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香妃卻仍然沒有回心轉意。(2 / 3)

這些實物,為判別死者的身份提供了可靠的資料:棺頭文字說明死者是一位伊斯蘭教教徒;龍袍碎片、貓眼石等物,說明死者是一位妃子;花白發辮及牙齒磨損程度與容妃去世年齡55歲相符;織物上的姓名“四德”、“成善”正好是乾隆53年時期的江南織造官。一切都可以證明,這死者正是容妃。

對於確信容妃即香妃的人們來說,這座容妃墓當然就是香妃墓了。

其三,有趣的是,在北京城南風景宜人的陶然亭的東北角上也有一座大塚,塚前立著一方石碑,下麵刻著“香塚”兩個大字,碑的背麵,刻著一首哀婉淒切的詞。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鬱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有人認為,這才是真正的香妃墓,是在乾隆的授意下,安葬在這裏的,為了讓自己好隨時隨地地親自憑吊,以寄托無盡的哀思……

如今留給人猜測、憑吊的就是這樣三座墓塋,至於誰是真正的“香妃”的歸宿之地,卻仍然是一個不解之謎。

趙佗墓

趙佗是西漢時期的南越國的開國之王。他本是秦朝的大將。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以後,設立了桂林、南海和象3郡。趙佗被委任為南海郡龍川令。秦末戰亂四起,已做南海尉的趙佗也趁機控製了桂林和象兩個郡,在嶺南建立了第一個封建蕃國——南越國。他始稱“南越武王”,後來又改稱“南越武帝”。開國之始,他就下令斷絕了和中原聯係的所有通道,實行閉關自治,他奉行“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尊重越人的風俗,鼓勵漢、越雜處,任用越人首領。他的這種治理方式促進了嶺南越地的發展,南越國逐漸強盛起來。西漢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裏奈何不了它。在南越國近百年的曆史中,趙佗本人就在位67年。他近百歲時才逝世,死後被安葬在南越國的國都——番禹,也就是今天的廣州。

據有關史料記載,趙佗在世時搜刮了大量奇珍異寶,死後又將它們都帶入了墳墓。而且,他在世時,就對自己的後事做了縝密的安排。所以,他的墓藏是一個極大的秘密。

他沒有隨中原和嶺南的習俗使自己的陵墓外觀雄偉顯赫,而是利用山勢暗造地穴,在地麵上沒有留下絲毫痕跡。他還大設疑塚,為避免被掘墳盜墓而做到萬無一失。甚至連他的死後出葬都做了精心布置,靈柩車從四門而出。至於入土地點,在當時就是個高度機密,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的墓在哪兒。看來,秦始皇陵被掘使他頓悟許多。不過,這樣一來,後人尋找他的墓真的是太難了。

傳世的各種史料對他的陵墓的位置的記載大多來自推測,所以各不相同。明代《廣東通誌》中說“趙佗墓在縣東北八裏”,又說“在禹山”;《南越誌》中記載“趙佗墓就在自雞籠崗起至廣州附近的連岡山嶺之地”;晉代的《廣州記》中卻又說“趙佗墓在城北,墓後有馬鞍崗”;在各個時期的地方誌中,有的說它在白雲山上,有的寫它在越秀山下,真是眾說紛紜,使人無所適從。

由於趙佗墓的考古價值甚高,加上巨大的奇珍異寶墓藏的吸引,從東漢末的三國時候起,2000多年來一直有無數的人傾力於尋找趙佗墓。史料中記載:“三國時的東吳之主孫權,就曾派呂瑜帶領著幾千兵卒訪掘趙佗墓,想要找到巨額珍寶。他們在嶺南鑿山破石,掘地三尺,幾乎挖遍了廣州附近的大小崗嶺,最終都一無所獲。”不過,也有史料記載:“孫權當時並非一無所獲,他的手下找到了趙佗之孫,直越明王趙嬰齊之墓。從中獲得了珠孺玉匣三具,金印三十六枚,還有一枚皇帝信璽和一枚皇帝行璽以及私印三枚,還出土了三把銅劍,就是著名的純鉤、幹將和莫邪劍。它們都裝在雜玉製成的劍匣內。”隻是由於年代久遠,這些文物後來又去向何方,已經無法查尋。所以,也不知此記載的真偽。

不過,198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廣州象崗發掘出了南越國第二代王趙昧的陵墓,墓中出土了眾多罕見的文物,堪稱“中國之最”。這使人們更加相信史料對趙佗墓藏的描述絕不會是捕風捉影。同時,也表明史料對趙嬰齊墓被發現的記載很可能是真實的。因為在趙昧墓中出土了3枚金印,其中一枚象征著權力威望的龍鈕“文帝行璽”重達1485克,印鈕是一條傳神生動的遊龍。它是目前所見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而趙昧下葬時也身穿“絲縷玉衣”,是用絲帶把2291多片玉片編織到一起製成的。這和嬰齊墓中,“珠孺玉匣三具,金印三十六枚”等記載十分相似,可見古人所言不虛。

趙昧墓中出土的文物中,還有許多堪稱中國文物之最的瑰寶。作為南越國的開國之君,趙佗的墓藏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奇。可是,曆代的尋墓人已經踏遍了廣州附近的白雲山、雞籠崗、馬鞍崗等無數山崗,趙佗墓仍然深藏地下不為世人所識。這個謎誰能有幸解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