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戲模仿虎、鹿、熊、猿、鳥動作時,多是俯伏在地上進行,活動量大。練虎戲,學虎之剛健、勇猛。常練可以長氣力,粗四肢,使肌腱、骨骼、腰髖關節功能加強;練鹿戲,動作舒展,引伸筋脈,可固腎腰;練熊戲,步履沉穩,血脈流通,可開闊心胸,增強記憶力:練猿戲,縱跳自如,手腳輕便,健脾胃;練鳥戲,仿鳥之輕起輕落,可提高平衡機能,增加肺活量。
華佗編成這套健身體操——五禽戲之後,每天堅持操練,從而一生精力充沛。華佗晚年在許都做侍醫時,他的徒弟吳普遠道趕來探望他。吳普見到自己闊別多年的老師雖然年事已高,但還是那樣談笑風生、耳聰目明、百疾不生、童顏鶴發,於是,吳普便向華佗求教健身之道。
華佗對吳普說:“人的身體應當經常運動,這樣,胃腸產生的養分才能被身體各部分充分吸收,血脈才能暢通無阻,同時又能預防疾病。你知道戶樞不蠹的道理嗎?人的身體也隻有經常鍛煉才能永葆健康。我們當醫生的,不但要給人們治病,還要經常向人們介紹鍛煉身體、防病健身的方法和道理。所以我編‘五禽戲’,幾十年堅持操練,收益很大。這就是我老而不衰的原因。”
吳普懇求老師將“五禽戲”傳授給他。華佗講了虎躍、鹿馳、熊奔、猿攀、鳥翔的基本動作要領,將這套“五禽戲”詳細地教給了吳普。從此吳普牢記華佗的教誨,堅持長年練習,從不間斷。他的身體漸漸強壯起來,到老的時候,仍然耳聰目明、牙齒堅固、身體健康、精力充沛。
吳普年近八旬還能雲遊民間,為民治病。吳普一直活了90多歲,是個名副其實的長壽老人。《後漢書》說,華佗因之“年且百歲而有壯容”。他的弟子吳普“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整”。足見“五禽戲”健身作用之大。
需要說明的是,華佗的五禽戲,套路早已失傳。後世之五禽戲,是後人所編,套路不一,動作不一,流派多樣。跟華佗時代較近的六朝時梁代名醫陶弘景的《養生延年錄》,其中輯錄了《五禽戲訣》,具體介紹了五禽戲功法,或許與華佗五禽戲相距不遠。
也可能正是因為華佗五禽戲失傳之緣故吧,故有後世幾十種、成百種五禽戲繁衍,形成一支享有盛譽的導引學派。後世人為了不忘其祖,常常在各種五禽戲前,冠以“華佗”二字,一示正宗,二為紀念對祖國醫學、保健等做出傑出貢獻的華佗。
霍去病踢球震軍威
霍去病是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官至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西漢時期,漢朝北部疆界長年受到匈奴貴族的侵擾。匈奴進犯漢朝邊界後,不斷掠奪人民的財物,殺戮漢族官吏百姓,使邊疆一帶百姓不得安寧。霍去病小時候就十分仰慕將軍率兵打仗,幻想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殺向戰場,為朝廷立功。
霍去病18歲那年,他親自到漢武帝麵前請求出征。武帝見他少年有誌,膽識超凡,便答應了他的請求,並賜封他為剽姚校尉,霍去病實現了夢寐以求的願望,很快他便率軍開往前線,首戰告捷,立下了赫赫戰功。
消息傳到漢武帝,漢武帝十分高興,更加賞識霍去病的軍事才能。霍去病先後六次出擊匈奴,解除了西漢初年以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
霍去病率兵多次打勝仗,除了他有超人的膽略、勇武等原因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重視通過在軍隊開展體育活動,來提高士兵的身體素質和鼓舞將士的士氣。
有一次,霍去病在邊塞與匈奴作戰。一天,他在朦朧的月光中巡視軍營時,發現因為軍中缺糧,戰士們情緒很消沉。這怎麼能打勝仗呢?霍去病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他讓軍隊中的工匠用皮革縫製了一個圓圓的皮球,中間塞滿毛發。再命令士兵在寬闊的荒野上修了一個球場,又在球場上挖了些坑,並規定誰把球踢進坑裏誰就獲勝(就像現在踢足球射門一樣)。
隨後,他把將士分成若幹個隊,又把球分給球隊,組織各隊進行比賽。為了使將士們都能參加這項體育活動,霍去病帶頭同將士們一起奔跑、歡笑。哪隊踢勝,他還獎給酒肉以作鼓勵,使這項活動搞得生動活潑。
這項運動不僅鍛煉了戰士的身體,激發了將士的士氣,也培養了將士們勇敢拚搏和團結一致的精神。當軍糧運到的時候,霍去病率領部隊向匈奴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將士英勇善戰,奔襲一千多裏,渡過居延水,征服祁連山,俘虜了匈奴五個王,殲敵三萬多人,使匈奴單於軍隊減少了十分之三。
霍去病戰戰告捷,終於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不但守住了邊疆,奪回了河西走廊,切斷了匈奴和羌的聯係,控製了河西地區,還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實現了從西麵包抄匈奴的戰略計劃。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河西戰役”。
