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顧炎武文武雙全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和學識淵博的曆史學家、地理學家。
顧炎武的祖父是一個非常關心政治的人。他看到明朝末年朝政腐敗,生靈塗炭,便把希望寄托在年幼的孫子身上,教育顧炎武多研究天文、地理、水土和兵書等。
顧炎武的母親知書達理,她經常給兒子講文天祥、於謙等民族英雄的故事,勉勵他以此為楷模,發憤圖強,精忠報國。祖父和母親的教誨,深刻地影響了顧炎武,使他從小就喜讀書、好鍛煉。
顧炎武10多歲時,參加了一個叫做“複社”的文人組織,並結識了同鄉人歸莊。歸莊對兵法很有研究,並練得一身好武藝。顧炎武和他朝夕相處,形影不離,經常在一起演練槍棒,切磋武藝。當時,一般讀書人都重文輕武,他們兩人則在這種陳腐的風氣麵前力排眾議,積極宣傳讀書人要文武雙全,而且身體力行,苦練不輟。
在顧炎武32歲那年,滿洲貴族攻陷北京,建立了清朝。顧炎武獲知亡國消息後,極為悲憤,他下定決心要學習宋朝的文天祥,為光複故國山河而戰。
第二年,當清兵南下占領了南京、蘇州和他的故鄉昆山等地時,他和歸莊等人積極參加了蘇州的抗清鬥爭。失敗後,又在昆山發動了抗清起義,並攻占縣城達21天之久。
後來由於清兵大舉反撲,才被迫撤退。雖然連遭失敗,但顧炎武愛國的雄心卻絲毫沒有減弱。他離開故鄉,到處闖蕩,一方麵增長閱曆,著書立說;另一方麵廣泛結交俠義之士,勘察地形,策劃起義。
顧炎武以銜石填海的精衛為榜樣,發誓艱苦鍛煉。他曾寫下這樣一首詩:“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他十分佩服曆史上的高漸離、班超、諸葛亮、祖逖等人。
在實際行動中,他學習祖逖聞雞起舞的刻苦鍛煉精神,每天練習劍術和騎射,在沙地上學習行軍布陣方法。他一天不練劍,心裏就感到有一件事情還沒有做完,覺也睡不安穩,即使到了深更半夜,也要起來補練一番。他學習騎馬的過程,更充分地顯示了他的頑強意誌和刻苦精神。
顧炎武原是南方人,本來就不習慣騎馬,但他決心掌握騎馬本領,於是特意挑選了一匹不易馴服的驁馬來騎。盡管一次又一次地從馬背上摔下來,但他從不灰心氣餒,而是繼續苦練,終於馴服了烈性的驁馬,掌握了高超的騎術。
顧炎武為了勘察地形,策劃起義,遊曆了長江下遊、東南沿海以及華北、東北、西北地區的很多地方。在長期旅行勘察地形的過程中,生活過得十分艱苦,而且要攀高山,越峻嶺,穿密林,涉急流,但他從沒有後退過一步。艱苦的生活和環境磨煉了他的意誌,也鍛煉了他的身體。
正是由於胸懷浩然正氣,一生苦練不輟,顧炎武到了70歲高齡,身體還十分健壯,經常騎著馬四處奔走察看地形。不幸在一次旅行中因山路險惡,翻身落馬,受傷不治而死。
顧炎武博覽群書,對經濟、史學、天文、地理、音韻、金石、兵書等,都很有研究,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
顏元主張“動以養生”
顏元是河北省博野人,清初思想家、教育家。
顏元從小生活困難,邊勞動,邊學習。19歲時考中秀才,24歲起,開設家塾,教授生徒,一心致力於教育事業,是一位終生未仕的教育家。在數十年的教育生涯中,顏元繼承西周的“文武合一”教育傳統。
顏元曾學兵法騎射和技擊,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鍛煉身體方麵的教育,他自身也喜歡很多體育活動,並發表了一係列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價值的見解,他是我國古代教育家當中比較重視養生的一位教育家。
