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管子鼓勵鍛煉身體
管子,今安徽西北潁水下遊一帶人,中國春秋早期政治家、思想家。
管仲雖是貴族的後裔,但他已失去了貴族的身份。他自己說:“吾始困時,嚐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嚐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後來,齊桓公使管仲治國,管仲說“賤不能臨貴”。由此可見,管仲少年時以經商為生,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不高。經鮑叔牙推薦,齊桓公任命管仲為卿,他在政治、經濟及管理製度等方麵進行了改革,更新人才選拔製度,去掉人民不歡迎的政策。
為了富國強兵,管仲十分重視平民的軍事體育。他的寓兵於民,全民皆兵,使體育成為為軍事、政治服務的軍事體育思想,對富國強兵和齊國的霸業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管仲所采取的措施是:把齊國分為三個行政區,每個區編組一個軍。將每個鄉的農民按軍事組織編為隊伍,對他們進行田獵等軍事體育訓練,實行賞罰製度。
在訓練時,管仲提出“作教而寄武”、使“百姓通於軍事”的指導思想。“作教而寄武”是把軍事體育訓練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管仲說得很具體:“繕農具以當器械,耕農以當攻戰,推行銚耨以當劍戟,被蓑以當鎧,菹笠以當盾櫓。故耕器具則戰器備,農事習則攻戰巧矣。”
就是說,可以用鋤頭練習劍戟的動作,用草帽當盾牌、蓑衣當作鎧甲來進行訓練。這樣,不脫離生產就可以進行軍事和體育訓練了。通過這樣的訓練,既提高了每個人的軍事素質,又增強了全民的體質。
管仲在建立正規軍隊方麵也采取了一些鼓勵政策,不惜“重祿”來“收天下之豪傑,有天下之俊雄”。以此來激發人們鍛煉身體,刻苦練武。
齊桓公想北伐,又怕越國乘機從南入侵,為了防備越國入侵,需要訓練水兵。管仲建議采取開展遊泳活動、鼓勵群眾學習遊泳的辦法來選拔和訓練水軍。對能遊者賜千金,通過這種辦法,從學習遊泳的群眾中選拔了5萬名水兵。
桓公北伐時,越兵果然從水路來偷襲齊國,管仲有了水軍的準備,打敗了來襲的越人。
管仲不僅采取了很多辦法鼓勵人們鍛煉身體,而且還重視“養生”之道。他說:“壯者無怠,老者無偷,順天之道,必以善終者也。……導血氣以求長年、長心、長德,此為身也。”
管仲這段話是針對齊桓公因年老體衰而怠慢偷安說的,其中含有鍛煉身體對增進身心健康的深刻思想。“導血氣以求長年”,就是要經常活動身體,促進呼吸和血液循環,以達到健康長壽。
管仲認為,在鍛煉的同時,還應注意調劑營養。“滋味動靜,生之養也”。他認為,促進身體健康的途徑,包括營養和適當、適時的動與靜的安排。“是以聖人齊滋味而時動靜”。
這裏的“齊滋味”是說要有多種的營養物質,以取得良好的營養效果。否則,身體就長不好。“時動靜”意思是需要有適當的、適時的身體運動與安靜。他說:“飽則疾動……飽不疾動,氣不通於四末。”
一個人吃飽飯以後,要有適當的運動,食物才容易消化,營養物質才能輸送於全身,以“利身體,便形軀,養壽命”。管仲這裏所講的“時動靜”,既包括適當的動,也包括適當的靜。這裏的“靜”,包括適當的休息,即勞逸結合,也包括心靜,主要指克製嗜欲。
心安靜了,才能更好地發揮身體各器官的功能,如果心中充滿了嗜欲,精神不定,那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無味,食而不消。這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的。這種把心理衛生與飲食衛生結合起來談養生、把動與靜結合起來談健身的觀念,在古代是不多見的。
孔子養生有道
孔子是今山東曲阜人。因他開創私學,並著書立說,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又是儒家的始祖,所以後人敬稱他為“孔夫子”。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身材魁梧,身心健康。在醫學落後、物質條件匱乏的春秋戰亂時期,人的壽命比較短,而孔子卻能在坎坷的人生中度過73個春秋,這不能不說與孔子注重養生健身有直接關係。
僅從輯錄孔子一生言行的《論語》中,也可以看出他養生有道。孔子的養生術可以用16個字概括,即:精神豁達,知足不貪,食居慎節,誌趣廣泛。
精神豁達。一次有人問孔子的學生子路:“你們的老師為人如何?”當時子路不知怎樣回答。
後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他對學生們說:“我的為人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可見,孔子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濃厚興趣,使他忘記了自己日漸衰老的事實。他還經常教育他的學生要養成開朗的習性,告誡弟子要“君子坦蕩蕩”、“不憂不懼,不怨不怒”,這樣才有益於身心健康。
知足不貪。孔子在個人修養上時時以“修己”、“克己”為原則來約束自己,從不放縱個人的欲望。他指出人生少、壯、老三個生理階段的三戒:“少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意思是說,青少年時,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不要貪戀姿色;到了壯年,雖然身心各方麵都比較成熟,但不要因此好勝喜鬥,應平心靜氣,寬和待人;而到了老年,則不要有更多更高的奢望或非分要求,不要追名逐利,應安度晚年。這樣才有益於健康長壽。
