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歐陽修道法自然
歐陽修是江西吉水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4歲喪父,家境貧窮,母親曾含辛茹苦地教他學文化。1030年,24歲的歐陽修考中進士,從此就開始在地方和中央做官。曾任西京留守判官、河北都轉運使等職,還在滁州、潁州、青州等地做過地方官。在朝廷中,他擔任過翰林學士、禮部侍郎,後來又升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
歐陽修是一位比較開明的政治家,他反對佛道,主張澄清吏治,減輕百姓負擔。他很重視人才,曾向皇帝上書,評列文官武將之短長,以備任使。他也是一位散文家、詩人、詞人,是當時文壇的領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一生的文學活動和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他在史學和考古方麵也有相當的成就。他曾經主持過《新唐書》的編纂工作,而且獨自寫成了一部《五代史記》和一部有價值的考古學專著《集古錄》。他的大部著作收在《歐陽文忠集》裏。
歐陽修在體育方麵重視軍事武藝,有自己的養生主張,重視遊憩並經常參加旅遊、射箭、下棋等活動。又曾刪正《黃庭經》,專著《九射格》。看來,他對體育和養生之道也有比較深的研究。
歐陽修講養生,其主導思想是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基於這種思想基礎,他首先批判了神仙長生,反對妄意貪生。歐陽修自號“無仙子”。
歐陽修說:“其自號無仙子者,以警世人之學仙也。其為言曰,自古有道無仙,而後世之人知有道而不得其道,不知無仙而妄學仙,此吾之所哀也。”
歐陽修認為:“道者自然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神仙是不存在的,長生不死也是不可能的。“長生既無藥,仙境不可到,人生不免死。”他認為神仙長生隻是自欺欺人之談。
歐陽修說:“空山一道士,辛苦學延齡;一旦隨物化,反言仙已成。開墳見空棺,謂已超青冥;屍解如蛇蟬,換骨蛻其形;既雲須變化,何不任死生!”又說:“仙者得長生,又雲超太虛;等為不在世,與鬼亦何殊。”他明確否定神仙的存在,批判長生不死的迷信思想,這種認識是科學的。
在此基礎上,歐陽修提出了“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這是他養生思想的核心。歐陽修認為,“天地任物之自然,物生有常理”。人若善養其生,就必須順其自然之理,絕不妄意貪生傷害自己,這就是他說的“上智任之自然”。
他在《贈無為軍李道士二首》中說的:“唯當養其根,自然燁其華。又雲理身如理琴,正聲不可幹以邪。”就是這個意思。
對“上智任之自然”,歐陽修沒有做更多的具體解釋。從他在有關論述中提倡的養生之道是以靜以養氣為主。他說“厥生而靜謂之性,觸物而動感其欲”。靜是人的天性,而動是受物欲影響產生的。基於其主靜的思想,他對養生中:“又有以謂此外物不足恃,而反求諸內者。於是息慮絕欲,煉精氣,勤吐納,專於內守,以養其神。其術雖本於貪生,及其至也,尚或可以全形而卻疾,猶愈於肆欲稱情以害其生者,是謂養內之術。”對這種養生之術,歐陽修是持支持態度的。因為他認為人絕大多數都要寓心於物,“不寓心於物者,真所謂至人也”。
隻有這種至人才能做到“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但必須是寓於有益之物,在養生中能息慮、絕欲、煉精氣、勤吐納、專於內守,以養其神;既可以“全形而卻疾”,又不害其性情。這種主靜以養氣的養生之術,是歐陽修重視並支持的。從中可以看出,歐陽修的“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是以主靜為前提的,是“靜以養氣順其自然的。”
歐陽修提出的“靜以養生”,並不是不要活動,而是要“寓心於有益之物”。歐陽修很重視遊息活動。他經常郊遊,並創造條件和百姓一起活動。他寫了《九射格》,經常做射箭遊戲,還很喜歡下棋。他的遊息活動,四季不停,內容多樣。
歐陽修為了吸引百姓郊遊,把韓稚圭送給他的芍藥花種在豐樂亭附近,吸引更多的人郊遊。歐陽修還在郊遊中搞射箭、下棋等活動,把一切活動都遊戲化了。當然,歐陽修熱心於郊遊、棋、射活動,並不是單純的為了玩,而是為了寓心於有益之物,以有利於養生。
他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他並不醉心於酒,而是醉(寓)心於山水之間,他把遊息作為寓心於有益之物的養生手段。可見,歐陽修的養生之道,在古人當中是比較獨特的。
在歐陽修的養生思想中,批判神仙長生,反對妄意貪生,從自然之道出發,提出“人生不免於死”,主張“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並且應“善養其生”,有不少合理因素。至於他的“命有長短,稟自於天,非人力之所能為”的思想,就是完全錯誤的了,這是他客觀唯心論的世界觀決定的一個必然結果。
蘇軾的保健功
蘇軾是四川眉山人。北宋時期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在中國文學史上,向來以“韓、柳、歐、蘇”並稱。這“蘇”,就是指的蘇軾。
他是繼歐陽修之後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他在文學藝術方麵的非凡成就,可謂北宋時期社會文化高度發展的一個標誌。由於家庭的教育、前輩的熏陶,以及自己的刻苦學習,青年時期的蘇軾就具有廣博的曆史文化知識和多方麵的藝術才能。
1057年中進士,開始步入仕途。他早年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曾針對當時社會的弊病,提出過許多改良政治的主張,不僅未被采納,反而被貶官。
