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含聽了,捋著胡子搖頭說:“壽命長短在於天,名位高低在於人。努力修養自身而不能長壽的,是命運問題;努力恪守正道而不被人理解的,是秉性問題。壽命原是自有的,我努力修養就是。敬請不必煩勞!”
顏含離職後,還過了20多年退休生活,於93歲去世。顏含修養自身的獨到見解,確實發人深思。
孫思邈的養生術
孫思邈是今陝西耀縣人,生活在隋末唐初年間,活了101歲,是唐代著名醫學家、養生家。
孫思邈幼年時,他體弱多病,深知病魔纏身的痛苦。因此,他從小立誌學醫,做一個治病救命的好醫生。
特別是當孫思邈看到許多窮苦的老百姓生了病沒有錢醫治,隻好悲慘地死去,加上自己的切身體會,心中產生一個念頭:“救活一條人命是多麼重要啊!人的生命真是比黃金還要貴重。黃金用錢能買到,可是人的生命是花多少錢也買不到的。”他暗暗下決心,要認真學習醫術,當個醫生,好去搶救成千上萬的病人。
據《大唐新語》介紹,孫思邈“七歲就學,日誦千言,及長,善談莊、老、百家之說”,看來,他是一個聰穎好學、學識淵博的人。
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都曾經授予他官職,但都被他一一謝絕,甘願在鄉裏行醫,為人民解除疾苦。他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收集方藥,於公元652年寫成《備急千金要方》30卷,另一部書是他100歲時寫成的《千金翼方》30卷。這兩部書簡稱《千金方》,為什麼叫“千金方”呢?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序》中說:取名“千金方”,包含著“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反映了他認真負責的高尚醫德以及他在書中所收5300多個方劑的實用價值。
後人為了紀念這位醫道精湛、醫德高尚的民間醫生,把他尊稱為“藥王”,把他生前隱居和經常采藥的五台山稱之為“藥王山”,並在那裏建有“藥王廟”。
醫學與養生學是密不可分的,大醫學家孫思邈對養生學也頗有研究。他在《千金方》、《福祿論》、《攝生真錄》、《攝養枕中方》等書中,記載了不少養生理論和養生方法。他崇奉道教,繼承了不少道家的養生方法,但他畢竟是一個醫學家,懂得人要適時而動,以調和榮衛,舒暢血脈。
所以他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運動故也。”
孫思邈的這些話,顯然是古代“動以養生”思想的繼承。它包含有兩個意思:一是人體要經常活動,二是活動不要過量,要量力而行。孫思邈講“勞”,不是某些人所理解的專指田間勞動,而是包括按摩、散步、動搖四肢在內的身體活動。這些身體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健身治病,而不是為了別的。
孫思邈說:“食畢摩腹,能除百病。……食畢行步踟躕,則長生。”這是孫思邈開的一張“運動處方”,指出了飯後行步、摩腹,有助於祛病健身。
飯後行步、摩腹,是孫思邈對古人飲食養生方法的一個發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把“食飲有節”與“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起層有常,不妄作勞”一同看成是“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方法。
東晉的葛洪在“食飲有節”的基礎上提出了“飽食即臥,傷也”的見解,認為飯後馬上躺臥,容易傷害身體。
南朝時期的陶弘景,則更明確地指出:“養生之道,不欲飽食即臥。”“不欲飽食即臥”,那麼,飽食後該怎麼辦呢?沒有人說。孫思邈根據他的體會,提出了飯後要行步、摩腹的主張。這比單純強調“食飲有節”或消極地警告“不欲飽食即臥”,顯然是一個進步。這個進步,表現在突出地強調了一個“動”字。
飯後摩腹、行步,有助於加強腸胃蠕動,有助於消化液分泌,從而使食物得到充分消化和吸收,增強機體營養物質,提高人體抗病能力,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飯後摩腹、行步,是一種簡便易行,但又常被人們所忽視的健身方法,孫思邈把這種方法與其他方劑列入傳世的《千金方》之中,足見他對這一養生方法的重視。後世流傳的“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句衛生諺語,就是對孫思邈這一養生方法的高度概括。
孫思邈除此之外,對古代的“導引術”也很重視。他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搜入了“老子按摩法四十九勢”和“天竺婆羅門按摩法十八勢”。取名“天竺婆羅門按摩法”,可能吸取了古印度的導引方法。
據孫思邈書中說:“依此行三遍者,一月後除百病,行及奔馬,補益延年,能食,眼明,輕健,不複疲乏。”真是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好辦法。
