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是真正的遊牧民族(1 / 3)

蒙古人是真正的遊牧民族

他們把墓地掩藏起來之後,又為成吉思汗建立了一座馬背上的陵園,以供祭祀,這就是“八白室”。

所謂“八白室”,就是八座白色氈帳。也許就是成吉思汗生前所習用的氈帳吧,內中供奉著成吉思汗的遺物,象征著墓地,祭祀活動也就在“八白室”裏進行。這是一座典型的蒙古式的活動陵園。便於遷移,符合遊牧民族生活和戰鬥的特點。最初,“八白室”建立在今阿爾泰山和肯特山一帶的蒙古高原上,明朝初年,安置在河套一帶,天順年間,守護陵寢的鄂爾多斯部進入鄂爾多斯高原,“八白室”也隨之而來。清初在鄂爾多斯高原設立伊金霍洛旗。

伊金霍洛,蒙語的意思就是“主人的陵寢”。

抗日戰爭時期,這座“主人的陵寢”還被轉移至甘肅、青海等地。直到解放後,“八白室”重返伊金霍洛,新建了陵園,才結束了七百多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

至於他真正的墓地,早就享受著永恒的靜謐,可遇而不可求了。

成吉思汗的真正墓地之所以難以尋求,有傳統上的原因,也有現實中的原因。

從傳統上看:蒙古人是典型的遊牧民族,生產力低下,遷徙頻繁,瀚海無垠,黃塵漲天,即使留下高大陵寢,轉瞬也會變成不可辨認的沙丘。所以他們的民族習俗是薄於墓葬,完全沒有漢族的那種講究死後哀榮的墓葬觀。

平民一般奉行“天葬”和“野葬”。所謂“天葬”,就是將死者遺體,放置於山頂或山穀,並不掩埋。所謂“野葬”,就是將死者遺體,放置在木輪車上,然後驅車在荒野奔馳,任遺體在起伏顛簸中掉下為止。三日之後再去查看,如果遺體已被鳥獸食盡,即被認為是死者升天,值得慶賀;如果鳥獸不食,則被認為是死者罪孽深重,另須舉行宗教儀式和“超度”了。

貴族們雖然認為比平民高貴,但也隻是“墓而不墳”。“墓“和“墳”,在古代是有明確界限的,深埋於地下的叫“墓”,隆起於地上的叫“墳”。古代的華夏諸族,也是“墓而不墳”的。墳,畢竟是生活安定後的奢侈品,與遊牧生活是不相適應的。即使成吉思汗的陵墓,也毫不例外地遵循著“墓而不墳”的古訓。

從現實上看:當時是戰爭時期,西夏都城指日可破,任何有關君主去世的傳聞都會動搖軍心,給強敵以可趁之機。所以,成吉思汗曾留下遺囑,為了騙取西夏早日投降,“死後秘不發喪”,待西夏投降後,才由一支騎兵奉著靈柩,秘密地向預定的墓地急馳。

為了做到真正保守秘密,他們還采取了一係列的嚴酷的措施。在運行的長途中,倘或碰到行人,盡數殺死,決不留一個可能泄露秘密的活口。

到了預定的墓地,先把地麵的草、木、石、雜一一移開,再把挖出的泥土有層次的排列,靈柩進入泥土之後,再逐一把泥土等物還原。倘有多餘的泥土,也要運到遠遠的地方拋棄,決不留下一點可疑的痕跡。

《草木子》一書說:安葬完畢,先騎著馬乃至於動用萬馬在墓地上任意踐踏,使它平整,再在上麵當著母駱駝的麵殺隻小駱駝。然後,派一支部隊遠遠地守護著它,待第二年青草長起,同周圍的大草原青碧青碧連成一片,無法分辨了,才拔營撤走。

這真是萬無一失的安全。

為什麼要殺一隻小駱駝呢?據說,駱駝有辨識自己血親的天性。如果將來還要尋找墓地,就以那隻失去親子的母駱駝為先導,走到它兒子死去的地方,它就放聲悲鳴,不肯離去。下麵當然就是要尋找的墓地了。

