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發明了火藥和火器。弓箭,這種原始的生產和戰鬥武器才逐漸喪失了它原有的地位和作用,而被較先進的火槍火炮所代替。

但是射箭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體育活動項目仍然被流傳下來,後來這項運動在世界各國開展。國內和國際射箭比賽經常舉行。現在,射箭已作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重要項目之一。

荀子的養生主張

荀子是戰國末期趙國即今山西南部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批判地繼承了孔子以來儒家的思想傳統,又批判地吸取了道、法、墨各家學說,成為先秦時期集諸子百家之大成的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遺留下來的著作經後人整理成《荀子》一書,共20卷,32篇。

在荀子現存的著作中,除涉及哲學、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和美學領域外,也涉及養生領域。他不算是一個養生家,但有些養生主張,對後世影響很大。

荀子養生思想比較豐富,歸納起來,其最大的特點是主張在“養”的基礎上要“動”。他說:“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論》的“養”,指的是人類得以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質,包括衣、食、日光、空氣、水、居住設備等。“備”是齊全的意思。“養備”,即盡可能地利用自然界具有的為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

“動時”,就是經常活動身軀。在荀子看來,一個人如果在飲食、起居等生活方麵注意調養,並且經常進行身體活動,就不會得病,反之,就不能有健康的身體。

荀子的這種“動以養生”的主張,既繼承了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後來被寫進《黃帝內經》的養生方法,如“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等,也概括了當時社會上一些“導引之士”、“養形之人”所實行的養生方法,包括“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等。

實踐已經證明,荀子的這種動養結合的養生主張是十分正確的,是中國古代養生理論寶庫中的精華,為後來的養生家所繼承和發展。

荀子主張,凡養生的人要“重己役物”。“重己役物”的意思就是看重自己而役使外物。這是荀子針對一些人“以己為物役矣”,即自己被物質欲望所奴役而說的。

荀子說這話的意思,是要人們正確對待人的欲望,不要因縱欲而危害身體、敗壞德行,最後成為一個“雖封侯稱君,其與夫盜無以異”的人,就是說,雖封為諸侯,稱為國君,但仍然和盜賊沒有什麼區別。

荀子看到,“外重物而不內憂者,無之有也”。即拚命追求物質欲望的人,內心沒有不憂慮的;成天憂心忡忡,肯定會影響健康。因此,荀子問道:“其求物也,養生也?鬻(音 玉,出賣的意思)壽也?”

意思是,追求物質欲望,是為了保養生命呢?還是出賣生命呢?荀子“重己役物”的主張是針對那些“以己為物役”的人而言的。一個人不能整天不顧一切地追求物質,被物質所奴。役,那樣會傷害身體,所以要克服“以己為物役”,要節欲。

荀子“重己役物”的主張,雖然重在安邦治國,維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但在養生領域,它仍然不失為“養身”、“全生”、“盡年”的方法之一。

荀子重視養生,首先是由於他“貴生”,對“生”表現了強烈的追求與向往。荀子“貴生”,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以及對統一大業必將取得最終勝利的堅定信念。

荀子“貴生”,但不貪生、偷生,必要時可以舍生忘死。這在兼並戰爭方興未艾、新興地主階級正為統一全國而征戰不休的戰國時期是積極的。

荀子養生主張的形成,是與他具有的“製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義的自然天道觀分不開的。荀子認為,天是無意誌的自然物,它有著自己的運行規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的吉、凶、禍、福、病、痊、貧、富,全在人為而非天所決定。他否定天命,主張“明天人之分”和“製天命而用之”。

這種用人事來代替天意,用人力與自然界作鬥爭,並使天地萬物都為人所征服、所利用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不但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確立和鞏固封建專製統治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為他自己的養生主張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

荀子“製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導致了他對人、對人的能力、人的健康的高度重視;而人們通過“養備而動時”,贏得了健康的身體,聰敏的能力,為人們征服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條件,進而又證明了“製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的無比正確。

荀子的養生主張之所以對後世影響很大,其道理就在於他從唯物主義思想出發,認識養生問題。

《呂氏春秋》中的養生

《呂氏春秋》一書是由秦相呂不韋主編,他的門客執筆,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巨著。

全書26卷、12紀、8覽、6論,共160篇,20餘萬字。據專家們研究,呂不韋主編《呂氏春秋》,不是為他自己樹碑立傳,而是為行將統一全國的最高統治者以及下屬的王侯將相,提供創造並鞏固封建專製政權的理論武器。

自漢代以來,《呂氏春秋》一直被稱為“雜家”之說。今天看來,這種評價欠公允。對於《呂氏春秋》一書作出較高評價的是郭沫若,他說:“《呂氏春秋》對於各家雖然兼收並蓄,但卻有一定的標準。”“這書卻含有極大的政治上的意義,也含有極高的文化史上的價值,向來的學者似乎還不曾充分的認識。”這個評價是公正的。