1079年,蘇軾因做詩諷喻朝政、同情人民而遭到誣陷,被捕入獄。以後,他幾度做官,幾度被貶到地方任職。在曆任地方官期間,蘇軾比較關心人民的疾苦,在興修水利、改進農業生產等方麵做了不少有利於人民的事。在瓊州三年,他還致力於培養當地後一輩的學者、文人,為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做出了貢獻。
1100年,宋徽宗即位,蘇軾因大赦而離開海南,遷往內地任職,第二年七月逝世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100多卷,遺留下2700多首詩歌,300多首詞作和大量優秀的散文作品。蘇軾在詩、詞、文各方麵的巨大成就,使他成為歐陽修以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一生著述甚豐,涉及麵十分豐富。他對養生術也很有研究,寫過《問養生》、《養生說》、《養生訣》等20多篇養生文章。清代王如錫從蘇軾著作和信劄中,開列出1100多條有關養生的內容,編纂為《東坡養生集》。
“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這是蘇軾養生的主要論點。他認為,要使身體強健,最重要的是“習動”,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變,然後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
蘇軾喜歡打獵、射箭、野遊等戶外活動。祖國許多名山大川,都留下他遊覽的足跡。他說:“俯仰山林之下,於以養生冶性。”蘇軾還自編一套保健功,“原自養煉”。即天剛亮起床,盤足而坐,叩齒36下,呼吸吐納,摩擦腳心、臍下、腰背間和眼耳頸等部位,直至發熱為止,再接著捏鼻兩側50次,最後梳發百餘次。他以他親身的體驗總結說:“此法特奇妙……其效初也不甚覺,但積累百餘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力百倍。”
蘇軾的思想比較複雜。他奉儒但不十分迂執,信佛而並非執迷不悟,好道卻沒有厭棄人生。他經常從儒、道、佛各家學說中攝取所需而用來從政、養身,對付人世艱難。
蘇軾在政治上很不得誌,所走過的道路坎坷不平。但蘇軾由於他秉性剛強,直言敢諫,屢屢碰釘子,多次被貶謫他鄉,他都能以樂觀的精神對待,說明他是一個樂觀豁達的人。麵對困苦的生活,他“捫腹而笑”。他說:“心平而氣和,故雖老而體胖。”
蘇軾不僅注重活動身體,在他的養生術中,還包括飲食方麵的一些具體做法。
蘇軾不僅個人很講究飲食衛生,而且他對飲食也很有研究。他主張人應該多吃菜而少吃肉,“蔬食有過於八珍”,一可安分以養福,二可寬胃以養生,三可省費以養財。關於什麼時候應該飲食,什麼時候不該飲食,蘇軾也作了很好的說明,他強調“已饑方食,未飽先止”。
李清照的體育生活
李清照是濟南人,其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
李清照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辭》,已散佚。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提起李清照,人們一定會認為她是弱不禁風的女詞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從她的許多作品中可以看出,她是一個非常愛好體育活動的人。
李清照的體育愛好很廣泛。她愛玩秋千,更愛好劃船。她經常劃船,每次劃船都劃得非常痛快。新婚不久,丈夫遠別,她靠劃船來排遣幽思。李清照劃船這一愛好,一直保持到晚年,隻不過麵對殘破的山河,丈夫的不幸去世,她才提不起興致。
由於李清照長期堅持戶外活動,這使她接觸了較廣闊的空間,眼界廣遠,胸襟開闊,因而她的詩詞在許多時候超越了閨中範圍。
李清照還是一個棋藝專家,她“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她在她所作的《打馬圖經自序》中一口氣列舉了“長行葉子”、“博塞彈棋”、“打褐”、“大小豬窩”、“族鬼”、“胡畫”、“數倉”、“賭快”、“藏酒”、“樗蒲”、“大小象戲弈棋”等十幾種遊戲名目。
她創造性地改革了當時的打馬遊戲(棋藝的一種),“使千萬世後,知命辭打馬始自易安居士也”。她創造的這種打馬遊戲,直到清初還在民間廣泛流傳。尤其可貴的是,她在打馬遊戲中還寄寓了奮發圖強的愛國精神,寄托了她對抗敵救國形勢的關注。因此,清人李漢章對她的打馬遊戲給予了高度評價。
就李清照對棋藝的精通來說,就她自覺地創造性地把愛國精神寓於棋藝活動來說,她已經不僅是一個體育愛好者,而且可稱作中國古代的巾幗體育家了。
李清照豐富的體育生活和體育實踐,對以後中國體育運動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作用,特別是對女子體育運動的蓬勃發展,以及通過體育運動的開展,激發人們的愛國精神,都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女作家,1959年,她的故鄉濟南的趵突泉公園。建立了“李清照紀念堂”,郭沫若親筆題詩:
一代詞人有舊居,半生飄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轟烈,傳誦千秋是著書。
辛棄疾背沙袋登山
辛棄疾是南宋時文武兼備的民族英雄,傑出的詩人。
有一天老師問辛棄疾:“辛生,你將來準備幹什麼呢?”
辛棄疾說:“反正,我不想做官。”
“想做個詩人囉?”老師問。
辛棄疾回答:“我既要習文填詞,用厲詞罵盡天下的賊;又要鍛煉身體,演習武藝,用利劍殺盡天下的豺狼。”
老師大吃一驚,“啊!荒唐,你今天是怎麼啦!”
“我心裏這麼想,嘴上這麼說,這是我的誌向。”
這種遠大的誌向,正是辛棄疾磨煉硬功的原動力。他練功的方法,是背著沙袋登山。他牢記小時候爺爺給他講的“飛毛腿”的故事:“飛毛腿”為了鍛煉腿力,在腿肚子上綁沙袋子,逐漸加重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