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是否被毀的謎團
深埋地下的秦始皇陵保持得怎麼樣?它真的早在秦朝滅亡之時就遭逢浩劫,被項羽燒毀了嗎?這些都是史學界一直探究,而又不得其解的謎。
許多史籍中都記載:秦末農民起義摧毀秦帝國後,西楚霸王項羽占據著秦都。他命人掘開了秦始皇的陵墓,盜運陵中的財寶。他調集了30萬人從地宮中向外運了30天也沒運完。當時,尋找羊隻的牧羊人用火點燃了皇陵地宮,秦始皇陵毀於大火。這種說法曆來為史學家所接受。
可是,在經曆了2000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後,在20世紀70年代,震驚世界的古代軍陣,秦兵馬俑出土問世,而後又是令世人都為之歎服的精美銅馬車回到人間,這一連串珍貴的考古發現,引起了曆史學家和考古工作者的懷疑:秦始皇陵真的被毀掉了嗎?一些科學家用地球化學研究中使用的汞測量技術測出了秦始皇陵地宮位置的中心有汞含量異常高的反應,測算估計超過正常土層含汞量的280倍。而在這種反應現象的土層分布麵積達12000多平方米。科學家們認定:這種汞含量異常是人工灌注水銀,造成水銀蒸發,經過漫長的歲月積聚形成的。而在《史記》中確實記錄了秦始皇墓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情況,這和現在的發現正好吻合。而曆史學家們據此卻產生了聯想:如果當年項羽真的燒毀了秦始皇陵的地下宮殿,那麼,汞早就揮發幹淨了,現在的這種汞異常現象也就不會出現。因此,一些學者對傳統的說法提出了質疑。
經過考察,學者們發現在曆史上曾有很多人懷疑過秦始皇陵被燒毀的說法。最早記載項羽盜秦始皇陵的《史記》也不過是通過劉邦的口敘述這件事的,而在《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和《項羽本紀》中卻又對此事隻字未提。看來,司馬遷本人也不太相信這個說法。和其他的後來爭議不止的曆史問題一樣,秦始皇陵墓被毀一事的細節是被西漢幾百年以後的曆代史學家們完善和豐富的。
而今天的一些考古發現又似乎都在反證這件事情沒有發生。在世界引起巨大轟動的銅馬車是在秦始皇陵墓的封土下出土的。考古人員們經過鑒定以後認為:銅馬車上出現的破損是坑頂的自然坍塌造成的。馬車上大量的金銀飾物沒有缺一少半,不像是劫後餘生之物。
直到今天為止,沒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發現被認定是秦始皇陵墓裏的文物。這也像是在給後人傳遞著這種信息:秦始皇墳墓可能仍然完好無損地沉睡在地下。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全世界的人都有可能在某一天,看到比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更令人激動的場麵。
但是,今天也有一些專家對上麵的希望抱有懷疑。他們認為:不能輕易地下結論,認定秦陵地宮保存完好。汞異常現象和其他可疑現象有可能是墓中其他物質的理化反應造成的。2000多年來史學家對此異口同聲,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其中很多人都被曆代史學家認定是治史嚴謹的。
看來,真正解開謎底,隻能等待秦始皇陵被打開的那一天。滿城古墓
崖墓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15千米處,有一座多石少土的小山丘,小山本無名,因故老相傳該山丘為古帝王陵墓,所以人稱“陵山”。
陵山是一座孤立的小山,西麵與抱陽山相鄰,北麵與大樓山、玉山遙遙相望,東南兩麵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陵山本身由三座山峰組成,主峰及背後的山丘稱為來龍及大帳,左右二峰稱青龍和白虎。站在山下,從東往西看,三座山峰恰似一把太師椅,主峰為背,青龍、白虎為兩側扶手,麵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古人迷信,認為葬於善地可以保佑子孫後代昌盛。選擇陵山作墓地,真是再恰當不過。
陵山四周分布著許多村落,東南山腳下有北陵山村和南陵山村。據當地的群眾說,這兩個村莊原為一村,村名為陵山,後因人口增多分為兩村。陵山的東南2000米處還有一守陵村,也與陵山有墓相關。古代的皇帝,諸侯王陵墓往往設有專門的護陵人管理和看護。因陵園廣闊,護陵人數目往往成百上千。守陵村應該就是當時看守陵墓的民戶所住的村落。該村村民至今還相傳:他們的先人是給人看墳的。但因年代久遠和歲月流逝,看護的是誰的墳?墳墓在什麼地方?已經無人知道了。
1968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官兵正在河北滿城陵山上進行一項軍事工程的施工。在施工中碰到了破碎帶,施工點就避開破碎帶繞了一下,結果一放炮,炸掉的石頭就不見了。官兵們很奇怪,過去一看,下麵是一個很大的洞穴,並且有很多東西。他們拿出了幾件,一看是文物,就保存了下來,工程也立即停了下來,並立即向省裏做了報告。河北省文化部門立即派了兩名考古人員趕赴現場進行勘察和保護。
滿城發現古墓的消息傳到北京已是6月中旬。周恩來總理要郭沫若負責辦理這個事情,希望盡快提出個處理意見向他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