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一次意外的發現,使這座道教聖墓成了一個謎。(1 / 3)

可是,一次意外的發現,使這座道教聖墓成了一個謎。

那是1959年12月至1960年1月期間,山西省文物考古部門為了遷建永樂宮,對呂祖墓進行了發掘和整理。這項工作當時就受到社會各階層的關注。誰也沒有想到,被打開的呂祖墓,展現給人們的是一幅使人百思難得其解的圖畫。

在墓室內僅有的一具鬆木棺槨中,考古工作者們看到了兩具屍骨,雖然屍骨由於年代久遠已經腐朽,但是,很容易就鑒定出,這是一男一女的兩具屍體。左為男、右為女,都是仰身直體而臥,頭向著北方。工作人員在女屍的口中和屍體的周圍還發現了7枚銅錢。

這結果實在使人驚詫不已。世代相傳的呂祖墓,竟然是男女合葬墓。而根據我國的民俗,隻有夫妻死後才能合葬。那麼,墓中男人若為道士就不好解釋了,甚至有辱道家的聲名。可是經考古研究人員的研究和考證,這座墓不像是二次遷葬墓,那麼當年他們是一同入土的。可如果這樣的話,那麼這座古墓就很有可能不是呂洞賓的墓。當然,僅僅是可能。

在古墓中發現的銅錢,更使人如墜迷霧之中,這些古錢都是宋代流通的貨幣。其中,有開元通寶4枚;祥符通寶2枚;女屍口中所含的1枚是天聖通寶。這實際上是在告訴世人,墓室的主人隻能是在宋代天聖年間(1023~1031年)或者是在那以後才下葬的,這個時間與唐代呂洞賓活動的那段時間相隔了近200年。如果墓中真是呂洞賓的話,那麼,他就有可能活了200多歲。這可能嗎?

這些發現都使呂洞賓這個人物更富有神秘感了,同時又似乎在告訴後人,這座呂祖墓是名不副實的。

在呂祖墓附近,考古工作者還發掘了元代全真教知名領袖宋德方(披雲真人)和永樂宮主持潘德衝(衝和真人)的墓。從墓誌銘到墓葬形製等方麵考證,都沒有發現有什麼出入。看來永樂宮周圍確實是道教先師的喪葬之地。這就使問題複雜了。在這塊道教的聖地上,怎麼會出現男女合葬墓?如果根據從古墓中得到的發現否定這座古墓是呂祖墓一說,那麼,此地的舊方誌中卻記載了永樂鎮在唐代就修建了呂公祠,而且還記錄了唐以後曆朝曆代,包括宋和元兩代所進行的祭祀。這些難道都是假的?結論確實不能輕易定下。因為我們畢竟得承認,我們對這個世界了解得還太少,認識得還很膚淺,有些思維的習慣不一定真的符合事物發展的真實情況。

現在,我們誰都無法肯定地說:人的生命的極限不能達到或者超過200年。所以,用年齡問題去排除呂祖墓中有呂祖是說服不了人的。

而墓中女屍也完全有可能是二次遷葬,因為完全有可能在遷葬時把一切工作做得很細致、認真,讓後人看不出破綻。而且,實際上還是有些可疑之處的。比如,銅錢都是從女屍身上和周圍找到的,男屍身上或周圍為什麼沒有?這就完全有可能是男、女屍不是同一時代的人,或者喪葬習俗不同。那麼,也很有可能這座呂祖墓中就真的埋葬的是呂洞賓。至於女屍是誰和為什麼放進去很可能另有別情。

曹操墓

三國時代魏國的開創者曹操,是個爭議極大的人物。他生前沒有作成皇帝,死後才被追封為魏武帝。陳壽寫的《三國誌》稱譽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而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卻稱他為“漢賦”、“奸雄”。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三國戲,也把他刻畫成一個大白臉的奸臣形象,使他成了個婦孺皆知的人物。

曹操晚年曾為自己安排過後事,《三國誌》中寫他臨死前兩年下了一道命令,叫人為他在西門豹祠西邊高原上的瘠薄之地建造一座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意即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麵上不要堆起高高的墳頭,也不要做什麼記號。《三國誌》還講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於洛陽。

二月,葬於高陵。這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門豹祠西原上已建造好的壽陵。而《三國演義》中講到曹操臨死時的遺囑卻有另一種說法,他叫人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72座,不讓後人知道他的遺體葬在什麼地方,怕有人去掘他的墓。

《三國演義》雖然是部小說,但是它主要是根據裴鬆之的《三國誌注》寫的,隻是做了些文學加工,內容是七分紀實,三分虛構。那麼它對曹操死後的陵墓記載,就不能不考慮到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這樣,對曹操陵墓的記載便有了不同的說法:一是西門豹祠西原上,號稱高陵;一是彰德府講武城外,有疑塚72座。

要想弄清曹操的陵墓究竟在哪裏,首先應當弄明白西門豹祠和彰德府的所在地。曆史上有西門豹治鄴的記載,所以西門豹祠一定是在鄴城,即曹操被封為魏王時的都城,也就是今天河北與河南交界處的臨漳。而彰德府,其實在三國時並沒有這個地名,它是金朝時才有的,即今天河南與河北交界處的安陽市。臨漳與安陽,今天分屬於河北河南二省,是緊挨著的。古代還沒有分省的時候,那兩個地方多數時候稱為鄴城,到金朝則稱彰德府。說來說去,鄴城和彰德府其實是一個地方。

因為西門豹治鄴給鄴城一帶的老百姓帶來了很大好處,所以今天臨漳一帶,也包括今天的安陽市一帶,有許多西門豹祠。

按照《三國誌》中的說法,曹操的陵墓是在西門豹祠的西原上,但究竟是哪一所西門豹祠卻很難確定,因為那是一座“不封不樹”,什麼記號也沒有的陵墓,要想找到它是很難的。

有人認為曹操雖然在生前規定他的陵墓“不封不樹”,但是他的兒子曹丕等人安葬他的時候,為了上墳祭祀的需要,不可能一點記號也不做,難道把他埋了以後就什麼也不管了?這恐怕有些不近情理,也不符合中國人“慎終追遠”的孝道。

《三國誌》明確記載曹操的陵墓稱為高陵,即使“不封不樹”,但在地名上也許會留下叫高陵的村莊。如果能對今天臨漳、安陽一帶的新舊地名進行一次深入的挖掘和普查,也許可以找出一些關於曹操陵墓的線索。

那麼彰德府講武城究竟有沒有72疑塚呢?在今天臨漳縣三台村以西八裏處,確實有個地方叫講武城,有人認為那可能就是《三國演義》所說的彰德府講武城。從那裏向西一直到磁縣,也就是今天安陽市北郊的豐樂鎮一帶,的確有許多像小山頭那樣的大土堆,當地有人叫它們“曹操墳”。這些可能就是所謂的72疑塚。從前有人盜掘過其中的幾座,也的確挖掘出了一些墓碑之類的東西,但是那些都是北魏和北齊時代的王公大臣的墳,比曹操晚了二三百年。如果那些大土堆原先的確是曹操的疑塚,是後來被北魏、北齊的王公大臣墳上築墳,加以占領,那麼不知當年他們墳上築墳時是否深挖過,有沒有在其中的一座挖掘到曹操的遺體或其他與之有關的隨葬品之類。查遍北魏北齊的史書,不見有這方麵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