這次戰役的重大勝利,使氣焰囂張的匈奴遭到沉重的打擊,也使漢朝西北方麵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霍去病因在這次戰役中戰功卓著,武帝下詔褒獎了霍去病,並封他為冠軍侯。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與大將軍衛青奉旨分兵進剿匈奴最後兩支勁旅——匈奴左右賢王的部隊,霍去病率部出征,入敵境一千多裏,殲滅匈奴精銳七萬餘人,擊潰匈奴的主力,迫使匈奴遠遁,使南北匈奴重歸統一。
從此西漢更加強大,疆域擴大,人口倍增,成為名副其實的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國家。
陶侃運磚頭練筋骨
陶侃是今江西九江人,初為縣吏,漸升至郡守,也是東晉時期的一位名將。在擊敗反晉武裝後,任荊州刺史。
祖逖(東晉名將)死後,東晉王朝接連發生幾次內亂。晉元帝想抵製王氏勢力,王敦起兵攻進建康(今江蘇南京),殺了一批反對他的大臣。元帝的兒子晉明帝即位後,王敦又一次攻打建康失敗,自己病死了。
到了晉成帝(明帝的兒子)的時候,曆陽(今安徽和縣)鎮將蘇峻起兵叛變,攻進了建康。東晉的一些大臣束手無策,後來依靠荊州刺史陶侃出兵,花了兩年時間,才平定了蘇峻的叛亂。
陶侃本來是王敦的部下。陶佩立了戰功,做了荊州刺史,有人妒忌他,在王敦麵前說他壞話。王敦把他調到廣州。那時候,廣州還是偏僻的地區,調到廣州實際上是降了他的職。
陶侃到了廣州,並沒有灰心喪氣。他每天早晨把一百塊磚頭從書房裏搬到屋外,到了晚上,又把磚頭一疊疊運到屋裏。人們看到他每天這樣做,感到很奇怪,忍不住問他為什麼這樣做。
陶侃嚴肅地說:“我雖然身在南方,但心裏想的是收複中原。如果閑散慣了,將來國家需要我的時候,還怎麼能擔當重任呢。所以,我每天借這個練練筋骨。”
王敦失敗以後,東晉王朝才把陶侃調回荊州任荊州刺史。公元325年提升為征西大將軍。
官雖然做得大了,可陶侃還是十分小心謹慎。荊州衙門裏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親自過問,從來不放鬆。他常常對他的部下說:“大禹是個聖人,還愛惜一寸光陰。像我們這種普通人,論智慧和能力,都跟大禹差得很遠,更應該愛惜每一分光陰,怎能貪圖安逸。”
他部下有些官吏,喜歡吃酒賭博,往往因此耽誤了公事。陶侃知道了非常生氣。他吩咐人把酒器和賭具都收起來扔到江裏去,還把那些官吏鞭打了一頓。打這以後,大家都嚇得不敢再賭博喝酒了。
陶侃前前後後帶兵41年,由於他注意鍛煉身體,執法嚴明,辦事認真,誰都佩服他。
祖逖聞雞起舞
祖逖,今河北淶水縣人。東晉名將。
公元317年,晉朝皇族司馬睿在江南建立政權,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史稱東晉。東晉統治集團隻想偏安江南,不圖收複中原。南渡的人民思念故土,要求同留在北方的人民一起抗擊外來侵略者。祖逖就是當時主張北伐、恢複中原的代表人物。
祖逖有一位極為知己的好朋友,名叫劉琨,祖逖和劉琨同為司州主簿,兩人誌同道合,感情也特別好。有一段時間,他們同睡在一張床上,共用一條被子,談論國家大事,有時通宵達旦而不知疲倦。
每天雄雞報曉,他們就起床在庭院裏舞劍,來鍛煉體魄和意誌,練習武藝,準備隨時報效國家。有一天,剛到半夜雞就叫了,祖逖照樣把劉琨叫醒,說:“此非惡聲也!”
意思是說,半夜裏雞把我們叫醒,正是促成我們幹一番事業,這不是什麼壞聲音啊!於是兩人就乘著月光舞劍到天亮。經過長期的、艱苦的鍛煉,他們不僅強壯了身體,也提高了武藝,因而進一步增強了他們幹一番大事業的決心。
公元311年,匈奴貴族劉聰攻陷了西晉的京城洛陽。祖逖和當時許多北方人一樣,扶老攜幼到南方避難。在長途跋涉的路途中,他主動指揮群眾,將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病幼的人,還將自己的糧食分給缺糧的人,所以一到泗口(今江蘇境內),大家都推選他為首領。
後來他們渡江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定居下來。這時江南暫時沒有戰爭,生活上比較安定,但北方各族統治者爭奪地盤,互相作戰,這對西晉收複中原是一個極好的有利時機。
祖逖抓住這個時機向當時的琅琊王司馬睿建議:“國家的動亂,胡人的入侵,完全是由於王室爭權而引起的。現在百姓雖然遭受戰爭的痛苦,可人人都懷著奮起殺敵的決心。如能讓我率領一支軍隊北伐,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起來響應,國家的恥辱可洗雪,中原的故土可恢複。”
司馬睿安於現狀,不想北伐,可又不好說反對,就給祖逖以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的官銜,隻給他千人口糧,3000匹麻布,無一兵一卒,一刀一槍,讓他自行招兵買馬,出師北伐。
公元313年,祖逖帶領隨從他流亡到江南的親族和同鄉百餘家,渡江北上,準備收複失地。當祖逖率領船隊行駛到長江中流的時候,他擊楫並鄭重嚴肅地向著江水、向著部屬發誓說:“長江可以作證,我祖逖如不能收複中原,誓不回江東!”
過江以後,他在淮陰屯駐,一麵打造兵器,一麵招兵買馬。淮河流域的農民紛紛參加,很快就組成了一支2000多人的隊伍,得到了各地人民的積極響應。
祖逖收複北方後,還在這個地區發展農業生產,招收從匈奴和羯族統治地區逃亡出來的人民,改善軍民生活,受到了人民的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