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喜歡吃的山東肥城桃,已被日本大津郡引種、栽種,被稱為“楊貴妃桃”。
想楊玉環本是個普通的女子,隻是因為天生麗質和聰穎柔順,一見奪於前夫,二見殺於後夫,中間雖是過了十幾年尊寵榮貴的日子,但與政治是毫不相幹的。她隻是一隻溫馴的替罪羊而已。一千年過去了,楊貴妃之死引起的嗟、怨、讚、歎,也早已成了曆史陳跡。至於她同唐玄宗是生離,還是死別,將是一個永恒的謎團了。
南宋皇陵
江南惟一的皇家陵區——著名的宋六陵的準確位置已經得到勘定,而在此之前,宋六陵長期以來被認為徒有虛名。
宋六陵是南宋宋高宗趙構等六個皇帝的陵區,坐落在紹興縣皋埠鎮上蔣鄉牌口村(原為上皇村)寶山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
1131年,隆佑太後病故,選址築陵就被提上了議程,這著實讓大臣們費了一番腦筋。因為北宋的陵墓在中原一帶,而當時中原又被金兵占領。有一位大臣上奏,先把太後暫葬在江南,等收複中原以後再回遷。
北宋皇陵位於河南鞏縣,它的東南麵有一座山叫青龍山,而紹興縣皋埠鎮牌口村的東南麵也有一座青龍山。為了承襲先朝遺風,南宋皇陵選址就確定在這裏,宋六陵因此而建。
1278年,南宋滅亡。被元世祖忽必烈任命為“江南釋教總統”的西域僧人楊璉真珈就盯上了宋六陵。他暗中勾結了一批惡僧奸徒,率領大隊人馬開進陵區。這幫利欲熏心的惡徒用鐵釺、鐵鏟等工具,先後砸開永茂陵、永穆陵、永紹陵和寧宗仁烈皇後的地宮,劈開帝王棺槨,哄搶墓中數目驚人的奇珍異寶。他們甚至把宋理宗趙昀的屍體從永穆陵中挖出,倒掛在樹上三天三夜,並割下其頭顱,做成飲食工具。楊璉真珈為了能招福祛災,天天用它來飲酒取樂。這次瘋狂的盜墓共挖掘了宋六陵中的101座墓。當時,曆代帝後、皇親國戚和百餘名朝廷大臣的骨骸被隨意亂拋,一片狼藉。不久,這些骨骸就神秘失蹤了。
時光流逝,以後的宋六陵依然多災多難,清代和汪偽政權時又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對之多次盜掘,再經過“文革”時期的浩劫,宋六陵的地麵建築已不複存在。
當年紹興師範學校剛剛從宋陵遺址搬出的時候,每一叢鬆樹下麵的皇陵都有一個小土堆墳包,並且有個標誌。後來“文化大革命”期間,皇陵遭殃了,所有的土堆都被扒平了。當時,學校曾挖過兩口井,挖井的時候曾挖到地下皇陵墓道,用青磚交錯砌建而成,保存還相當完整。現在,看到這兩口井依然存在,井旁雜草叢生,井水清澈。
在曆史上,宋六陵曾有過多次重建。明初朱元璋曾下詔令重新修複宋六陵,並將每座陵都重新立碑,派專人守陵,劃出近四千畝山地作為禁區。這是曆史上對宋六陵最大規模的重建。當時,這裏是一片茂林。我們看到的鬆群就是當時所植。
明孝帝弘治年間及清朝雍正時期都曾派專人修繕過陵園。
紹興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城,浙江也是一個集文化、旅遊、經濟等方麵於一體的江南大省,而南宋皇陵恰恰是江南惟一的大型帝王陵墓群。所以,有關專家認為重建宋六陵意義重大。
宋六陵由於遭到多次劫難,一切都變得那樣零亂不全,這無疑為重建宋六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但幸運的是,我們找到了一條十分重要的線索——一幅宋六陵古圖。這是一幅康熙年間遺留下來的明代重建宋六陵的古圖,為重建南宋皇陵提供了最翔實、最可靠的曆史資料。該圖詳細、清楚地標出了南宋六個帝王陵墓的具體位置和形狀,還標明整個陵園其他主要建築的情況。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的陵園建築在美麗的鄂爾多斯高原上,在藍天、白雲、黃沙之間,三座蒙古包式的宮殿肅然佇立,明黃的牆壁,朱紅的門窗。再加上璀璨奪目的金黃色的琉璃寶頂,使這座永恒的王者之居分外的雍容、典雅、靜穆、莊嚴。
成吉思汗名叫鐵木真,雖然後來被譽為“一代天驕”,但命運給他安排的卻是一條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他的父親被世仇塔塔爾人毒死,他九歲就成了孤兒。饑餓和危險始終追蹤著他,他逃亡、潛伏、被捕、示眾,人世間最大屈辱和痛苦,把他錘煉成一個鋼鐵戰土。他耐心地收拾父親的殘部,小心翼翼地積累力量。七年之中,連續擊滅了塔塔爾部、克烈部和乃蠻,使他一躍而為蒙古各部中最強大的首領。1206年,蒙古各部在鄂嫩河畔召開叫做“忽烈而台”的貴族會議,推舉鐵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命名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蒙語的意思是“海洋”。也許,命運已經注定,他將有海洋一樣寬闊的疆土,他戰無不勝的鐵蹄將在一片無水的海洋上任意馳騁。
他首先向南擴張,降服了西夏。接著攻陷了金國的中都(今北京市),迫使金王朝遷都開封。然後旌麾西指,兵鋒席卷中亞,進逼東歐,把中亞古國花剌子模的國君趕到了裏海的荒島;再回戈東進,擊潰俄羅斯軍隊的無效抵抗,把國土和勢力推進到頓河流域。
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進攻西夏,在西夏首都即將攻陷的最後時刻,他於1627年舊曆7月12日,在清水縣行營去世。
他的一生是在馬背上度過的。他給他的孫子忽必烈留下了最終統一中國、建立元朝的基礎,他震撼世界的旋風般的鐵蹄,給歐亞兩洲的王公貴族,留下了膽戰心驚的記憶。
但是,他卻沒有留下真正意義上的陵墓。
根據遺俗,蒙古君主無論死在哪裏,他的遺骨都得送回漠北的老家,他們的祖先生息發祥的地方。
然而這座陵寢已消失在茫茫草原之上,早就不辨蹤跡了。坐落在內蒙伊金霍洛旗甘德爾敖包上的成吉思汗園陵,建成於1954年,是我國所有帝王陵墓中最年輕的一座。墓中當然沒有成吉思汗的遺骨。
據《元史》記載:“成吉思汗葬起輦穀”。所謂起輦穀,大略是肯特山脈中一條山穀。“輦”是古時帝王乘坐的車,成吉思汗從這裏起步,先統一蒙古各部,進而建立了地跨歐亞的蒙古汗國。然而,由於時間的推移,地名的變更,以及譯音的訛雜,這個極具紀念意義的“起輦”之地,早已湮沒無聞了。
另據《多桑蒙古史》記載,墓地在“斡難、怯綠連、禿剌三水發源之不兒罕合勒敦諸山之一山中。”《馬可·波羅遊記》也說:“成吉思汗葬一山中,山名阿勒台。”這個“阿勒台”,也許就是《多桑蒙古史》中的“……合勒敦”,但它既然隻是諸山中之一山,既沒封樹,又沒有標誌,群山莽莽,四顧茫然,也就無從尋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