“習行”、“習動”,這是顏元教育思想中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許多著作中都表達了他積極提倡“動以養生”的思想主張。例如:
“養生莫善於習動”(《言行錄.學人篇》);
“常動則筋骨疏,氣脈舒”(《言行錄.世情篇》);
“一身動則一身強,一家動則一家強,一國動則一國強,天下動則天下強”(《言行錄.學須十三》)。
顏元“動以養生”思想主要是在實踐中產生的,或者說與他的經曆有關係。顏元生於窮鄉僻壤,他“四歲失父,十一歲離母”,童年生活十分孤獨艱苦。8歲時就學於吳洞雲,並學一些騎射、劍戟本領。20歲時,因養祖父家庭破落,由城裏遷往鄉下。
在鄉下,顏元親自參加田間勞動,耕田種菜,負擔全家生活。勞動餘暇,顏元還鑽研兵書,學習技擊。這為顏元“動以養生”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顏元生活的年代,正是程朱理學猖獗一時的時候。在理學的毒害下,不少人“終日兀坐書房中,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軟”,成了“白麵書生”,“柔脆為婦人女子”。青年顏元也深受其害。他先後讀過《陸王語要》和《性理大全》等理學著作,對他們的理學要旨,篤信不疑,也經常在家閉門靜坐,窮理居敬,倍嚐靜坐頓悟之苦。
時間一長,顏元發現,這種靜坐冥想的求知方法,與他“生存一日,當為生民辦事一日”的經世致用的主張,南轅北轍,於是他開始對程朱理學發生懷疑。他34歲那年,養祖母去世。顏元在家居喪期間,因恪守朱子家禮,連病帶餓,差點兒斷送性命。從此,顏元對理學的態度,由懷疑走上了反對的道路。
後來,顏元53歲南遊中州(今河南),更認識到理學給社會造成的危害。於是,顏元反對理學的態度,愈益堅決,成了當時一個最為勇猛、最為徹底的反理學的鬥士。顏元的“動以養生”思想,就是在反理學鬥爭中通過教育實踐逐步形成的。
顏元反對朱子重文輕武的做法,主張文武合一、兵農合一,痛斥那些“衣冠之士,羞與武夫齒;秀才挾弓矢出,鄉人皆驚;甚至子弟騎射武裝,父兄便以不才目之”的社會現象。他宣稱:“習樂則文舞、武舞,習禦則挽疆把轡,活血脈,壯筋骨。”
“孔門習行禮樂射禦之學,健人筋骨,和人血氣,調人情性,長人仁義。一時學行,受一時之福;一日習行,受一日之福;一人體之,賜福一人;一家體之,賜福一家;一國,天下皆然。”
顏元“動以養生”的思想,特別是他反對脫離實際、空談玄妙的教人方法,主張“習動”、“習行”,重視體育的思想,並能將此與強國強民聯係來,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
乾隆帝長生有術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曆史長河中,從秦始皇到清末光緒帝,前後兩千多年的時間,曆代帝王年過半百的不多,年逾花甲的更少,達古稀之年的更是寥若晨星。
可清朝的乾隆皇帝竟達89歲高齡,可稱耄耋的老壽星了。他在位60年,又當了3年太上皇,是中國封建社會掌權最久、壽命最長的一位君王。
據有關史料記載,乾隆皇帝80多歲的時候,身體仍然很健康,精力充沛。《清帝外記》一書中這樣描寫過乾隆皇帝:“觀其風神,年雖八十三歲,望之如六十許人,精神矍鑠,可以淩駕少年,飲食之際,秩序規則,極其嚴肅,殊堪驚異”。
乾隆之所以能如此長壽,與他一生注重養生是分不開的。據清代禦醫的後代所講,乾隆皇帝在長期的養生健身實踐中,總結了16字長壽秘訣:“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
