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3章 皇上前辯論(一)(1 / 2)

“請恕微臣鬥膽借用皇上昔日之事略作解說。”樂文謙低聲道。

“你且說。”崇禎沉聲道。此刻他的心裏更多的是好奇,想要知道樂文謙會說些什麼,而且對於樂文謙說的用自己的事跡作為講解,更興起一些興趣。

“皇上昔年斬除奸臣魏忠賢,一步步條理分明。自古皇權至上,皇上乃是真龍天子,是天下之主,臣子,百姓莫不遵從皇上,違拗皇上英明旨意者皆是亂臣。魏忠賢不過一閹人,卻在全國各地建造生祠,卻非為皇上歌功頌德,而是為他自己。皇權之下焉能存在與天齊之人?魏忠賢司馬昭之心已然路人皆知。但當時皇上登基不久,朝中臣子被魏忠賢迷惑,皇上正皇位,控皇權。但此事絕非朝夕之功,否則反可能發生一些天地悲慟之事。皇上根據當時形勢,先安撫住魏忠賢,見招拆招,魏忠賢提出停止建造生祠,皇上把握當時形勢,不激進,示意可行。隨後將客氏(朱由校的媽媽是魏忠賢的對食,也就是太監的女人)送出宮廷,剪除內廷之中魏忠賢的助力。此一舉皇上已然在暗中將斬除魏忠賢之心表明。皇上這些舉措皆徐徐進行,令魏忠賢等人警惕之心不起,正是順應了當時形勢,皇上英明之舉使得後續行到渠成。”

“魏忠賢者,依仗皇權而自身有權。若是想要反對朝廷,唯有造反一途。但魏忠賢當時權力雖大,卻並存在造反成功的可能。皇上把握住此點,逐漸露出斬除魏忠賢之心,致使群臣對皇上信心滿滿,魏忠賢下屬逆黨心頭惶惶,風聲鶴唳,最終皇上順應形勢,斬除魏忠賢亂賊。這一切正是皇上聯係當時朝堂形勢而做出的最英明的舉措,方才建功奏效。古語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道雖然如此,卻依舊需要聖上合理依據形勢建功,方才能夠成為流傳千古明君,以皇上之才,唐宗宋祖亦不及也!”

這番話洋洋灑灑,卻條理分明,說的眾位臣子都是暗暗點頭。而且他們聽的明白,這其中樂文謙數次拍皇上馬屁,但是沒有一人覺得這馬匹拍的不合時宜。

崇禎臉上神色不變,心中卻是浮起一絲喜色。身為皇帝,但終究是一個人,希望有人誇讚自己,群臣的歌功頌德是一種誇獎,但是那種歌功頌德自古有之,那是一個固有的,而且特別的形式化。此時聽樂文謙這種誇讚,聯係著自己最得意的事情,真正說到崇禎心坎裏去了,讓崇禎內心甚至有些怒放了。

“過去之事,無須再提。”崇禎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不能在群臣麵前喜怒形於色,但臉上依舊露出一絲笑容,神色比之剛開寬和了些。

群臣聽見皇上這樣說,每日裏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揣摩聖意,哪裏看不出皇上此時心情很好?心裏剛才那個念頭更加肯定了,今科狀元就是這樂文謙了。

臣子這樣想,一眾貢士同樣是這般想法。尤其是魏藻德,心頭焦急不已,他很想要馬上反駁樂文謙的說法,至少不能讓樂文謙專美於前,但是此時可是皇宮,在至高無上的皇上麵前,沒有得到皇上的允許,他不敢說話,甚至連抬頭都不敢。他心頭肯定,此時樂文謙一定很得意。他隻能無奈的祈禱著皇上馬上詢問自己。好讓自己說出一翻驚天地泣鬼神的見解。

終於皇上開口了:“魏藻德,你是第二名,你覺得你有何資格作為今科狀元?”

魏藻德吞了一口唾沫,連忙道:“啟稟皇上,微臣認為微臣才是今科狀元的合適人選。”

這話一出,群臣動容。便是崇禎皇帝都是麵色一變。這人是自信還是狂妄?但不得不說此人吸引住了皇上的注意。

樂文謙嘴角露出一絲笑容,這是被逼急了,兵行險招吧?倒是要聽聽你能夠說出怎樣驚世駭俗的見解。

“皇上,請恕微臣無罪,否則微臣不敢說。”魏藻德又道。

“朕恕你無罪!”崇禎道。

群臣一聽這話,知道隻怕這第二名的貢士要說出一些驚世駭俗的話來了。樂文謙心頭卻是更加期待。

“皇上乃是當朝前所未有的聖天子,剛才樂會元也說了皇上之豐功偉績。但現今我大明朝形勢卻是堪憂。”

這話一出,群臣包括皇上都是麵色一變。樂文謙卻是愈發感興趣了。事實上之前樂文謙也想過這樣說,但總覺的這樣做更像是劍走偏鋒,而非王道,危險太大,而且偏鋒不是那麼好走的,若僅僅一人則可以奏效,但是一旦有其他人同列,加以反駁,偏鋒不但走不好,甚至可能引來殺身之禍。樂文謙心中對於魏藻德十分看重,在明顯有王道方法的時候樂文謙不會冒險去劍走偏鋒,那是一把雙刃劍,傷人凶猛但也可能傷害到自己。