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在練書法過程中,始終與鍛煉身體結合起來,他把鍛煉身體,練臂力,看作是練好字的一項基礎。
一天,他正在槐花如雪、芳香四溢的槐樹下練習“五禽戲”,仆人報告:“有客人來訪。”他堅持練完,才抹著額上的汗水,匆匆走進書房,接待客人。
他來到書房,一看來訪的客人都是些書法家。寒暄過後,談到怎樣才能練好書法時,顏真卿說:“要寫好字,臂、腕必得有力。臂舉千斤,寫出來的字才能遒健蒼勁!我不但經常鍛煉身體,使自己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同時還經常在書房裏練臂力。”
“今天,我請你們看一種在書房裏就可以練臂力的好方法。”說著,顏真卿拿過兩把藤椅放好,自己站在中間,手抓椅背,做起雙臂伸屈來了。
顏真卿每次屈伸都做得一絲不苟,一口氣竟做了一千多次。當他放下藤椅時,客人們都稱讚道:“好臂力!好臂力!”他笑了笑說:“沒什麼,隻要苦練,誰都可以做到。這不但有利於書法,還能強身健體。”
顏真卿的書法別具一格,與他的獨特鍛煉方式有直接關係。練書法與練臂力、腕力並舉,這應該算是顏真卿練書法的一大“絕招”。有人說顏真卿的書法風格像他本人一樣:骨力雄健、精神飽滿、氣勢超俗。
人們喜愛顏真卿的書法,更讚揚他的骨氣,世世代代學“顏體”的人為啥格外多呢?說來說去,就是這個理兒。人們在欣賞“顏體”書法風格的同時,也從中學到了做人的骨氣。
顏真卿一生書法成就很大,人稱其書法為“顏體”,可見其書法不僅自成一體,而且影響深遠。顏真卿最著名的碑刻作品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李元靖碑》、《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等。行書有《爭坐位帖》。書跡有《自書告身》、《祭侄文稿》。後人輯有《顏魯公文集》。
顏真卿不僅是一位對後世影響很大的書法家,同時又是為維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同分裂勢力作過鬥爭,最後在叛賊的絞索下,寧死不屈的愛國者。
顏真卿是唐玄宗開元年間的進士,官至殿中侍禦史(中央的監察官)。他辦事公正,不畏權貴,因而得罪了宰相楊國忠,被楊國忠排斥到地方上,擔任平原(今屬山東)太守。
當安祿山謀反的陰謀活動剛露頭的時候,顏真卿就看出安祿山將來一定要謀反,暗地裏籌劃應變的準備。公元755年,安祿山在範陽起兵叛亂,顏真卿就招募勇士1萬多人,豎起討伐安祿山的大旗。
唐德宗繼位後,想改變藩鎮專權的局麵,結果引起藩鎮叛亂,共有五個藩鎮叛亂,其中淮寧節度使李希烈勢力最強。他自稱天下都元帥,派兵攻陷汝州(今河南臨汝),打到東京洛陽附近,使朝廷大為震驚。
宰相盧杞平時嫉恨顏真卿,想乘藩鎮叛亂的機會陷害他。因此,就向唐德宗建議:“顏真卿威望很高,何不派他去勸導李希烈,不用動一刀一槍,就能把叛亂平息下去。”有些正直的大臣識破了盧杞借刀殺人的陰謀,就秘密啟奏唐德宗,勸阻這種做法。唐德宗聽不進正確意見,還是決定派顏真卿去見李希烈。
這時候,顏真卿已經70多歲了,他不顧自身的安危,帶著自己的侄子顏峴和隨從官吏,來到汝州。到了汝州之後,李希烈就把顏真卿關起來,還叫兵士們在拘押顏真卿的庭院裏挖了一個大土坑,揚言要把他活埋。第二天,李希烈來看他,顏真卿輕蔑地說:“我的死已經定了,何必玩弄這些花招。你把我一刀砍了,豈不更痛快!”
