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紀曉嵐巧釋聯語
“伴君如伴虎。”在朝做官的人個個倍加小心。有時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很難做人。紀曉嵐依靠自己的辯才,有時竟能使皇上回嗔作喜,避免了很多麻煩。
一年中秋,乾隆皇帝召集愛臣在禦花園飲酒賞月。乾隆提出要與紀曉嵐對句,以助雅興。他首先吟出上聯:
“玉帝行兵,風刀雨箭雲旗雷鼓天為陣;”
吟罷,他得意地朝群臣掃視一周,然後把眼光停在紀曉嵐臉上,看紀曉嵐如何答對。紀沉著地吟道:
“龍王設宴,日燈月燭山肴海酒地作盤。”
不僅句子對得妥貼,而且地作餐盤較之天為戰陣,氣派更加宏大。乾隆聽了,剛才臉上的得意神氣黯然消失。紀曉嵐知道乾隆好為人師,愛在眾人麵前賣弄才華,後悔自己剛才不該和他平分秋色。
但是,話說回來,如果對句對得不好,說不定乾隆又會當眾奚落你,讓你下不了台。看來是左右為難的事,卻沒有把紀曉嵐難住。
隻見紀曉嵐連忙解釋道:“主上為天子,故風雨雲雷,任從驅遣,威懾天下,臣乃酒囊飯袋,故視日月山海,都在筵席之中。不難看出,主上好大神威,為臣不過好大肚子罷了。”
經他這樣自我嘲解,乾隆臉上立即露出得意之色,對紀曉嵐道:“愛卿飯量雖好,如非學富五車,也不會有這樣大的肚子喲!”
紀曉嵐妙對佳語
紀曉嵐是清乾隆年間禮部尚書大學士,生性詼諧,才思敏捷,常有急智奇思,語驚四座,妙趣橫生。
乾隆年間,有一年工部發生火災,皇上命令大司空金簡召集民重建,但對外地遭受水澇災的黎民百姓卻不聞不問。當時京城裏有人便創作一句上聯欲求應對:
“水部火災,金司空大興土木;”
此聯語含譏刺,頗得人心,所以傳抄者紛紜;但又因句含有“金、木、水、火、土”五字,對起來頗費周折。當時朝中有位中書舍人,昏庸無能,但又想在這個難題上露一手,因此便去請文人紀曉嵐相助。紀曉嵐聽他念罷上聯後,便先打招呼說:“隻要您什麼都不忌諱,我馬上就能作答。”
中書舍人說:“隻要對得上,我什麼也不忌諱,您盡管說吧!”紀曉嵐於是對出下聯:
“南人北相,中書君什麼東西。”
原來這位中書舍人是北京南邊的一個縣裏人,由南抵北為相,故稱“南人北相”;此下聯中包含了“東、西、南、北、中”五個字,與上聯“金、木、水、火、土”對得再巧不過。
舊時常把財神爺、藥王爺同供一龕。紀曉嵐為之作對雲:
“有錢難買命,
無藥可醫貧。”
紀曉嵐常侍皇帝之側,給乾隆講書讀詩,時間長了,思念老家,但又不好直接向皇上提出來。
乾隆皇帝看出紀曉嵐有心事,便說:“紀曉嵐,看你悒鬱不樂,必有心事在懷,讓我猜詳一下如何?”
紀曉嵐問:“陛下如何猜詳?”
乾隆說:“我看你是: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紀曉嵐立刻跪下說:“聖上明鑒。如蒙陛下恩準,給假回鄉省親,紀曉嵐感戴聖恩。我便:“寸身言謝,謝天謝地謝君王。”
乾隆出拆字上聯,紀曉嵐答拆字下聯,對仗工整,對答如流。乾隆心中大為高興,即準紀曉嵐回鄉省親。
後生更比先生長
解縉幼年苦學多才,長於巧對,十歲時就小有名氣。一日,出身翰林的曹尚書想考他。一見麵,曹尚書便道:“老夫欲揀幾句聯語,你可能和對?”解縉從容答道:“後生才疏學淺,堂上獻醜,還望大人海涵。”曹尚書麵對牆上一副墨跡,脫口說道:
“醉愛羲之跡,”
解縉隨口吟就:
“狂吟‘白也’詩。”
曹尚書又出一聯:
“風吹馬尾千條線,”
解縉對曰:
“日照龍麟萬點金。”
曹尚書見未能考住解縉,指著屏風上的畫幅又出一聯:
“龍不吟,虎不嘯,魚不躍,蟾不跳,
笑煞落頭劉海;”
解縉指著案上的棋子說:
“車無輪,馬無鞍,象無牙,炮無火,
活捉寨內老將。”
話音剛落,曹尚書額頭生冷汗,但還不甘罷休,又以教訓的口吻道: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還在孔子上;”
隱意我老夫子終究還是比你小娃娃行。沒想到解縉沉思片刻,遂得一聯回敬:
“眉先生,發後生,後生更比先生長。”
此聯寓意深刻,暗含譏諷,解縉語聲一落,看客們拍案叫絕,曹尚書隻得佯醉而退。
哭笑不得
某天小華問爸爸:“爸爸,生氣、憤怒、發狂和哭笑不得有什麼不同?”
小華的爸爸說:“我做個實驗你就懂了。”
於是他翻開電話簿,隨便找了一個叫做林某的人便撥了電話。
電話一接通,小華爸爸按下免提鍵讓小華聽清楚——
小華爸爸:“請問李登輝在嗎?”
林某:“你打錯了。”
小華爸爸:“少胡來,李登輝在嗎?”
林某:“跟你說你打錯了!”說著就把電話掛了。
之後,小華爸爸又打電話過去——
小華爸爸:“請問李登輝在嗎?”
林某:“誰啦!你打錯了。”
小華爸爸:“請問李登輝在嗎?”
林某:“媽的,神經病。”又把電話掛了。
小華爸爸又撥了一通——
小華爸爸:“請問李登輝在嗎?”
林某:“你到底是誰?少無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