他的秘密,隻有駱駝知道。

等這隻駱駝,或者以後再殺的駱駝終於死去的時候,墓地的秘密也就永恒了。

清昭西陵

清東陵坐落在京東遵化市馬蘭峪,距北京250華裏。這座大清國皇陵始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共有帝、後、妃陵寢14座,其中皇帝陵5座,為順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鹹豐的定陵,同治的惠陵;還有孝莊、東惠、孝貞(慈安)、孝欽(慈禧)4座皇後陵;以及景妃、景雙妃、裕妃、定妃、惠妃5座妃嬪園寢。從康熙二年(1663年)葬入清朝入關後第一帝順治起,於1935年同治皇帝的最後一位遺眷皇貴妃入葬惠妃園寢止,曆時272年,比清朝統治中國的時間長四年。

清王朝封建統治者將此處皇家陵寢視為“萬年龍虎抱,每夜鬼來朝”的“風水寶地”,修砌了一圈長達四十華裏的“風水牆”,把帝後妃嬪大小不等、形式各異的二百多座單體建築圍托起來,稱之為“前圈”,與長城之北百多平方公裏的“後龍”風水禁地共同構成整個陵區。然而,清東陵所有的帝後“壽宮”均在風水牆圈內,唯獨有一座皇後陵寢——昭西陵——建在陵牆之外,是那麼不協調,非常引人注目。

昭西陵是清世祖順治帝的親生母親孝莊文皇後的陵墓。“皇後”之謂是依隨順治帝生父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極而稱的,順治帝應稱“皇太後”,康熙帝則應稱“太皇太後”。此人是清東陵所有入葬者中輩份最高的一位。她的身份極其尊貴,對清王朝的貢獻亦非常重大,可以說勞逾半百,功勳三朝,堪稱巾幗雄傑,彪炳史冊。然而,清王朝卻偏偏將其葬在了皇家陵園大門之外,其原因究竟何在呢?

“孝莊文皇後”是“孝莊仁宣城憲恭懿至德詡天啟聖純徽文皇後”之略稱。其中“孝莊”為廟號,即於太廟立寶奉祀特立之名號。“仁宣誠憲恭紹至德翊天啟聖純徽”是徽號,即專用以稱頌帝王皇後的稱號。“孝莊文皇後”之稱是昭西陵墓主人死後尊上的。皇太極在世時,其為妃;皇太極死後,其子福臨繼位為順治帝,晉其為皇太後;順治帝死後,其孫玄燁登基為康熙帝,晉其為太皇太後。從這稱謂的階段性變化中可以看出,所謂“太後下嫁”之事,當發生在順治朝。

太後即帝王之母;下嫁乃皇家帝室之女出嫁之別稱;再醮則特指婦女再嫁。將“太後”與“下嫁”、“再醮”連係成事,這在中國封建社會,是難以想象的奇聞怪事,更是為那占統治地位的以“三綱五常”為代表的時代精神與行為規範所絕對難以接受、難以容忍的醜行劣跡。盡管太後下嫁給先皇之弟、今上之叔、功勳卓著、地位顯赫的攝政王,這種嫂醮叔娶的幾與亂七八糟的婚配發生在帝王之家,著實讓皇子皇孫及天下臣民感到恥辱與羞憤。古來喪葬規則為帝後合葬,即使不能同穴,其陵亦應相傍。然皇太極死後四十三年,孝莊薨逝,依製應運送梓宮出關至盛京(今沈陽),在皇太極的昭陵旁建陵入葬;但因為生前有下嫁再醮之事,自絕於前夫,便不能襯葬昭陵而玷汙先皇“萬年吉地”。更因後世太子皇胄對孝莊不守婦道、非禮非份之行端深惡痛絕,幹脆將其埋在清東陵風水牆外,令其為子孫後代看守大門,日夜孤寂,風雨獨捱,以示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