公元785年,叛將朱泚兵敗被殺以後,李希烈預感到自己末日已到,決定殺害顏真卿。他派了個親信冒充朝廷的使者,向顏真卿宣讀詔書說:“賜顏真卿死。”
當顏真卿發現這個使者是大梁來的時,就嚴詞痛斥逆賊。這位剛毅忠誠,反對分裂割據,跟叛賊鬥爭了大半生的愛國忠臣,最後終於被叛賊殺害了。
次年,李希烈被部下殺死,淮西叛亂平定,顏真卿的靈柩才被運回長安。顏真卿雖然最後死在了叛賊的絞索下,但他無畏的精神,卻一直感召著後來成千上萬的正義者。
柳宗元的自然養生
柳宗元是今山西永濟縣人,世稱柳河東,他不僅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對健身也頗有獨到見解。主張養生應順其自然。
柳宗元在學術上兼取百家之見,治學嚴謹不苟,不受儒家思想束縛。在哲學上繼承了前人“氣”一元論的唯物主義觀點,作《天說》駁斥了韓愈的天命論。
柳宗元不僅肯定物質的自然存在,而且進一步肯定了物質的自然運動,他認為天地都是自然形成的、自然運動的,沒有任何外力,更沒有任何神力去推動它,這種“自然說”,從認識論的根源上打擊了“天命論”的傳統思想,把無神論思想提高到一個新階段,其影響十分深遠,也影響到體育思想的發展。
柳宗元本人從他的“自然說”出發,對養生健身問題提出了獨到見解,他主張養生也應順其自然。他說:“莊子言天曰自然,吾取之。”又說:“生死浩浩,天地漫漫,綏之則壽,撓之則散。”柳宗元取道家自然之說,其養生思想也主張順其自然,這是柳宗元論養生中的主導思想。
柳宗元講養生順其自然,從其所著《郭橐駝傳》中可以體會到他的精神。文章中說:“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耳。……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如果“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複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類,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問者嘻曰:不亦善夫,吾聞種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也。”
柳宗元說“吾聞種樹得養人術”,其“養人術”是以種樹喻為政生民之道,也包括了以種樹喻養生之道,用以說明種樹、養生都必須順其自然本性,才能盡其天年,如果惴惴以養生為務,就不但無益而且有害了。
柳宗元講養生要“固其本,養其正”,這和《郭橐駝傳》中講種樹要順其自然是一個意思。他要求人“時動以取其當”。“調藥石、時飲食,生血補氣,強筋植骨,榮衛之和膂力之剛”。
其固本、養正是要人和其心誌,不做非分之想,再加上順應時令做適當的運動,服食藥餌,飲食得當,使血氣足、筋骨強、榮衛和、力量大,求得心理、生理上的全麵健康,
柳宗元的這些養生思想是值得重視的。
柳宗元講養生要順其自然,同時肯定了死生是自然規律,反對長生不死的神仙之說,他說:“仙者幽幽,壽焉孰慕。短長不齊,鹹各有止,胡紛華漫汗而潛謂不死。”又說:“鏗羹於帝、聖孰滋味。夫死自慕,而誰饗以俾壽。”
這兩段話是說:離開人類社會去成仙,根本不值得效法,不可相信。人壽有長短,死生是自然規律,說人能長生不死是騙人的胡說。說彭祖(傳說故事人物,姓筏名鏗,傳說他生於夏代,活了800餘歲,一說767歲)壽活800是沒有道理的無稽之談。他的這種思想在其詩中表達得更為清楚。
柳宗元說:“久知老會至,不謂便見寢;今年宜未衰,稍已來相尋。齒疏發就種,奔走力不任;咄此可奈何,未必傷我心。彭聘安在哉,周孔亦已沉;古稱聖壽人,曾不留至今。”講得入情入理,實在深刻!
柳宗元在古代時期能對人的養生問題認識得這樣清楚,以及他對待生死的態度,至今令人欽佩不已。
白居易以樂養生
白居易雖自幼漂泊,飽經憂患,但養生有方,享年75歲,可以說是一位高壽詩人。白居易的詩篇中,有不少詩句抒寫了他的養生之道。
白居易的養生方法有兩種:其一,勤練氣功,疏通氣血;其二,遊覽名勝,陶冶身心。
“負宣閉月座,和氣生肌膚,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為骸暢,中適一念無,曠至妄所存,心與虛俱無。”詩的意思是:關著門在幽靜的室內練功,練出溫和之氣,可以使肌膚結實,皮膚健美。起初像喝了甘美的酒如癡如醉,又好像昆蟲冬眠,全身樂融融的十分舒暢,好像進入一個極其空曠、虛靜的地方,一點雜念也沒有了。
白居易忙碌了一天,渾身倦怠,夜晚歸來,通過練氣功調整身心,恢複了精力。
“湛湛玉泉色,悠悠浮雲身。閑心對定水,清淨兩無塵。手把青筇杖,頭戴白綸巾。興盡下山去,知我是誰人。”意思是說:西湖玉泉湛清,漫遊其間就像悠悠飄蕩的浮雲,以安閑的心情去看那無波無浪的泉水,我的心也像泉水那樣潔白恬靜,不染一塵。手拄青竹拐杖,頭戴白色綸巾,邊走邊看,直到盡興才下山,我已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連自己都忘了。
這是白居易的一首典型的遊覽詩。白居易閑居無事時,便與農田菜圃為鄰,清晨踏著露水耕地除草,然後蕩起小舟去遊玩,或閑庭散步,或柳蔭賦詩,恬然自樂。
白居易對當時士大夫階層所流行的求仙學道,服石煉丹,以求長生不老的做法非常反感,他說:“莫學長生去,仙方誤殺君。”白居易還認為,人的壽命長短,並不在於肥瘦貧富:“未必得年非瘦薄,無妨長福是單貧。”
白居易一生胸懷寬闊,情緒樂觀。從16歲時寫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到中年 “浮雲不係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以及老年時作的“生事縱貧猶可過,風情雖老未全銷”,都顯示了他樂觀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