中國有句古話叫“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說,自古以來,能活到七十歲以上的人是不多的。孫思邈從小多病、體弱,卻活了101歲,到公元682年才去世。這與他從小注重鍛煉、多活動和重視保養身體有直接關係。
孫思邈既勤鍛煉,又講究衛生。他提出要人們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勸人不要隨地吐痰,不要把頭蒙在被窩裏睡覺,要按時吃飯,不要吃得過飽,還要細嚼慢咽,吃飯以後要漱口。他每天都做氣功,鍛煉身體,常到野外采藥,呼吸新鮮空氣。因此,他20歲以後,身體由弱變強,麵色紅潤,精力充沛。
孫思邈到100歲時還能著書立說,完成了《千金翼方》這部巨著。他的這部巨著是對他70歲寫成的《千金要方》的補充和修正。他在書中將多年的養生經驗,結合醫學理論,編成了歌訣,廣為流傳。
如“衛生歌”、“枕中記”、“養生銘”等。歌銘中有“侵晨一盤粥,夜飯莫教足”,意思是早晨宜吃粥,晚飯莫過飽。
“食飽行百步,常以手摸腹”,意思是飯後要做適當的活動,並以手輕揉腹部。“撞動景陽鍾,叩齒三十六”,意思是晨起做叩齒運動,可健齒生津。
“大寒與大熱,切莫貪色欲”,即過寒、過熱的天氣莫同房。
“坐臥不當風,頻於暖處浴”,即不迎風坐臥,勤洗熱水浴。“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即千萬不要醉酒,最重要的是避免發怒。
“安神宜悅呆,惜氣保和純”,即保持樂觀情緒,珍惜精氣。“壽夭休論命,修行在個人”,即不要認為人的壽命長短是命中注定的,而在於每個人自己是否善於調節養生。
孫思邈有關養生之方十分豐富,而且像他這樣從醫學的理論和臨床經驗出發談養生之道,特別是他集古人養生之大成,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使之係統化,這在人類曆史上還是不多見的。
孫思邈不愧為中國古代養生專家,他能活到101歲,也足以證明他的養生之道是科學的,很多是值得後人去效法的。
武則天首創武舉製
武則天是今山西文水人。武周皇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中著名的女皇帝。
武則天14歲時被唐太宗選入宮為才人,唐太宗死後,她曾一度為尼。唐高宗時夏被召為昭儀,公元655年立為皇後,參與朝政,公元690年,自稱神聖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
武則天在位期間,進行了不少方麵的改革。改革科舉製度就是一例。她改革科舉製後,創立了殿試製度,親自考試貢士;令九品以上官和百姓可自行薦舉;規定五品官都可升入士流。她為了選拔將才,於公元702年首創“武舉製”。這個製度的創立,對唐代體育的發展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也開創了中國以“武”取才的先例。
據《文獻通考.卷三十四》記載,武舉製的內容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馬槍、翹關、舉重、身材之選。翹關者長一丈七尺,徑三寸半,凡十舉,右手持關,距出處無過一尺;負重者,負米五斛,行二十步,皆為中第。”
從這一段關於武舉製的內容中可以看出,武舉的內容很豐富,對被試者的要求也比較高,它包括了作為一個將官必須具備的身體素質和體育技能。這就要求應試者必須刻苦鍛煉,增強體質,掌握高超的體育活動技能和技巧。而學習和掌握這些內容的過程,就是一個健身的過程。
武則天創建武舉製,無疑對唐代軍事體育和民間體育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其影響作用還不僅在於此,而對於唐以後的宋、金及明、清各代,也有較大影響,後來的各朝代都仿照唐代實施武舉製度,從而也不同程度地促進了宋、金、明、清時期體育的發展。
顏真卿書房練臂力
顏真卿是今陝西西安人。唐代大臣,著名大書法家。
顏真卿一生潛心研究書法,在繼承了“二王”的傳統基礎上,他博采眾家之長,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從張旭得筆法,並把篆、隸、行、楷糅為一體,使他的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鬱勃,古法為之一變,形成了獨特“顏體”,開創了新風格,對後世影響很大,人們將他與柳公權的“柳體”並稱為“顏柳”。
顏真卿在我國古代乃至今日,之所以有那麼大的影響,除了他在書法方麵刻苦鑽研,下了驚人的功夫外,他為了使自己的字寫得更好,還特別注意鍛煉身體,顏真卿書房練臂力,一直被人們讚頌。
顏真卿自小很苦,他3歲沒了父親,家裏窮得揭不開鍋,他母親隻好領著他到姥姥家裏過日子。真卿的母親殷夫人很有學問,她見兒子聰明伶俐,從小有誌氣,是個成才的好料。殷夫人決心把兒子教養成器,便親自教真卿寫字、讀書。娘費盡心血教,兒吃書一般地學,不上幾年工夫,顏真卿便習得滿腹學問了。
殷夫人想:“如今我兒已在為娘手裏出了師,萬不可讓他半道上鬆下勁來。我看他書法習得格外上心,那筆字兒寫得蠻有根基,若能再下一番苦功,日後定能學出名堂。眼下應該讓他出外去投奔名師學藝,一來讓他闖闖世麵,二來磨煉磨煉他的筋骨,三來讓他早成大器。”就這樣,母親帶著兒子投奔了名師,使顏真卿在書法方麵邁出了關鍵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