吐納肺腑。就是每天黎明即起,在室外運用柔和勻長的口呼鼻吸,從而達到“正氣內存,邪不能幹”。
活動筋骨。乾隆經常打太極拳、散步、爬山、旅行、狩獵。他雖貴為一國之君,事務繁多,卻還是經常彎弓騎射,沐浴湯泉,遊山覓川。他六下江南,簡裝徒步、私訪民情,並把這些都看成是活動筋骨的好辦法。
十常四勿。十常即: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運、麵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四勿即:食勿言,寢勿語,飲勿醉,色勿迷。十常有助於運氣行血,抗禦外邪;四勿更有助於煉精養氣,起居規律的培養,更使乾隆皇帝精力充沛,神采煥發,身登高壽而體不衰。
適時進補。就是根據不同的季節經常調劑食物組成,常吃一些瓜果蔬菜及豆製品,不偏食,不貪食。不濫吃補品、補藥。
乾隆皇帝的16字長壽秘訣,使他獲得了曆代帝王長壽之冠。真是“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乾隆的養生術是很值得效仿的。
乾隆貴己重生,同時,還很講究生態道德,他曾在著名的《哨鹿賦》中這樣寫道:“我曾研究哨鹿之理,覺得可以總結出‘五德’來:哨鹿每年隻一次,不再來二次,這是仁;對跑來的鹿射斃它,對逃竄的鹿任它逃竄,這是義;把鹿肉做成美味,放在祭器裏,祭神祭祖,這是禮;引鹿而能來,想抓獲它就成功,這是智;吹哨而進,誠敬地遵從孔子不射夜間熟睡的動物的教導,這是信。這樣做,可以說是符合聖人的大道,難道還算潘兵、司馬相如所告誡和諷刺的那樣嗎!”
《哨鹿賦》全文被鐫刻在石碑上,現存於承德“避暑山莊”。
嚴修首倡戒紙煙
嚴修是天津人,中國近代教育家,天津南開大學主要創辦人。
嚴修在1882年中舉人。先後授庶吉士、編修、國史館協修、貴州省學政、學部侍郎。一生大力興辦教育,是中國近代資本主義教育的開拓者之一。
曾發布《勸學示諭》,主張敦品勵學,講求實用。並上奏“請開經濟特科”,希望衝破科舉取士之限,選拔一批有維新思想、有科學知識和技能的人才。1898年至1910年多次到日本和歐美諸國考察教育,先後興辦了嚴氏女塾(後改為女學)、民立第一小學、民立第二小學、工藝學堂、敬業中學(南開中學前身)、師範學校等。卸職回津後,多次出國考察教育,籌款興學。
從自強出發辦學,注意西方先進經驗同本民族傳統教育的結合。著有《嚴先生遺著》、《嚴範孫先生文存》、《宣統二年奏折》、《嚴氏教女法》等文章。
嚴修教學要求嚴格,言傳身教。他是我國第一位提倡戒紙煙的人。到現在,一些老的知識分子在談到戒煙時,總還提到他的故事呢!
1894年他主管貴州省學政時,就在《勸學示諭》中,向考生提出:“戒食洋煙”(即鴉片煙),並宣布“試士將以此棄取”。他本人原來也是吸煙的,但在義和團運動前一年,剛滿40歲時,他就堅決地戒掉了吸煙。
直到1910年,國外的吸紙煙風氣傳到了我國,於是除吸鴉片外,吸紙煙就成了時髦的玩意了。嚴修卻深感痛絕。他說:“不分貧富老少,近十年來風俗習染之驟,有可驚可懼者,吸紙煙之風即其中之一,群眾恬然而不為怪。”
特別是當時高喊“講衛生”的維新派,竟對此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簡直不可理喻。他當即憤怒地指出問題的嚴重性:“流毒之廣,較鴉片初入中國時,十倍百倍不止。”
嚴修自己提倡戒煙,言傳身教,並提出一套推行戒紙煙的方法,即先從自身戒絕,而後以戒他人。長官、父老、將領、師長,應率先為戒煙的榜樣,然後再影響下屬、子弟、士兵、學生戒掉,由個人家庭而擴大到鄉裏,由鄉裏而擴大到全國,則不難取得切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