏡;國仇未報,負此頭顱為人。”
“啊!”店主目瞪口呆。“以後,我天天派人來看守,誰也不許將它撕掉!”說完,馮玉祥揚長而去。
從此,這家理發店門前冷落車馬稀,不久便關門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