食居慎節。孔子的飲食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無求飽”。他還說過:“飯蔬食飲水,曲肱而忱之,樂亦在其中矣。”總之,他的主張是,黴不食,腐不進,吃粗糧,喝白水,不暴飲暴食。
孔子很注意起居飲食衛生。劉向在《說苑》中有這樣的記載:“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有智者壽乎?’孔子曰:‘然。人有三命而非命也者,人自取之。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佚勞過度者,疾共殺之。’”
在這裏,孔子從反麵給人們提出了長壽的三條經驗:一是要寢處有時,即按時作息。二是要飲食有節,即節製飲食,不要吃得過飽。三是要佚勞適度,即應注意勞逸結合。
在《論語.鄉黨》中,孔子談了許多飲食衛生,例如:“食饐而餲(糧食壞了有臭味),魚餒而肉敗(魚肉腐爛)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烹調不當),不食。不時(不到該吃飯的時候),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吃得不過量)。唯酒無量,不及亂(不要喝醉)。”“食不語。”“席不正,不坐。”
孔子在講飲食衛生的同時,也談到睡眠衛生,“寢不言”,“寢不屍”,即不要直躺。孔子自己是這樣做的,也嚴格要求學生這樣去做。他對不能按時作息的學生,常常給予嚴厲的批評。
當然,孔子注意體育和起居飲食等,往往是以“仁”、“禮”為準繩,反對非仁非禮的體育活動,強調“文質彬彬”,這是孔子的體育觀的一個顯著特征。
誌趣廣泛。孔子一生學識淵博,誌趣廣泛。他除了從事教育活動之外,還積極提倡並親自參加各種健身體育活動。他精通詩書禮樂,喜歡吹拉彈唱、遊泳、登山、打獵、垂釣、駕車等。
孔子的學生們在評價孔子時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孔子自己也說:“誌在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誌趣廣泛既能鍛煉身體,又能陶冶情操。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對養生健身有如此深刻的認識,而且又能身體力行,足見中華民族注重養生健身曆史之久遠。
李悝發布“習射令”
李悝是戰國時期的魏國人,曾任魏文侯相國(戰國時期官名,為百官之長)。
李悝與趙國的公仲連、楚國的吳起、韓國的申不害、齊國的鄒忌、秦國的商鞅,都是戰國初期積極主張和實施變法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李悝在任魏文侯的相國以前,曾經擔任過地方長官。李悝為了防範秦國的進攻,積極主張並組織郡內的人練兵習武。他要求每個人都要學會射箭,並都能成為一個善射者。
所謂“善射”,就是要“百發百中”,“百發失一不足為善射”。這種要求,顯然是對射者的高標準要求,百發百中非一日之工,這就迫使每個人必須刻苦練射。
其實,射箭是中國古老的體育項目,最早起源於原始社會,人們在與猛獸和飛禽作鬥爭中逐漸發明了弓箭,那時隻作為生產的一種工具。後來,隨著階級的產生,部族之間戰爭的爆發,弓箭才作為一種武器而用於戰場。於是,平時練箭就成為一種體育活動。
我國周朝時期,射箭已經非常盛行。射箭比賽常常進行,天子諸侯有“大射”、“賓射”、“燕射”之分,民間也有“鄉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射箭已經發展成為一項體育運動。墨子就擅長於射箭。
《公孟篇》說:“二三子複於子墨子學射者。”說明常有人跟墨子學習射箭。墨子說:“欲眾其國之善射禦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不能射禦之士,我將罪賤之。”墨子對“善射禦之士”和“不能射禦之士”采取兩種截然不同的對待辦法,其目的是為了獎勵學習射禦,爭取兼並戰爭的勝利。
不過,盡管在春秋戰國之前射箭運動就已經很盛行,但還沒有達到春秋戰國時李悝對射箭的那種重視程度。李悝為了更廣泛地在民間開展射箭運動,達到百發百中的程度,他下了一條命令,後人稱之為“習射令”。
命令的主要內容是:“人之有狐疑之訟者,令之射的(音地),中之者勝,不中者負。”意思是,對一些不易判決的官司,就讓其雙方進行射箭比賽,射中靶子的,就算官司打贏了,射不中靶子的,就算官司打輸了。
用射箭來決定官司的贏輸,在今天看來的確是荒唐可笑的,但李悝下令讓人們練射箭,目的並不是僅僅用於打官司,而是以此作為練箭的手段,目的是促使每個人都要學會射箭,提高射箭技藝,人人成為善射者,以防禦秦國的侵略。
從這一點來看,李悝所發布的“習射令”並不是荒唐的,因為實施“習射令”以後,確實提高了人民的身體素質,每個人都掌握了一套嫻熟的射箭技能。所以,當秦國侵略時,他們確實靠著高超的射箭技藝打敗了秦國。實施“習射令”,達到了預期目的。
從此以後,各國射箭的人越來越多,湧現了無數射箭好手,百發百中的神射手自古以來屢見不鮮。例如,春秋戰國時代的養由基“百步穿楊”。《史記》中記載的“李廣射石”,不僅百發百中,而且力大無比。南北朝的孫晟能“一箭雙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