《呂氏春秋》的編著者,對於先秦各家的學說,能取其精華,舍其不足,進行綜合加工,並有所創新,形成了獨特的思想體係,成為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民族文化思想成果的一個總彙。它保存了先秦各家的許多思想資料,是一部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曆史文獻。

《呂氏春秋》在“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的寫作計劃下,適應新興地主階級“重己”、“貴生”的需要,談了不少養生之道。其中的《本生》、《重己》、《貴生》、《盡數》、《情欲》、《先己》等篇章都談到了養生問題。

書中所涉及的一些養生理論和方法,有不少是值得我們繼承的。與《荀子》相比,對體育的理性認識,有不少獨到的地方。

《呂氏春秋》既然是呂不韋所主編,書中有關養生的理論當然也可視為呂不韋的養生思想。該書的作者認為,“世之人主、貴人,無賢不肖,莫不欲長生久視”。即在世之人,都希望長壽。所以,“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把治身作為一切事情的根本。

在人們要求長生、治身的情況下,作者介紹了一些“貴生”之術。這些貴生之術,除了“節欲”、“去害”以及“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之外,特別強調一個“動”字。

在作者看來,宇宙萬物都是由精氣的運動而形成的。“精氣之集也,必有入也。集於羽鳥,與為飛揚。集於走獸,與為流行。集於珠玉,與為精朗。集於樹木,與為茂長。集於聖人,與為夐明。”不論動物、植物,都由精氣的凝集和所入形成的;形成的各種不同物質,又有著各自不同的特征。

宇宙萬物靠“精氣”的運動而形成,也靠“精氣”的運動而長存;沒有運動就沒有一切。聯係到人體,人之所以能健康長壽,就是因為精氣在人體中暢流無阻,一旦精氣在人體內的運動受阻,人就會生病。“精不流則氣鬱。鬱,處頭則為腫為風,處耳則為損(音局,耳疾)為聾。”

那麼,怎樣才能保持精氣暢通呢?那就是“運動”。《呂氏春秋》的作者用“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事實,形象地告訴我們,要經常進行身體活動,並警告當時的權貴們,不要“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因為隻坐車,不走路,不活動筋骨,就會遭致瘺蹶之症。所以,要經常運動,不斷增強新陳代謝之功能,保持體內活力,隻有這樣,才會使“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

根據《呂氏春秋》的成書時間來推算,古人對運動與健身關係的深刻認識,是在兩千多年以前。這說明,重視養生健身,重視體育運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特別是《呂氏春秋》中提出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千古名言,一直在激勵著無數健康長壽的追求者自覺地投身於體育鍛煉。這可以說是呂不韋對中華民族養生健身學說的一個重要理論貢獻。他的“動”字養生思想,可以說是中華民族養生學說的主線。

華佗創編“五禽戲”

華佗,今安徽亳州市人,東漢末期的著名醫學家和藥學家,同時又是我國醫療體操的創始人。

華佗年輕時候,曾經到外地遊學,鑽研醫術。有些名人薦舉他做官,他拒絕了,立誌當個醫生,為人民解除病痛。他一生行醫的足跡遍及現在的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深受群眾的敬愛,享有很高的聲譽。

華佗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為擅長外科手術。施針用藥,簡而有效。對腸胃積聚等病創用麻沸散(一種麻醉劑),給患者麻醉後施行腹部手術。反映了我國醫學於公元2世紀時,在麻醉方法和外科手術方麵已有相當成就,華佗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應用麻醉進行外科手術的首創者。

華佗不僅精通麻醉術和各種醫術,還懂得鍛煉身體是積極預防疾病的有效方法。有一次,他在書房裏讀書,看見有個孩子抓著門閂來回蕩著玩,他由此聯想起古書上說過“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他想,大多數疾病都是因為氣血不流通而發生的,如果人體也經常活動,讓氣血暢通,不就能保持身體健康、不容易得病嗎?

從此以後,華佗每天早早起來,在庭院裏做些活動,伸伸胳膊,抬抬腿,彎彎腰,扭扭脖子;看書診病坐得久了,也站起來活動活動。活動以後,他覺得身體很舒服,精神清爽。

有一天,華佗有些不大舒服,好像感冒了。他活動了一會兒,身上微微出了些汗,過了幾個時辰,頭就不痛了,感到很輕鬆。

於是,華佗一有空就研究活動身體的方法。他參考了以前的“導引術”(中國古代強身除病的一種養生方法),自己編製了一套養生健身的拳法。他曾對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他在肯定導引養生理論的同時,又在實踐中創編了一套“五禽戲”。

“五禽戲”,又名“五禽氣功”、“五禽操”、“百步漢戲”。華佗的五禽戲,屬保健體操。華佗說,他的“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